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h3><h3>当《芳华》以独立寒秋儿时常啍的歌曲《绒花》收尾时,我便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______为了无悔的青春,为了终已逝去的青春......</h3><h3>冯小刚执导的贺岁大片《芳华》刚上市,不仅票房上赚得盆满钵满,以火箭般的速度冲进中国电影票房榜前列,更是以史诗般的风格,给我们展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和一群特殊年代少男少女的青春年华和感情纠葛。</h3><h3><br></h3> <h3>《芳华》作为冯小刚的又一部贺岁片,它不象当年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基本上没有"贺"的成分。反倒是,更接近于冯导的《一九四二》和《唐山大地震》。一曲终了,心里沉甸甸的,充满了苦涩,留下了无尽的追忆、思索......</h3><h3>《芳华》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一群部队文工团的正值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们,在他们最火热、最浪漫的芳华中,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矛盾和冲突。在淡淡的纠葛与冲突中,展示岀人性的光芒。像《唐山大地震》一样,冯导又一次很好地运用了电影的催泪弹效应。在将独立寒秋感动得一塌糊涂之际,电影又很好地留下了追忆与思考的空间。害得非常理智的独立寒秋看了一遍电影深觉没有看懂,又冲动地看了第二遍。二战之后觉得一些地方仍不清楚,又下载了电子版小说作为补充顾问。 </h3><h3><br></h3><h3><br></h3> <h3>感谢冯导!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战天斗地的七十年代!领略了一代人的芳华与轨迹</h3><h3>七十年代,对独立寒秋先生来说,实在是有点遥远而模糊了!作为当年的小屁孩,几乎没有残存多少七十年代。然而,《芳华》以其史诗般的风格,催生了我们的追忆。</h3><h3>七十年代是疯狂的!许多画面虽是一闪而过,却仍然将我们拉回到战天斗地的特殊年代:语录台、一排排红旗、练功房中马恩列斯毛的标准像......文工团练功的节目结尾吋,标准的"文革"动作。还有那《沂蒙颂》,更是勾起独立寒秋儿时的回忆。在贫乏的年代里,许许多多的家庭,在自己破旧、灰暗的墙壁上,贴一张《沂蒙颂》之类的剧照年画,迎来又一个沉重而贫乏的年华......</h3><h3><br></h3> <h3>七十年代是惨痛而苦涩的!</h3><h3>当女人公何小萍躲在被窝、把着手电筒给六岁之后再未谋面的、被关押在劳改农场的父亲写信时,当父亲的笫一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落在何小萍手中之时,当何小萍为了让改嫁的妈妈能抱她一次竟然自虐之时,我们不得不反思,那个特殊而疯狂的年代,葬送了多少个家庭的天伦之乐!那个残酷而冰冷的年代,粉碎了多少少男少女的梦想!</h3><h3>独立寒秋不禁有一种万分庆幸之感。如果,我的芳华与主人公同步,独立寒秋以"四类分子"的高贵岀身,也必能演绎一岀独立寒秋版的《芳华》。所幸,这一切未发生。感谢英明领袖华主席______他一举粉碎了"四人帮",那不堪回首的苦难一页,结束了!当然,也感谢爸妈______俺生逢其时啊,那灰暗的十年结束之际,我才刚刚拖着鼻涕、背着个破包刚刚踏进四面透风的简易教室!</h3><h3>七十年代是精神世界的荒漠!在八部样板戏一个作家的年代,部队文工团员们也"不知魏晋",不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当一个单卡收录机摆在文工团员们眼前时,所有人都不知其为何物!当邓丽君的歌声响起时,她们如饮甘霖,奉为天籁之音!当拿到蛤蟆镜时,只敢偷偷地在宿舍试戴一下,过一把时髦!</h3> <h3>七十年代又是洋溢血与火锤炼的年华!</h3><h3>影片中,以两个小时的幅长,全景式地将文工团员们浪漫而略带忧郁的七十年代一网打尽。现代样板剧、三位伟人逝世、唐山地震、解放老干部、恢复高考、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国七十年代后半期发生一系列巨变,也深刻地影响着文工团员们。她们的命运沉浮,与七十年代国家的历史进程紧密地联为一体。伴随着巨变,她们哭,她们笑,她们闹......</h3><h3>对1979年的那场战争,对那场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影片也是力求忠诚。从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算起,我们的子弟兵已快30年不打仗了。从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算起,解放军也快20年不摸枪了。当男主人公刘峰的部队遭到敌人伏击时,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在亚热带丛林中,新兵的笨拙战术与初遇战争的生疏与混乱。英雄都不是高大全式的,刘峰本身就是来寻死的。在信念的破灭与爱情的梦碎打击下,他只想用战场上的死亡、用英雄的名分来祭奠他的死亡的青春。然造化弄人,刘峰真的成了英雄,却没有牺牲。没有牺牲的刘峰,却永远地失去了右臂,这又注定他后几十年的坎坷人生。</h3> <h3>感谢冯导!在《芳华》中给了我们一个沉重的话题:一个善良的人,如何应对这冰冷的现实?当善良不被理解,如何应对不善良?</h3><h3>女主人公何小萍是善良的。她从小缺少父爱,随改嫁的母亲成了拖油瓶而受尽欺负。善良的她想改变这不公平的命运,为此她来到了部队文工团,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再受人欺负了。然从踏进文工团的第一天起,嘲讽、欺负继续伴随着她。她为大家做了那么多的活,流了一身身的汗。换来的不是大家的感激和同情,反倒是,大家认为她身上有味,继续挖苦她,欺负她。殊不知,她身上的味,正是为大家的劳动而赐予的。当善良的刘峰因为厄运而被迫离开文工团时,她彻底寒心了——一个始终不被大家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为了摆脱这梦魇似的恶运,善良的她选择了离开文工团而转到了野战医院。幸运之神并未照顾她,此时,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了。在野战医院,血与火压垮了她残存的最后的善良——战争结束时,她成了一名英雄,她也成了一个精神失常者!</h3> <h3>男主人公刘峰是善良的。他是全军有名的学雷锋标兵,做好事对他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在文工团里,大家都心安理得地乐意接受刘峰给她们办一切事情,并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谁也没有觉得刘峰干多了——刘峰就是一架做好事的机器。但刘峰毕竟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他毕竟做不到不食人间烟火。他暗恋文工团的林丁丁,为了她而舍弃了上大学提干的机会。林丁丁却是很现实的,林丁丁的眼中,刘峰的没有缺点正是他的缺点,刘峰的为爱牺牲在她眼中却是不思进取。当刘峰向她正式表白时,她竟选择了落井下石。倒霉的刘峰,善良的刘峰,彻底被击垮了——善良彻底败给了不善良!心中的美好被击得支离破碎后,刘峰下到了连队,正好赶上了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刘峰渴望在战场上早点死,渴望成为一名英雄,以英雄的名号来洗涤林丁丁强加在他头上的不白之冤。最终,刘峰的确成了一名英雄,但却成了一个残疾军人。失去右臂之后,刘峰之后几十年的遭遇更让人嘘唏不已:成家后妻子跟人跑了;在海口帮人做生意又被执法队没收了车辆;2005年一场重病几乎要了他的命,,,,,,,</h3><h3>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刘峰,他做到了!</h3> <h3>《芳华》中虽然没有直接发出一个人性疑问,但剧情的发展却在向我们每个人提出这个冷酷的话题:善良遇到了不善良,怎么办?善良的人在这个不善良的世界上如何生存?</h3><h3>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也是光怪陆离的。这个世界上总有一部分不善良的人,他们以自我画圆心,将别人对自己无私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从不计取别人的善良与帮助。正因为他们不善良,才视别人的善良为理应如此,却从不想想,自己为别人都做了些什么。他们的小聪明小把戏固然是玩得得心应手,然若真是这样,聪明的人太多了,蠢笨的人就不够用了。殊不知,视别人为蠢笨的聪明人,才是不折不扣的蠢笨——这个世界,并不缺聪明人。为人,不要太奸,没人比你傻!</h3><h3>刘峰是个善良的人,也是个聪明的人。可惜,他的这些品质找错了对象——林丁丁不应该是他施舍爱心的对象。由是想到了《农夫和蛇》的故事。蛇咬人是天性,是无可厚非的。农夫广施爱心也是好的,无奈他先要看看施爱的对象。不看对象,乱施爱心,当冻僵的毒蛇在农夫怀里被捂热后,第一反应就是要咬人——不咬人能对得起毒蛇的光荣称号吗?前一晌,朋友圈中有篇文章《善良,要看对什么人!》,面对善良与不善良的对峙,如何让善良在现实的世界中生存。我只想大声呐喊一句:善良,要看对什么人!当这个人善良时,我们就报之以善良;反之,当这个人是个大奸大恶或假装的善良人时,就不要学那救蛇的农夫了——痛打落水狗好了!</h3><h3>孔乙己是善良的,他生前为大家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他却常常是大家取笑的对象,他死后,大家都忘记了他。只有茶馆老板还记得,孔乙己还欠了几文酒钱。</h3><h3>人性如此,善良在冰泠的现实中是不值几文钱的。我们善良,是为了善待周围善良的心,是为了善待自己。但绝不滥用善良______这个世界,没几个人在乎你的善良!</h3> <h3>感谢冯导!给大家设计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h3><h3>《芳华》的故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直延续到2016年。结尾之时,影片的旁白告诉我们,刘峰和何小萍在战争结束之后,还有长长的一段故事。何小萍病愈归队后,1995年,他们又相约来到云南蒙自,在烈士陵园祭奠了16岁就牺牲的战友。在这场剧情中,何小萍才将埋藏近20年的深情化为一句话——你能抱抱我吗?2005年,刘峰一场大病几乎死去,是何小萍整整照顾了他一个多月,才将他救了下来。2016年时,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但影片交待得也清楚:他们没有结婚,没有子女。他们一直相依为命,他们很知足,视对方为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依靠。</h3><h3>这个结局,虽然不算一个大团圆,但基本上也算过得去了——“王子与他的公主,终于幸福地在一起了!”这样结尾,比小说本身的结局更耐人寻味。在小说中,2005年,刘峰得了绝症而告别了这个他深爱着的、却没给他带来多少快乐的世界。冯导在电影中重新处理了主人公的命运,将故事一直拉近到2016年,让观众在离席时再没有流下更多的泪水,只留下了无尽的深思:英雄,英雄......</h3> <h3>《芳华》作为今年冯导的一部力作,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比如,文工团墙面上挂的五位伟人的标准像,在次序上摆得就有问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地方是不可能犯错的。还有,刘峰上战场时,头发留得那么长,这恐怕是军规不允许的——他毕竟只是一个副连长!解散文工团,也不应在战争刚结束时,而要推后到1984年的百万大裁军。</h3><h3>这些小问题,冯导当年在《唐山大地震》中也不断出现细节性的问题:1976年7月在唐山骑的自行车,事实上在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市场上才有。两人对白时,问孩子该上六年级了吧?事实上,那时的学制是小学只有五年。残疾人竟然在2008年开着一辆小车等等。这些不注重小处细节的毛病,冯导从唐山又带到了新片中。冯导,要细心啊!</h3><h3>瑕不掩瑜,《芳华》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冲击波是惊人的,独立寒秋要重重地感谢冯导:谢谢你这长着个虎牙的鬼才!给我们贡献出了一部史诗般的大剧啊!给世界带来了一束美丽的花朵!</h3><h3>“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粒粒鲜血染红她........”</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