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2017湖南省教科院学前教育志愿者行动总结提炼篇</b></h1> <h3>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加强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乡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软实力的重要一环。2017年,湖南省教科院学前教育志愿者在2015年开启县域“深度送教送研”、致力“精准帮扶”的基础上,走进贫困县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教育点,通过观察诊断、实地调研和亲身体验,了解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需求,采取现场授课、集中培训、结对指导、跟踪帮扶等多样化形式,进一步助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内涵发展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h3> <h3> <b>一、走进园所(点),了解乡村教师真需求</b> <h3><h3><br></h3></h3></h3> <h3> 2017年,湖南省教科院学前教育志愿者周丛笑(省教科院幼教教研员)、杨燕(省军区幼儿园书记)、刘厚琴(长沙市政府三幼副园长)、谭湘府(湖南师大幼儿园园长助理)走进溆浦县坪溪村幼儿教育点,周丛笑、肖瑛(株洲芦淞教育幼稚园园长)、彭青青(长沙岳麓八幼园长)、曹蕊菲(长沙岳麓六幼园长)、李俊子(长沙市政府三幼教研主任)走进慈利县高峰土家族乡中心幼儿园、许家坊土家族乡中心幼儿园、景龙桥镇中心幼儿园、高桥镇中心幼儿园,通过观察访谈、查阅资料、观摩一日活动、进班组织一日活动等形式,零距离与园长、老师和孩子们接触,既全面了解园所的办园情况和孩子们的发展状况,又深度体验老师们的职业生活状态,了解她们在专业成长路上的困难和需求。通过观察访谈、观摩活动、查阅资料、进班带教发现的问题,为志愿者后续完善精准帮扶方案提供了线索和导向。</h3> <h3> <b>二、精准帮扶,给予乡村教师真支持</b></h3> <h3> <b>(一)集体备课,针对需求制定精准帮扶方案</b></h3> <h3> 为了保证精准帮扶的质量,志愿者根据园所(点)反馈的需求和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突出问题,秉持“需求导向、基于现场、能力本位、任务驱动”的帮扶理念,预设了帮扶方案。帮扶内容涵盖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包括:师德师风建设、班级管理、区域活动、园本教研、游戏活动、领域教学以及环境创设等。结合乡村教师的专业特点,各个主题强调实践性、操作性和可借鉴性。遵循教师学科知识生成的逻辑路径,志愿者将专题讲座与案例分享相结合、现场观摩与反思共议相结合、研修实践与跟踪指导相结合,形式涉及专题讲座、参与式培训、一对一指导、学员现场展示等,引导教师“观、听、思、研、议、行”, 在帮扶中、帮扶后促进乡村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h3> <h3> 同时,志愿者还将下园实地调研了解的实际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集体备课,修改完善帮扶方案,优化集中培训形式,力求让帮扶贴近教师和园所的真需求,让教师们在参与和体验中轻松愉悦、有效地学习。例如,志愿者们发现乡村一线教师大多处于模仿学习阶段,高深的教育理论对她们来说遥不可及,很美好但却难以触碰,她们更需要实践技术层面的指导,需要拿来就能用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志愿者们精简了各个主题的理论部分,增补了更多的实践案例;在方式上则增加了互动环节,加大了参培教师参与互动的时间比重,使培训形式更加生动活泼。</h3> <h3><b> (二)研做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b></h3> <h3> 缺乏理论的实践是没有根基的、难以深入的;缺乏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难以落地的。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教学的研究是“实践性研究”,其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其内容在于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作为幼儿教师,其角色定位决定了其开展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构建高深的教育理论体系,而是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志愿者力图通过研做结合的帮扶指导,引领乡村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有意识地进行实践教学改进,并逐步形成教学理性思维。这个过程,向乡村教师传达的是一种教育的思维方式。</h3> <h3> <b>1.坪溪村小分队——</b></h3> <h3> 志愿者团队坪溪村(瑶族聚居地)之行,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送教送研活动。旨在通过调研诊断、带教示范、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村级教学点分析解决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让教学点老师合理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同时,致力于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当中来。</h3> <h3> 此次志愿者行动,得到了省教育厅、省教科院、怀化市教育局、怀化市教科院、溆浦县教育局的高度重视。省教育厅驻坪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溆浦县常委颜慧林副处长专程陪同志愿者团队从长沙赶赴坪溪,并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怀化市教育局谭芷玲科长、溆浦县教育局周治德副局长、溆浦县教师进修学校肖坤明校长、北斗溪镇中心校黄小平校长、刘主任全程陪同,并参与了志愿者行动。</h3> <h3> 第一天的一日活动观摩和幼儿离园后的座谈,志愿者了解到:坪溪村幼儿教育点室外空旷,室内拥挤;一日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由于班级人员配置不到位,教师实行跑班制,中间出现了许多教师缺位的空档。</h3> <h3> 待孩子们离园后,志愿者基于偏远山区村级幼儿教育点的实际,秉承"有意思、有意义""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理念,带上准备好的颜料,给原本只有一个大型玩具的操场来了个大变身:跳房子格、百变圆圈、五彩线、大脚板……溆浦县教育局选派跟岗的肖芳园长、刘小华园长、张灵芝园长也加入其中。随后,志愿者来到活动室,从空间的有效利用入手,重新规划室内的布局。如,桌椅的调整、讲台的挪动……原来拥挤的场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舒适、合理的空间布局,孩子们的活动空间立马变大了。</h3> <h3> 第一天的调研诊断结束后,志愿者通过集体备课和研讨,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第二天带教示范的重点与内容:通过示范带教一日活动(从晨间活动至离园活动),指导教学点教师直观了解、合理优化幼儿的一日生活。同时,组织全园家长进行“愿我们彼此成为守护孩子的天使”主题培训,唤醒家长的参与意识,争取每天有一名家长志愿者进园跟岗,以缓解教师因跑班空岗带来的安全隐患。</h3> <h3> 第三天,志愿者团队给大家带来了两场精彩的专题讲座。讲座全程由怀化市教科院谭芷玲老师主持,溆浦县学前办主任向命孝、主管梁和湘、北斗溪镇中心校黄小平校长以及溆浦县40多名城乡民办幼儿园园长参与了本次活动。志愿者杨燕的职业道德培训,从"职业观""道德观""学习观"三方面与大家共话教育之路,共筑教育之梦。志愿者刘厚琴则以教研+讲座的形式,组织大家围绕一日活动的优化和组织展开了研讨。志愿者周丛笑对此进行了专业引领:要基于动静交替、室内外交替、集体与自主活动交替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园情,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h3> <h3> <b>2.慈利四乡镇小分队——</b></h3> <h3> 志愿者团队慈利四乡镇之行,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送教送研活动,旨在通过走进园所调研诊断、集中培训讲座引领等形式,帮助慈利县乡镇园及教学点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同时,建立长效精准帮扶机制,提高农村园所办园质量。</h3> <h3> 此次志愿者活动,得到了湖南省教科院、慈利县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慈利县慈心幼教集团和高峰土家族乡、高桥镇、许家坊土家族乡、景龙桥镇等中心校的精诚合作。省人大代表,湖南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慈利县商业幼儿园园长吴菊主动对接,四个乡镇中心校积极争取机会,志愿者行动发起人周密部署,其他志愿者积极配合,慈利县四乡镇长效帮扶首次活动如期举行。</h3> <h3> 两天的活动中,志愿者走进园所、了解现实,走进孩子、关注成长,走进教师、支持激励,走进团队、相拥取暖。同时,志愿者打破传统的“我说你听”的培训形式,通过现场教研,帮助老师们明晰了一日活动的科学安排(李俊子主讲、主持,周丛笑引领);通过案例诊断,帮助老师们明晰了家长工作的策略(曹蕊菲主讲);通过参与体验,帮助老师们明晰了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要点(肖瑛主讲);通过经验分享,帮助老师们明晰了班级管理技巧(彭青青)。大家在“听、说、做、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培训效果大大增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园面对面的具体指导中,志愿者引导老师们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慢慢积累形成自己的经验,既为当地培养具有“造血”能力的骨干教师,又向老师们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让自己变得优秀。</h3> <h3> <b>(三)持续跟进,让帮扶助力更长效</b></h3> <h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志愿者致力于既授鱼,又授渔(启能创渔);既输血,又造血;既送去免费的精准帮扶“营养套餐”,又着力培养一批当地的骨干教师,并以她们为纽带,带动其他教师的发展,使乡村教师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扭转被动接受、一味模仿的状态,保障农村学前教育后续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h3> <h3> 志愿者行动有一项机制——主动跟进,持续帮扶。实地调研帮扶结束后,志愿者依然与园所、老师们保持着后续的联系,通过网络搭建了一个便捷高效的交流平台。如,坪溪村孩子们午睡没有床铺和床上用品,志愿者们不仅立即捐赠了一批,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有了舒适的午休条件,还持续关注并指导老师如何组织孩子们午睡。</h3> <h3> 以关注教师“真需求”的帮扶助推活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帮扶格局。不断优化的帮扶内容与形式,更加符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在帮扶中,志愿者更加关注教师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真实的教育现场。志愿者倡导自己与乡村教师之间形成思维的碰撞和共生,致力在城乡之间、教师之间形成一种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的氛围,并以此助推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助推农村学前教育的内涵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