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培桃李,芳华落尽终不悔读《一代中师生的“芳华”》有感(副本)

碎月留痕

<h3>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为了满足全国农村小学教育的要求,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中等师范教育担负着为农村小学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蓬勃发展。1991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当时同龄人向往的师范学校,从此跳出了农门,抱上了当时人们羡慕嫉妒的“铁饭碗”。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基础教育还很落后,小学辍学现象还很普遍,文盲随处可见。我们这一代人就肩负起了中国基层基础教育千秋大业。</h3> <h3>三年的师范生活,我们始终牢记学校的教导:“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苦练基本功,立志为人民”、“做山区农村合格的小学教师”……正是这一句句催人奋进的口号,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立志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h3> <h3>应该说那时的师范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真正的素质教育,师范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化课程教学外,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体美,三笔字,普通话等都是必修课程,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所有课程修完合格才能毕业。</h3> <h3>然而,当年这一茬又一茬懵懂年少的热血青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成为了师范教育的牺牲品。三年毕业后,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本着那来哪去的原则,奔赴向祖国的广阔农村,成为了中国最广大农村小学教育的弄潮儿。不得不承认,那时的农村条件还很艰苦,校舍破旧,学生成绩差,家长认识不到位,生活水平低下,工资待遇不高。许多人被分在了单人校,除了上完成教学任务以外,既是校长又是老师,既是事务长又是厨师。</h3> <h3>九十年代末,教师回城的大潮席卷了广大农村教育界,有能耐的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拉关系走后门,碰破头往城里钻,然而还有一部分人却依然留在了农村,有的不得不找当地的农民结婚成家,从此牢牢的扎根于农村。</h3> <h3>再后来,教育政策有了新的变化,中师文凭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于是当年的师范生不得不投入继续教育的滚滚洪流,函授、脱产、电大各种教育形式风靡一时,广大的师范生不得不利用寒暑假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有的为取得本科文凭,前后需要十年之久。这样漫长的深造之路,确实在财力物力和精力上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担。</h3> <h3>如今,师范教育早已完成了它神圣的使命,成为了中国教育的回忆,当年的师范生也都步入了不惑之年。他们依然奋斗在教育岗位上,脚踩三尺讲台,面对黑板,呕心沥血,苦口婆心,兢兢业业,书写着自己的凄美人生。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青春、汗水乃至生命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人生赞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内涵。</h3> <h3>正所谓:懵懂少年出农门,步入师道写人生,三尺讲台度春秋,芳华落尽白发生。人间最美是园丁,呕心沥血为人民,待到桃李满天下,醉卧乡间了此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