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文/卢云标</b></h1> <h1> 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一直承载着文人雅客体道不懈的重任。从山水画发端到当下,山水画的表现与内蕴不断地被历代画家体会和探索,在道统绵延传承的基础上,文人山水表现语言越发从简从疏,与“工”相对的笔墨情味在文人笔下得到强化。脱略形似的语言表达,直掘本心、静谧空寂的山水成为文人直观悟道的缘起之象。</h1> <h1> 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齐的谢赫六法,画论中大体已阐明,并且一直被沿用至今,<br></h1><h1><br></h1> <h1> <b>六法之一首为气韵生动</b>,为什么一千几百年来的发展却没有走上与西方绘画相似的道路,其原因在于中国书画一脉所特有的笔墨精神,以及历代画家所崇尚的绘画写心(意)不写形有关。</h1> <h1> <b>六法之二便是骨法用笔</b>,黄宾虹说笔关骨力墨关韵彩同样是讲的用笔的重要性,既然书写性在绘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也并不是说能写字、写好字的人就一定会画出高水平的画,受于法约束的笔,虽笔笔讲究,却恰恰是绘画失败的最大成因。因法而生恰恰也是因法而死,这是书家难以成为画家的最大门槛。石涛讲的一法论中,不立于一法不拘于一法,万法皆为我所用等。也是建立在其笔墨精神基础上的,所以他的每一张画面目都不尽相同,生活鲜明让人耳目一新。相比黄宾虹,其黑的法度,那是成也法度、败也法度。作为优秀的艺术家,最忌的是墨守成规,只有在不断探索,不停留在某种法度为佳。黄老相比石涛,输就输在其法度上。</h1> <h1> <b>六法论中应物象形随、辅彩是关于客观存在与主观情感的问题</b>。太过以媚俗,不过是以欺人,中国绘画讲的是写心不写形,是画家个人对天地自然的一种感悟。求道法自然,自然为大,这种自然是画家倾注了个人情感的另个境界。融入了画家的灵魂,所以才有了倪瓒的散淡萧寂之美,八大的冷逸孤傲之美,黄宾虹的厚重华滋之美。画如其人,在思想表达上,这就是中西方的殊途陌路。<br></h1><div><br></div> <h1> <b>六法论中经营位置</b>,是看一个画家除笔墨修养之外,对画面问题的真实把握能力。它并不是随性所欲,而确是随性所欲;它也不是处心积虑,而确是处心积虑。处处讲究却也是处处不讲究,寻找的是一种道法自然,无法胜有法,法从景生,法又从景灭;是诸多矛盾的统一体。历史上对不入流的绘画作品,评价通常是用邪甜俗赖丑乱狂怪八个字形容,这其中便有对章法的要求。石涛讲法不破不立,不立不破,经营位置同样应用,除了构图布局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看一个画家制造矛盾和化解矛盾的能力。立与破便是做画无处不在的机巧,是相对的,是一个统一辩证关系。</h1> <h1> 中国传统山水画是历代画者精英对自然山水的提炼,感悟。虽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它一直是历代画家出于物相而达于心相的呈现,不是风景的再现。是山水画自萌生,发展,以至极致过程中大浪淘沙后的精华所在,是脉络有序的继承发扬之路,是经历了两千年过程中美与丑、真与假的既定事实。</h1><div><br></div> <h1> 有人说张王李周一定会留名美术史,有人说当代水墨一定会进入美术史。能不能并不是当代人说了算,也不是某个权威就能决定的。<b>明代吴伟性情中人,一生放荡不羁,秉承南宋马夏画风,20岁恃画成名,受明朝三代皇帝恩宠,却成为美术史中的反面教材</b>。若放在今世今时,其必为大师巨匠无疑,这就决定于时代的审美性。</h1><div><br></div> <h1> 审美有个体性,有时代性,个体审美虽千差万别大致也就分两种,雅与俗。时代审美是个有规律的怪圈,与政权,经济,文化,战争有一定的关联,<b>例如当代官位主义的体制极学院派宏扬的西方审美文化。</b></h1><h3><br></h3> <h1> 每个时代都在谈<b>传统与创新</b>,有史记载的是汉晋为古唐人创新,唐及五代为古宋人创新,北宋末期又复古,南宋元人创新,明复古而清创新。便纷争不断,明人玩派别,清人分朝野;新也罢,古也罢,时代虽不同,花样就这么多。高兴了玩创新疲劳了玩复古,高兴了玩复古疲劳了再玩创新。就像那过家家、排排坐、吃果果,都有份。有才情的画家很多,能脱离古人,而独立山门者不多,能“独立山门”缺又没有传统根基,而造成中国画的实质断代者很多,就造成了目前中国艺术的现状。以及个体大众审美及时代审美的局限性。创新是必须的,吾以为创新不是在程序化,更不是在某种形式上。创新是在不断的求索中,学习中,成长中。现在进入互联网网络时代,我们的视界宽了,但我们相应的深度却浅了,实在是当代艺术史可悲可泣。</h1> <h1> 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这就是写意精神,它一定是比写实更高标的。要是否定这点,就不要谈任何艺术性了。新中国后,李可染把写意又变为了写实,中国文人画格调降了。以李可染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派,从画室走向真山水,从臆象走向写实。李可然先生放弃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审美取向,笔墨修养,画面中体现僵硬,刻板,燥闷,色俗。遗失了传统审美给予的意趣,情怀,格调,高雅气象。创新思变,两千年山水画史至于今日,何为大观。而问题就是审美。与旧日出现了偏差甚至割裂。<br> <b>我们多了丑怪狂乱,轻薄浮躁,支离破碎,靡靡之音。<br> 读书无用,读书其实很有用。</b></h1> <h1><b> 古人注重人格修养,绘画本身既是人格修养的行为,也是人格修养的体现与结果。所以说画如其人。</b></h1> <h1> 如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学说,完全借鉴于禅宗的南北分别。他们对于绘画的评判也是儒释道思想的体现,肯定“正和雅淡风骨强健”,否定“邪甜俗赖丑乱狂怪”,为后世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具有崇高品格的伟大作品。</h1> <h1> 历史发展到当代,画者的眼界相对于古人更加广阔,而深度却浅了许多。古人可以两千年专注于一个目标(譬如追求画面中的正气,那就一生避免邪气入侵),而我们当下的画人却急于想推翻它另立山头。以前正的,和的,雅的,淡的都被古人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如高山一般难已逾越。难不是不能,只是不肯下苦功,那就来邪的甜的俗的黑的吧,所以有了后来的黑黑僵硬的李可染,狂乱浅薄的傅抱石,黑团闷燥的陆俨少。好在他们既得益于正宗传统教育的童子功,不至于让他们走的太离谱,更得益于他们的那个大破大立电驰雷鸣的时代。而没了传统功夫却又自小学习素描光影的当代,更是草草燥燥的人云亦云的不知何来何往了?</h1> <h1> 我们常说传统,并不是要回到过去,也不是把传统复制粘贴到今天,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发展。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怕学了出不来,二是学点就出来,这都是人过于聪明的想法。只要你能思辨又求变,这又怎么能成为问题呢?</h1> <h1> 引用李可染先生一句话“<b>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功力打出来</b>”。打出来的前提是首先打进去,不要怕别人说你学的太像,太刻板,没有了自己。这里要强调的是怎么去做好师造化?</h1> <h1> <b>山水画的修炼--师古人,师造化,师我心</b>。我想说一句,很多人画画之前往往就缺立意,所以难已进入师造化,师我心。因为他不知道,不清楚自己临摹时想要的是什么?创作时想讲述的是什么?想诉说表达的是什么?所以造成大部分画画者,画的作品没有了思想,没有了内涵,没有了表述,更因此失去了笔墨的意义和精神,因而难以打动读者主要的原因。 </h1> <h1> <b>一切的笔墨都是服务于你的立意而生</b>。你想要寻找的是什么样意境,而意境也就是你的思想,你的内在世界,内在精神。</h1> <h1> <b> 什么是立意,</b>有人理解为画面的意境。但我想说的那只是立意其中之一,如果就此理解为立意那只是片面的。</h1> <h1> <b> 立意应该是先立作品之格调</b>,就是你先要确立清楚自己想表述的是什么之境,例如:倪瓒的率荒、萧疏、凝寒;八大的孤傲、凄凉等等。所以你在举笔之前要确立自己想要的格调是什么?厚重的,清馨的,淡雅的,重彩的等等。有了前面的立意,才能出你想要的意境来,你的笔墨才能服务于要想的立意。这样出来的作品才能有思想,有灵魂,有个性。可是简单的道理往往被世人忽略,误解。</h1> <h1> 卢云标,男,汉族。浙江温州雁荡山人。号雁荡山人、雁庐。书画者、诗人也、理论批评者。<br> 现为雁荡山书画院院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会员。<br> 精工于诗、书、画、理论、文章。以画为主;主要精攻国画,诗词、书法、理论研究相辅。国画兼工精写,写意为主兼画工笔;写意精于山水,人物、花鸟相辅。</h1> <h3> 【七律】冬至夜愁</h3><h3><h3><br></h3> 文/卢云标</h3><h3><h3><br></h3>今宵冬至寒风起,落木萧萧聚凝霜。<br>日虑立盹穷笑影,夜愁难寐尽凄凉。<br>酸甜苦辣人情味,喜怒哀欢世事汤。<br>偷袭黑丝多少白,前途迷惑泪汪汪。</h3> <h3> 【七绝】题画诗-画道寂寞</h3><h3><h3><br></h3> 文/卢云标</h3><h3><h3><br></h3>寥寥逸笔多孤寂,水静山幽草夙凋。<br>倪瓒苦瓜谁写尽?今遗风采有云标。</h3> <h3><br> 【五律】端午节<br> <br> 文/卢云标<br> <br>又逢重五节,江柳碧茫茫。<br>童叟依栏暇,婆姑裹粽忙。<br>门前飘艾叶,屋后洒雄黄。<br>独醉杯中酒,前情起怆惶。</h3> <h3> 【七律】初小同学会</h3><div> </div><div> 文/卢云标</div><div> </div><div> 二十余秋各异乡,同窗相会叙家常。</div><div> 庭前燕雀遗巢在,屋后芭茅败叶荒。</div><div> </div><div> 风起蒲溪滔万叠,雨过雁荡瀑千行。</div><div> 儿时风趣依稀见,一缕乡音久莫忘。</div> <h3> 【七律】赴丁雪峰杭州之约踏梅林<br> <br> 文/卢云标<br> <br> 雪峰诚约踏园林,行至杭城细雨侵。<br> 梅苑骈肩言远古,兰庭踱步品当今。<br> <br> 晶莹花露滋赪面,凄冽山风润衣襟。<br> 寒气袭躯凝竹笛,温情绕指抚瑶琴。</h3> <h3> 【七绝】寒露夜雨</h3><h3><h3><br></h3> 文/卢云标</h3><h3><h3><br></h3> 昨日秋风梧叶舞,夜来微雨敲门窗。<br> 萧飕凄寂愁衣薄,虫泣悲鸣泪满江。</h3> <h3> 【七绝】游临海江南古长城<br> <br> 文/卢云标<br> 晋唐遗迹起峥嵘,抗日英姿朽史贞。<br> 胜景险关迎墨客,苍山凄寂水无声。</h3> <h3> 【七绝】重游临海东湖</h3><h3><h3><br></h3> 文/卢云标</h3><h3><h3><br></h3> 飞青叠翠桂花香,故地重游怅惘长。<br> 水阁亭台桥九转,鸳鸣离曲倍凄凉。</h3> <h3> 【蝶恋花】思乡月</h3><h3><h3><br></h3> 文/卢云标</h3><h3><h3><br></h3> 又是一年秋仲至,明月当空,夜客灵岩寺。照我罗帏涟泪渍,揽衣望月不能寐。<br> 满面忧凄思故地,薄霭成霜,独酌心先醉。秋意凄凉千木萎,故乡月洁多明丽。 </h3> <h3> 【长相思】中秋夜思乡</h3><h3><h3><br></h3> 文/ 卢云标<br> <br> 秋月寒,仲月寒,寒露凄凉万叶残。眉头点点酸。<br> 苦哀叹,愁哀叹,长恨何期能聚欢。月圆形寂单。</h3> <h3> 【江城子·双调】钱塘中秋月<br> <br> 文/ 卢云标<br> <br> 钱塘江畔月波光,月阴凉,雨疯狂。孤雁惊鸣,怜悯破空长。赏月不成乘踏浪,潮追浪,涌声吭。<br> 忽闻江上笛哀扬,葬千殇,断情肠。谁解此愁,今世不相忘。欲待曲终寻艳丽,妆容泪,尽哀伤。</h3> <h3> 【鹊桥仙】今宵生辰</h3><h3><h3><br></h3> 文/卢云标</h3><h3><h3><br></h3> 中秋前夜,月圆皎洁,今又生辰来至。四添五岁几盈亏,花下酒,独兮借醉。<br> 诗词依志,丹青伴舞,明晚离愁谁寄。寒霜沾鬓断肠人,情伤处,满襟尽泪。</h3> <h3> 【渔歌子】秋雨夜思<br> </h3><h3><h3> 文/卢云标</h3> <br>今朝世人笑我癫。我笑他人看不穿。<br>夜三更,入难眠。窗外秋雨泣哀怜。</h3> <h3> 【钗头凤】梦断雁山<br> <br> 文/卢云标<br> <br> 雁山地,丹青寄。草木晶莹寒露至。雨凄凉,露成霜。一场秋雨,曲断肝肠。凉、凉、凉。<br> 英雄泪,凌云志。又降寒露鸿休翅。雁来吭,燕归伤。欲凄心事,泪满衣裳。伤、伤、伤。</h3><div><br></div> <h3>【五绝】咏雁山白溪畔野梅<br> <br> 文/卢云标<br> <br> 溪梅冷艳开,孤影暗香陪。<br> 不惧风霜苦,清贫乐自来。</h3> <h3> 【蝶恋花】咏梅序怀<br> <br> 文/卢云标</h3><h3><h3><br></h3> 溪畔送君今暂别,烟雨桥头,凄冷寒风冽。总在霜凌梅季节?不期春至花如雪。<br> <br> 一树暗香谁忍折,搜尽诗词,万卷经书阅。疏影黄昏风窃窃,只求佳句千秋绝。</h3> <h3> 【七绝】夜愁白露</h3><h3><h3><br></h3> 文/卢云标</h3><h3><h3><br></h3> 花凋叶败结成霜,鸿雁玄归又气凉。<br> 一夜秋风催泪曲,梦缠意乱尽哀伤。</h3> <h3> 【画堂春】再聚感师恩<br> <br> 文/卢云标<br> <br> 廿余八载话沧桑,师教谆谆牵肠。惜时风采可稀佯,桃李同堂。<br> 户外焰光辉映,室间同学家常。环山农舍喜洋洋,无限风光。</h3> <h3> 【七绝】中元祭祖母</h3><h3><h3><br></h3> 文/卢云标</h3><h3><h3><br></h3> 中元时节欲牵思,纸币飞扬泪泣悲。<br> 今日新坟添薄土,奈何桥上伴形离。</h3> <h3> 《卜算子》·咏雁荡山溪畔野梅<br> <br> 文/卢云标<br> <br> 雁荡白溪边,一树开无主。谁惜闲人不往来,殤尽风霜雨。<br> <br> 触目摧断肠,清苦何为惧。吹尽幽香君不知,悴瘦何须护。</h3> <h3> 【七绝】午夜难眠</h3><h3><h3><br></h3> 文/卢云标</h3><h3><h3><br></h3>残月如钩影寂单,玉蝉凄唱惹人怜。<br>谁知悲泣情何苦,饮尽风霜不想眠。</h3> <h3> 【七绝】立秋<br> </h3><h3><h3> 文/卢云标</h3><h3><br></h3>一叶梧桐秋雨至,蝉鸣暮夜尽凄凉。<br>冷风萧瑟杨摇影,引得轻罗染露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