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出地铁钟灵站沿灵谷寺路到灵谷寺🚉🏃</h3><h3>南京的马路和公园的道路都将积雪扫除。感谢这些辛勤劳作的人们!</h3> <h3>灵谷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h3> <h3>公元1381年,位于南京紫金山下,矗立起了一座宏伟的砖石建筑——无梁殿。600多年过去了,无梁殿几经战火,历经沧桑,但凭借它一身坚固的石砖结构,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无梁殿殿内现为阵亡将士公墓祭堂。</h3> <h3>数百年的坚守,日晒雨淋,风雪交加,不分昼夜的忠诚守护,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h3> <h3>无梁殿的结构虽简单,但十分牢固,历时600余年,风雨硝烟,仍巍然不动。无梁殿内有关战争的蜡像,其中有明皇帝,孙中山先生等。</h3> <h3>永远怀念抗日英雄👍</h3> <h3>在幽静的古寺留下一行足迹</h3><div>我真的来过了😃🙏</div> <h3>灵谷塔高66米,九层八面,底层直径14米,顶层直径9米,为花岗石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1933年建成,当时称阵亡将士纪念塔,俗称九层塔。塔内有螺旋式台阶绕中心石柱而上,计252级,每层均以蓝色琉璃瓦披檐,塔外是一圈走廊,廊沿有石栏围护,供游人凭栏远眺。</h3> <h3>从灵谷寺前往中山陵🏃</h3> <h3>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h3> <h3>南京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h3><div><br></div><div> 他只活了35岁,终身未娶,却给南京留下了世界级的宝藏!</div><div><br></div><div> 在南京,有一个地方,每一个本地人都去过无数遍,每一个外地人来南京必去。它是南京的象征,是南京人的骄傲。那就是,中山陵!</div><div> 但是,关于中山陵,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一位呕心沥血劳累致死的大师。</div><div><br></div><div> 推翻清朝政府之后的1912年春天,孙中山和同僚好友在钟山打猎。一行人坐下来休息时,孙中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背靠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于是他笑着对身边的幕僚说:百年之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杯土,以安躯壳尔。</div><div> 13年后,也即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还拳拳以归葬钟山为嘱。</div><div> 1925年5月13日,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向海内外建筑师和美术家,悬奖征求陵墓建筑设计图案。此举轰动了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许多人纷纷报名应征。</div><div> 最后公布中奖名单时,人们惊讶发现,在参选的40多种设计方案中,有一位名不经传的年轻人,一逾群雄,荣获首奖。他就是吕彦直,当时只有31岁。</div><div> 这位年轻人,却並非浪得虚名。</div><div><br></div><div> 吕彦直,1894年7月28日生于天津,曾是清末翻译家林纾的弟子,跟著名学者严复一家过从甚密。他先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和深造。作为美国建筑名师亨利•墨菲的学生与助手,他参与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今南师大)和北京燕京大学的建筑设计工作。而这个墨菲,曾主持过南京首都计划。</div><div> 回国后,吕彦直开了一家建筑公司。在应征中山陵墓设计方案前,已经有六年多的设计施工经验。当时,他交纳了10元保证金后,按章领取了12幅墓地地形照片和2幅紫金山地形标髙图。</div><div><br></div><div> 为了设计好中山陵,他整天茶饭不思,不断地优化设计方案。为直观起见,他每画出一稿,就用桐油油灰揑出模型,然后对着模型修改。改完再画,画完再揑,捏了再改……反复不厌。</div><div> 短短三个月后,吕彦直交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葬事筹备委员会聘请的四位评判顾问中,有三人均评选吕彦直的设计为第一名,最后评出首奖为吕彦直,奖金2500元。</div><div> 后来,将全部应征图案在上海公开展出5天,进一步征求意见。陵墓设计图案展览,一时轰动了上海滩,每日参观者在1000人以上,中西各报纷纷对获奖图案发表评论或采访。</div><div> 吕彦直一举成名!</div><div><br></div><div>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图案,巧妙地应用了紫金山南坡由低渐高的地形,在同一中轴线上安排了陵前广场、博爱坊、登山墓道、碑亭、祭堂和墓室。从陵门到墓室,層層向上推进,有效地烘托出陵寢的宏伟气势,构成整个陵区庄严肃穆的氛围。</div><div> 中山陵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div><div> 陵墓建筑在山坡上,用392级石阶相连。石阶中缀以8个平占,坡度逐渐加大,视角不断变换。由博爱坊望祭堂,仰角为9度,至碑亭望祭堂,仰角为19度。瞻仰者緣石阶拾级而上,庄严肃穆之感,景仰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到达大平台,再回首俯视,不见石价,仅见平台一片,如同平地,令人啧啧称奇。</div><div>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墓图案,祭堂采用中国宫殿式建筑为基调,吸收西洋建筑之长处,墓室則完全采用西洋建筑做法,两者结合可谓天衣无缝。同时运用牌坊、陵门、碑亭等中国古代陵墓的传统形制,再飾以华表、石獅、铜鼎等部件,使整个建筑群既富有中华民族特色,庄严简朴又別创新格。</div><div><br></div><div> 不久,受孙中山先生葬亊筹备委员会之聘,吕彦直担任陵墓建筑师,监理陵墓工程。</div><div> 为了早日完工,吕彦直昼夜兼程,往返奔波于江浙军阀战火弥漫的沪宁之间。在不断的旅途困顿、飢寒交迫之中,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绘出了中山陵的建筑详图。他又参与了主体工程即墓室和祭堂的招标与开标,参与了墓址具体位置的最后选定。</div><div> 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过度的劳累使他卧病在床,竟未能参加于1926年3月举行的中山陵奠基礼。</div><div><br></div><div> 在身体稍好一些时,吕彦直即从上海来到南京,住在山上,亲自督工。</div><div> 为使工程具有一流的水平,他要求每一分部工程都必须根据建筑详图先制成模型,经他审阅认可后方能开工;他要求施工所用水泥必须是国内最好的马牌和泰山牌;他要求祭堂和墓室地面铺砌的白色大理石必须带有灰色的斑纹。</div><div> 对所有的建筑材料,他都要亲自审查,进行反复的试验和比较,认为合格后,才准许用于施……。</div><div><br></div><div> 1927年5月,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在28份中外建筑师应征设计方案中,再夺魁首。吕彦直,从此蜚声海内外。</div><div> 几乎同时承担起国家的两大纪念性建筑设计和施工监理等任务,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没有先例的。</div><div><br></div><div> 1928年初,吕彦直被确诊患有肝癌。那时,他已经参加了首都计划。他全情投入到首都南京规划设计草案的研究与拟定工作中。经一年多的酝酿和推敲,完成心血之作《规划首都都市区图案大纲草案》。他把自己的智慧与剩余的精力生命,全部凝结在了这部著作之中。</div><div> 1929年春节前,吕彦直的病情不见好转。他写下遗嘱,交代自已未完成的工作,嘱咐同仁务必按照原计划完成中山陵余下的工程,一定要把这两大孙中山纪念建筑建设好。</div><div> 1929年3月18日凌晨,吕彦直停止了呼吸,年仅35岁。他没能见到中山纪念堂的奠基,也没有见到中山陵的最后完工和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div><div><br></div><div> 吕彦直和严复的次女严璆,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div><div> 他们相识于十几岁时,可谓青梅竹马。吕彦直出国后,两人也一直保持书信来往。吕彦直回国后,两人订婚。此后吕彦直专心致力于亊业,严璆还在读大学,俩人一直未能完婚。后因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的工作,两人的婚姻一拖再拖。</div><div> 1928年初,吕彦直被确诊患有肝癌。他将噩耗告知远在北京的严璆,请她另做打算,不要再等自已。</div><div> 吕彦直病逝,得知噩耗的严璆悲痛欲绝。不久,28岁的严璆在北京西郊出家,削发为尼,法名秋妙。1950至1951年间,秋妙经香港转去了台湾,终生未嫁。</div><div><br></div><div> 为表彰吕彦直建造中山陵和中山紀念堂的贡献,1929年6月的《国民政府公报》颁发了189号《褒扬令》,以政府名义褒奖他。</div><div> 后,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曾为吕彦直建立纪念碑,上半部为吕彦直半身遗像,由孙中山大理石卧像的作者捷克著名雕刻家髙祺制作。下半部为于右任书的碑文。文曰:</div><div> ‘’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决议立石纪念。‘’</div><div> 抗战中纪念碑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div><div><br></div><div> 吕彦直只走过了35个春秋,但他却是中国近现代建筑五宗师之一和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div><div> 他留下的中山陵,那庄严肃穆的仪态,和那恢弘的气度,使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貎、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都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div><div> 如今,中山陵人来人往,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大师,以及中山陵背后心酸的故事。</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h3>南京中山陵风景区音乐台位于中山陵广场东南。建于1932年至1933年,占地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由杨廷宝设计,1932年秋动工兴建,1933年8月建成。音乐台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主要用作纪念孙中山先生仪式时的音乐表演及集会演讲。</h3> <h3>雪中的水榭☃️❄</h3> <h3>前往明孝陵神道的途中🏃⛅</h3> <h3>明孝陵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神道的东段,路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 獬豸、骆驼、 象、 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h3> <h3>2018小寒节气4个小时的从灵谷寺、中山陵、音乐台、明孝陵...徒步踏雪遊就到这里了...再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