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167efb"> 谨以此篇献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周年!向50-70年代末为共和国献出青春芳华的1200-1800万戍边垦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致敬!</font></h1> <h3> 当我们的芳华遇见你时,我们便成为了知青——</h3><h3> 真的我从不后悔我曾经当过知青,更不后悔我曾经经历的知青生涯。我真的无怨无悔。我曾经经历过的那段情真意切的知青岁月它是我心中永永远远美丽的梦,在我心中永永远远魂牵梦绕。它是我不可复制的永永远远美丽的绝版。弹指挥间、白驹过隙,如歌如泣已然四十几载,已然的四十几载啊!它象荒漠中的一棵孤傲的树离我渐行渐远。然而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那段青春燃烧的岁月,这么多年来我就像捧着一尊瓷器娃娃,生怕我一不小心把它给摔碎了。它像是一条潺缓的小溪在我不安、躁动、疲惫、颓废之际,总用它清的波纹给我以慰藉、给我以充实、给我以淡淡地滋养。它是母亲温柔的手臂,多少多少次抚平我动荡不安、起起伏伏的魂灵。摘自华玲《知青草屋》</h3> <h3> 1968年秋冬,一场史无前例的城市人口往农村迁移的运动在古老的东方大地发生,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注定将载入共和国史册乃至世界人类发展史册。之间多少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让人唏嘘叫人感叹。让我们永远铭记这场轰轰烈烈运动的主角——知识青年,让我们以最诚挚的敬意讴歌她们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的不朽贡献……</h3> <h3> 1968年的夏天在炽热的南风中来临,空气中弥漫着躁动不安的气氛。我们68届学生与66、67三届初高中学生一起毕业了,全国都在停课闹革命,中学已基本停课,升学无望,参加工作也杳无着落。我们无所事事,终日游荡在空旷的学校和能够去玩耍的任何地方。在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无忧无虑,却又迷茫空虚……</h3> <h3> 记得在那年一个初冬的黄昏,大街小巷的高音喇叭响起了“到祖国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我们驻足聆听,内心的激情被点燃,充满了战天斗地的豪情。“上山下乡光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农村是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在那里大有作为”的豪言壮语响彻耳畔。</h3> <h3> 我与全国各地知青一样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带着纯真与激情,带着理想与希望,告别亲人,远离故乡,义无反顾地奔赴祖国的广阔农村,共同揭开了成为知青人的序幕。临行前,我又来到了学校,转遍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就这样要告别校园即将奔赴遥远未知的地方,心里怀着激动之情也泛起淡淡的忧伤。也许我的大学梦变得遥不可及了。</h3> <h3> 我忍不住拿起粉笔再描写整理一下我出过的最后一期黑板报,这以后,我将以青春芳华去祖国的农村,在广阔的天地里描绘更加崭新的篇章。</h3> <h3> 那时我们对下乡是那样虔诚,一门心思诚心诚意响应国家号召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门心思诚心诚意觉着“农村是个广阔天地,青年人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且对广阔的乡野,且对广阔乡野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乃至一缕缕清风,一片片白云,一声声鸟啼,一阵阵花香,都依恋出了非常非常美丽的感情。<br></h3> <h3> 记得出发那天,看见妈妈眼含泪花,掩面朝我挥手,额前的短发在风中不停地跳跃似的舞动着,嘴里还在喃喃说着些叮嘱的话语。我哽咽着低下了头,阵阵酸楚涌上心来,只盼着车轮快些转动,不要让我再看到母亲那在秋风中瑟瑟战栗的身影。妈妈最终没能有勇气来车站送我,让爸爸把我送到火车站,与爸爸拥别时,我还是没能忍住不舍的泪珠。</h3> <h3>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信誓旦旦也难掩与亲人别离的伤感。泪眼朦胧中让我再一次回望这熟悉的一切,真不知道再次见到时会是什么时候啊!</h3> <h3> 与建国和小颖在车站汇合,我们一起被分配去湖南长沙县的农村。相聚在一起我们忘却了离愁,我们一起憧憬着美好未来,向往着广阔天地,期望着大有作为,激情和豪情又充满胸怀。</h3> <h3> 湖南,长沙县,遥远的南方,你会是怎样一个地方啊!我们知道那是敬爱的毛主席家乡,那是红色中国的发祥地。南飞的大雁就要飞向您的怀抱了,我们誓将火红的青春献给您。</h3> <h3> 背负理想,登上开往南方的车,行囊装满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的挑战,对真爱的诠释,对祖国的奉献,愿将青春芳华融入共和国建设火红的事业中去。</h3> <h3>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我叫夏小琳,北京人,父亲是国家干部,母亲是中学教师,哥哥在部队当兵。1968年初中毕业,那年才十六岁,响应国家号召,分配到湖南长沙农村插队,成为一名光荣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h3> <h3> 他们两个是我的同学,女同学叫赵颖,男同学叫孙建国,我们三个在一个大院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同学。1968年初冬又一起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去湖南农村插队落户。</h3> <h3> 颖儿母亲是资本家的女儿,父亲是归国华侨的儿子,66年被打成右派,被关进“牛棚”。受父母熏陶,颖儿多才多艺,泼辣能干,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立志响应号召到祖国的广阔农村改造自己,做一个毛主席的好学生。</h3> <h3> 车轮飞,汽笛叫,火车向着韶山跑……</h3><h3> 登上火车的那一刹那,耳边响起了这首儿时的歌谣。想到就要去到敬爱的领袖的家乡,多年的理想就要实现,真的真的感到无比的激动,心中充满了无限憧憬。</h3> <h3> 那时全国各地都是热火朝天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各个车站、每列火车挤满了知青和送别的亲友。经过两天的辗转,我们终于来到了山清水秀的长沙县金井农村。那天公社派了手扶拖拉机来汽车站接了我们,一路“突突突”的喷着黑烟,又颠又慢。我们三个却兴致勃勃,对农村的所见既感到新鲜又赶到好奇,也为美丽景象所吸引,我们一边歌着,一边饱览灵秀的山水。</h3> <h3> 凑巧拖拉机半路上抛了锚,司机叔叔说一时半会也修不好,我们干脆就跳下拖拉机决定步行。离知青点还有八公里的漫漫山路,一路上我们兴致勃勃,有说有笑,我们对田埂上的水牛问好,我们为袅袅炊烟陶醉,我们向金色的田野呐喊,我们为路边的野菊花痴迷,同山涧的小鸟一起欢唱。</h3> <h3>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h3><div> 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div><div> 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div><div> 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div><div> 金色的鲤鱼,长得多么的肥大;</div><div> 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div><div> 歌曲描绘的美景,那么近地靠近我们,触手可及,令我们兴奋不已。 在《我们的田野》纵情的歌唱中,迎来了来接我们的大队支书。看见他远远的就热情的向我们挥手致意,快步迎上接过手中的行李,对我们问寒问暖,让我们感受到质朴的深情厚意。</div> <h3> “花喜鹊,叫喳喳,队长挑担行李来我家,后面跟着个大姐姐,胸前挂朵大红花,爷爷喜得胡子碴,奶奶乐得笑哈哈,爸爸连忙搬板凳,妈妈快去倒热茶。小妹妹,大眼眨,争大嘴巴说了话,队长,这是谁呀?城里姐姐抢着把话答,下乡住在你们家,立志农村把根扎。”每每读到这篇小学课本上的儿歌,心里总是漾起层层幸福的涟漪,将我带回那段充满激情的峥嵘岁月。</h3> <h3> 知青点旁就有这样一位可爱的小妹妹,她叫小芳,我来的那年她刚好十岁。父亲在修建水库的一次放炮开山时负伤,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小姑娘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繁重的家庭劳动。小芳非常好学,每次放学回家,总是飞快的做好家务事后到我们知青点找我们学习文化,听我们讲大山外面的事,她眼神泛出来的那种光彩是那样纯净,那样闪亮,在以后的岁月我再也没有见过如此饱含希冀、憧憬、渴望之情的眸子……</h3> <h3> 小芳成了我们最欢迎的常客,经常给我们摘山里的野果子吃,教我们认山里漫山遍野的野花,给我们讲乡里的风俗趣事。我惊讶她小小年纪竟然懂得这么多。辅导小芳的学习也成为我们三人约定成俗的义务责任。多年以后,只听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她远嫁他乡,杳无音信。久远的年代远方的小芳,如今的你可安好?</h3> <h3> 那时的岁月如一首难忘的歌,涓涓流淌在青春年华的每一个日子。</h3><h3> 迎着朝霞,晨露沾衣,朝雾蒙蒙里我们在《茶山情歌》的吟唱里愉快地穿行在晨光初照的茶园里,翠绿的山岗被我们欢快的笑语唤醒。采茶也是我们觉得最有诗情画意的劳动生活了!</h3> <h3> 晨曦下的茶园是那样如梦似幻,宛如人间仙境。生长于大城市的我们哪里见过如此如诗如画美景啊!那一晨,让我如此陶醉,如此难忘,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常常沉浸于我知青生涯这最美的记忆里!</h3> <h3> 多少次流下思念的泪花,任思绪放飞在金井的茶山上,那时的芳华竟被映照得如此绚丽灿烂。</h3> <h3> 那个年代里,学习毛主席语录,提高自己的觉悟是每一个进步青年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劳动闲暇,我们总是房檐屋下,田间地头,山野林间随时随地的学习毛主席著作,诵读毛主席语录。虔诚而又执著,坚信着毛泽东思想似明灯是航标,指引着我们光辉的前程。</h3> <h3> 我们经常一起学习著作,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中,我们共同进步着。</h3> <h3> 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深夜,跳动的的油灯闪烁在我孜孜不倦苦读的脸庞,窗外的蛙鸣和蟋蟀的吟唱伴我在光辉的思想里遨游。集体主义思想,大公无私精神,甘愿奉献的情怀自此在我的心田生根发芽,以至于对我今后的生活都受用终身。</h3> <h3> 我们经常利用农闲的时候,走遍周边的革命纪念地,接受再教育,培养思想觉悟,升华革命情操。那时的思想是那么的纯洁和赤诚,信念是那样坚定。</h3> <h3> 我们怀着神圣的情感参观了韶山,我们也曾伫立在橘子洲头感怀“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伟人的豪迈之情,也曾流连于爱晚亭的红枫影下膜拜革命浪漫主义。</h3> <h3> 在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学习伟人著作,响应领袖号召,诚恳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我们是那样自觉和热忱,从来没有丝毫怨言。</h3> <h3> 如果说红宝书是我们精神粮食,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世界名著就是我们的甘泉雨露。我们如饥似渴的吸取另一种营养,寻找着多彩的天空。我们交换着看,重复着看,以至于一些精彩片段在哪一个章节都背得出来了。</h3> <h3> 受家庭的熏陶,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就是文艺积极分子。那个时候学乐器比学数理化还多,宣传表演比作业还多。来到农村知青点后,为了打发枯燥的生活,家里陆续把乐器捎寄过来了。我们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活跃在金井大大小小的生产队,经常为乡亲们表演宣传,在乡村的十里八方拥有不小的名气。</h3> <h3> 遵循“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指示,我们认真聆听老支书给我们讲革命传统,学习革命精神。老支书的回忆把我们带回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讲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讲土地改革的轰轰烈烈,讲解放战争的波澜壮阔,讲旧社会忆苦思甜,讲新中国农村的山乡巨变。在朴素的语言里,朴质的情感里,我们的心灵再次接受了洗礼。</h3> <h3><font color="#010101"> 农村劳动丰富多彩,在大队集体养殖场,我们学会了打猪草,煮猪潲。看着栏里的猪儿在自己的喂养下一天天长大变肥,甭提心里有多高兴了!再臭再脏也不嫌累。虽然自己很久没有吃到过香喷喷的猪肉,想着上缴生猪为国家做贡献,也感觉非常大的满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秋收时节,我们所有的知青和农民伯伯一样,人手一把镰刀,顶着炎炎烈日,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抢收。虽然头上戴着草帽,脖子上挂着毛巾,可人却像走在蒸笼里,真是汗流浃背酷暑难耐。两天下来胳膊上、脚背上片片薄皮开始脱落,手上的水泡慢慢地变成老茧,我们真真切切体验到了“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感觉。</font></h3> <h3> 秋收是辛苦的,秋收也是喜悦的。收割稻子对我们这些来自城里的知青是一个大的考验,累倒,病倒的情况时常发生。乡亲们总是选最好的田给我们收割,总是让我们慢点。我们在感激乡亲们的热心关照的同时,暗暗下决心,轻伤不下火线,鼓足干劲,要紧牙关,绝不拖后腿,绝不给知青丢脸。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鼓舞下,圆满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乡亲们的赞扬,公社的表彰。</h3> <h3> 颗粒归仓,那个年代粮食十分宝贵,绝不容许丝毫浪费。在收割完后,还要拾稻穗,我们最喜欢干这个。提着竹篓在空旷的田野里,在一茬茬禾蔸里穿行,每发现一颗稻穗都都非常兴奋,就像捡着宝一样似的。随后,还要打谷、晒谷、归仓,这样整个秋收才算结束。秋收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也是我们知青一年中最大的考验。秋收捱过来了,其他的艰辛都算不了什么了!</h3> <h3> 那个时候,农机还是相当少的,丘林地区稻田主要以耕牛为主要劳力。农家对耕牛看得相当重,于是放牛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黄牛不能做耕牛,拉拉牛车还是可以的,下地耕田只有水牛才是得力帮手。放牛是非常好玩的,找到一处丰茂的草地,把牛系在树上,就可以在上山自由自在的玩耍了,你可以看看书,可以唱唱歌,还可以漫山遍野的去采野花。小时候书本上的牧童短笛的景象自己居然可以身临其境,这是想也没有想过的。短笛没有,吉他是有的,但想想“对牛弹琴”的滑稽画面,不觉哑然失笑,也就作罢了。</h3> <h3> 转眼一年过去了,孤独与落寞在心中慢慢滋长。一起朝夕相处,一起学习生活,建国在这个时候彻底走入了我的心里。经常给我送好吃的,干活时总是抢着帮我干,一本书借过了又借,这一切,情窦初开的我朦朦胧胧感觉到他对我的深深情意。</h3> <h3> 懵懵懂懂中我们就这样相爱了。我渴望得到父兄般的关爱,也希望情感得到寄托,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共鸣与交流。那个时候,建国几乎给予了我想要的全部。记得我羞涩地告诉颖儿的时候,她那短暂的沉默与呆滞,使我隐隐约约意识到她也爱着建国。随后几天的忧郁和失落感,更加证实了我的猜测。</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差点就毅然决然拒绝了建国,我不忍心影响我们三个青梅竹马的友情,不忍看到积极乐观的颖儿的伤心痛苦。好在颖儿很快就放下来了,又恢复了往昔的活泼开朗。我们又一起像原来一样开开心心的劳动学习,开开心心的游玩嬉戏。但在我心里留下来深深的愧疚。</font></h3> <h3> 这种情绪一直困扰着我,以至于我们三人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会尽可能表现出对他的无所谓,也绝不会表现出任何过于亲昵的举动。我怕刺激到颖儿,我怕看到她脸上再次写上落寞,我怕维系我们友谊的基石垮塌。</h3> <h3> 南风又轻轻吹起,又一个夏天来临了。有知青陆陆续续的到来,也有知青陆陆续续的离开。爸爸来信,说妈妈想我想我想得愈加厉害了。</h3> <h3> 信中还说,大院里的李刚强和刘萍都回北京了,正等待安排工作。约我抽个时间到公社大队部给他去过长途电话。我知道,父亲也想我回去,正在积极的活动。</h3> <h3> 去公社大队部的路上,心情十分矛盾。记得那天我在路边的草坪上坐了好久好久,既希冀能够回到父母的身边,回到熟悉的故乡,又实在不舍离开眼前奋斗生活了几载的地方,金井已然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乡亲们对我是那样的热情关心,那样的爱护与尊敬。鱼水深情时时感动着我。真要离开,说不出有多么的不舍啊!</h3> <h3> 春去秋来,蓝色的马鞭草又铺满了山坡。趁着大好秋光,徜徉在这连绵起伏的花海里,想借此使我们暂时忘却了思乡的忧愁。</h3> <h3> 可这美丽的秋野终归遮不住乡愁的萌发,在家里,这个时候应该也是我们去市郊秋游的时候了,也许会是约上三五个好友同乐,也许会是和父母哥哥同游。也许还会牵风筝戏着白云,也许还会依然追着林间婉转鸣唱的小鸟;也许哥哥还是会用小虫捉弄我,也许爸爸还会拉响动听的小提琴,也许妈妈还会跟着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h3> <h3> 最喜欢坐在门前的石桥上晒着暖阳静静的读书,潺潺的溪流欢快的流过,带来阵阵清凉。哗哗的流水声打破山乡的宁静,在我听来那是大自然最美的乐曲。</h3> <h3> 我有时候读得是那样入迷,完全沉浸在亚瑟被琼玛误解的悲伤中,为他们白雪般纯净无暇的爱情感动,不禁喃喃地读诵书中的小诗“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的飞来飞去。”以至于颖儿他们叫我吃饭了都不知道。这时候建国就会蹑手蹑脚地摸到我身后,大喊一声,“亲爱的琼玛,牛虻来请您去吃饭了!”这时,惊醒的我会娇嗔地把粉拳轻轻敲在他的怀里。</h3> <h3> 建国画画画得很好,却很少见他画。后来知道是这边纸笔不好买的缘故。偶尔看见他用作业本日记本的纸画画鸡鸭,画画牛羊的速写,也会给乡亲们画画肖像,可他最喜欢的还是画我。在金井山村的山坡上,水库畔,林间里,小河边,都为我留下了青春的倩影。</h3> <h3> 那个时候,一有时间,我们俩就漫山遍野的游玩。累了,我们就躺在青草坪上,看碧蓝的天空飘来飘去的白云,努力的想象着像什么。我说看见了一群群羊或马。建国却说他看见了两个老人,那是几十年之后牵着手的我们。那一刻,幸福得想要流泪。我们还会什么都不想,闭上眼睛,任清风拂过我们的脸庞,沐浴着温暖和煦的阳光聆听天籁,享受不曾有过的惬意与温馨,体会着醉人心脾的美好与甜蜜。</h3> <h3> 即使是那样艰苦的岁月,也阻拦不了花季的我们的爱美之心。看见盛放的山花,我们也会摘一朵插在发梢,对着如镜的湖水左顾右盼,笑靥也如山花一样娇艳。</h3> <h3> 我们还会采下一大把山花,带回去插在空的酒瓶里,摆在桌子上,装点着简陋的房间,为单调的生活添上些许生机。</h3> <h3> 每到秋天的时候,路边的野草被秋风点燃,一丛丛,一蓬蓬,黄得耀眼,红得璀璨。漫步在小路上,是那样使人心旷神怡,醉而忘归。成为我们知青生涯烂漫的点缀。</h3> <h3> 不会忘记,那个夏日,在开满山花的山坡上,我们拨动着琴弦,随着纷纷飘坠的音符,让深情的歌声飞上了山岗,萦绕在林梢,拂过了草地,飘向了云端。</h3> <h3> 又怎能忘记,那个夏日的黄昏,满天彩霞映红了我们羞涩的脸庞,照亮了我们海枯石烂的旦旦誓言。那一刻,我似乎拥有了整个世界。</h3> <h3> 知青的生活是快乐的也是清苦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不便困扰着我们,不敢抱怨也不敢提出来。常常想,别人能克服,我也应该能够做得,所以咬紧牙关,在碰到困难时就想想邱少云,想想黄继光,以革命英雄主义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鼓励自己。再多再大的苦只能深深埋在心底。</h3> <h3> 金秋的田野给人以希望,翻动起伏的稻浪承载着喜悦。置身于这金灿灿的稻田,你会有一种想要起舞的冲动,蹁跹于这沉甸甸的金色希望中,放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真的!真的你会由衷的感到满满的幸福,微微的陶醉。这也是知青生涯中劳动给我带来的最大快乐!</h3> <h3> 知青点是生产队为我们砌的土墙茅草屋,矮矮的、小小的。屋顶用刚刚割下的山草盖的,山草呈酱绿色很清香的味,一根根差不多有一米五六长。我的茅草屋后面是长得葱葱郁郁的楠竹林。墨绿的竹梢荫蔽着我的小小的茅草屋。盛夏只要一踏进我的小小的茅草屋,一种非常非常清凉的气息就会迎面拥抱我,拥抱和紧紧裹紧我的身心。那种沁人心脾的舒适和惬意,是我至今为止最为美好的享受。</h3> <h3> 生产队给我们在知青点房前划了几分自留地,我们学会了播种,除草,施肥等种菜的技能。在这小小的菜园里,我们种下了红薯,南瓜,豆角,茄子,黄瓜等。一轮又一轮的花开,带给我们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兴奋与期盼,一轮又一轮的收获,带给我们的是一次又一次喜悦与满足。</h3> <h3> 在家里从未下过厨的我们,也不得不从柴米油盐,葱姜蒜酱开始了我们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湖南的菜讲究重口味,又辣又咸,我们是很不适应的。记得才到知青点那会,湖南菜不知惹出了我们多少眼泪,辣的我们不可开交。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势在必行,就这样十五六岁的我们,摸索着走向了灶台。</h3> <h3> 慢慢的,我们学会了做好多的家乡菜了。建国充分发挥了他做菜的天赋,成为了我们的主厨,而我们咧,择择菜,洗洗碗,打打下手。大家分工明确,自得其乐了。记得有一年咱们知青点年夜饭聚餐时,我们出了几个菜,居然得到了天南海北的其他知青的一致好评,把我们美得不行了!</h3> <h3> 冬季里围着火炉烤红薯吃是我们最大的乐趣。太大的红薯考不透,我们一般选择一些不太大的,洗干净泥巴就直接丢到火坛里。一边烤火一边用火钳翻动。大约半个小时后,就可以享用香喷喷的烤红薯了。在家里的时候,也曾买过不少烤红薯吃,可感觉怎么也没有那些年我们自己烤的香。现在想想,不知是当时可以吃的东西比较少的缘故还是因为是自己亲自种出来的原因。反正让我回味至今。</h3> <h3> 拉动琴弦,拨响最美的颤音,演绎我们别样的青春芳华。屋后的竹林深处,静谧而幽深,是我们练琴的好地方,仿佛是我们的伊甸园。</h3> <h3> 琴声飘在林间,笑靥挂在脸上,我们用音乐抒发情怀,用歌声表达理想。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随着琴声飘散在我们知青生涯晴朗的天空。</h3> <h3><font color="#010101"> 最爱这种我们叫不出名字的紫色花儿,挂满了山间的小路,夹道盛放,构成一条散发着烂漫气息的花径。迎着我们晨出,送着我们晚归,惹得爱美的我们流连忘返,乐而忘归。</font></h3> <h3> 白云悠悠,翠林青青,碧波荡漾,芦花轻飘。秋日的千鹤湖美不胜收,这儿也是我们最爱去的地方。徜徉在湖边,沐浴在和煦的秋日里,看水鸟掠飞,鱼儿跃波,大美秋光尽收眼底。这是我知青生涯留下的最美印记。</h3> <h3> 都说春天最美丽,然而金井的秋天才是最迷人的。宽广的田野上风吹稻浪,金涛翻滚,金色的希望飘在湖湘大地。我们沉醉于秋的色彩,沉醉于丰收的喜悦。</h3> <h3> 一代知青,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她)们是当年为共和国忍辱负重的基石。当年他们用青春年华,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最可贵的就是奉献精神,就像这野菊花,播撒在那里,就在那里生根发芽,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努力生长,怒放出娇艳的花朵。</h3> <h3> 他们积极乐观,不畏艰辛,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用自己的青春芳华为新中国的成长谱写一曲可歌可泣的赞歌。</h3> <h3> 他们奋进向上,吃苦耐劳,用青春的汗水挥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偏远边陲,白山黑水之间,孕育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h3> <h3> 又一年过去了,时间进入到1973年,这是我知青生涯的第五个年头。那年的春天春雨延绵,山洪爆发,在一次连续两天冒雨抢修水库的战斗后我终于病倒了。知青战友们和老乡们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为我寻医求药,建国守着我两天两夜没有合眼。我在卧床躺了一个多月后才慢慢好起来,可终究因为条件艰苦,没有能彻底恢复,留下了咳喘的病根。</h3> <h3> 虚弱的我也经常受到老乡们的体贴照顾。一般稍微重一点的农活都不让我干了,待在知青点休养的日子多了起来,这使我愈发感到了孤独。多么想回到劳动生产的第一线与大家一起并肩战斗啊!</h3> <h3> 家里来信了,要我将我的情况报告给公社,提交请求病退返城的申请,如果顺利估计很快就会批准下来的。他们也会在北京为我积极联系工作的事,并一再叮嘱我先不要跟别人讲,要沉得住气。</h3> <h3>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春去了夏走了秋意浓。回城的通知迟迟没有到来,在焦虑不安中数落着一个个日子,以至于我都不抱有什么希望了。做好了与建国一起扎根农村的准备。</h3> <h3> 那是一个明媚的秋日,是的,是我生命中最明丽的一个秋日。记得那天我正在田里劳动,听见有个远远的声音在呼唤着我,我直起腰来远远的望见颖儿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向我奔跑过来。她手里举着一张纸,兴奋地对我喊道“夏琳,夏琳——通知书,通知书——”在那一刹那,一种莫名的激动从心头涌出,我似乎预感到了什么。</h3> <h3> 是的,是的,是我日夜盼望的回城通知书,是回城通知书!怀着激动的心情浏览了一遍又一遍,突然我怎么也控制不住兴奋的情绪,我蹦跳着,呼喊着,喜极而泣,泪花从我的眼睛夺眶而出。那一刻,我体味到了什么叫真真的幸福。</h3> <h3>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激动心情,欢呼着扔下农具,流着喜悦的泪花,欢天喜地朝知青点奔去,留下了站在田野里发呆的建国和充满羡慕神情的颖儿。</h3> <h3> 临行前的那天晚上,我默默地整理着行李。被子折了又打开,打开了又折起。原先是那样渴望回家,现在却是那样不舍。兴奋与激动被淡淡的哀愁替代,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我真的就要离开了吗?离开这充满我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地方吗?离开这我用青春汗水浇注的热土吗?离开这谱写了我青春之歌饱含深情的土地吗?这一去,我能带走那些美丽的往昔,曾经的芳华?</h3><h3> 整整一晚上,我们都默默无语。原来无数次设想过的欢天喜地,叽叽喳喳热闹非凡的话别没有出现。颖儿静静的帮我整理物品,建国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孤独地吹响着口琴,我分明听见了别离的悲怨,听见了无奈的低泣,听见了伤情的呜咽。</h3><h3><br></h3> <h3> 那个夜晚,我们都没有睡觉。坐在屋前的台阶上,我依偎在颖儿的肩头,望着满天繁星,在建国的琴声里哼唱着我们最喜欢的《南飞的大雁》,唱得泪水蒙蒙。当年南飞的大雁如今就要劳燕分飞,孤雁北归了,何时再能相聚啊!<br></h3><h3> 东方欲晓,天刚蒙蒙亮,我就背起行囊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我怕晚了更多的乡亲相送,我怕忍不住更多乡亲不舍的泪光,我怕到时会迈不出离去的步伐。强忍着眼泪,我挥别了老支书,挥别了颖儿和深爱的建国。我没有答应建国送我更远,只因愈是缠绵愈是断肠……</h3> <h3> 离开以后,千里之外是无尽的挂念。我们鸿雁传书,一起在信中共叙思念,同忆峥嵘岁月。</h3><h3> 回到北京后,我并没有参加工作,而是在家里的安排下努力学习英语,半年以后,在香港姑姑的安排下,辗转香港我远涉重洋去了美国。</h3> <h3> 自此,因为那个年代的原因,我们的书信渐希了。1975年的秋天以后,在我给建国寄出最后一封信后,就再也没有收到他们的回信,也没有他们的消息,直到十年以后的1985年春节。</h3> <h3> 多年以后,1985年春节回到国内探亲,在同学聚会上我没有见到建国和颖儿,从其他老知青那里知道了的消息。让人唏嘘不已,潸然泪下。</h3> <h3> 自从我离开金井以后,建国跟变了一个人似的,拼命的劳动,努力的要求进步,各方面表现非常积极。从其他知青那里了解到,他所做的一切,是争取以优异的表现换取推荐做为工农兵大学生回城,能和我在一起啊!在后来得知我去了美国后,他觉到了我们有着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万念俱灰。他在我们常去的千鹤湖畔呆了一整天 ,喝掉了两瓶酒,多大的艰辛苦难都没有流过泪的他哭得跟个泪人一样。老支书派人整整守了他三天,怕有什么意外。而这一切,我竟全然不知。有人说他一下子老了十岁。</h3> <h3> 半年以后,在颖儿的关心照顾下,建国从自暴自弃的阴影里走出来。颖儿在他最苦闷的时候向他吐露了芳心。同甘共苦中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h3> <h3> 颖儿用乐观的情绪感染着他。 </h3><h3> 颖儿用开朗的性格陪伴着他。</h3> <h3> 她用满腔的挚爱唤醒了他沉睡了的情愫。</h3> <h3> 在金井的乡村,同呼吸共命运的战友相互鼓励,相互携手继续着他们平凡而又壮丽的人生。</h3> <h3> 青纱帐里他们倾述衷肠。青草地上他们放飞遐思,以乐观主义精神在艰苦岁月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h3> <h3> 也许,那个时候他们是艰苦的,但他们内心是快乐的;也许他们还是压抑的,但他们也会寻找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也许他们是孤独的,但他们拥有其他人不曾有过的纯净与安静。也许还有人说他们是不幸的,但他们通过磨炼打造了坚韧的品质,凝练出别人没有的宝贵知青精神,他们是幸运的,他们是富足的。</h3> <h3> 知青人的共同特征是风雨同舟、同甘共苦,都经历了上山下乡的大潮与退潮。尽管因个人经历、阅历不同,每个人对于知青年代认识存在差异,但是知青人的行为模式始终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心中的愿景始终是为祖国献身无比荣光。</h3> <h3> 知青人共同的财富是知青精神。这种精神主要是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和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这是知青人身上的闪光点,是知青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知音的基调,是知青情结的根与魂。</h3> <h3> 知青精神的核心理念是爱国奉献,这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是“五四”以来历次青年运动爱国精神的延续与弘扬。在蹉跎岁月中,知青人受到父老乡亲的关爱,汲取父老乡亲给予的精神力量,承受繁重的劳动和艰苦环境的磨砺,夯实了理想信念,砥砺了开拓奋进的自信力、不屈不挠的开拓力,自强不息的创造力,献出了对党对共和国的赤子之心,形成了知青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凝练升华为知青精神。</h3> <h3> 我不忍继续下面的故事。建国于1975年夏按政策获特批回城照顾重病的母亲,同年秋天,母亲去世,之后,参军到部队驻扎在祖国西南边陲,期间多次到长沙金井探望仍留在知青点的颖儿,情深意长。在部队,建国表现优异,1978年提干,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牺牲,长眠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彻彻底底践行知青的奉献精神。建国的墓前年年清明的时候都会摆放着一束淡黄的野菊花和一碗建国最爱的长沙甜酒,有人说,那是颖儿摆的。</h3> <h3> 建国离开后,颖儿也就成了我们知青点最老的知青了。1975年以后很多老知青都通过各种方式回城了,新来的知青也在逐年减少,往日热闹的知青点也慢慢安静冷清了下来。颖儿因为父母的牵连,成为了知青点最后的坚守者了。艰苦的现实和多年的磨砺,颖儿已变得稳重成熟起来,再也不是从前那个乐观向上,活泼可爱,爱说爱笑,能歌善舞的乐天派了。</h3> <h3> 建国的牺牲给了颖儿巨大的打击,刚得到消息的那些日子,颖儿终日以泪洗面。她努力坚守终究没有等来建国答应的提干后接她随军的那天。此时的颖儿身边已没有多少人能够安慰帮助到她了,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挺过来的。后来心灰意冷的颖儿万般无奈中与的老支书身有残疾的小儿子结婚,1980年的冬天有人在北京火车站看见独自带着两个小孩的她,自此再无消息。</h3> <h3> 颖儿,我亲爱的战友,我同甘共苦的姐妹,如今的你可好吗?2008年我们当年的老知青重返金井的时候,一切物是人非了。知青点还在,住着一户农家,老支书却已经不在了,熟悉的乡亲们也换了新居不知搬到什么地方去了,小芳也远嫁他乡。我们到处打听颖儿一家的情况,只知道九几年老支书走了后,颖儿已经就迁走了,之后有人在云南边境的小县城见到过她,人都说,他是为了离建国更近……</h3> <h3> 再见,如歌的青春;</h3><h3> 再见,血与泪爱与恨交织的芳华;</h3><h3> 再见,理想与信念点亮的燃情岁月;</h3><h3> 再见,诠释着时代无私奉献精神闪亮的日子。</h3><h3> 多年以后,我仍无法忘记那时泥土的芬芳,无法忘记那时阳光的味道,无法忘记那些属于我们的血色浪漫。</h3><h3> 好想再看看那时的花开,开的是那般鲜艳;好想再看看那时的云飘,飘得是那般轻盈;好想再看看那时的天蓝,蓝得是那样纯净;再给我一抹那时的晚霞吧!殷红如血,一如我们的芳华……</h3> <h1><b>结束语</b></h1><h3> 知青精神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时代越进步,知青精神愈加珍贵,影响愈加广泛。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知青精神,加强知青文化建设,对于在知青人及其所联系的群体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h3> <h1><b><font color="#167efb">写在后面:</font></b></h1><h3> 策划制作这篇美篇,我们试图以自己手中的镜头,崇敬的情怀,努力重现可敬的一代知青人的芳华,以此弘扬可贵的知青精神,纪念他们的优秀品质。虽然我们经历了的长达半年的准备与拍摄,从拍摄的一万多张照片中选择了如上镜头,终究因为条件与能力的原因,作品不尽如人意,许许多多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意图没能如愿呈现,这是我们的遗憾!然而我们也是欣慰的,在长沙县金井乡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在长沙县摄影家协会大力协助下,我们几位摄影师与演员通力合作,在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迎来五十周年的时候,完成了此篇拙作做为纪念,了却心愿,与荣甚焉。又诚惶诚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鸣 谢</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沙县金井乡政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沙县各提供拍摄场地的单位及个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支持单位</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沙县摄影家协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策 划</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盛唐印象(李伟军)、洋外婆(杨宇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摄 影</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洋外婆(杨宇雄)、城市沙漠(范艳军)、每天开心(高 巍)、莫老爷(莫湘雄)、盛唐印象(李伟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出 演</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莫琳、颖儿、张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取景地</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沙县金井乡知青点、金井茶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沙县各乡景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沙火车公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文 字</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盛唐印象 网络资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创作时间</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2017年6—12月</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谢谢垂阅!</font></h1>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f2s55sl?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小城旧事·民国记忆</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