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幽黑而暖暖的果实(读书笔记)

毛歌

<h3>1</h3><h3><br></h3><h3>记得瓦尔特·本雅明这个名字,完全是因为他那句让我惊颤的话:书籍和妓女都能被带上床。不是吗?如果你正在一个小型的朋友聚会里,大家肆无忌惮的聊天,突然间来这样一句,我保证所有人的目光都会燃烧起来,并且要点燃你的身体。书籍明确无误地让一个读书人沉沦,妓女也毫无例外,历史上太多妓女让一个男人以及他的家庭和国家都发生彻底的变化的。那个让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值得引用名言的妓女,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passion never reasons。让一切为激情寻找借口理由的虚伪者完全退后。妓女不是销魂的时间宠物,如果你要这样理解,那是因为你顶多是一个嫖客,而绝对不懂得她们的存在。一旦你真正进入她们的灵魂,而不只是身体,你就会窥见生命另外一种庄严至极的色相,关于这一点,沈从文在描述边城吊脚楼的妓女的时候,用了一种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漂亮的文字来形容。没有思想,任何文字都会失去意义。能够让鬼怪都哭泣的文字,并非只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的意义所在。后来读到本雅明的《柏林童年》的时候,我才决定做一个真正的阅读者。</h3><h3><br></h3><h3>2</h3><h3><br></h3><h3>这一决定的意义是:第一,我尽量不去触及本雅明深刻而磅礴的哲学思想。哲学会伤害一个人的脑筋,那种属于形而上的一切要素仿佛会和现实隔着巨大的距离,显然,空间上的失落一定会造成紧张不安。第二,就《柏林童年》来说,这本刚刚12万字的书,号为“20世纪最美妙的随想集之一”,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奇迹,而本雅明本人甚至被推崇为“欧洲最后一位文人”,对于任何一个喜爱阅读经典的读者来说,本雅明这样的一种身份就值得铭记和珍藏他的作品了。正如我们遇见梁簌溟一样,一个“中国最后的圣儒”的思想和作品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与收藏吗?那个胡子老头的眼睛凌厉而温暖,似乎一直要穿透中国历史而说出来无数真理。第三,当我几乎一口气读完《柏林童年》之后,我有几个富于直觉性的感想,之所以使用“直觉性”这一概念,是要区别于我们有意识的去理解一本书的做法。我不能说某种传统的阅读来得过于死板或者太强调阅读的意义,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阅读者,至今只看纸质书就足以说明了。显然,《柏林童年》的经典,是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文人创造,加上本雅明对于现代主义文学核心理念的深刻把握,这样一本书一开始就会给读者一个巨大的挑战。</h3><h3><br></h3><h3>3</h3><h3><br></h3><h3>《柏林童年》的阅读对象并不适合每个人,也就是说,即使是经典,它依然有着自己的局限。这个局限不是作品本身的形式或者惊撼的内容,而是经典本身带来的。很多人进入寺庙或者教堂会有一种恐惧感紧张感,也是同样的道理。本雅明在《最后稿》的序言里这样说明自己的写作意图:</h3><h3><br></h3><h3> 我努力节制这种感情,旨在从特有的社会发展必然性中,而不是从带有偶然性的个人传记角度去追忆往日的时光。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只是展现经验之连续性而不能凸现经验之深邃内蕴的传记要素完全隐退了,随之隐去的还有我家人和儿时同伴的整个外形外貌。相反,对于大都市在一个来自市民阶层的孩子心中留下鲜明经验印记的画面,我则努力不加疏漏地去捕捉。</h3><h3><br></h3><h3>也就是说,《柏林童年》完全改变了我们关于童年回忆的态度,生活细节本身的重要性让位于当时以及写作时候作者本人的经验与情绪,正是这一特点,《柏林童年》充满了情绪的跳跃,感性的活跃,经验上的灵光闪耀,也就是诗意的浓烈。作者本人一生毫无归属感的流浪生涯,构成了他追求自由精神的坚毅和无比深刻的思考。带着哲学思考的笔触依然透过童年时光,逼近灵魂深处。所以,这样一本经典首先是写给他自己的。《柏林童年》适合的阅读对象,是那些热爱文学创造并且不断更新自己思想的人,是那些已经疲倦于文字练习,而需要一种主动和勇敢的精神懂得如何组织文字重新获得力量的人,是那些要突破经验带来的局限如何冥想在文字本身的力量的人。</h3><h3><br></h3><h3>4</h3><h3><br></h3><h3>《柏林童年》诗意盎然的文字和思想,是一种极为杰出的冥想资源。它所造成的思维的活跃,深刻与无限,才是我们发现自己局促不安的真正原因。“我至今还记得楼梯上的那些诗句,每次我放学后爬楼梯中途停下时,那些诗句便填补了我心跳的间隙。”在《动物花园》里作者赋予文字和文字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自然而温暖:</h3><h3><br></h3><h3> 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沿小道穿行于这座花园,将沉默的种子撒满它的小径。</h3><h3><br></h3><h3>柏林的冬天是寒冷的,早晨六点半被手电筒照射而有了投影的女佣,成为了本雅明的期待。因为接下来会有一只苹果放进炉膛里烤,那是他奇妙的食品:“有时候苹果的气味还没起一点变化,于是我就耐心地等着,直至我觉得已嗅到那泡沫般酥松的香气,它似乎来自比圣诞夜树木的芳香更深,更隐匿的冬天角落。那只苹果,那个幽黑而暖暖的果实就躺在那里,它是多么熟悉但还是有所变化,就像一个长途旅行之后……我感到,苹果的香气里含有着隐隐的传达,一旦咬下去,它就太容易从我舌尖上溜走了。这种传达有时还会久久地勉励我,甚至在去学校的路上还会给我慰藉。”</h3><h3><br></h3><h3>5</h3><h3><br></h3><h3>即使像这样十分明晰的经验与感性的描述随处可见,但是,《柏林童年》里自始至终都是情绪光芒的闪耀,那里仿佛一片森林,暗夜来临,月色依稀,所有的树枝都像极了一个哲学家的手指,跳跃在峡谷深涧流水之上的幽暗的斑点,是一个自由的思想者,一个标本一样的欧洲文人的眼光。只有怀着对于包含童年时光在内的一切时间的敬畏,才会产生如此令人深度体验的文字。在幽暗森林里行走的读者,应该不忙着赶路,应该在一种惊惶的状态里沉浸在一片枯叶上,一种远处绕过树林过来的溪流声音上,应该抬起头来,仰望簌簌作响的叶片带来的梦幻一样的天空,应该在一棵大树的根部,靠着裸露的岩石,那些带着凉意的地方坐下来聆听自己的呼吸,应该停留在脚前的光影里,发现一只夜晚的森林之蛙安静而诡秘。因此,在掩卷之余,我们会经过一个开阔的伤感的平地,离开森林,离开幽暗的月色,会让我们变得不大适应,正如我们离开童年,迅速地成长,“在以后的成长中多大程度地失去了他童年时曾拥有过的依护。”这样的一种失去会伤及我们的存在,并令我们黯然无语。</h3><h3><br></h3><h3><br></h3><h3>(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