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广武古城全景</h3><h3> 广武堡有新、旧两座,新城紧傍长城而筑,旧城在新城西,居长城之外。广武旧、新两城是研究国家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2006年05月25日,广武城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h3> <h3>旧广武城</h3><div> 旧广武古城,在山阴县城南40公里的广武汉墓群南侧,是山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古城城墙周长1652米,总占地16296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城墙总高8.3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div> <h3>广武古城西门</h3><h3> 两座广武城在明朝初年重修时,是被长城一起联结的,但是这些长城后来很大一部分被破坏了,只有一些敌楼因为可以改建成其他的设施而免遭拆毁。在高高的山顶上屯驻更多的军队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军营和指挥机构只能建在山下的平原上,紧靠着隘口的位置当然是最理想的,于是就在这里修建了两座堡垒,很多军队就轮流在这里驻扎。两座广武城就象两个忠于职守的哨兵,在高高的山脚下警惕地注视着敌人的动向。</h3><div></div> <h3>广武长城</h3><h3> 广武长城位于山阴县境内,全长10公里,明洪武七年(1374)修建,万历三年(1575)重建。始于山阴县新广武村,到代县白草口村,是如今保存比较完好的长城。</h3> <h3><font color="#010101">广武长城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广武明长城全长10000米,城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沿山脊缓行,随山势的曲折而起伏,宛如首尾不见的巨龙,全部为砖石结构,上面有敌楼16座,其中5座保存尚很完整,并筑有易守利攻的腰门等建筑,它东临雁门关,西瞰宁武旧城,南通五台胜境,北达云冈石窟,是我省境内明代长城的代表作,是国内长城之珍品,极具军事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font></h3> <h3>广武长城</h3> <h3>广武长城</h3> <h3>广武长城</h3> <h3>广武长城敌楼</h3><h3> 广武旁边山上的敌楼是长城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屯兵、储藏物资、登高了望、发出信号和辅助攻 击。</h3> <h3>白草口猴儿岭长城</h3><h3> 由代县白草口过海拔一千七百五十米的猴岭山,向北为山阴县所辖。长城在山阴县辖境内的大致走向为:过新广武城向东北,经水峪口、沙家寺至胡峪口。从胡峪口向东出山阴县境,入应县境,至马兰口。 </h3> <h3>白草口长城</h3> <h3>长城敌楼</h3><h3> 出山阴县境,入应县境,至马兰口。山阴县辖长城约七十七华里,共有砖石砌筑敌楼及夯 土墩台六十七座,其中现存较好的砖砌敌楼三座,其余均成夯土台状。</h3> <h3>长城敌楼</h3> <h3>长城雪</h3> <h3>长城附近的烽火台</h3><h3>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中国古代的战略性建筑,一般建在险要处或交通要道上。烽火台的建立是用于发送战报传递紧急军情的, 古时一旦发现敌情,若遇白天则燃烧掺有粪便的柴草,释放浓烟;若是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后方看见便知有战事发生,继而出兵相助,烽火台是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烽火台的烟火传递也是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h3> <h3>在敌楼里远眺</h3> <h3>白草口锯齿长城</h3> <h3>广武长城旁的烽火台</h3> <h3>暮色长城</h3> <h3>长城月亮门</h3> <h3>白草口</h3> <h3>暮归</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摄 影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编 辑:赵继满</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