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刘小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言</h3> <h3> 村史馆可以让村民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史,调动村民富而思进的积极性,描述这片土地的发展轨迹,折射村子的发展变迁。挖掘、保护和弘扬民间文化。一方面是把往昔的点点滴滴捡回来,留住大家的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增进党民团结,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对村庄历史变化的了解以及党在建设发展农村的过程中的作用和功绩。让年轻一代人更加紧密的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家乡做出贡献。</h3><h3><br></h3><h3>“白岔的记忆”以史料为基础,图片为主要元素,以基层党支部发展为线索,以文字记叙的方式着重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白岔发展的主要人物和相关事件。因为涉及历史跨度长,人物事件资料收集困难,难免有不足之处,多多指教。历史发展离不开历史人物的推动,了解过去,明白现在,才能更好开创未来。今逢盛世,愿白岔村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各项事业能得以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一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岔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初形成<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岔生态农业模式</h3> <h3>采访结束,至观景台上,近观远眺,往事历目,人物浮现。白岔的记忆由模糊逐渐清晰。</h3> <h3>白岔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带,山形起伏,多峁、岔、洼、梁;沟、壕、坡、台。治理之前民间有“中间沟壕水,两边滚牛洼”俗语最为恰当。</h3> <h3>如今山顶树成林,陡坡树密,缓坡埂坎为阶,梯田连绵,壕间田相连,坡下平台地,沟底林成片,这种在长期探索逐渐成型的农业生态模式,彻底改变了原来高山陡洼,干旱时节植被荒秃,庄稼广种薄收;强降雨时候雨水恣意冲刷,浮土不断流失,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局面。在白岔,完成这项伟大工程的,敢于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梁守庭时期的大队领导班子功不可没。</h3> <h3>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人们缺吃少穿,连点火做饭烧炕的柴火都稀缺少有,王世太和梁守庭他们就意识到了改变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开始想法现实而单纯,打了埂坎可以收集降水;平整田地可以让墒情均衡好长庄稼,梁、峁、岔雨天流水集中区跨地打埂,修摆筑坝,预防洪水;他们做群众工作,说的明白,讲的清楚,种了树,植了草,不说别的,成材后,不怕没材烧了吧,能睡上热炕了吧,盖房子不缺檩条把子椽了吧……有了草,家畜牲口可以有膘了吧……田平地整墒情好,我们不饿肚子了吧。这样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几年,白岔人的生活现状得以扭转,普遍解决了温饱。直到现在,邻近村庄上了年纪的老人,提及当年,即便在遭年馑的困荒年代,他们依然羡慕没有挨饿受饥的白岔人。</h3> <h3>1963年,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的指示,到第二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大寨之路”后,全国农村兴起“农业学大寨”运动,这是一个“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只知奉献,不求回报”的年代,到1978年春“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渐渐盖过“农业学大寨”口号的十几年里,白岔良田建设及生态农业已初步形成,并通过长期探索,积累经验、掌握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模式。即“白岔模式”,即“白岔生态农业模式”,就是后来著名的的“白岔生态农业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已全区闻名,全国有名。</h3><h3>1983年,彭阳提出“生态立县”,借鉴的正是这种模式,因此,“白岔模式”意义深远。</h3><h3><br></h3><h3>“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队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社员热火朝天投入到拦壕沟,筑坝埂,平田整地的劳作当中,根据白岔实际情况,提出“高山树戴帽,果树缠山腰,缓坡是梯田,河沟台坝洪漫地”的治理思路,这正是“白岔生态农业模式”的雏形。其中的“陡坡六步一埂带子田”,“缓坡十步一埂带子田”,埂与埂之间形成的阶梯式良田,是“打埂修田”最成功的典范,加上拦壕淤地坝和台地,是提供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的重要土地;山峁则提倡围坑植树,拦堵经流,预防水土流失;海拔低于山峁过陡的梁坡山洼则间隔距离,翻挖鱼鳞坑,大规模种植以杏树为主的果树,逐渐形成经济林带,无法成田的缓坡则种植畜草,为养殖业提供饲料。1978年7月原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薛宏福一行来白岔调研,8月蹲点白岔工作,在白岔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三三制”(土地三分之一种粮,三分之一种草,三分之一造林),使得“白岔生态农业模式”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日趋完善。</h3> <h3>为改善群众(时称社员)生活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创新,带领群众因地制宜修整田地,植树种草,倡导农林牧综合发展,多种经营,注重小流域治理,治贫致富,1977年被评为自治区先进代表,成为改变旱地农业生产面貌的先进典型。无论是当年和梁守庭一起共过事的老同志,还是普通群众,当提起梁守庭,无不称赞其生前为人清白正直,一心为公为民,讲纪律,守原则,不贪不私,不偏亲向友,正派硬气,思想先进,有智慧,善谋划,注重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倡做好党会笔记,总结前期经验,完善后期工作。除了大队正常工作,其余时间不见其影,从来闲不住,走遍整个白岔角角落落,每户家庭情况,每个人的为人处事,人情大道,全村多少岔,几个洼,几道坡,几条沟,如何改造,适合种什么……他都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处理大事小事,民事纠纷公平公正,群众服服帖帖,对哪个小队有没有实干工作,干的好坏,他心知肚明,对症下药。其在任期间,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白岔秩序井然。</h3><h3><br></h3><h3>1962年,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随着白岔农业经济的发展,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到七八十年代,商业经济得到带动并逐渐完善,初具规模,在白岔大队,逐渐出现药铺、代销店、铁匠铺子、农具店、林场、果园(每个小队最少拥有一个果园)、砖场、建工队等,各项专人负责,除一部分收入归个人外,其余归大队,集体经济得以壮大,然后有效分配,改善基础环境,修建学校,投入公共公益事业,使得白岔模式走上良性发展道路。人们的劳作方式也从铁锹、锄头、木制单轮车、驴驮牛耕的人工化逐渐到了70年代铁牛出现时的半机械化。从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白岔模式已成为有名的“白岔村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示范区”,“白岔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的先进经验,成为宁南山区生产建设方针制定的指导模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资料</h3> <h3>梁守庭生前许多珍贵资料,包括1983年8月在延安参加“北方旱地农业工作会议”时受到胡耀邦接见和嘉奖时的留影,以及七八十年代荣获过的“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种树种草先进集体”等荣誉证书及锦旗目前已下落不明。以下是经过多方努力后搜集到的部分资料,其中大部分当属首次公开。笔者查阅《彭阳县志》大事记1983年一节,未发现关于《北方旱地农业工作会议》等其他记录。在人物篇1235页(2010版)其中“1987年,在延安参加农业会议时”记录段,“1987年”确切应为“1983年8月”(96版人物传篇527页年记属同误)。</h3> <h3>1977年10月梁守庭(前排右一)被评为区先进代表并参加区先进代表大会。</h3> <h3>1977年10月,参加完区先代会后,派往北京学习期间在天安门前的留影。</h3> <h3>梁守庭参加1982年4月固原县第八届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纪念册。</h3> <h3>梁守庭1982年的笔记手迹。</h3> <h3>为白岔生态农业模式做出科学贡献,1983年3月梁守庭被评为固原县科技先进工作者。</h3> <h3>梁守庭笔记所记白岔大队1983年6月的基本情况。其中植草类型、亩数,林木类型、株数等一目了然;田地根据实际分门别类、各类亩数明明白白。第六项标记亩产提高斤数外,可以看出当时已实施了荒山承包制,并提出“治山有权,管山有责,养山有利”的科学原则,这“三有”原则,意义深远,对生态建设而言,今天,今后,都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和深远影响。</h3> <h3>1983年9月笔记手迹。时为固原县第九届人民代表。</h3> <h3>笔记所记1984年白岔的基本情况,寥寥数语将34年前白岔的生产生活情况勾勒的清清楚楚。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许多内容及数据对考证研究当时白岔乃至整个社会的基本情况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h3> <h3>1984年2月,梁守庭(后排右三)当选为彭阳县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h3> <h3>1987年2月,梁守庭(前排右一)当选彭阳县第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这张彩色照片尤为珍贵。</h3> <h3>《彭阳县人大志》翻阅到的历史照片。</h3> <h3>1990年6月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表彰决定原始文件,白岔村榜上有名。</h3> <h3>“白岔村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研究原始资料。</h3> <h3>“白岔村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原始方案资料。</h3> <h3>梁守庭将毕生精力和心血无私奉献给了白岔这块土地这方人民,其长期任村队干部期间,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注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科学改变农业过于单一粗放的生产经营格局,平田整地修良田,打坝填壕造良田,整陡地造林,修缓坡还牧,建排洪渠,修排水道,使白岔农、林、牧得到全面发展,几十年的用心探索和艰苦奋斗,白岔建成良田212公顷,经济生态林390公顷,水保薪炭林109公顷。今天,我们看到的白岔原貌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他在这片曾贫瘠落后的土地上,因地制宜,科学探索,合理规划,一心为改变家乡面貌,让乡亲能过上好日子,带领群众实干真干,开创性奠定了宁南黄土沟壑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今众乡亲提及,依然乐道其人其事,崇敬其为人,深感其之恩。其去世时,全村村民悲痛齐悼,无一例外。</h3> <h3>关于梁守庭生前遗事,采访其众亲同事和搜集资料,查阅县志、人大志有关记录期间,曾一度陷入困境。2017年12月17日,梁国文陪笔者前往梁守庭墓地瞻拜,碑文和采访收集到的信息完全吻合,现全录如下:</h3><h3><br></h3><h3>梁公守庭生平梗概。生于一九三二年古八月初八,卒于一九九三年古六月十二日,享年六十一岁。任彭阳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工作上认真负责,在本村科技兴农,种树种草,改变面貌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多次出席区地县先代会议,八三年出席延安全国水土保持会议,荣获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同志嘉奖。呜呼,忠实大略厄于短年,农伍失英明者永悼,全村村民立表,彭阳县高级政工师原政协副主席徐文昭撰文。中国共产党优秀代表白岔村党支部书记梁守庭同志之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二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薛宏福在白岔<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节·薛宏福简介</h3> <h3>在白岔村部村支书办公室醒目位置,有一张放大了的装裱精致的黑白相片,正是薛宏福生前遗像。这张相片是1989年10月薛宏福去世后不久,为纪念其生前对白岔的关心和所做的贡献,由时任白岔村党支部书记梁文炳裁剪自当时《宁夏日报》讣告所公布的遗像,并在照相馆重新拍照、放大,保存至今。</h3><h3><br></h3><h3>薛宏福,生于1919年,祖籍陕西延安。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贸易总局秘书主任、西北野战军后勤部财经队副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后勤部财经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商业厅厅长、青海省财委副主任、柴达木工委书记兼石油局党委书记。1960年5月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处书记,1963年11月任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1967年8月——1978年4月任青海省副省长。1978年4月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副书记,1979年11月——1983年3月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书记,期间曾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1983年7月——1989年10月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兼自治区老年人大学校长。1989年10月14日银川逝世,享年70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节·受中央委托来白岔蹲点工作</h3> <h3>从1978年至1988年10年时间,薛宏福在白岔留下了太多感人故事。这10年时间(期间梁守庭、韩正强、梁文炳等负责白岔工作),是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时期,也是“白岔生态农业经济模式”从“三三制”开始日趋成熟完善的重要时期。身为自治区主要领导,选择在相对落后的山区调研工作,和基层干部一起进村串户,挑灯伏案商议改变贫困面貌之发展大计,和白岔普通村民谈心拉家常,同吃同住,了解民情民意,吃百姓饭,办百姓事,真正扎根群众,为白岔村民留下了太多难忘的回忆。去世前,对将来白岔发展模式的遗愿,曾交给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农学院专家教授麻高荣、王钧昌等人完成。其去世不久,以麻高荣、王钧昌为代表的教授学者时常带领农林学院学生蹲点白岔村调研工作,为“白岔村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继续做着贡献,直到1998年。期间促成1994年7月由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吴尚贤、自治区科委主任苏焕兰、宁夏农学院副院长王世敏、固原行署副专员台维民、固原行署科技处处长万俊岐和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农学院的专家教授麻高荣、穆永顺、王钧昌以及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出席的“白岔村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研究会”在县城胜利召开。现在位于白岔村境内的“宏福林”碑和“彭阳县白岔生态农业示范区”碑也正是麻高荣、王钧昌等应白岔全体村民的心愿和要求,于1996年夏为纪念薛宏福共立的。</h3><h3><br></h3><h3>通过对多位当年任大队干部时配合过薛宏福工作者的采访,参考其他史料和梁文炳在《薛宏福书记在白岔大队工作二三事》中的描述,关于薛宏福和白岔的渊源大致如下。</h3><h3><br></h3><h3>1978年在来宁夏之前,薛宏福任青海省副省长,调任宁夏工作时,华国锋主席曾握手告诉说:“老薛同志,中央派你到宁夏去工作,你要协助李学智同志把宁夏的工作搞好!”到宁夏后,在宁北平原区和宁南山区的选择上,他选择了更有挑战的后者,到固原地区后,在半山半川区和纯山区的选择上,他毅然决然选择了相对落后、自然条件更差的后者,从此,他和白岔结下了不解之缘。1978年7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薛宏福率区、地有关农、林、水、牧等部门负责人首次来到城阳公社白岔大队调研。</h3><h3><br></h3><h3>8月,决定蹲点白岔工作后,一天晚上带来了放映队,召集白岔党员干部,社员群众几百人,放映前薛宏福给大家讲了话:“中央派我来宁夏工作,第一次来白岔,初次见面,给大家问好。我和其他同志这次来白岔,要和大家一起制定一个规划,把白岔的农业发展搞上去,争取在很短几年里,大家都有饱饭吃,不缺钱花,不缺衣穿……”第二天,薛宏福组织白岔所有党员和大队干部及各生产队队长开会,会上薛宏福讲了陕西米脂县高西沟的“三三制”生态农业建设经验,指出发展以产粮为主的粮食自给、农、林、牧用地各占三分之一的思路,经过热烈讨论后最后一致通过。接着开始对白岔所有土地重新丈量打等级,确定了种粮良田、植草坡地和造林陡地,自此,“三三制”融进“白岔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当中,使得白岔粮、林、草、养殖畜牧的农业生态经济模式日趋合理化,科学化。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从此,春风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吹向全国各地,白岔村同样受到春风沐浴,和历史一起掀开了新的篇章!</h3><h3><br></h3><h3>我们现在看到的“宏福林”山峁是薛宏福在白岔期间常去造林的地方,1979年春天,一天早晨,和大家一起造林休息的时候,就在这个山峁上,薛宏福把大家召集一起,第一次传达了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除了蹲点白岔工作外,薛宏福经常抽时间在彭阳境内考察调研,1981年,有一次和其他蹲点工作人员在白岔大队与彭阳区委书记徐文昭以及大队干部座谈时,徐文昭向薛书记提出,彭阳是固原县自然条件最差最贫困地区之一,老百姓去县城办事路远,交通不便,彭阳又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民勤劳,能不能给国务院写报告,把彭阳分个县?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先由徐文昭负责起草报告书,薛宏福修改好后再带到区上,送交国务院。薛宏福当时告诉大家,国务院总理谷牧还有几位同志他熟悉,彭阳立县的报告实事求是,应该会得到批复的。1983年7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83)国函字149号文件,以《国务院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彭阳县的批复》,同意设立彭阳县。这一消息让彭阳所有人振奋!</h3><h3><br></h3><h3>身为国家高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共同劳动,一起吃饭,同坐土炕,一边吃洋芋,就咸菜,一边拉家常,了解民情民意,一点都看不出官架子。多年以后,时至今日,当提起薛书记,关于他的逸事佳话,村民们依然你一句我一句,津津乐道,对他的为人满怀敬意,对他做过的贡献充满感激。</h3> <h3>1996年白岔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节·宏福林碑文</h3> <h3>原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副主席、顾问委员会主任薛宏福同志一九七八年开始组织区地县乡四级干部工作组,蹲点指导白岔群众学习陕北米脂高西沟村建设“三三制”大农业,经过十年艰苦创业实现了农林牧(草)各占地三分之一的宏伟目标,在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提高。目前白岔村正在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小康的富裕生活。白岔村民世世代代铭记薛老为白岔人民经济翻身而付出的辛勤劳动之恩情。彭阳县崾岘乡白岔村全体村民,一九九六年十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三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方旱地农业工作会议<br></h3> <h3>一九八三年八月延安“北方旱地农业工作会议”代表名册原始资料。</h3> <h3>第24页和第25页宁夏栏信息。</h3> <h3>当时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区党委、政府,区农牧厅农业处、区农机站、区山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区农科院作物所、固原行署、固原地区农科所、固原县、固原基地办指挥部、固原县白岔大队、固原县鸭儿沟生产队、西吉县委、西吉县农机站、海原县委、海原县农工部、泾源县、隆德县宁夏共20个地区和部门代表。</h3><h3><br></h3><h3>这次由国家农、牧、渔业部于1983年8月3日——10日在延安组织召开的北方旱地农业工作会议,共有北方15个省、市、区代表300余人与会,中央领导发表讲话,强调停止历史长期破坏,“反弹琵琶”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是改变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落后面貌的根本方针,阐述了种草种树和粮食的关系问题。大会期间代表们还学习讨论了关于发展旱作农业的指示精神,观摩了米脂县碾庄公社小寺沟生产队的农业生产模式。</h3><h3><br></h3><h3>当年梁守庭作为带领群众种草种树、农林牧综合发展,多种经营和小流域治理,治穷致富,改变旱地农业面貌的先进典型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受到胡耀邦的接见和嘉奖。(县志1987为误)</h3> <h3><font color="#010101">梁文炳在“薛宏福书记在白岔大队工作二三事”一文中有关“北方旱地农业工作会议”的记叙。</font></h3> <h3>1983年8月1日梁守庭到达延安时的笔记手迹。</h3> <h3>梁守庭参加“北方旱地农业工作会议”时在延安的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篇后记<br></h3> <h3>白岔村村部旧址的办公房。其中青砖正是当年白岔大队自己砖厂烧制的。</h3> <h3>2017年5月6日,村镇干部在白岔村民家做征收土地思想动员工作,为白岔村历史上首次修建硬化环村公路做前期准备。</h3> <h3>2017年5月,村镇干部丈量填写因硬化村路所占用的村民土地面积。</h3> <h3>2017年7月初进行危窑改造时,受惠村民吴老二。</h3> <h3>2017年7月7日,王家瑞在白岔村村民韩多鹏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h3> <h3>2017年7月14日,住建部有关负责人朱立新(右一)看到作者《白岔村的危窑改造》后专程从北京来到宁夏,会同自治区住建厅有关负责人杨普(右四)一行前来白岔调研。政府副县长朱红社(左四)陪同。</h3> <h3>2017年7月26日,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杨玉经在白岔考察危房(窑)工作。县委书记赵晓东(左二)、政府副县长朱红社(前排右二)陪同。</h3> <h3>县委书记赵晓东了解村民家的生产生活情况。(2017年7月26日)</h3> <h3>当年夏季干旱少雨,唯耐旱的万寿菊成了白岔村民最可观的农作物收入。图为正在采摘万寿菊的白岔村民。(2017年8月5日)</h3> <h3>2017年8月17日上午,自治区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左二)深入白岔村,对“精准扶贫”落实及进展情况进行查访。政府副县长马英陪同(右一)。</h3> <h3>2017年8月17日,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少波(前排左一)、白阳镇党委书记乔升等在白岔入户调研扶贫进展情况。</h3> <h3>2017年9月8日,签约医生在白岔村入户上门进行医疗服务。</h3> <h3>2017年9月19日,宁夏日报、宁夏电视台、宁夏广播电台、银川日报、宁夏财经网、新商务周刊等宁夏六大媒体在自治区金融工作局调研员徐东(右一)带领下在白岔村对金融扶贫工作情况进行采访报道。</h3> <h3>2017年10月29日,县长助理连一洲在白岔村贫困户家进行查看扶贫工作。</h3> <h3>2017年10月31日,政府副县长朱红社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白岔村调研“美丽村庄”建设情况。</h3> <h3>2017年10月白岔秋景。</h3> <h3>2017年11月1日,厦门市思明区区长夏长文在政府县长刘启东、政协主席冶三奎、政府副县长杨天峰、白阳镇政府镇长陈伯洲等陪同下一起考察白岔村闽宁协作工作的进展情况。</h3> <h3>2017年11月18日,彭阳县白阳镇(白岔村)第一届闽宁文化体育月活动启动仪式在白岔村文化广场举行。白岔村杰出代表,固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会军;固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魏志刚;彭阳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吴志怀;政府县长助理连一洲等有关领导和白岔村的广大村民一起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白阳镇政府镇长陈伯洲主持。</h3> <h3>2017年12月拍摄到的白岔居民改善后的居住情况。</h3> <h3>2017年12月拍摄的白岔村委会。</h3> <h3>白岔村被评为彭阳县2017年度脱贫攻坚先进村。</h3> <h3>做一件事,就不要留下遗憾——杨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