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那个想当作家的女孩

缇娜的旅加随笔

<h3>我于去年九月开始尝试写美篇,动笔的原因之一是发现可以在微信里分享的好帖子越来越少,况且我对心灵鸡汤之类的一直都不怎么感冒,就有了动手自己写文章的念头。恰好去年九月我在微信里写了几句我儿子戒掉网瘾的事,我的一位医大同学就留言说:"很想知道你是怎么把他捞出来的",我就回复她:"有时间会把它写出来,是个有意思的故事。" </h3><h3><br /></h3><h3>另外,我在加国生活十几年,一路走来磕磕绊绊,脑海里常常涌现的不是顺境中的喜悦,而是困境中的努力和失败后的感悟,特别想用文字记录下来,和家人朋友们分享。</h3> <h3>从上小学就喜欢写作文,非常幸运的是小学的所有语文老师都非常优秀,每个老师都很有文才,字也写的很漂亮,我几乎模仿了每个老师的字体,特别享受上语文课的时光。到了新华中学初中,语文老师经常选中我的作文当作范文,让我重抄一遍,贴在墙上或橱窗里展示。印象最深的语文老师不是特级老师,而是一位姓石的初中老师,是个721工农兵学员,原先是木匠,没有大学学历,无论是文言文的诠释,还是现代文学的解读,都非常的到位。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要求附上草稿交给他,无疑增加了老师一倍的工作量。有一次作文考试,我还没有抄写完,就打铃交卷了。老师读了我的草稿后,仍然给了我93分的成绩,还在全班表扬我,说我草稿写的好。可惜到了高中,由于唯学历论,石老师就无法教课了,学生们还是可以看到他在木工房进进出出,还带着那副白边眼镜,还是脸上挂着微笑的样子。所以,我可以自豪地大声说,我的语文是木匠教的!</h3><h3><br /></h3><h3>从初中开始,更加喜欢写作文,也开始记日记,写诗,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跟好朋友闹了什么矛盾,看了什么电影,暗恋了谁,都会在日记里写下来。非常喜欢编排文字的感觉,羡慕那些作家们,靠着简单的纸和笔,就能写出妙趣横生的故事,让人物能鲜活起来,妙笔能生花,这是怎样的一种乐趣。当时最佩服的是大文豪鲁迅,他所有的杂文和小说,我都看过很多遍,他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就是自创词句,比原有的词句更犀利更准确地表达他的思想,真是妙不可言。</h3><h3><br /></h3><h3>到了高中文科理科分班时,我就跟父母提出来想学文科,毕业后想当个作家,遭到全家人的一致反对。似乎哪个孩子动了当作家的念头就是不切实际,就是荒唐可笑,就是天方夜谭。我姐姐说我:"你以为作文好就能当作家吗?写不出来东西怎么办,你喝西北风去!当了笔杆子,运动一来,第一个被打倒!"我当时还反驳了一下:"那人家当个记者都不行吗?!" 这在当时是多么无力,无助,无奈的反抗啊!当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真是无法怪罪任何人,那是1979年,刚刚粉碎"四人帮"后三年,人们对文革还心有余悸,唯恐再有政治运动来临,给家人带来冲击。加上百废待兴的时代,人人都以陈景润为榜样,掀起了学习数理化的热潮。这样,我的想当作家的小小念头,遭受到了时代的无情碾压。只好跟随百万学数理化的大军,越走越远。</h3> <h3>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从小体弱多病,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父母就让我学医,是想有朝一日我自己能治好我的病。由于姐姐学了文科,全家就更倾向于我学理科,最后听从父母的意愿,考入天津医学院(现为天津医科大学)。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自己丝毫没有愉悦兴奋的心情。我父母却特别高兴,尤其是我老爸,逢人便说:"啊,这个,一个学文,一个学理!" 亲爱的老爸,您岂不知有句成语叫"医不自医"么。</h3><h3><br /></h3><h3>后来我的儿子铭抱怨我总给他转学,我就给他举了我的例子,我说父母知道我想当作家,还是坚持让我学医。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孩子没有自己的选择,都是服从父母的意愿,但我并不抱怨父母,并且非常尊重他们为我做的人生规划,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担心作家变"坐家",无法生存,而学医会有个好工作,后来证明父母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医学的专业知识很广泛,选择不同专业工作的机会会更多些。</h3><h3><br /></h3><h3>高中毕业后虽然不写任何东西了,但是我大学宿舍的同学们都是文学爱好者,经常买《小说月报》来读,还有其它文学刊物像《收获》,《当代》,《十月》,《花城》等,大家都争相传阅。那个时代正是大量的&quot;知青文学&quot;和"反思文学"佳作不断涌现的时候,像张贤亮,王安忆,程乃珊,王晓鹰,张承志,张抗抗,梁晓声,池莉等作家的作品,我们都非常喜欢阅读,并且一起探讨,也讨论费尔巴哈,黑格尔等哲学家的理论。除此之外,还钟情于顾城的朦胧诗,大家纷纷朗诵:"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些荡气回肠的优秀文学作品,给我们学业繁重的大学生活增添了绚丽夺目的色彩。<br /></h3><h3><br /></h3><h3>想象中写字和弹钢琴一样,放下了就会变生疏,最后再也拾不起来了。一想起来曾经的我很爱写,但是搁笔多年,一直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失落的心情伴随着我很多年。去年九月底下载美篇后,开始尝试写第一篇《与柯湘有关的日子》,是个非常短的回忆童年的文章,手笔还很青涩,写到第二篇《戒掉网瘾的他》,手法就熟练的多了,也开始享受写字的过程。《戒掉网瘾的他》和《由猎场想到的》被美篇编辑选中,公开发表后,一些读者开始关注我了。这时的我,就有了想迎合读者的心理,写到了第七篇,我就搞了个搏眼球的题目:《圣诞演出很震撼》,遭到了铭爸的强烈批评,他说:"你千万不要迎合读者,不要急功近利,多花时间琢磨的东西,更经得起推敲!"又说了两遍:"人家莫言说了:‘我的作品是给农民写的,只要有一个农民看,我就要写下去!’" 我就笑他:"人家莫言是这么说的吗,瞎编的吧!" 之后就老老实实地把文章的题目改成《小礼堂里的圣诞演出》,后来看到很多美篇作者的读者都少的可怜,他们也丝毫不在乎,一直坚持写,因为写作也是跟自己的心灵沟通,与自己的过往干杯,其意义不是由读者的数量决定的。</h3> <h3>后来在写的过程中,重拾了信心,写得越来越快,但是编辑就会花很长时间。编辑的时间越长,越会体验到打磨文字到尽善尽美的愉悦。电子写作的缺点,就是操作不当,很容易被删除了。我有几次到回收箱里"捞文"的经历,倒是有惊无险。每篇文章我都喜欢配上背景音乐,后来发现有个叫赵海洋的钢琴家的作品,非常适合当背景音乐,他的钢琴曲没有激荡起伏的旋律,也不会喧宾夺主,像一池静静的湖水,偶尔泛起涟漪,在你的心里荡漾开来,所以我就专门选用他的作品,完成好的文章,配上赵海洋的钢琴曲,再读一遍,往往能把我自己先感动了一下。</h3><h3><br /></h3><h3>每周六早上我都去游泳馆晨练,开始写美篇之后,我就带上我的iPad,晨练结束后然后到Whole Foods的咖啡馆写上一个小时。有时候把iPad带到单位,吃完午饭,在嘈杂的员工休息室里写上十几分钟,专注于写字的时候,全世界都安静下来了。很多时候写到尽兴,就会心无旁骛,物我两忘。通常写好文章之后,先跟家人分享,还有我的至亲长辈们分享,边听取意见,边编辑,把文字和标点认真改好,没有太大的问题之后,才与微信里的朋友们分享或者投稿。好几篇文章,像《戒掉网瘾的他》及续篇等,因为写的是亲身经历,都让铭爸看得老泪纵横,我就笑他泪点太低了。</h3><h3><br /></h3><h3>前几天和我老妈通电话,她说我86岁的老爸,一天没有别的事,从早写到晚,我就只好笑着承认:"好吧,我写不过我老爸!" 老人家年轻时给市领导当秘书,专门写文件材料出身,离休后开始写作,涉猎广泛,包括回忆录,散文,诗词,相声,小品,笑话等五花八门,还自费出书,赠送亲朋好友阅读。每次回去看望老爸,除了送他笔,还能送什么呢?</h3> <h3>也许我永远都不能成为一个作家,也总会有他人比我写的好,但我能做到的,就是不断挑战自己的局限,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h3><h3><br /></h3><h3>世上本没有路,你走过了,也便成了你的路。</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