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方增先(中国美协顾问、上海美协主席、上海美术馆馆长)</p><p> 陈忠志有精湛的功底、艺术上的"储存"很充实,所以运用起技巧来……讲境界、讲品格、讲变化、讲形式,能准确地把握笔墨的度的控制,韵味十足。他的作品时而细致、时而精炼,蕴藏着一种严肃的态度。但有时却又玩世不恭到了荒唐的地步。</p><p><br></p><p>关山月(原中国美协副主席)</p><p> 陈忠志作品的特点是非常娴熟地掌握了笔墨的技巧,而且对中国传统笔墨有一定的发展。他的作品有很熟练的中国画笔墨表现能力,反映了生活的深度,很有感染力。无论是他的人物画、花鸟画都很注重笔墨的感染力和生活关系的完美结合。</p><p><br></p><p>刘勃舒(中国美协顾问、原中国画研究院院长)</p><p> 陈忠志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画家,他对艺术真诚,心无旁骛,形成了独立不倚的个人风格。他身处西安,但巧妙地避免了"长安画派"人物画以往所面临的那种矛盾(困惑),在对造型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上,走出了一条非常新颖的路,值得我们一代甚至几代画家去思考。</p> <p>阳太阳(原广西艺术学院院长): </p><p> 近读忠志画册,倍感亲切,笔墨情怀叙述得楚楚动人,山水、花鸟不比人物画差,应当说,他的艺术修养很高,对中国画的创新起了很大的作用,《望着远方》值得这个世纪的艺术家们回味。 </p><p><br></p><p>李琦(中国美协顾问、中央美院教授):</p><p> 他的《黄河之鹰》、《望着远方》我都很熟悉,他创造了一种属于他的独特而鲜明的绘画样式,并赋予这种样式以饱满的精神张力和气质特点。《黄河之鹰》、《望着远方》鼓舞了几代画家,成为美术院校特邀的教科范本。 </p><p><br></p><p>杨之光(原广州美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p><p> 陈忠志画得很好,他十分重视自己的感受,他的画是每次不同感受创造出来的,只求效果,不择手段,即择一切手段发挥了传统笔墨的柔和和细腻,又打出了叛逆的师承,用最大的勇气,达艺术之通途。 </p><p><br></p><p>杨力舟(中国美协副主席、原中国美术馆馆长):</p><p> 陈老师给我上过课,我觉得他在讲究诗意方面,比其他老师更讲究一些。所以他的画是意在笔先,笔不到意到,在这方面有南方人的灵巧,又有北方人的茁壮。在用墨色方面,他讲究光感,所以在他的画里面,给人一种抒情与和谐,我一直觉得,陈老师的画生机勃勃,渗透着一种秀丽的雅致。</p> <p>夏硕琦(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美术评论家):</p><p> 陈先生是一个一直把自己的艺术探索和时代的脚步相共振相吻合的一个艺术家。从他的画展来看,他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有所贡献,我觉得陈先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非常难能可贵。</p><p><br></p><p>孙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p><p> 陈先生是长安画派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艺术是很有特色的,也是在国内享有崇高声望的一位艺术家。因为他基本功很扎实,比方说造型非常严谨,一直到后来表现出很随意、很自由的一种状态,通过笔墨的表现,能够比较随意地去处理,这种自由创作的能力,自由表现的状态,在造型上,由繁而简,越到后来我觉得他的作品特意追求的是一种简练,我觉得在西安的人物画家当中,陈先生的作品可谓独树一帜,很有特点。他的心胸、智慧、素质、才华都非常高远。</p><p><br></p><p>尚辉(博士、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美术评论家):</p><p> 在20世纪美术史上有一种现象,就是以非常突出的在一个时代产生影响的代表作来确定这个画家的历史地位,我想陈忠志的作品和他艺术探索的历程应该是属于这样一类。</p><p> 这些作品以它非常浓郁的时代的气息和风貌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我称为是美术作品里头所能够呈现出来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文风貌。如果说没有这些作品,那么这个时代我想在美术这部历史里可能就会缺少很多的链环。正是因为像陈先生这样比较重要的代表作,把这个时代的人文风貌一个个链环一样的东西,把他贯穿起来,我觉得这些作品是非常了不起的。</p> <p><br></p><p> 我看了陈忠志这些作品的时候,非常感慨,觉得他的这一套表现山水或者说带有人文风貌的作品不低于新金陵画派一些画家的作品,这是我看了画展非常鲜明的一个感受。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他的画路非常宽。在他那些具有时代代表性作品的背后,看到了他更多的一些攻克,看出了他的天分、看出了他的用功和努力。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画本体语言的追求,就是大家概括的那些特点,像陈先生这样,能够把文人绘画的水墨逸韵和北方这些东西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的,还不多见。</p><p> 他是一个默默的探索者,他不求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画派,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他的展览名称叫"学者无格"。这个格是定格、人格而又艺术上不拘一格的意思,是不给自己一个局限的意思,他给自己留的道路是一个人生的过程。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美术界共同来思考。</p><p><br></p><p>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美术评论家):</p><p> 我觉得陈先生这个成就确实是给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教科书上留下了一幅作品是很不简单的事情。现在重新创造的话,现在再拿几个亿来搞这个重大题材,那是在21世纪时代创作的历史痕迹,将来这批作品我相信也有很伟大的作品,但是这批伟大的作品代替不了当年这批在那个历史环境里面,这些艺术家创造的作品,这是不可代替的,艺术品是不可重复的。我觉得他还在思变、而且我觉得他是在变、他想变,这就说明他艺术上这种执著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p> <p><br></p><p> 陈忠志先生一生都在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今年已七十多岁的陈先生仍怀着对艺术、对生活的一颗赤子之心,在水墨和意象方面继续探索,中国画研究院一级画师王迎春说,我们的同学是一届一届全部毕业了,都分散了,但是陈忠志这位元老级的教授依然坚守在西安美院,这不能不说陈老师在中国美术教育战线上是一位老功臣。从蒋兆和、徐悲鸿开始,一直到后来陈老师这一辈,他们在中国人物画从古代到现代这个转型期,做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努力在探索如何用我们传统绘画的手法来表现现代人物画,为以后中国人物画的复兴进行探索,陈老师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p> <p>谈谈陈忠志先生的花鸟画</p><p> </p><p>刘 星</p><p> </p><p> 长安画坛多高手,陈忠志先生即是其一。从长安画派到现在,人物、山水、花鸟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并在奠定现代长安画风的过程中确实发挥过重要影响的,山水画有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崔振宽、陈国勇,花鸟画有石鲁、王子武、康师尧、江文湛、张之光,而人物画则有石鲁、王子武、刘文西、陈忠志、郭全忠、王有政、晁海、张立柱。石鲁、赵望云属于第一代大师,是长安画派基本性格的奠基者。而刘文西、陈忠志属于第二代,是西安美术学院人物画教学体系、教学思想和艺术精神的两个重要奠基者。王子武属于这二人的学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管在艺术成就还是后来的影响上,都超过了他的这二位老师,对后来的长安画坛人物画和花鸟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p> <p>但提起西安美术学院,人们首先会想起两个人,一个是刘文西先生,一个就是陈忠志先生。刘、陈两人多年来的矛盾是大家都知道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两人的影响可以说是难分高低的;后来,刘文西当了中国美协的副主席,地位一下子上升;而陈忠志在此期间却落寞了起来,直到2005年11月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将他的代表作《黄河儿女》以418万的高价拍出,陈先生顿然又火了起来。刘、陈二位先生的矛盾,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学术思想上的不同造成的。刘先生信奉的是"以形写神"艺术方法论,而陈先生信奉的是"以神造型"艺术方法论;刘先生注重客观造型的准确,善于营造大场面的人物画主题创作,而陈先生讲究笔墨趣味,注重的是抒情的到位,艺术感觉的到位。刘先生走的一直是蒋兆和的路子,而陈先生则很佩服石鲁,从石鲁那里借鉴了不少。刘先生竭力主张自己的黄土画派,而陈先生死后则有人把他归于长安画派,认为他是长安画派重要的人物画家。</p> <h3>我认为,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陈忠志先生无疑是一位重要的人物画家。我很赞同邵大箴先生对陈先生的评价,认为他"为现代水墨画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比如他创作的《黄河儿女》、《黄河东流去》、《劳动的双手》堪称继蒋兆和的《流民图》之后中国画人物画的扛鼎之作。由于篇幅的限制,今天我只想谈谈陈忠志先生的花鸟画,因为陈先生的人物画成就当代中国画坛对之已经很熟悉了,而成就同样很高的花鸟画,在全国却多不被人知。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借《书画世界》杂志之一角,对陈先生的花鸟画作一点介绍。</h3> <h3> 我是1983年认识陈忠志先生的,1983年至2000年,我们之间的来往非常多,尤其是1983年至1987年,一个星期里,几乎有两三天我都在他的家里看他画画,到了吃饭的时间有时候我做饭,有时候他做饭,像吃苦瓜、牛肉中的腱子肉,都是他给我开戒的;2000年之后,绘画市场逐渐兴盛了起来,对于很多画家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于是我便较少打扰他了。在我和他交往的多年里,我对他艺术上的第一感觉是,他在家里画花鸟画的时间远远多于画人物画的时间。在画花鸟画的同时,笔兴来时,便画几笔写意人物,如钟馗啦、李白醉酒啦、黛玉葬花啦,或画一点西藏题材的女性。正正规规地画人物画,一般多是对着模特写生;有创作任务时,才画大幅的人物画创作。所以在陈先生的自藏画中,花鸟画占了较大的比重。</h3> <h3><br></h3><h3> 陈先生的花鸟画题材比较广泛,动物中最爱画的有猫、松鼠、马、金鱼、牦牛、山羊、鹰、公鸡、白鹤、山雀、鸽子'等;花草中最爱画的有牡丹、月季、荷花、兰竹、梅花等。陈先生1956年毕业于中南美专,受教于阳太阳先生,这期间又受岭南画派名家关山月先生影响较大,毕业同年分配至西北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的前身),并参与筹建中国画系。到西安不久,就认识了石鲁先生,并经常看石鲁作画和聆听石鲁先生的教诲。陈先生曾经多次对我说:对他一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方法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阳太阳先生,一个是石鲁先生。尤其是石鲁先生的"以神造型"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最大。在教学和创作中,陈忠志先生也是石鲁艺术思想积极地实践者和传播者。张立柱先生曾对我说:"在美院上学时,其实陈老师对我们的影响最大。我从他那里学会了如何理解绘画的形体,如何理解所谓的造型的准确。陈先生对我们讲:所谓造型的准确并不是要你去追求照相写实般的客观的形体准确,而是要达到感觉上的准确。你感觉舒服了,这形就是准确的。你不信试试按照相式的准确造型去画,形虽然是准确了,但它感觉会非常不舒服,因为它不符合中国画的造型规律和笔墨规律。所以陈老师的“感觉舒服了,就是造型准确”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使我受益终生。"2007年9月,在广东的一次学术会期间,王金岭先生也对我谈过相似的心里话。而"感觉舒服了,就是造型准确"的思想,正是石鲁"以神造型"思想在教学上的一种表述。</h3> <h3>阳太阳在画山水的同时,也喜欢画花鸟画。他的花鸟画学齐白石,又兼有吴昌硕的特点。陈忠志早期的花鸟画也是从齐白石、吴昌硕入手,但较多参入自己写生的经验和感受,所以,他所画的花鸟画只能说是有吴、齐二人的笔意,而无吴、齐二人的窠臼。比如我最近在西安湘子庙街一家画廊看到陈先生早期的一幅花鸟画,就是这样的。此画中的荷花画法,明显还带有齐白石画法的影子,而燕子的画法,则借鉴于任伯年又不同于任伯年,明显经过了对燕子的仔细观察,结合了自己的感受而来的。在接受石鲁的影响后,他非常注重把自己平时在面对自然对象时的"第一鲜活的感受"表达到笔墨和对对象形象的表现中去,因此,40多岁以后,他笔下的花鸟画既吸收了齐白石、吴昌硕、石鲁的笔墨特点,又能脱出这几位大师的窠臼,直从己意出发,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h3> <h3>在当代中国花鸟画坛,陈忠志的花鸟画既不同于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石鲁、崔子范等前辈画家,又不同于王子武、江文湛、陈子林、张之光等与自己年龄相近的人的花鸟画。比如他笔下的白鹤,形象生动传神,笔墨灵动,书法用笔率意直写而虚实变化丰富自然,画出了白鹤的仙气。他笔下的松鼠形象生动准确,用笔却极其抒情奔放,没有因为追求形象的准确而束缚了笔墨。他笔下的公鸡以意造型,因此形体夸张而富有意气。陈先生画画特别率性,意气到了那里,用笔就到那里;笔下是怎么个样子就令其是怎么个样子,从来不加一笔的修改。陈先生崇拜石鲁,但学石鲁并不囫囵吞枣,他知道石鲁的哪些可学,哪些不能学。长安画坛有太多的人在学石鲁的时候,并不知道如何去学,石鲁的精神没有学到,石鲁笔墨中重表现他在面对自然对象时"第一鲜活的感受"的画法没有学到,却把石鲁患病时表现出的"大刀砍"画法学去了。而陈忠志先生没有学石鲁的"大刀砍",而是重感觉,重书法用笔,重笔墨趣味,重中国画自身的特点和规律。</h3><h3> 2008年7月10日,陈忠志先生不幸去世了。作为他的学生,我时常想起我的这位老师。在和朋友们谈起他时,我也能感觉到大家也都很怀念这位为二十世纪中国画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画家。<br /></h3> <p>《月季》</p><p><br></p><p><br></p><p><br></p> <p>《荷塘幽趣》</p><p><br></p><p><br></p><p><br></p> <p>《紫藤鸽子》</p><p><br></p><p><br></p><p><br></p> <p>《牵牛花》</p><p><br></p><p><br></p><p><br></p> <p><br></p><p><br></p><p><br></p><p><br></p><p>本期推荐:刘星花鸟画作品</p> <p>《荷塘秋冬》</p><p><br></p><p><br></p><p><br></p> <p>《春蕾》</p><p><br></p><p><br></p><p><br></p> <p>《鱼影》</p><p><br></p><p><br></p><p><br></p> <p>《懒猫》</p><p><br></p><p><br></p><p><br></p> <p>《莲藕》</p><p><br></p><p><br></p><p><br></p> <p>《荷风清清》</p><p><br></p><p><br></p><p><br></p> <p>《樱桃总相思》</p><p><br></p><p><br></p><p><br></p> <p>《幽荷花更香》</p><p><br></p><p><br></p><p><br></p> <p>《独怜荷塘荡清风》</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