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授课内容:“用笔千古不易”</h3><div>——“婉而通”的理解</div><div> 1.工具材料的变换</div><div> 2.碑式篆书</div><div>——"疾涩"的理解与表达</div><div>今遴选部分学员临帖心得,各附一件习作,与大家交流并请诸位批评!己堂顿首</div><div><br></div><div><br></div><div>感谢关注!欢迎交流!欢迎转发!</div><div><br></div> <h3>安徽陆云海临帖心得:</h3><h3> 余浅薄不文,学无成就书法及书道何敢妄谈,唯自孩时,即喜弄笔,积其岁年,或有所得。缀其经过,贡采览焉。所学虽勤,所得甚浅。学书中年摹习,白首粗成,略具轨辙,非敢言书法也。今观臧师文笔尤为惊喜。有幸成学生,时乃勤幸。学生今授四课,大有小成,今吾小篆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途,书法之变,尤为显著。先生授课现场示范,通俗易懂。第四课转笔,换锋,中锋用笔及字法。观先生字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学生临池不断,尚未能得先生笔法之耳,时乃惭愧。望今后多加学之,谢先生传授,顿首顿首再拜!陆云海書之,如有不妥之处望大家批评!</h3><div><br></div> <h3>浙江黄森虎</h3><div>学习心得:学邓石如篆书,感受到邓石如强调线条的书写意味,而且线条内部运动越来越丰富。这是与清代吴昌硕所表现的不同之处。邓石如用笔逆起顺收,中锋运笔,绞转涩劲很足。吴昌硕篆书用笔的关键在于藏锋落笔、中锋行笔和收笔,且在这三个环节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吴昌硕落笔时小心控制,稍大的端部由缓慢而稍夸张的藏锋造成,点画中部中锋果断,偶尔也出现偏锋时,也很随意不着意装饰。线条的推出来的节奏感明显,收笔更是不拘一格,有时缓提,有时藏锋,有时顺势急收,自然而然。吴昌硕篆书线条运动的流畅、丰富、自然,与印象中的行书最为接近。这是我体会两书家的一丝味道。</div><div><br></div> <h3>安徽贾桂华第四周学习心得本周练习的主要内容:半弧形构成的字加强练习以增强对线条的把控,通过书写速度的变化体会不同线条的 质感。</h3><div>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愈来愈觉得自己不会写字了。虽然说邓石如的庐山草堂也是小篆的运笔,老师上课时分别指出的遒劲和圆润线质,我的理解是绞转运笔线条可以体现出遒劲,平铺保持中锋行笔可以达到圆润之效;行笔速度稍快笔杀入纸运行,则线有涩感;但是落笔后的运笔的方式,方向和力度的不同,写出的线条质感完全不同;虽然理解是这样,但是能达到此效果确实不易,每每能感觉到有一个笔画书写是杀入纸内的,就很是兴奋,而这种感觉往往瞬间即逝,再难找回,我想还是练习少了的缘故。</div><div> 学书“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有了理解的加深,更多的是要去从练习中表达。练习练习再练习......</div><div><br></div> <h3>广东董文学习心得:随臧师学习篆书第五周,本周是写的最少的一周,在周四下午上课前一小时左右,临写了18字,也没有挑选,就顺着上周往下临。对于书写工具纸张等,我认为得适合所写书体及个人感觉,这次笔仍是长锋兼毫,纸是六尺屏仿手工毛边,墨没加水。仍然按照臧师示范速度,紧记笔笔走,笔笔留,着重注意了逆顶起笔后的调锋动作,在行笔前把笔锋调整到最佳状态,按住笔尖,顶住纸行笔,体会一种脚陷泥中走不动的感觉,我想这可能就是涩进了,收笔处,尽量让笔尖走至最末端,很少使用笔肚压(因感觉笔肚压的收笔显得力量不足),先临写2行,下课后再补写后一行,坚持同样的动作同样的速度,得到的结果就是相对稳定,我想,持之以恒,应该会有收获。</h3><div><br></div> <h3>安徽汪志火临帖心得:本周由于出差等原因,临帖很少,虽没取得进步,但发现不少问题,首先是取势不足问题,现在我最大的问题是势起则不入纸,虽知问题所在,却怎么也调整不好,其次是势与劲的关系问题,不知什么时候该取势,什么时候该圆润,这与我本人的整体审美有关,却是我目前无法克服的难关,第三,昨天在家画了两个小时线条,迟迟没敢下笔写字,现在是越写发现问题越多,越不敢下笔,处于一种痛苦的煎熬状态,不知其它同学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总之,我目前是迷茫混沌的糊涂状态,对藏老师讲得的一些内容,虽心里明白,都无法落实在习作中,这可能是天资过于愚笨吧。</h3><div><br></div> <h3>上海李中原临帖心得:学习邓石如庐山草堂记已有几周了,临习中仍存在不少迷惑的地方,如长线条弧笔的处理,达不到线条的遒劲、毛涩的效果。庐山草堂记中笔画的收笔有时或圆或方或方中带圆,在临习中这种微妙的变化在临习中处理不佳。有些字的临习笔顺如“叶”字中间部分的处理存在疑惑。期待在臧老师的示范和讲解中能得到进步。</h3><div><br></div> <h3>安徽张晨学习心得:学习邓氏篆书已经第五周了,虽然没取得太大进步,但坚持每天一二张纸的练习 已经成了习惯,包括对个别字的磨字,使用双勾法去突破,不像以前对篆书是一味的“描画”,以为篆书就是写写玩玩的。临写邓篆的这段时间后,对我写小篆的线条也大有帮助,增加了活力。臧老师在第一次课中就说过,每临一次都能汲取营养,邓篆中逆锋落笔、中锋行笔、收笔时注意笔画的圆润或顺势收笔、或回锋按顿收笔,不可露锋出尖。现在自己书写时更关注直线 弧线的流畅、厚实,一些链接处 转折处力度不足。 </h3><h3> 另外在书写工具上,还有偏爱长锋狼兼,有挺健有弹性。最近书写小篆时,还是选择生宣纸,吸墨性强 刚开始有些不习惯,在生宣纸上写字慢则落笔就晕墨,写的快又没有“精气神”。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以走,想要笔下的字越发气韵生动,就必须经历勤学苦练。</h3><div><br></div> <h3>河北朱子豪学习心得:这是临摹白氏草堂记的第五周,我这一周心血来潮将此帖放大临摹,每个字在三十厘米以内。意在追求清代朴学的审美标准—厚。追求线条质感之厚,气息之厚。这也是碑学的质朴和正大气象,宁拙毋巧,宁丑毋媚.不过年轻才疏学浅,从作品效果看来有点用力过猛,瑕疵很多!可能驾驭不了偏硬的毛笔,在起收笔线条搭接处将笔锋按的失了分寸,有鼓弩为力之感,通篇写毕觉气喘吁吁!疲惫不堪.感觉写大字,追求厚是很伤气的!</h3><div><br></div> <h3>安徽徐善礼周记(学习心得):进入臧老师篆书学习班第五周了,本周以来看到同道们发出的习作,进步明显,作为这个班的班长,我为大家高兴!一般来说,学习某一帖一个月周期下来,由新奇往往会转入懈怠,但是,同学们的学习劲依然很足,这说明老师讲得好,让大家有代入感,同时,同学们对书法也充满真诚。每日交流也是畅所欲言。有这样的群体真的很快乐!</h3><div>个人来说,本周主要是进行金文(墙盘)的练习,坚持每天都写。按老师的建议,尽量遵循原件。古人云:“艺三载可成,唯书事非百年莫通”。在每日的练习过程中,对金文艺术表达上的理解,在逐渐加深。这不仅仅是练的原因,更主要是随着臧老师授课当中讲到关于篆书方面的知识以及示范,给了我升华的空间。非常期待下周的上课!</div> <h3>福建余朋霖临帖心得:</h3><div>汉蔡邕有言:“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这句话很妙,也正是邓石如改变书写工具,使用长锋羊毫中锋书写,体现柔中带刚,曲中求直,圆实劲健的特点,这是我理解的臧老师上节课中讲的其一;其二,这周临习中一直努力的体会“婉而通”,在行笔上力求达到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首尾贯通,同时也感受到了尽量压着笔书写带来笔和纸产生的摩擦感、迟涩感;但是转接笔处、虚实部分仍感觉做不到位,仍需努力体会。</div><div>清人朱和羹曾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体会这句话,才稍稍明白了实笔是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用笔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线条节奏鲜明,虚实相生,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这些都是需要在以后的临摹过程中不断的慢慢吃透,方可取得进步。</div> <h3>“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h3><div>下周课程将进入“结字”训练,期待大家的精彩表现!并请同道关注、批评!己堂臧文禄顿首(13093508760,微信请扫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