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这是一个离城约四十多公里的小村,民国时期这里还曾出现过一位滇军将领。许多年前我曾来过这里,那时的村子充满了生机,田地中人们在忙碌地做着农活,村子里人来人往,鸡鸣狗叫,夕阳西下,各家各户,炊烟袅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h3><h3> 我这次来到这个小村已经是下午近五点钟的时间,村边场上,几个妇女正在翻晒着秋天收获的包谷,一棵柿子树上吊着几十个被人遗忘的、已经开始干瘪的柿子,几只鸟儿放肆的在啄吃着柿子甜美的果肉,正是做晚饭的时间,那青瓦屋顶几乎看不到让人感到生机的炊烟四起,我暗暗地猜想可能是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村民们做饭已经电器化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走在村子里面,鲜见村民的身影,格外的安静,见到的人也不过一些老者,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好多已经墙面斑驳,长年失修。推开一间颇有气势但已经破旧的大门,一个典型的滇式四合天井院落,三面房屋已无人居住,留下一片黑暗,只有正屋还有人居住,门外的邻居告诉我,只有一个老人住在里面,看着四滴水的屋檐,蛛网已经开始阻挡视线,我不禁有些感叹,遥想这间老屋,当年能有如此的四合天井,一定是人丁兴旺的一个大家,而如今,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毫无人气,让人不免有些失落和伤感。离开这座小村,临上车我又多多的看了它几眼,我想起了这些年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乡愁",并经常有人提出要留住"乡愁",但现实生活中,留住乡愁,还真的留不住。</h3> <h3> 四滴水的屋檐,足见当年建房时的实力。</h3> <h3> 天井外的世界更能吸引人。</h3> <h3> 政府新拉的电力线对这间老屋似乎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h3> <h3> 诺大的四合院天井房只有一个老人住着。</h3> <h3> 只有屋顶的瓦猫还在坚守着这一方乡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