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青春的岁月象条河,岁月的河啊是首歌,同学少年的故事多……</h1><h1> 一、开学了</h1><h1> 我的小学是在永兴县城关一小</h1><h1>度过的。 一九六0年九月三日,学校已经开学三天了,暑假时满街的小孩都回归学校了,而我们还在焦急地等待学校接收。</h1><h1> 清晨,树上的喜鹊终于叫了,城关三居委会曹秘书带着她的女儿邬诗贞以及我和邻居发小邓保生入学了城关二小。</h1><h1> 城关二小是位于城东头的一座“关帝庙”改造的破旧小学。学校人满为患,特别是新生班,一条板凳坐三至四人,我们这些新生都没有课本,空书包背在身上。</h1><h1> 入学第一天,我高兴地一蹦三跳走路。第一次除乳名“外才”又有了“黄启光”的书名。哥哥打电话给爸爸,给我取名“黄启刚”,爸爸误听为“黄启光”,歪打正着,给我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並多少沾了战斗英雄“黄继光”的光。第一次穿上了“列宁装”新校服,这是妈妈为我上学做的新衣服,上衣上方有个插笔用的小口袋。</h1><h1> 上学第一天,算朮是学个位数的加法,“1十1=2”,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学前我已会一百以内的加、减法;语文是学第一次接触到的汉语拼音,一天学一个字母,跟着老师反复、大声地念“a”,回到家,初次拿铅笔写字,怎么也写不好。 一个“a”,不是画圆不圆,就是留尾不配套,东倒西歪,急得哭出眼泪,硬逼着文盲的老妈教我写。老妈握住我的手,画了半天还是不象。费了半天劲,我终于完成了一版作业。</h1><h1> 读了四天,刚学“a,b,C,d”(阿、白、车、的,均念平声),城关二小开了转学单,我和邓保生、邬诗贞、黄裕康、易光惠转到城关一小。</h1><h1> 城关一小(文革后改名“先锋小学”至今)位于便江右岸的城关二居委会西正街路段,永兴大街北面临街是校门,座北朝南,东边与县文化馆相邻。</h1><h1> 城关一小是永兴县最大、最好的小学校。</h1><h1> 城关一小是座多年老校,校址位于城中,占地面积大,学校中间是一块正方形的大操坪,可围绕坪中的一棵八百年的古槐树跑步,除南面临街校门外,三面均有教室,东、北面均为平屋结构,西面有一栋三层高的老式砖瓦结构的木板楼房教室。西北角上有一栋解放后建的红砖结构平房是教师的办公室,门前有一块小操坪。据说在抗日战争时,这里曾作为战地医院。除操场中的那棵需几个人合抱的大树外,我们的教室(东面)门前还有几棵残破的古树,均已空心。古树历经风雨雷电,虽伤痕累累,但枝叶仍然茂盛。</h1><h1> 我们这一辈,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从小受党和毛主席的教育,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转入城关一小,恰逢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开办试验班,我们是全国第一批试验班,郴州地区只有郴县桥口小学和永兴城关一小各办一个试验班。</h1><h1> 我们先转入35班,几天后进行简单地测试后分班,成绩较好的分到36班作为试验班学生,我分到了36班,全班共有学生五十四名,先是打算试验七年制(即: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学制七年)。七年制语文、数学课本发下来,数学课本是一本厚厚的“代数”,除加减乘除、小数、分数外,还有正、负数;语文开篇第一课:“开学了”一一开学了,今年春天来得早,花儿开,鸟儿叫,妈妈送我上学校。</h1><h1> 开学了,我步入城关一小,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开阔了眼前的视野。这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这里有好的老师,年龄相仿的同学,上课书声朗朗,下课欢声笑语,数百人的学校秩序井然。我们从这里蹒跚起步,接受启蒙教育,尽情学习新知识,享受新生活。在这里,我们初涉学海,青涩的童心伴随着朦胧的爱意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h1><h1><br></h1>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