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系列篇之江西大移民真相

山谷传家

<h3>“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揭秘史上震撼人心的江西大移民!</h3><div><br></div><div>“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江西先民的大迁移,开创了中国历史一片片新的天地。<br></div><div><br></div><div>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div><div><br></div><div>江西先民大迁移</div><div><br></div><div>  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数个世纪过去了,浩瀚的中国历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时空演奏的宏大交响乐中,江西的先民们就如顽强的种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直至根深叶茂。今天,头条哥就与大家一同撩开历史的尘埃,感触江西先民大迁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重回壮阔史诗。</div><div><br></div><div><br></div><div>四川三石碑再现史实</div><div><br></div><div><br></div><div>  据四川媒体称,四川清溪镇清溪高中附近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学家们因此认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至少被延长近60年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战(公元1776年)。在清溪发现的3号碑字迹最清晰,碑文可见:魏佐宗、魏佐信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楠水乡太平保人氏”,卒于“光绪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假如活到六十岁,那么在江西出生时间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后。从碑文中的年月推断,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湖广填四川”的时段过小,三块碑文证明清溪镇接纳自主性的移民至少还持续了近60年时间。2号碑载有迁居于四川犍为县“兴仁乡东岗堡周家山”的墓碑,其说明此时犍为县域内是移民的集中地之一,江西移民打破了同乡同籍聚居的习惯,开始到周围的山地定居。从碑文分析,犍为县早期接纳的移民多为单身男性,是试探性的迁移,后来举家迁入犍为的移民才渐渐增多。</div><div><br></div><div><br></div><div>湘粤人祖籍多是赣人</div><div><br></div><div><br></div><div>  除了四川之外,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早年对湖南人由来的研究,得出结论:湖南人来自天下,其中以江西居多,且江西人移到湖南后,大都以稼穑耕垦为主。因避免长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div><div><br></div><div>  谭其骧先生认为,早至五代、两宋、元、明时期,就有大量移民进入湖南,而元、明时期数量较多,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的移民规模最为空前。谭其骧先生特别指出,南宋以前,奔袭向湖南的移民几乎全是江西人。由此可见,历史上,江西先民曾数度迁移,现今不少湖南人流着的是江西人的血。</div><div><br></div><div>  方言界专家们称,仅从湖南省桂阳县来看,刘、李、袁等大姓都是从江西一带迁徙过来的,但迁入的时间有先有后,祖籍也各有不同。湖南桂阳县人多数为唐宋以后从外地迁入,其中10姓来自江西,9姓来自江西泰和县。江西向粤北移民,很可能是“江西填湖广”大移民的余波。粤北和湖南之间尽管横亘着五岭山脉,但在地理位置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江西、福建、湖南都有古道直通广东北部,而汉代修筑的长安至岭南的西京古道,越过湘、粤边界的骑田岭,成了湖南进入粤北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另一条通道。此外,从湘南流入粤北的武水,则是两地自然的交通途径。历史上江西人入迁湖南,便沿着上述的交通要道就近扩散到粤北地区。</div><div><br></div><div><br></div><div>江右帮跻身十大商帮</div><div><br></div><div><br></div><div>  在一个版图辽阔,靠着油光水亮的大马、吱嘎作响的木车、迎风鼓帆的商船,信息得穿越几个月或是几个季节方可到达边陲僻壤的古老帝国里,江西商人如过江之鲫,深入中原、江南和边陲,苦心经营赢得世人口碑,令人叹为观止。因此,天下才有跻身于国内十大商帮之列的“江右帮”之称。</div><div><br></div><div>  19世纪末期,德国地质学家利希霍芬来中国游历、考察时,在雄伟史诗般的余音中,仍察觉到江右帮的流风余韵:江西人与邻省的湖南人明显不同,几乎没有军事倾向,在小商业方面有很高的天分和偏爱,掌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部分小商业。湖南人没有商人,而军事思想十分突出。江西人则缺乏军事精神,取而代之的是对计算的兴趣和追求利益的念头发达……</div><div><br></div><div>  以成都为例,经过明末清初惨烈的兵燹之后,成都鼎盛一时的出版业濒于灭绝。可清政府的“移民填川”诏令发布后,来自江西的书商就在成都学台衙门附近的学道街、卧龙桥、青石桥一带开设了大量的书铺。这些满脸书卷气的商人从江浙一带运来大量的刻版和书籍,使荒凉的成都开始闻到久违的书香味道。据统计,时至清末,由江西人开办的印刷出版行在成都就有50多家,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周达三开办的“志古堂”。</div><div><br></div><div>  另一个江西人陈发光则于乾隆五年(1740)在成都创立了著名的“同仁堂”药店,经营老成都人耳熟能详的惊风丸、旧脾丸、灵宝丸、金灵丹、白痧药、人马平安散、鲫鱼膏等特色中成药。</div><div><br></div><div>  此外江西人还在成都开有大量的银钱铺,而城内的瓷器店则大多为湖南、湖北人所开。</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江西货郎哥是情哥哥</div><div><br></div><div><br></div><div>  赣地的先人,就像是大把的种子,不管是在大邑通途,还是在寒山瘦水、僻壤边寨,都能扎根生存,但江西移民仍有不少人从商。</div><div><br></div><div>  在上世纪40年代,长沙不过是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城市,赣人却在这里为自己的子弟创办了豫章、庐陵、昭武等五所私立小学。临近湘江有一条名叫“坡子街”的小街,是当时长沙市里最有名的金融街,街上的不少钱庄和批发商行的老板,都是赣人。在汉口,盐、米、木材、药材、布和当铺,人称六大行业,都有赣人在经营。尤其是汉口的药材业,江西商人几乎垄断了这个行业。在湖北的洪江、郧阳、钟祥、天门,也聚居着大量的江西商人。在湘西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古城,清末民国年间在这里经商的江西商人,成为古城凤凰最富有的阶层,至今当地人们还在传颂着他们的故事。</div><div><br></div><div>  江西商人最为活跃的地区是两湖,其次为云、贵、川。1958年,云南文史界在楚雄地区搜集到的彝族民间史诗《梅葛》第二部《造物》中提到蚕丝的来源,说是赣人发现的:“江西挑担人,来到桑树下,看见了蚕屎,找到了蚕种。”同书第三部《婚事和蛮歌》里还说道:“江西货郎哥,挑担到你家,你家小姑娘,爱针又爱线……”由此可见江西商人在民间的地位。</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星火燎原”瓦子角</div><div><br></div><div><br></div><div>  据《广志绎》记载,迁徙于云南、贵州等西南边疆的江西人也很多。明朝万历年间任云南澜沧兵备副使的王士性,一任下来,几乎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江西人,他写道:“作客莫如江右(今江西),而江右又莫如抚州。余备兵澜沧,视云南全省,抚之人居十之五六。”意思是抚州人随处可见。</div><div><br></div><div>  原复旦著名教授谭其骧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读于燕京大学研究院时写的《湖南人由来考》的毕业论文中,开篇就称:移民至湖南的江西移民属南昌为多。在江西,从明初到清嘉庆时,官方有组织的移民,再加上民间自发地离去,有统计说达到了几百万人。据谭其骧先生的弟子曹树基博士考证,在明朝,如同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主要移民点,在南方的两个主要移民点,均在江西境内,一为鄱阳的瓦屑坝,一为南昌城里的瓦子角。</div><div><br></div><div><br></div><div>赣文化遍布半个中国</div><div><br></div><div><br></div><div>  流布四方的江西商人,只要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就会不约而同做起的第一件事情———建造万寿宫。在江西商人的眼里,无论大富还是“小康”,无论是团伙还是独步于江湖,都忘不了赣人的人格神———许真君,都得像在故土一般奉祀他老人家。明朝以来,迁移在外的江西人在京都及各省省会几乎都建有万寿宫,其附属或是另建的江西会馆,更是星罗棋布。万寿宫毕竟是民间建筑,可以富丽堂皇,可以朴素照人,因此就连云南省由北向南,直抵滇缅边境,也有比比皆是的江西万寿宫。在湘西的凤凰古城,声名远播的江西会馆万寿宫和陪衬建筑遐昌阁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div><div><br></div><div>  但那遍及大半个中国的万寿宫里,香火照亮半边天的日子很快暗淡下来。香火前,还在叩拜着农耕社会的一个简朴理想的江右帮被枪炮击中,他们如潮汕帮、宁波帮、江苏帮一样失去了往昔辉煌的色彩。于是,战争的连绵,烈火的烧烤,风雨中的毁败,致使包括南昌本土的万寿宫也难以幸免于难。各地的赣人后裔大把掏钱打出的广告,只能在文本或者断垣残墙中窥知。</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历史上的移民大冲突</div><div><br></div><div><br></div><div>  明中期以后,江西的工商业移民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那时享有“无赣不成市”盛誉。当时,江西樟树的不少商人都前往湘潭地区扎根经商发财,并建万寿宫或江西会馆,没想到至清代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的移民大冲突,顿时血流成河。</div><div><br></div><div>  话说清代中期时,江西移民去看戏,他们在讲江西土话时,引来湘潭人的哄堂大笑,江西移民当时觉得受了侮辱。为此,江西移民在万寿宫搞了一场演出,故意将湘潭人诱进万寿宫,然后杀掉不少湘潭人。湘潭人不服气,决定报仇雪耻,此后也发誓要杀江西人。冲突进一步升级。此事惊动了上层,在皇帝与湖南官员的出面协调下,不断上演的流血冲突才得以平息。</div><div><br></div><div><br></div><div>江西移民的家乡情怀</div><div><br></div><div><br></div><div>  当时在湘潭经商的江西移民发了财后,念念不忘家乡人。他们在樟树成立了“宾兴会”组织,并把大量的钱财汇给该组织,用于资助一些出生贫穷家庭的有识有志青年进京赶考,参加科举考试。到后来,宾兴会的功能不仅是资助有志青年,还变成了当地的财政机构,对樟树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据说江西商人虽然在外面人数众多,什么生意都做,但做的都是小本生意,且都做不大,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总的来说,江西商人对于缓解江西人口压力,促进江西与外界经济上的联系还是功不可没。</div><div><br></div><div><br></div><div>“辣不怕”和“怕不辣”</div><div><br></div><div><br></div><div>  15世纪末,哥伦布在航行美洲时把辣椒带回欧洲后,在明代晚期(16世纪末)辣椒开始传入我国,很快就受到民众的欢迎。</div><div><br></div><div>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吃辣椒著称。人们常不无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湖南甚至因为盛行吃辣椒的缘故,“湘妹子”也因此多了一个“辣妹子”的别称。四川人的“水平”要差一些,喜欢用花椒“中和”过的“麻辣”。</div><div><br></div><div>  湖南、四川、江西人都爱吃辣椒,可能与气候有关系,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与清初的人口大迁移有关。众所周知,清初的时候,由于战乱导致四川人口急剧减少,而江西则存在着较严重的人多地少的问题。因此产生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吃辣椒的习惯也就这样传播开了。至于云贵和陕甘数省民众嗜食辣椒是否为四川的“扩张”,则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div><div><br></div><div><br></div><div>江西老表”和“解手”</div><div><br></div><div><br></div><div>  有关“江西老表”的由来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湖南人是江西人后代,湖南人认为与江西人祖上是表亲戚关系,因此就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江西是他们父母之地,江西人是他们的亲戚,于是称呼江西人为老表。还有一种说法是赣地先人们很相信风水,另外在迁移的途中也便于掌握方向,老是爱带着一个表(古时的罗盘),因此外省人称江西人为“老表”。据说学术界大都赞同后一种说法,传说固然有些离奇,但以传说所发生时间和所叙的事情来看历史上倒也发生过与传说大致相吻合的事件。</div><div><br></div><h3>  关于“解手”一词由来,民间也有传说在明朝初期对江西强制移民过程中官方都将两个人的手反绑在一起,遇内急上厕所时才将手解开,因此后来江西人的土话都将上厕所叫“解手”。</h3> <h1>陕川文化之湖南移民<br></h1><h1>明清川陕大移民</h1><div>明清两代,由于战乱、兵燹、灾荒、瘟疫等社会原因以及“迁海”、“圈地”、“剃发”、“平台”等政治原因,晋冀、两湖、两广、赣粤、苏皖等地区居民大量向西部川陕地区迁徙,史称“湖广填四川”。</div><div>“湖广填四川”及其所延伸的“湖广填陕南”移民运动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的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大移民的先例,实现了由政府强制移民到支持鼓励民间自发移民的政策转变,由被动的政治性移民向自发性经济移民的转变;</div><div>“湖广填四川”及其所延伸的“湖广填陕南”移民运动导致了川陕乃至鄂西部分地区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变化,使川陕鄂三边地区生态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对川陕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产生了强烈的震荡和冲击;对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川陕传统社会来了一次重塑。</div><div>这场空前大规模的移民,客观上促成了自成一隅的秦巴山区对全国的一次大开放。外来人口的大规模迁入,促进了秦巴山区人口繁衍和人种的优化;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大交融,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div><div>南人北移,秦关汉河,五方杂处;东民西迁,巴山蜀水,客家云集。</div><div>寻宗问祖,追根溯源,回眸聚焦《明清川陕大移民》,或许,能从其中寻找到根、血缘、宗亲和先祖西迁川陕的足迹。 </div><div>湖南移民之 长沙地区</div><div>01、延陵世家,善化吴氏 祖籍江西,元末迁居湖南,清初迁居川东、鄂西和陕南。</div><div>02、三槐衍派,善化王氏 乾隆七年迁居陕西安康汉阴县。</div><div>03、庐陵望族,善化彭氏 世居江西吉安庐陵县,洪武七年迁湘,道光十年迁陕、川。</div><div>04、潭州镇守,善化陈氏 乾隆年间迁居陕西安康。</div><div>05、江右流移,善化李氏 乾隆七年迁居陕南。</div><div>06、豫章世家,善化唐氏 源出江西,南宋末迁湘,乾隆七年迁秦。</div><div>07、武威世家,长沙石氏 康熙乾隆间迁居陕西安康、湖北、四川等地。</div><div>08、茶陵千户,长沙柳氏 先祖为茶陵千户所指挥,乾隆三十七年迁陕。</div><div>09、武陵源派,长沙龙氏 源出江西吉水,洪武九年迁湘,乾隆年间迁居陕南。</div><div>10、湖广流移,长沙杨氏 乾隆年间由湘迁陕。</div><div>11、太邱脉裔,宁乡陈氏 后唐同光二年迁赣,复迁湘,乾隆八年迁陕。</div><div>12、曲江望族,宁乡张氏 南宋初居四川绵阳,谪居潭州,乾隆间迁居川陕。</div><div>13、太原衍派,宁乡王氏 乾隆年间迁居陕西南。</div><div>14、湖广流移,宁乡彭氏 嘉庆、道光年间迁陕。</div><div>15、江西流移,宁乡孙氏 乾隆间西迁,隶籍川东及湖北利川等地。</div><div>16、闽粤客家,浏阳罗氏 元至大年间客居潮,后迁湘,清初迁居陕南。</div><div>湖南移民之 湘潭地区</div><div>17、豫章世家,湘潭罗氏 源出江西,明初移居湘潭,乾隆间迁居陕南。</div><div>18、湖广流移,湘潭李氏 乾嘉间迁陕。</div><div>19、湖广流移,湘潭龙氏 乾隆八年入居重庆府大足县,播迁居云、贵。</div><div>20、文种遗脉,湘乡文氏 康熙间徙湘,转徙云南。乾隆年迁陕南,一支播迁四川。</div><div>21、上党衍宗,湘乡冯氏 南宋末迁湘,乾隆中迁居陕西安康。</div><div>22、文正衍派,湘乡曾氏 同治年间迁居陕南。</div><div>23、金陵世家,湘乡彭氏 金陵世家,先祖徙湘,乾隆间迁居陕南。</div><div>24、汾阳衍派,湘乡郭氏 先世迁居江西,明永乐迁湘,嘉庆年迁居陕南商州。</div><div>25、庐陵流派,湘乡李氏 先祖居赣,元末迁湘,嘉庆年迁居陕西汉中。</div><div> 湖南移民之 湘中地区</div><div>26、吴西衍派,新化谢氏 系出吴西,清初播迁湖北、四川、陕西等地。</div><div>27、新野流派,新化邓氏 源出南阳,先世居赣,明初迁湘,乾隆间迁居四川、陕西。</div><div>28、赣南流派,新化罗氏 源出江西,宋元间迁湘,清初迁川、陕、桂、贵等地。</div><div>29、赣南流派,新化康氏 五代时迁湘,乾隆间西迁鄂、陕、川。</div><div>30、皖赣稀族,新化况氏 清初期由湖南迁徙陕西安康。</div><div>31、泰和衍派,安化龚氏 乾隆间迁居陕南。</div><div>32、西平世家,安化李氏 世居陇右,蔓衍江西,明初徙湘,乾隆中迁居陕南。</div><div>33、宋室支脉,安化赵氏 宋室南渡,移居湖南,康乾间迁居陕南。</div><div>34、湖广流移,安化梁氏 乾隆初迁居四川绥定,乾隆间复迁陕南。</div><div>35、晋阳郡望,安化唐氏 始钱塘,再江陵,又江西,明初迁湘,清初迁徙川陕鄂。</div><div>36、湖广流移,安化夏氏 先代迁居四川万源,咸丰初迁居陕南紫阳。</div><div>37、江南望族,安化吉氏 祖籍苏州,元时迁楚,康熙时迁居四川。</div><div>38、义门衍派,茶陵陈氏 源出江西德安,流移湖南。康熙末迁居川东。</div><div>39、湖广流移,益阳周氏 顺治年间迁居四川万州府。</div><div>40、南阳衍派,益阳傅氏 乾隆年间四支族人西迁鄂、陕、川。</div><div>湖南移民之 湘南地区</div><div>41、湖广流移,衡阳洪氏 乾隆九年迁居陕西平利。</div><div>42、琅玡衍派,衡南王氏 派衍太原,系出琅琊,宋初居湘,乾隆初迁居陕南。</div><div>43、赣南流移,零陵龚氏 祖籍江西,迁居湖南,康熙年间入川,播迁陕南汉中。</div><div>44、中原流移,永州毛氏 康熙中奉旨入川,卜居重庆各地。</div><div>45、奉旨入蜀,永州唐氏 康熙间奉旨入蜀,定居广安岳池。</div><div>46、泰和军籍,零陵伍氏 源出江西,明初迁湘,卜居零陵,清初播迁陕南。</div><div>47、湖广流移,零陵杨氏 康熙四十五年迁居四川成都简州仁善乡。</div><div>48、湖广流移,邵阳吕氏 顺治年间迁居四川三台八洞和西平。</div><div>49、南阳宗脉,邵阳隆氏 源出江西泰和,元时移居湖南,清初迁居陕南。</div><div>50、湖广流移,邵阳谢氏 康熙年间迁居西蜀北道潼川府中江县。</div><div>51、湘南望族,祁阳陈氏 湘中望族。康熙中三支族人相继接踵入川,播迁川东各地。</div><div>52、泰和客宗,祁阳周氏 明初由赣迁居湘,清初迁居重庆府。</div><div> 湖南移民之 湘西地区</div><div>53、湖广流移,沅陵何氏 乾隆年间流徙陕南汉中。</div><div>54、湖广流移,常德谢氏 乾隆时迁居陕南。</div><div>55、常德衍派,桃园谢氏 源出江西,洪武间迁湘,乾隆末移居川、陕。</div><div>56、江西客户,平江李氏 石晋天福二年由赣迁湘,乾嘉间迁居陕南。</div><div>57、赣南流派,芷江龙氏 康、乾间迁川,嘉庆初播迁居陕南及鄂东。</div><div>58、义门衍派,桑植陈氏 源出江西,宋嘉佑迁湘,乾隆初迁居陕南。</div><div>59、湖广流移,岳州谌氏 清初迁居陕南,播迁川、渝、黔等地。</div><div>60、四知家声,辰溪杨氏 南宋末年落籍湖南,康熙中入川。</div><div>61、庐陵衍宗,黔阳易氏 祖籍江西,南宋时迁湘,康熙初播迁川陕。</div> <h1>明清川陕大移民之湖北移民篇</h1><div><br></div><div>从秦代开始,陕西地区曾经历了东晋、唐、宋、明、清5次大移民,而明代的东民西迁、清代的南民北移,是对陕西社会经济最具影响的两次大移民。清初,由于战乱、灾荒、瘟疫等社会原因,以及“迁海”、“圈地”、“剃发”等政治原因,两湖、两广及闽赣皖等地区居民,大量向西部川陕地区迁徙垦荒,史称“湖广填四川”。这场由民间自发行动而演变为官府组织的大流徙,不仅仅局限于川陕,当时已形成了全国性的移民大循环,川陕只不过是较为典型的移民聚集地而已。</div><div>历史上,陕南是东南各省移民流徙四川的必经之地,很多人未到达四川便在陕南停留下来。清朝前期,闽、粤、赣地区移民构成了“湖广填四川”的主力,他们与其他籍移民一道进入陕南和川东,成为川、陕人口的主要来源。</div><div>“湖广填四川”及其所延伸的“湖广填陕南”移民运动导致了川陕乃至鄂西部分地区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变化,使川陕鄂三边地区生态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对川陕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产生了强烈的震荡和冲击;对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川陕传统社会来了一次重塑。</div><div>这场空前大规模的移民,客观上促成了自成一隅的秦巴山区对全国的一次大开放。外来人口的大规模迁入,促进了秦巴山区人口繁衍和人种的优化;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大交融,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div><div>南人北移,秦关汉河,五方杂处;东民西迁,巴山蜀水,客家云集。寻宗问祖,追根溯源,回眸聚焦《明清川陕大移民》,或许,能从其中寻找到根、血缘、宗亲和先祖西迁川陕的足迹。 </div><div><br></div><div>湖北移民之 武昌地区</div><div><br></div><div><br></div><div>01、金牛巨族,武昌陈氏 乾隆初从湖北迁居陕南。</div><div>02、金牛世家,武昌毛氏 嘉庆年间因参加白莲教起义,失败而避难陕西。</div><div>03、湖广流移,武昌刘氏 乾隆末迁居陕南商州。</div><div>04、瑞昌衍派,武昌张氏 源出江西,先世居湖北,乾隆间迁居鄂西、陕南、川东。</div><div>05、范阳世家,武昌卢氏 望出范阳,祖居武昌,乾隆间入陕。</div><div>06、南昌衍派,武昌熊氏 源出江西,明成化年迁居湖北,乾隆年间迁居陕南及四川。</div><div>07、舟楫世家,黄陂夏氏 乾嘉间从汉江水道徙居陕南。</div><div>08、商贸流移,黄陂章氏 祖居山东,明初居湖北,乾隆、嘉庆间迁居陕南</div><div>09、贸易创业,黄陂雷氏 世居江西,移居湖北,乾隆间经商贸易定居陕南。</div><div>湖北移民之 咸宁地区</div><div>10、齐鲁望族,咸宁晏氏 乾隆末迁居陕西商州镇安县等地。</div><div>11、轩辕遗脉,咸宁但氏 世居中州,唐末迁南康,南宋徙湖广,清初迁陕南、川东。</div><div>12、湖广流移,嘉鱼李氏 道光年间迁居陕南商州。</div><div>13、孝感流移,嘉鱼廖氏 湖广填四川时迁入四川。</div><div>14、临淮衍派,蒲圻徐氏 雍正初迁居陕西商州,乾隆中析居洵阳。</div><div>15、扶风世家,蒲圻马氏 乾隆初西进陕西,后世散居汉江沿岸。</div><div>16、罗成遗宗,蒲圻罗氏 道光初迁居陕西兴安府。</div><div>17、湖广流移,通山徐氏 乾隆初年迁居陕南。</div><div>18、匈奴遗脉,通山金氏 源出汉匈奴族裔,东汉末居湖北,乾隆初迁居陕南。</div><div>19、皖赣流移,通山焦氏 南宋时迁居江西,元初迁居通山,乾隆间迁居陕南。</div><div>20、秘书堂裔,通山夏氏 祖籍会稽,唐迁江西,元迁湖北,乾隆初迁居陕南。</div><div>21、赋梅家声,通山宋氏 宋元间由赣迁鄂,明末迁居陕南。</div><div>22、湖广流移,通山冉氏 康乾间迁四川广元,民国初迁陕南。</div><div>23、德星堂派,通山陈氏 通山巨族,乾隆中各支接踵迁居陕南及鄂西北。</div><div>24、鄂东流移,通山余氏 约于嘉庆道光间迁居陕南。</div><div>25、皖赣望族,通山程氏 祖籍安徽,先世居赣,播迁湖北,清乾隆间迁居陕南。</div><div>26、壮猷堂裔,崇阳方氏 望出河南,元末自吴迁楚,清初迁居陕南。</div><div>27、厚德戴天,崇阳钟氏 乾隆四十年前后徙居陕南。</div><div>28、湖广流移,崇阳庞氏 乾隆三十一年迁居陕南。</div><div>湖北移民之 黄石地区</div><div>29、闽南客家,大冶柯氏 源出福建,明弘治间迁鄂东,乾隆初迁居陕南。</div><div>30、进贤庄派,大冶陈氏 先祖居南昌,迁居湖北,乾隆间迁居鄂东、陕南。</div><div>31、衍圣族裔,大冶孔氏 衢州派系,南宋末迁楚,乾隆年间迁居陕南。</div><div>32、中原名门,兴国樊氏 康熙至嘉庆间,十四支族人接踵而至陕南及关中。</div><div>33、鄂西大家,兴国明氏 源出吴兴,后唐移居湖北,明清迁居四川、重庆及陕南。</div><div>34、鄂东流移,兴国饶氏 宋时自吴迁楚,居武昌府兴国州,乾隆初迁陕西平利。</div><div>35、岭南客家,兴国罗氏 道光初年迁至陕西兴安府流水铺。</div><div>36、鄂东流移,兴国倪氏 乾隆年间迁居陕南。</div><div>37、湖广流移,兴国刘氏 元末经麻城孝感乡入川。</div><div>38、江夏衍派,兴国黄氏 源出江夏,自中原移居闽粤,清初迁湖北,乾隆迁居陕南。</div><div>39、双井脉裔,鄂东黄氏 乾隆年间迁居陕南,播川东及贵州等地。</div><div>湖北移民之 黄冈地区</div><div>40、鄂东流移,英山吴氏 雍正十三年迁徙陕南、鄂西</div><div>41、曲江客家,罗田李氏 宋嘉定三年移居湖北,乾隆年间迁陕南。</div><div>42、义门衍派,黄冈陈氏 义门世家,乾隆初迁河南汝宁,复迁陕西宁陕。</div><div>43、商贸流移,黄岗胡氏 乾隆二十七年贸易至陕西白河,遂家于此。</div><div>44、业儒有声,黄岗李氏 乾隆间迁居陕西宁陕;嘉庆间又一支族人迁居汉中。</div><div>45、咸同流移,黄安董氏 同治年间迁居汉中府佛坪县。</div><div>46、派衍平阳,浠水柴氏 宋室南渡迁居江浙,移居浠水,乾隆间徙居陕南。</div><div>47、武略世家,蕲水缪氏 唐时家于江西,元初迁居湖北,乾隆年间迁居鄂东、陕南。</div><div>48、武毅世第,蕲水王氏 晋王显之后,伯武郎徙於蕲,乾隆初迁居陕南。</div><div>49、清河流派,黄州张氏 原籍江西,明成化间徙湖北,明末入川,乾隆间迁居陕南。</div><div>50、皖鄂世家,黄梅吴氏 乾隆初由湖北迁入陕西商州。</div><div>湖北移民之 鄂中地区</div><div>51、鲁赣流移,荆州邹氏 迁居安康平利县八仙镇狮子坪;</div><div>52、江汉望族,天门李氏 祖居湖北天门,乾隆初西迁竹溪,复迁陕西平利。</div><div>53、豫章衍派,江陵揭氏 源出豫章,落籍荆州,洪武二年入川,播迁重庆、云南等地。</div><div>54、南安世泽,湖北单氏 约于乾隆间迁居陕西省安康汉滨区流水镇。</div><div>湖北移民之 麻城地区</div><div>01、宋室遗脉,黄麻赵氏 南宋时为避战乱迁川,播迁川东及陕南。</div><div>02、湖广流移,孝感赵氏 明万历间迁居陕西安康,清初一支播迁四川。</div><div>03、豫章衍派,獭河张氏 明洪武初徙四川重庆府巴县;天启中一支播迁陕南;</div><div>04、清河衍派,槐荫张氏 明末清初迁居陕西安康五里铺。</div><div>05、甲申残黎,魁星张氏 明末迁居陕西兴安州安康县越梅铺。</div><div>06、成化流移,黄麻唐氏 明成化年间迁居于安康,其后裔播迁汉中及四川等地。</div><div>07、奉旨入川,孝感唐氏 康熙中奉旨入川。</div><div>08、彭城衍派,孝感彭氏 乾隆初迁云南,后裔播迁四川等地。</div><div>09、湖广流移,孝感彭氏 元末明初迁居四川南溪县。</div><div>10、沅陵流移,孝感向氏 元至正间入蜀,洪武初移居万县,播迁湖北及陕南。</div><div>11、洪武迁民,槐树李氏 祖籍麻城大槐树,明初迁居陕西安康之石梯铺,</div><div>12、陇西衍派,孝感李氏 明初迁居安康王彪店,后裔播迁恒口、流水等地。</div><div>13、宋埠望族,麻邑李氏 明初奔陕西,播迁旬阳、平利等地;</div><div>14、巴州军户,孝感李氏 先迁居四川巴州,后裔播迁陕南岚皋县东山。</div><div>15、军屯附籍,吴易李氏 元末楚乱,逃难陕西金州,一支代录军籍,易吴为李。</div><div>16、湖广流移,麻城尹氏 清初迁居陕西安康,派衍汉阴。</div><div>17、湖广流移,麻城周氏 清初迁徙安康五里铺,播迁平利等地。</div><div>18、甲申流移,高堰柳氏 明末清初迁居四川,播迁重庆各县。</div><div>19、洪武迁民,孝感杨氏 洪武初迁居四川简州。</div><div>20、睦族家源,仙居毛氏 乾隆年间,兄弟三房同迁陕西安康。</div><div>21、元末流移,麻城漆氏 元末自楚入蜀,定居重庆永川,明初播迁贵州及陕南。</div><div>22、仕蜀入籍,孝感龚氏 洪武三年入川,定居自贡。</div><div>23、应诏填川,三沙饶氏 明初迁居江津;清初一支族人再次入川,定居巴县。</div><div>24、咸丰流移,赣派饶氏 咸丰五年,因贼扰而迁居陕西省平利。</div><div>25、仕蜀落户,赣籍鲜氏 永乐间因官徙蜀,卜居巴渝,后裔析居贵州、云南等地。</div><div>26、江西流移,孝感熊氏 元至正间居麻城,洪武初入居重庆巴县,后世散居渝东。</div><div>27、洪武转徙,豫籍王氏 洪武初入川,卜居通江、泸州等地。</div><div>28、舟楫流徙,孝感刘氏 明初溯汉江西上,定居安康等地;雍正二年入川。</div><div>29、鄂东流移,孝感黄氏 乾隆年间逆汉水西上陕南,播迁安康、平利等地。</div><div>30、三闾衍派,黄麻屈氏 明末迁居陕西兴安州旬阳县,后裔播迁茨沟等地。</div><div>31、义门分庄,果石陈氏 洪武初年沿汉水西上陕南,播迁居四川涪陵及贵州等地。</div><div>32、渤海衍派,麻城吴氏 明初由楚入蜀,甲申之变,族人避寇于黔,家于遵义。</div><div>33、三槐衍派,孝感王氏 明初迁居四川,定居三台、射洪、盐亭等地。</div><div>34、黄麻流移,孝感傅氏 明洪武二年兄弟相继入蜀,后裔15支,遍布川东各地。</div><div>35、洪武移民,孝感梅氏 明代洪武二年入川,定居重庆府垫江县。</div><div>36、神秘墓葬,高阶赵氏 洪武间入川,定居通江;清嘉庆年间于陕南开辟陵园。</div><div>37、清初流移,高堰梅氏 雍正年间入川,先在四川内江,后迁居垫江。</div><div>38、集义堂裔,高堰宋氏 元末明初移居湖北;洪武二年移居四川。</div><div>39、湖广流移,高堰谭氏 祖籍江西,洪武二年入川,后裔播迁川东及湖北利川等地。</div><div>40、洪武迁民,麻城熊氏 洪武二年入川,播迁重庆等地。</div> <h3>明清川陕大移民之闽粤移民</h3><div><br></div><div><br></div><div>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及其所延伸的‘湖广填陕南’移民运动,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的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大移民的先例,实现了由政府强制移民到支持鼓励性政策移民的转变,由被动的政治性移民向自发性经济移民的转变;还导致了四川和陕南乃至鄂西部分地区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变化,使秦巴山区生态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对秦巴山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产生了强烈的震荡和冲击,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四川和陕南传统社会被重塑。</div><div>这场空前大规模的移民,客观上促成了自成一隅的川、陕对全国的一次大开放,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大交融,更使长期沦陷于战乱与苦难中的‘天府之国’和‘汉水盆地’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走向全面复兴,对四川及陕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div><div>  长期致力于陕南移民文化研究的中国作协会员、陕西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良学在《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明清川陕大移民》等著述中的这一论断,获得了孙达人、葛剑雄等我国历史、地理学界权威和海内外客家文化研究专家的充分肯定。</div><div>明清两代,由于战乱、兵燹、灾荒、瘟疫等社会原因以及“迁海”、“圈地”、“剃发”、“平台”等政治原因,晋冀、两湖、两广、闽粤、赣皖等地区居民大量向西部川陕地区迁徙,史称“湖广填四川”。清王朝建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移垦”政策招徕各地流民,进山垦荒邨居。</div><div>移民始于康熙初年,以乾隆中叶为盛,渐息于嘉庆之后,历经一百余年,终使这一场波及全国十几个省的大规模移民得以实现,这一战略性的移民,在陕南开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div><div>  陕南是东南各省移民流徙四川的必经之地,很多人未到四川而在陕南停留下来。清朝前期,闽、粤、赣地区移民构成了“湖广填四川”的主力,他们与其他籍移民一道进入陕南和川东,成为川、陕人口的主要来源。</div><div>汉中知府严如煜当时对四川东北部、陕西南部以及湖北西北部的移民概括地做了这样的估价:“川、陕边徼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广东、安徽、江西各省约有三四分,五方杂处,无族姓之联缀,无礼教之防维,呼朋招类,动称盟兄,姻娅之外别有干亲。”</div><div><br></div><div><br></div><div>广东移民之 粤东地区</div><div>  01、江南客家,嘉应邬氏南宋末由赣入闽粤,清初迁居陕南、四川、广西等地。</div><div>  02、中原客家,嘉应蓝氏乾隆初由粤入川东,道光间播迁川中及陕南等地。</div><div>  03、宁化客氏,嘉应陈氏乾隆四十三年由粤迁秦,定居陕西汉中府西乡县。</div><div>  04、闽汀客家,长乐范氏宋元时居闽汀石壁,元初迁粤,明末清初迁居川陕。</div><div>  05、粤湘客家,长乐蔡氏唐末入闽,复迁广东,康熙初迁湘,旋迁陕南。</div><div>  06、豫章衍派,长乐罗氏乾隆中迁湘,转迁陕西商州;播迁四川涪州、陕西岚皋等地。</div><div>  07、兰陵世家,长乐缪氏元初迁闽,继迁粤,雍正间相继入川,播迁贵州等地。</div><div>  08、曾参遗脉,长乐曾氏唐时入闽,南宋徙粤。康熙间迁居四川。</div><div>  09、江夏衍派,兴宁黄氏康熙乾隆间,迁居四川及陕南等地。</div><div>  10、闽粤望族,兴宁廖氏祖居汝南,唐迁宁化,宋末入粤,雍正初迁居四川、陕南。</div><div>  11、济南衍派,兴宁林氏康熙中西迁陕西安康汉阴县凤凰山南麓。</div><div>  12、开闽族裔,兴宁陈氏原籍广东潮州,明移兴宁。康、乾间迁重庆府,一支迁陕南。</div><div>  13、宁化客家,兴宁巫氏东晋末避乱山东转徙福建,隋福建,清初入川,播迁陕南。</div><div>  14、闽粤客氏,平远赖氏源出颍川,播迁广东,康熙间迁湘,乾隆中迁陕南。</div><div>  15、粤湘客家,平远颜氏乾隆三十五年迁居陕西洛南。</div><div>  16、弘农衍派, 平远杨氏康熙年间流徙到陕南商州。</div><div>  17、宁化分派,镇平谢氏康熙年间迁楚,乾隆中迁居陕南。</div><div>  18、中州军魂,镇平邱氏宋末随文天祥守粤,兵败散居岭南,乾隆间迁陕,播迁四川。</div><div>  19、临川世家,程乡李氏清初移居湖南,乾隆中迁居陕南。</div><div>  20、宗圣南派,程乡曾氏雍正四年迁居四川隆昌,后另有族人到富顺落业。</div><div>  21、荥阳衍派,潮州潘氏唐末避难徙居闽粤,乾隆年间迁居陕西安康。</div><div>广东移民之 粤北地区</div><div>  22、中原士族,韶州陈氏南宋时迁居闽粤,清乾隆间迁居陕南及四川万源等地。</div><div>  23、闽汀世家,韶州朱氏明成化迁居韶州乳源,康熙四十五年入川。</div><div>  24、颖川世家,韶州钟氏朱德之母钟孺人家族,与朱德家族同时期入川。</div><div>  25、韶州望族,仁化谭氏康熙年间由广东入川,播迁川东及陕南安康、平利等地。</div><div>  26、郓国公裔,乳源邝氏唐天宝间迁赣,宋播迁湘粤,康雍间迁川东及陕南。</div><div>  27、岭南流移,乳源李氏乾隆初年迁居四川垫江。</div><div>  28、荥阳衍派,乳源郑氏系出荥阳,先世落籍闽粤,康熙末迁蜀之业仪陇。</div><div>  29、岭南望族,乐昌欧氏唐天授间迁粤,雍正元年迁居四川、陕南,播迁台湾。</div><div>  30、闽粤客家,乳源潘氏康熙五十四年迁居四川仪陇。</div><div>  31、岭南流移,乐昌汤氏康熙中期迁居四川省达州大竹县。</div><div>广东移民之 粤海地区</div><div>  32、闽粤巨族,惠州罗氏洪武间徙广东,康熙初迁湖南,康、乾间奉谕入川。</div><div>  33、闽粤世家,惠州邱氏始潮州,后汀州,复迁惠州,康熙年间入川。</div><div>  34、闽赣望族,惠州李氏明徙广东,雍正初迁居四川重庆府、叙州府等地。</div><div>  35、粤桂衍派,高州陈氏乾隆年间迁居陕西汉阴与安康接壤的北部山区。</div><div><br></div><div>福建移民之 闽西地区</div><div>  01、清河赣派,龙岩张氏经湖南宁乡县,徙籍于陕西汉阴、安康等地。</div><div>  02、南阳衍派,龙岩邓氏康熙中迁湖南,数年后又由楚入蜀,定居内江。</div><div>  03、从军返迁,龙岩罗氏经河南驻防陕西洵阳,避乱徙居金州,播迁安康各地。</div><div>  04、闽赣客籍,龙岩傅氏明清之际迁居江西,旋转迁川渝及陕西汉阴等地定。</div><div>  05、开闽奠基,上杭张氏清初播迁川陕,后裔遍布川、陕、桂、黔等省。</div><div>  06、闽汀七元,上杭赖氏源出松阳郡,先世迁居闽之上杭,乾隆初迁居陕西安康。</div><div>  07、中原流移,上杭吴氏康熙初年迁徙湖南岳州府浏阳县,乾隆中迁居陕西商州。</div><div>  08、闽汀巨宗,上杭陈氏迁居四川重庆府璧山县,后裔播迁川东各县。</div><div>  09、闽西客家,上杭梅氏明末清初经湖南宜章县迁居四川忠州垫江县。</div><div>  10、中原客家,上杭袁氏康熙六十年,迁往四川70人,定居川东各地。</div><div>  11、陈留世家,武平谢氏由福建武平迁徙至陕西汉阴、安康、岚皋等地。</div><div>  12、彭城衍派,武平刘氏迁居四川富顺县,“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出自该族。</div><div>  13、闽粤巨族,武平钟氏康熙五十九年经商定居于重庆府,后裔播迁川东各地。</div><div>  14、闽粤客族,平远刘氏先世居福建,后迁广东,乾隆中迁居到陕西商州。</div><div>  15、赣闽望族,永定吴氏清乾隆至咸、同间,迁移至四川新繁、灌县等地。</div><div>  16、范阳衍派,永定卢氏明成化年间迁居四川;乾隆时又一支族人入川及陕南。</div><div>  17、闽西望族,贡川陈氏迁居四川三台等地。</div><div>  18、商旅创业,宁化郭氏迁居四川乐山县沙湾镇,郭沫若即出自该族。</div><div>  19、汀州名门,宁化刘氏乾隆年间迁居四川,播迁川东各地。</div><div>  20、九龙望族,龙溪陈氏乾隆时迁居陕西汉中府城固县北廉泉庄。</div><div>福建移民之 滨海地区</div><div>  21、九龙德泽,晋安林氏清初迁湖南安化,康熙末迁居陕南安康之旬阳县。</div><div>  22、九牧衍派,莆田林氏康熙三十年前后经湖南武岗州迁居四川成都府什邡县。</div><div>  23、南宗衍派,海澄曾氏雍正五年由广东迁移隆昌。</div><div><br></div><div><br></div><div>下期介绍陕南移民之江浙皖地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