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 将 逝 去 的 民 间 工 艺——郭休编苇席

赵永红

<h3>  近日,平遥县朱坑乡郭休村张照华大夫赠送我一本《平遥县朱坑乡郭休村简志》草本。当时随手翻开看了一下,对《郭休的特产》一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这样写道:"郭休编织苇席,历史悠久,享有盛名……有句民谣说的好:'南清水、北洪水,金杆杆、银叶叶,冬天还能编席席'"。而且早听过平遥民歌《夸土产》这样唱道:"……郭休的席则佛殿沟的炭,黄仓儿的石板走的宽……"面临郭休村编苇席这一传承数百年的手工技艺将面临失传的现实,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萌发了整理郭休编苇席的念头。于是三入郭休村,在张照华和本村村民雷飞龙的配合下,拍照、摄像、整理文字,搞成了《即将逝去的民间工艺郭休编茅席》这个美篇,以飨各位朋友。</h3> <h3> 一、芦苇</h3><h3> 芦苇是多年水生或者是湿生的高大禾草一类,经常可以在灌溉沟渠旁或者是河提沼泽等地方看见它的身影。它具有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栽培管理简便等优点。每当春天来临之时,芦苇便冒出尖尖的头,不到几天的时间便从地里长出来。待到夏天就长得十分茂盛高大,头顶开满毛绒绒灰白色的花,足足有四米多高,煞是好看。</h3> <h3>  芦苇浑身都是宝。苇杆可编苇席,编草帽等,还可做盖房用的栅子、篱笆等,细苇杆可做成搓锅刷子和唢呐哨子等。苇絮可以用作于制造扫帚、笤帚。苇叶就是过端午用的粽叶,在我国民俗中会在端午节的时候用它来包粽子,包出来的粽子清香软糯。还用它空的茎来制造乐器等,茎内的薄膜还可以用来做笛子的笛膜。芦苇的花絮就可以用来填充枕头等等。</h3> <h3>  二、郭休的芦苇</h3><h3> 郭休村位于平遥县城东南12.6公里处,属丘陵区。该村东南两个神池的泉水源源不断汇入惠济河,非常适合芦苇的生长。该村的芦苇,是野生的,究竟从什么时候就有了无从可证。村里有句民谣说的好:"南清水、北洪水,金杆杆、银叶叶,冬天还能编席席"。南清水,指本村河滩东、南有泉水井各一孔,四季长流。北洪水,指郭休堡村东惠济河水能浇灌。银叶叶就是包粽子用的粽叶。金杆杆就是编织用的苇杆。芦苇有许多品种,以白皮苇质量最好,杆高笔直,骨节小,皮薄色白,苇质柔韧,是编苇席的上等原料。</h3> <h3>  三、苇席</h3><h3> 苇席是用芦苇编织的产品,是最常见的苇编手工艺品。</h3><h3> 苇席的品种有:囤席(装粮食用)、包装席、羊倌搭鞍用席、蒸笼席、垫席(醋房用)、床席、条席(纸厂用)、窗席等,可以晒粮食、晒枣、盖垛遮雨,储存粮食等。</h3> <h3>  四、郭休的苇席</h3><h3> 郭休编苇席,历史悠久,享有盛名。郭休的苇席,是用白皮苇编织成的,俗称"狗骨头",经久耐用。全村有50-60岁的人家可以编织苇席。就连妇女,儿童也会编,不仅满足当地民用,还远销祁县、沁源,甚至更远。用苇席做的蒸笼盖子,曾做为礼品赠送,深受人们欢迎。品种有"二文"、"三文"、各伴"等。"富贵不断头"图案的苇席尤为人们喜爱,村里人办喜事都图个吉利,结婚时都要铺一张。</h3><h3> 编苇席出名的有发奎则、雷清云、张居富、张吉祥、张宝让。现在有雷飞龙、雷良、张照前等。他们农忙时耕种,农闲时编席,用于补贴家用。已经66岁的村民雷飞龙从小心灵手巧,13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习编苇席技艺,16岁便成手了,后又从师于本村雷国樑师傅,这一编就是五十多年。过去是专业编,现在成了业余编,送亲朋好友,有时也卖或给人加工、修补。据雷飞龙讲,编苇席这技艺,只传媳妇不传闺女。</h3><h3> 苇席一度是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和生活用品。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使用各种款式的床子,土坑越来越少了,用席子的也越来越少了,手编席子需求量大大下降,人们只好卖了苇杆,用做盖房子的栅子,再加上年轻人外出打工,劳力减少,懂这技术活的年轻人更缺了,郭休村苇席编织这一传承数百年的手工艺将会退出历史舞台。</h3> <h3>  五、雷飞龙编苇席</h3><h3> 编苇席,需要用以下工具:</h3><h3> (1)五尺 :是计量席子尺寸和利于编织的工具。</h3> <h3>  (2)苇穿子 :也叫"三破",是把芦苇劈成苇篾片的工具,它可以把整根芦苇劈成为3片、4片、5片、8片等。</h3> <h3>  (3)拉子:也叫"两破",是把一整根芦苇一劈两片的工具。</h3> <h3>  (4)苇锊子:是锊掉劈开芦苇篾上面的苇皮的工具,用铁片制成。</h3> <h3>  (5)指套:是防止苇子划伤手的工具。</h3> <h3>  (6)苇碡:是用来压芦苇篾片的工具,就象以前的滚子,用石头制成。</h3> <h3>  (7)撬席刀子:是在编席子过程中编织花纹用的工具。</h3> <h3>  编苇席是件很费工夫、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工序比较复杂,从割苇开始到最后编成成品前后要进行12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1)割苇;(2)抽苇;(3)晾苇;(4)破苇;(5)捋苇;(6)洒水湿润;(7)碾苇;(8)分苇;(9)起头;(10)织席心;(11)收边;(12)成品。</h3><h3> </h3> <h3>  (1)割苇:当芦苇叶片干枯,茎干脱水变硬,苇缨成为白色时,即可收割。在郭休村时间一般在小雪到大雪之间。收割过早,芦苇秆含水量大,运输时容易折,堆放后也容易发霉变质;收获过晚,容易发生火灾。用镰刀先割成小捆,之后再把根整齐,剁成大垛。</h3> <h3>  (2)抽苇:按照粗细、长短、色泽、苇质进行细致的挑选,按照不同需要分别捆扎好备用,200根一捆。</h3> <h3>  (3)晾苇:拉回家后,将苇杆晾干即可通、编织。</h3> <h3>  (4)破苇:也叫揭苇,将苇杆先破开,粗的用四劈刀,中的用三劈刀,小的用镰刀,俗称叫"破苇"。用小镰片一分两瓣,叫"两破";"三破"是用"苇瓜"一分三瓣。通时,必须将瓣通均匀,否则编制不好用,编不好。好的揭苇手,揭出的芦苇篾片粗细均匀,编织出的苇席,平整、不凹席心、不翘角。</h3> <h3>  (5)捋苇:也叫清皮,将芦苇择去苇叶。</h3> <h3>  (6)洒水湿润:把破开的芦苇篾片,洒上水浸泡;一般头一天晚上浸水,第二天早晨起来进行碾压。</h3> <h3>  (7)碾苇:碾篾是最难的一道工序,把喷洒上水后湿润的蔑片,平铺到碾道上,用石碾来回反复碾压,直至又脆又硬半圆形的苇篾变成绵软柔韧平展的苇眉子。老雷说,年轻的时候,是人站在石碌上碾压。站石碌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可他们却能来回自如,站在石碌上用棍子撑着地面,顺着石碌滚动的方向不停的变换着姿势,几个回合下来,就是大汗淋漓。现在年纪大了,不敢站了,只能是用手推石碌去碾压了。碾苇时,要下功夫,要勤翻。编席的好坏与碾苇有很大关系。俗话说:"能在滚上游,不在席上扣,"就是这个道理。</h3> <h3>  (8)分苇:又叫投苇。将碾压好的苇眉子去掉苇节处残留的苇叶,按照长短分头苇、二苇、三苇、短苇,分别捆扎好。因为在编席中,编织不同的部位需要不同的苇篾,这样用起来也方便。到这时,就完成了编席子的原材料加工工作。</h3> <h3>  整片席子分3个部分:席花、大纹、边花。席花式样多,非常讲究。最常见的是炕席花(双纹)、三纹席花、人字席花、十字席花、三角席花、胡椒眼席花。花纹可变换,"富贵不断头"(一般喜事用,分二纹、三纹富贵不断头)。编织时下线,采用四条或六条线(即四四正正、六六大顺的意思)。还有"金砖墁地"、"满天星"、"四盘一火锅"、"四门守城"、"炉盘席"、"垫席席"、"双喜临门"、"凤凰双展翅"、"勾镰小卍字"等,可按需要而编织。</h3><h3> 编席子有踩角、织席心、收边三个步骤。</h3><h3> </h3> <h3>  (9)起头:碾压了的篾子变得柔软了,开始打底,也叫起头,从中间或角上起头都行。用5根苇篾,编织时苇篾一根是根,另一根是梢,根梢轮换交替使用。</h3> <h3>  (10)织席心:不同的花纹,织席心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挑一压一法、挑二压二法、隔二挑一压一法、挑二压三再抬四法。二纹(即收二压二),三纹(即收三压三),在编席中,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不论编织哪一部位或者哪一花纹,始终要保持手势一致,一般是左手抬、右手压。编时,将中间纹变换为周围的边纹(即大纹),之间必须用"圪桃日"(变纹花),然后将边纹合口,将角用"圪桃日"编织四角,要做到严密合缝,光泽鲜明,要做到三搭配(即:根梢搭配、软硬搭配、粗细搭配)。要做到编纹平直,不能倾斜,否则席则不好看。其次,还有高难度席子编织(即不规则、斜头大的席子),要加工编好,这就需要动脑,用高难度的手法去编织。一般对苇席成品的要求:四边齐,席花紧密,尺寸足。</h3> <h3>  (11)包角收边:又叫窝边、撬边。席心编好后,用温水喷洒四条边,浸泡半小时,量好所需的尺寸,用撬席刀子画线,然后包角,包角时要双手紧密配合,紧紧扳稳两角的茬口,两手交换,将角茬口藏于角内,俗称"三圪按"。然后用撬席刀子将角捣平,使角平展,角度为90度。包好角后,再将四条边折弯,插入边纹(即大纹)内捣平。</h3> <h3>  (12)成品:收边后,将苇席压平,再用裁下来的短苇条将苇席表面刷过几遍,打磨干净确认光滑无痕后,将苇席卷成一个筒,用麻绳捆扎好,靠墙竖着放好,就算大功告成。</h3> <h3>  抚今追昔,郭休村传承了几百年的编苇席手艺,因为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濒临绝迹,这不禁让人为之惋惜,作为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希望能把世代所传的手艺传承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