寻找父辈们的芳华

柳儿

<h3>2017年12月29日,我去九江市参加发小聚会。其中特抽了一天时间、在发小张友明老弟的陪同下,一起到当年老爸曾经工作过的华阳河农场去转了转。在这里,我虽说居住生活的时间不长,但因为它的艰苦、因为父辈们为之奋斗过,我有责任替我们的父母故地重游,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回忆他们的芳华。<br></h3> <h3> 安徽省华阳河农场,是安徽省农垦厅规模最大的省属农场,1955年11月建场,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宿松县境内。“文化大革命”初期,两派对立,武斗升级,支“左”部队三进三出,生产一度处于停滞状态。1967年李德生带12军来安徽“三支两军”接管了安徽后,组织筹建全省农场改制兵团体制性工作。1969年10月,安徽生产建设兵团3师在原华阳河垦区基础上成立。原华阳1、2、3、4、5场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第3师10、11、12、13、14团。也正是那个年代,我的父亲带着全家来到了这里,他出任安徽生产建设兵团3师14团的团长。1975年8月,兵团撤销。1976年,父亲调任到浙江省军区教导大队工作。<br> 兵团所在地,属长江中下游冲积地带,地势低洼,耕地易涝,十年有九灾。当年许多叔叔要把家属们带到这个地方,都是采用“蒙骗”的办法。不少阿姨带着幼小的孩子踏上这块贫瘠荒芜的土地时,忍不住哭了。<br>  我们的父辈们,靠着顽强的意志、带领全体指战员在兵团的6-7年期间,完成70余公里长的湖堤修复、加高、块石护坡工程,从那以后,华阳河农场经常受灾的情况终于得到了较大的改观。而我的父亲,由于废寝忘食、栉风沐雨的工作,他的胃最终也折腾出问题,把他的健康贡献给了这块土地。</h3> <h3>2017年12月31日早晨,我和友明驱车沿着江堤向华阳河农场驶去。导航在三省交界处,也时常犯迷糊,但坚定的信念最终把我们导引到了目的地。<br></h3> <h3>14团的大门,还是当年的那一座。<br></h3> <h3>大门口的小河还在,只是水已经干枯,友明再也不能用蚊帐捞鱼了。<br></h3> <h3>土地还是那么的宽广,道路还是那么泥泞狭窄。当年我每次放假回家,都是背着行李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走过了一村又一村,远远的看到了团部、看到了自己的家,心里总是乐开了花。<br></h3> <h3>当年的团部已经拆掉重建,篮球场依然存在。<br></h3> <h3>当年的财务股、服务社。徐前进、李承英、张素珍等人的父母过去就在这座房子里上班。</h3> <h3>当年的医院,现在还在使用。<br></h3> <h3>当年家属们居住的房屋还在,但却年久失修已近倒塌。奇怪的是,现在里面居然还有人居住。<br></h3> <h3>看到棉花节,立马想起了家家户户都有的柴火垛,那是每家每户全年烧菜做饭的燃料啊!十几岁的孩子,都有帮助父母堆柴火垛的经历。</h3> <h3>当年七连,离团部最近的连队。<br></h3> <h3>当年的九连,章莺、赵川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h3> <h3>当年的小学校,我弟弟、刘静、张素华等小朋友曾经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学习。<br></h3> <h3>看样子农场还是比较重视教育,破烂的教舍已经不再使用,小学校已经成为农场是“气派”的建筑。<br></h3> <h3>由于父亲的身体,后来家搬到了师部,就住在电影院旁边。这次我特意去了师部所在地复兴镇看了看。师部现在是华阳河农场总场,办公大楼似乎是后来建造的。</h3> <h3>电影院还是那座影院,我家就住在影院左边的这个院子里,只是现在已经成了建筑材料堆放场所。幸好右边院子还保存完好,让我看到了当年的模样。<br></h3> <h3>站在院子门口,远远望见通往学校的道路。我眼前立马出现了当年上学、放学时,我们家那只猫为我迎来送往的情景。就是因为这只猫,让我这辈子始终念着猫的情意。<br></h3> <h3> 师部的大院里,竟然出现了一片水域。职工宿舍倒映在水面上,煞是好看。<br>从师部办公大楼、从这片水景房、从十四团小学校舍,我们看到了农场的变化,同样也看到了农场发展的希望。<br>  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你们为这片土地付出了你们艰辛、付出了你们的芳华。我能力有限,只能踏着你们当年的足迹,为你们故地重游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