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秋水文章不染尘 》 转载</h3><div>-记全国“十佳”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刘殿才</div><div> 作者:阜阳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杨新</div><div><br></div><div><br></div><div> 秋高气爽时节,我多次登门采访挚友刘殿才先生。他的三层小楼独立一隅,闹中取静,宛如淡妆的少妇,又似华贵的公主。面积不大,布局合理,书香浩荡,雅如蓬莱。一柜一柜装帧精美的图书,昭示出他的气质;一堆一堆书写工整的文稿,凝聚着他的心血;一本一本的剪报,显示了他丰富的知识;一摞一摞的奖状,记录了他每个时期的贡献;一张一张与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合影、见证了他走过的辉煌。</div> <h3> 刘殿才,在阜阳新闻文化界,提到他的名字,无不令人羡慕折服,瞩目惊叹。在我看来,他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气壮山河誓言,从点点滴滴中,体现他平凡而闪光之处。他1969年参军,在北京卫戍区某部曾任放映员、报道员、排长、政治指导员,师、团新闻干事。<br></h3> <h3> 刘殿才,1980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先后在阜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阜阳县、市委宣传部,颍州区文联、阜阳文物处、阜阳市文广新局工作,并兼任阜阳市科技咨询科普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员、中国消费者报、国际商报、中国文化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林业报等10多家报刊杂志的特约记者或特邀撰稿人。</h3> <h3> 刘殿才,40多年来,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从写作新闻稿件 开始逐步发展到为企业分忧,为政府排难,为群众解困,为广大消费者鼓与呼,鞭笞丑恶,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思想不断升华,文笔更加流畅,写作题材不断拓宽,始终坚持弘扬正能量、讴歌真善美,用核心价值观铸阜阳文化软实力之魂,提高新闻传播力、价值践行力和文化滋养力,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及台湾世界论坛报、新加坡世界日报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作品达4000多篇,总字数约450多万字,600多篇上了报纸不同版面的头条,不少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共获得各类奖项50多个。从1988年起曾连续5年荣获中国消费者报特约记者一等奖。</h3> <h3><font color="#010101">尤其是1997年以来,在全国举办的各类征文活动中,他屡屡获得特等奖、金、银、铜和一、二、三等奖。1998年,他被中国记者协会、农民报协会等单位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先进个人”,2005年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文艺家俱乐部等9单位组成的“中国世纪大采风”组委会授予“金奖作家”。200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紫荆花开》散文集被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评为年度金奖作品。2008年被中国文化报、人民政协报、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等单位评为“和谐中国2008年具有影响力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2009年被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等9单位授予“全国杰出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font></h3> <h3> 2010、2011年在中国时代风采征评活动中被授予“中国时代杰出新闻文化贡献者”、“最具影响力明星作家”荣誉称号。2013年被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中国策划协会、世界华侨华人社团授予“中国时代杰出策划人物”称号。2013年还被中华儿女报刊社、《新天地》杂志社,人民政协报等颁发“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度传递正能量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荣誉证书、2014年被《采风中国》杂志社、中国文艺家俱乐部、中国世纪风采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当代风采人物”荣誉称号等。2015年,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等六个单位联合组织的征文中,刘殿才采写的《风雨有情云自轻》、《他从德国归来》、《创新求变·向网络销售挑战》三篇通讯荣获特等奖,占据全国特等奖的四分之一,另有一篇《骨伤治疗有传人》通讯也被评为一等奖。</h3><h3><br></h3> <h3> 因此,被第二十四届大地之星征文组委会授于“全国十佳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他50多次应邀赴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国家会议中心参加华灯璀璨、音乐飞旋颁奖大会,曾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政治局委员杨汝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立群、国务院副总理陈锡联、国务委员司马懿·艾买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万国权、卢嘉锡、铁木尔·达瓦买提、布赫、周铁农、傅铁山、曹志、顾秀莲,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孙孚凌、王文远、张榕明、张梅颖、张怀西、张思卿、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时还与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贺敬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杨正泉、国务院首席稽查员刘吉、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文化部副部长周而复、郑鑫淼、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人民日报总编辑邵华泽、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中国记者协会党组书记肖东升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李新良、李来柱、王诚汉,空军副司令员王宝烈及冯骥才、谢云、李瑛、沈鹏、邓友梅、周明、范曾、章含之、陶斯亮、赵立凡、司马南、李瑞英、李修平、王昆、田华、胡松华、马玉涛、李谷一、关牧村、张继刚、潘长江等许多名家合影留念。他的散文集《紫荆花开》、纪实文学《时代英才》和作品集《解密新闻》相继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在全国新闻界引起反响。应该说,以刘殿才取得的这些成就,不说是在阜阳乃至安徽全省也是绝无仅有的。</h3> <h3>走进军营</h3><div> 家和万事兴,世界著名文豪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德莱赛说:“和睦的家庭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什么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什么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刘殿才1951年出生在安徽省界首市砖集镇刘新庄一个农民家庭。祖上是从邻村刘楼搬来的外来户,爷爷叫刘青山,在刘殿才的记忆中,全村人都喊他 “大个子”,约有1米8多,身材高大魁梧,性格执著刚毅,为人忠厚,国字形脸庞,严肃认真的表情和斧砍刀刻般的皱纹,充分表现了他是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饱经风霜,走过沧桑岁月的慈祥老人。</div> <h3> 65岁以后,他仍担任生产队的饲养员,一人喂十几头牛马,除铡草外,挑水、清洁牛棚等活都全靠他。父亲叫刘秀德,心胸宽广、一生豁达,身体不如爷爷高,仍乐观善良,精明能干,不但种菜卖菜,各种农活,如犁地、摇楼、撒种,样样是行家里手,全村人都爱叫他“办大事”,意思是说他能说善辩,村里许多家庭遇到什么大一点的事情,都要请他参谋参谋,他也不负众望,不管是左邻右舍,家族大小,闹出矛盾,只要找他帮忙,从来没有拒绝过,经他一说,都会好如当初。爷爷和父亲都是淳朴宽厚,秉性耿直,慷慨大方、厚道仗义农民,养成了一种成人之美,乐善好施的崇高人格品质,他们经营的菜园子,村民来买菜,有钱没钱都能满意而归,生长旺季,甚至把菜送给邻居们吃,在周围十几个村里德高望重。全家8口人,住着三间茅草屋,当时日子过得不算宽裕,是能快乐度日的,家庭充满了相互理解、相互体贴,温馨祥和的气氛,长辈关爱晚辈,晚辈孝敬长辈,其乐融融。</h3> <h3> 1960年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祸从天降,刘殿才家一下子被夺去了爷爷、父亲和一个弟弟3口亲人的生命,这真如晴天霹雳,雪上加霜,让年仅9岁的他终生难忘,尝到了失去亲人割心般的痛苦,家境更加贫寒,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回忆起这段苍凉悲壮往事,刘殿才总还是思绪难平,委屈心疼,万般惆怅,无语疑噎,泪水滴洒,刻骨铭记。然而,勤劳、俭朴、坚强的母亲虽不识字,她秉持优良的家风和超人毅力挑起了家庭重担。尤其是在那挣公分吃饭的年代,母亲为抚养刘殿才兄妹,既要和男劳力一样下地干活,又要操持家务,言传身教,让他们上学读书,生活的艰辛从来没有压倒他的母亲,她总是毫无怨言,精打细算过日子,整个村里人都对他母亲能干和心地善良赞不绝口,刘殿才说:“母亲虽然已离开他40多年了,但母亲的音容笑貌时常在他眼前浮现,母亲教诲也经常在他的耳边回响,母亲极好的口碑,至今仍在乡邻传颂”。</h3> <h3><font color="#010101"> 刘殿才回忆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儿时的刘殿才也不例外,只是因为时代不同,环境有限,玩的项目和内容不同罢了。在他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爱玩只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四季有别,春天放风筝,在大人的帮助下,用竹子做骨架、糊纸、扎成又结实,又轻巧、美观的风筝,一有时间,多名小伙伴一起到村外的田野放飞,看到直飞云霄、在天空飘来飘去,时高时低、时远时近,他们如痴如醉,个个心旷神怡。夏天,刘殿才和小伙伴们到村头小河中摸鱼、捞虾,抓泥鳅。特别是天气热的时候,除网“知了”、钓鱼外,大家常常一齐下到池塘游泳,一个猛子扎到水底,等露出水面时,都在离岸7、8米之外了,比谁在水下潜的远。一年四季都有玩的内容。尽管当时生活困难,童年童趣仍记忆犹新。刘殿才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就表现的天资聪颖,争强好胜,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始终名列前茅,作文常被当成范文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中学时,生活仍很艰苦,缺吃少穿,饥饿之感常常不期而至,他仍能刻苦学习,成绩突出,在周围几个村庄是出了名的好学生,令老师和许多学生家长刮目相看。</font></h3> <h3> 由于“文化大革命”停课,刘殿才中学没毕业便被推选当了县里“贫宣队”队员,到顾集公社搞农村宣传工作,吃住在农民家里,生活很不安定。在前途迷惘、彷徨和重重困难面前,他百感交集,反复阅读诺曼·文森特·皮尔的名言:“逆境要么使人变得更加伟大,要么使人变得非常渺小,困难从来不会让人保持原样的”,刘殿才心怀高远,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走自己的路,向人生理想的彼岸迈进。“那时解放军是人们最羡慕、最崇敬的人,我二哥当兵刚刚复员,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这时候我也要去当兵的想法油然而生。”刘殿才说。也许是机缘巧合,那年征兵时,他踊跃报名,自参加完体检,他便天天盼望着能穿上崭新的军装,戴上大红花实现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愿望,心也早已飞到部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年轻的刘殿才长相英俊,风华正茂,个头比一般同龄人高,北京卫戍区征兵要求严格,除符合当兵的条件外,还对个头、长相、政治要求有极其严格的附加条件,尽管如此,带兵的副连长一见面就看中了他,亲自到学校调查情况,得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尤其是作文写得好,非常满意。“政审”合格,接到入伍的通知后,刘殿才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感概万千,带着人生美好梦想和家乡人们的嘱托,告别了故乡,他和朝气蓬勃的新战友们一起坐上北去的列车,在轰鸣声中踏上了征途,踌躇满志来到北京,如愿以偿当上了毛主席身边一名警卫战士。凭着一腔热情,随新兵连在冰天雪地的陶然亭公园里训练了半个月,他被分到连队,戴上了鲜艳的红领章,正式成为一名军人。</h3><div><br></div> <div> 刘殿才所在的连队,在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第一监狱执勤站岗。当时“一监”是我国一所对外开放的监狱,管理规范,外宾们时常出出进进到监狱参观考察,对卫兵挑选非常严格,不仅要求长相五官端正,对政治条件要求,必须达到个人、直系、旁系亲属历史三个清白。由于刘殿才“根正苗红”,在新兵训练时表现突出,军姿严整,第一次实弹射击,9发子弹就打出了86环的优秀成绩,倍受连长器重,被推荐向新战友介绍经验,因此安排他在“一监”正门站岗。他以挺拔的军姿站在自己的哨位上,赢得一片赞扬声。</div> <h3> 从绝望中找寻希望,从寂寞中学会仰望。人们常说:“生活给你撒下一片阴霾,在不远处还会给你一缕阳光,生命在边走边悟中圆满。”正当刘殿才壮志凌云、沉浸在美好憧憬之时,一个多月后,连里调人去养猪,却 “选中”了他。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刘殿才说:“当时我一听就傻眼了,心灰意冷,非常苦闷、一夜未眠,正当悲观失望焦虑时,排长找我促膝长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在艰苦条件下工作同样也是光荣的,养猪也是连队的建设需要,不但能改善战友的伙食,还能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组织对你的考验,别想不开,如表现突出,很快就会调你到更理想岗位上战斗的。排长的一席话,又点燃了我内心的即将熄灭的火苗,打消了我的顾虑,心里的疑云一下子烟消雾散。”瞬间刘殿才的心又被梦想填满。<br></h3><div>来到大兴县红星公社的连队养猪场,通过走访调查,发现附近农场有一个豆腐坊,豆腐渣和浆水没人要,刘殿才很小时就吃过豆腐渣,既然人能吃,不也是很好的猪饲料吗?于是他俯下身子,天天骑三轮车去拉,三四里的路程,还要过一条近百米长的沟坡,拉着几百斤重的豆浆水,上坡时有时累的大汗淋漓,内衣湿透,简直筋疲力尽,最困难时甚至走几步就要停一停,歇歇脚,再继续往前走,特别是遇上刮风下雨,道路泥泞,更是让他吃尽苦头,就这样不可思议的是,没过三个月,他喂的猪都吃肥了。指导员听说后还不信,亲自去看,发现刘殿才喂的三十多头猪个个膘肥体壮,这简直是个奇迹,营长知道后,心存敬意,让他向全营司养员和做后勤工作的战友们作报告,一时间,他小有名气,成了养猪“标兵”。哪知道三个月后,刘殿才还没顾上“自傲”呢,师里举办“通讯员新闻报道培训班”,刘殿才是他所在的部队挑选的唯一一名新战士参加,从此,他又与新闻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在那一年,当兵只有10个月的刘殿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为党事业奋斗的新党员,令许多同年参军的战友们羡慕不已。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