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深夜无眠,极是无趣,翻看手机相册,看到前几日晓燕同学发的30年前青涩质朴的我们,突发奇想:把这些照片与暑假聚会的放在一起,晒晒我们的“芳华”?</h3> <h3>曾经的我们</h3> <h3>现在的我们</h3> <h3>全班的美女都在了😉</h3> <h3>夜照?</h3> <h3>能骑上自行车----也算富豪😎</h3> <h3>跳霹雳舞?沙漠霹雳舞😆</h3> <h3>这拍摄效果也是没谁了😇</h3> <h3>你诠释了健美😗</h3> <h3>美少男一枚😚</h3> <h3>美女 思考怎样深奥的问题呢?🙏</h3> <h3>今年流行你这发型🙆</h3> <h3>一副老干部状😃</h3> <h3>高颜值加手风琴 迷倒无数🙌</h3> <h3>打领带的男子很时髦呀🙈</h3> <h3>我有一个军人梦😻</h3> <h3>发型保持不变,不对 ,中间有过一次长发👧</h3> <h3>红白相搭,稳重中有点俏皮👯</h3> <h3>下边的就是暑假大家聚会的照片了,少了青涩,多了岁月的痕迹,但依然风采飞扬😄因上次编辑完,清掉一些照片,就传了手机中的几张。晓燕发的当时边看边保存,但还是有些没存上,所以同学的照片不全,但你当年的样子大家都能想起</h3> <h3>大约从1983年开始,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h3><div><br></div><div>在十六七年的时间内,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涌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算高的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div><div>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选择上中师,除了为了解决一张饭票,也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div><div>首批初中上中师的学生在1986年毕业,自此之后,每一届毕业生中的大多数被分配到了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书,成了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而我们就是其中之一。</div><div><br></div><div>我们在经过师范专业的养成教育和教师岗位的历练之后,一个个在业务能力上出类拔萃。在这样的矛盾和焦虑中,他们艰难前行,为国家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向依然在教学第一线奉献的我们致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