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全国商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一一西单菜市场

为人民服务

<h1>  北京西单菜市场,在当年是闻名京城的四大菜巿场(西单、东单、崇文、朝内)之一,也是全国商业战线的一面旗帜。</h1> <h1>  在当年北京响当当的四大菜市场中,(西单、东单、朝内、崇文门菜市场)西单菜市场位列四大菜市场之首,它还位列全国十大菜市场之一。不过,经过北京市的城市建设,多年前西单菜市场就不复存在了,在它的老地界儿上盖起君太百货,大悦城等多家大型商场。</h1><h3><br /></h3> <h1>  北京西单菜市场于1919年开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为盛期。西单菜市场初期是露天市场,1945年后加顶形成室内菜市场,1956年公私合营后,国家将摊商摊贩收归国有,组合成集体性质的西单菜市场,使得这些人有了固定的收入和福利。当时的西单菜市场地址是西单北大街195号,位于西单北大街西侧民丰胡同与皮库胡同之间。</h1><h1><br /></h1><h3><br /></h3><h1> 据记载:"最初的菜市场是个大铁板棚子的市场,四周用木板围着。东面开两个大门,进门是两排明摊,一般都有字号,南北两侧是木板房,一间屋子就是一个字号,这些字号,要么是夫妻店,要么有两三个伙计,人数都不多。</h1><h1>场内最大的商店"巨星城海味店"也不过十五六个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单菜市场有摊铺一百七八十家,算是比较红火的时候。</h1><h1>俗话说,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这里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货全鲜活。大小饭庄、大宅门儿都来这里采买一趟就齐活了。不过,当年这的环境卫生可够差的,没有下水道脏水满地,一到夏天真可谓五味俱全。到了20世纪四十年代,日本人占领北平,物价飞涨,市面萧条,老百姓量正经八百的粮食都吃不着,买菜就更少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来了以后货币贬值更厉害,成捆的法币、金圆券都买不到几斤粮食。到北平解放前夕,菜市场摊谱只剩下不到一百家,后面的摊铺都空着。"</h1> <h1>  1994年由于城市建设的原因,这座近百年的老字号和北京市民说"拜拜"了。虽然不舍,但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城市建设的脚步之快,往往超过人们的习惯思维,追忆有时是必须的。</h1> <h1> 这张《乾隆京城全图》显示了整个西单地区。"西单因西单牌楼而得名。以紫禁城为中心,西单牌楼与东单牌楼分列西东,呈对称布局。因为都是路口处的单座牌楼,因此俗称为西单牌楼和东单牌楼,简称西单和东单,并成为牌楼所在路口及附近的地名。在西单与东单迆北各有一处四座牌楼的路口,因此称为西四牌楼和东四牌楼,简称西四和东四。上述牌楼旧物均已无存。"西单菜市场的得名也正缘于此。</h1> <h1>  民国早期《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上的西单北大街。</h1> <h1>  1953年《北京市西单区管界详图》上的西单北大街。</h1> <h1>  早年间的西单菜市场外景 。</h1><h1> 据《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记载,民国初年,西单西单北大街路西、舍饭寺东口路北是一片空地儿,常有小贩在这卖菜,于是乎逐渐成了菜市场。</h1> <h1> 西单菜市场(1961年)</h1> <h1>1990年代初改建后的西单菜市场内景</h1> <h1>  物资匮乏的年代,西单菜市场是最受北京市民欢迎的菜市场,即便是在冬季,在菜市场的柜台上也能买到从南方运来的细菜,别忘了,当年冬季老百姓家中的看家菜只有白菜萝卜和土豆,把从南方运来的西红柿黄瓜蒜苗等都叫"细菜",当时北京市的大棚和窖藏的蔬菜不多,需要从南方运蔬菜供应北京的市场。</h1><h1> 时至今日,西单菜市场依然是那个年代人们的美味记忆。它不仅有副食、肉食和豆制品、熟食、水产等,甚至还有别的地方不常见的高级食品,例如:金华火腿、大黄鱼以及又宽又长的带鱼、螃蟹和大虾等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茅台酒才八块多钱一瓶。当时北京市一些大部委如中央组织部、统战部、邮电部等甚至门头沟煤矿这些较远的大单位都和西单菜市场有业务往来。</h1> <h1>  在上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我们国家还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城市居民的粮油、副食品供应全都凭票、凭本,那时的国营菜市场因其货品全、质量好、信誉高而深受老百姓喜爱,西单菜市场便是其中之一。它为北京市千家万户的生活提供服务,也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h1><h1> 如今留给老北京人的只是追忆那些曾经的生活和远去的那个年代。</h1> <h1>  西单菜市场的熟肉柜台永远是窗明几净,它们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食品卫生"五四"制》,保障了顾客的身心健康,并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组"的荣誉称号。</h1> <h1>  曾有老人回忆说,"当年的西单菜市场就是有那么多人,每次去买东西,我们都是被人流拥着往前走的。" 西单菜市场曾经日客流量五万人次,这是个什么概念,北京新科技馆在春节也才三万人,西单菜市场竟超过它的一倍。</h1><h1> 还有老人回忆道,"一到冬天的时候,菜市场里可以进马车。马车拉着大白菜进去卸货,路面上冻着冰,马蹄子打滑,马的四条腿就全都蜷缩起来,趴在地上不起来。小孩儿就在旁边看热闹。这也不失为菜市场内的一景儿。</h1><h1>每到夏天的时候,还要往市场里拉冰,卸冰时小孩也在旁边侯着,逮住时机拿一块冰在手里玩儿。"</h1><h1> 这些挥之不去回忆使老人们又回到了当年,也使后人们看到了西单菜市场当年辉煌和繁荣的景象。</h1> <h1>  逢年过节时,菜市场各个柜台都排起了长队,虽然是凭票证供应的商品,但是都能保证买得到。</h1> <h3><br /></h3><h1> 对于念旧的老北京人来说,难忘的就是逛西单了,而逛西单又免不了要逛西单商场和西单菜市场,当年对于许多人来说,菜市场不只是买菜的地方,它更像是到老朋友家串门,不买东西逛一逛心里就舒坦,逛商场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也象征着属于老北京的市井文化。</h1><h3><br /></h3> <h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后,西单菜市场里已有新鲜蔬菜、干菜、水产、肉食、禽类等十几个大品种,在丰富市场的同时,仍然不断的组织外地进货进京,广乏开发资源,增加商品种类,保证百姓所需商品的齐全。</h1><h1> 不断创新和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是服务宗旨。为此,水产品专柜改造成"踏浪归来"的小岛,把过去的鱼池子变成了十几个鱼缸叠起漂亮的水族箱,水从高处层层流下,宛如瀑布。逼真的椰树、帆船,一派南国椰岛旖旎风光美景。</h1><h1>把过去的鸡鸭柜台改建为"禽岛风光"。大玻璃房子里,假山、假树,鸡、鸭、兔子等各种活物悠然自得。宰活鸡鸭和鳝鱼是鸡鸭柜台的一大特色,这样的经营方式方便了顾客,同时老师傅麻利的操作令很多顾客住足。</h1><h1>以前的蔬菜柜台成了田园春色,成捆成捆卖蔬菜,变身为打理精细的自选商场,商品贴上价签,顾客看中哪个拿哪个。有了好的环境,顾客购物也就有了好的心情。</h1><h3><br /></h3> <h1>  如今,国营菜市场已成为了一个名词,成为了老百姓的一个回忆,它已经被超市所替代。</h1><h1> 其实在超市和菜市场之间我更愿意选择菜市场,在菜市场里售货员可以与顾客相互交流,唠个家常里短的有一种亲切感,有些顾客甚至是奔售货员而去,因为他的服务态度好,热心又细心,很多售货员甚至认识老主顾,知道客人好哪口儿,这充满人情味儿的买与卖之间,是不是会吸引很多的回头客。哪像现在的超市,问个商品摆在哪里都不知道去问谁。</h1> <h1> 西单菜市场老员工</h1> <h1> 西单菜市场老员工</h1> <h1> 西单菜市场老员工</h1> <h1> 西单菜市场老员工</h1> <h1> 西单菜市场老员工</h1> <h1> 西单菜市场老员工</h1> <h1> 西单菜市场老员工</h1> <h1> 西单菜市场老员工</h1> <h1> 西单菜市场老员工</h1> <h1>  如今,在原来西单菜市场的位置,建起了大型的百货商场一一君太百货。"西单菜市场"这座由大文豪郭沫若题写匾额的北京四大菜巿场中的一员已不复存在,但它深深的印记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不时的想起它,想起它……。</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