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使者范立刚

浔阳居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似一盏明灯,为人送去光明,照亮万家灯火</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像一匹老马,历遍生命的公路牌,用鲜血救助万千生命<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是什么支撑他十四年如一日,献血10万毫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毅力,是大爱,是内心的阳光。"</h3><h3> 这是浙江省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针对范立刚的颁奖词。刚听人说起范立刚时,我只把他当成刻意拔高的人物故事。心想,电力局职工年薪数十万,捐点钱捐点物没什么了不起。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范立刚只是一名普通的电工,一年所有的工资奖金加在一起也只不过6万元。在贫富差距愈来愈大的今天,范立刚却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助人为乐,我觉得匪夷所思。是什么力量让他有那么高的觉悟,让他对自己这么严苛的同时对别人这么慷慨,让他在这个整体浮躁与焦虑不安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着淡定和从容?我很想知道他有着什么样的价值观。</h3><h3> 等我采访完他的时候,我对他只剩下肃然起敬了。</h3><h3> 不良的价值观会夺走幸福人生,而良好的价值观会让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范立刚看来,世俗的快乐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而狂放的,是一时的快感,表现为膨胀的物欲,是人们所不能控制的;还有一种是持久而平静的幸福,是基于现实的,是有社会建设性的,是自己内心直接可控的,也是最值得拥有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所以,他才比我们身边很多焦虑不安的人,付出得更多,却更淡定,更快乐,更充实。</h3><h3><br /></h3> <h3><b> 我心光明</b></h3><h3> 不胖不瘦,其貌不扬;简单的两点一线,素淡的一日三餐。如果仅仅是这些,他和人海中大多数平凡的工薪一族并无二致。可事实上,除此之外,他的许多行为却与众不同,令人匪夷所思。但他自得其乐,一点也不在乎。在他看来,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的人和事,有些是必须的,有些却是用不着的,要学会处理。他这四十多年,成功地处理了三对关系:首先是人与物的关系,其次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有就是人和自己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虽然他常常有别于他人,但他既不自负,更不自卑,而是非常自信,非常自在。如今,他身边的人都被他这种豁达和超脱精神所感染,大家纷纷为他点赞。他在大家眼里的形象,已由一开始的"傻"、"不务正业",变成了令人敬仰的崇高、伟岸,大家尊称他"光明使者"。</h3><h3> 他正是绍兴供电公司柯桥抢修班副班长、中国好人、浙江省第五届道德模范范立刚。</h3><h3> 十多年来,范立刚的"凡人善举"数不胜数:</h3><h3> 自己住着毛坯房、每个月还着房贷,却常常扶贫济困,连续十多年默默开展志愿服务,累计服务5100多小时,服务孤寡老人逾700多人;</h3><h3> 自己一件夹克衫穿了10多年,却结对给贫困学子和孤寡老人送去新衣;</h3><h3> 不是共产党员,却主动上缴特殊党费;</h3><h3> 每个月献血小板,14年累计献血逾十万毫升;</h3><h3> 不管别人对他避之不及,以身说法,力劝他人和他一起捐献血小板,至今已有400多人受他影响捐献血小板,1000多人捐献全血;</h3><h3> 连续19年,每年除夕,让别人回家过年,自己在单位里值班;</h3><h3> 他认真记下每一次故障,利用"人脑大数据",有针对性改进,使电力故障率逐年下降;</h3><h3>……</h3><h3> 任何行为的背后总是有支持这些行为发生的理由,范立刚也不例外。他总是和比他生活困难的人比,越比心态越好,内心越从容。于是,他有很多帮助他人的理由,也因此诞生了许多金句:</h3><h3> 他说:"我衣服不用买,我可以穿工作衣。"</h3><h3> 他说:"毛坯房还挺好的,至少搞卫生不费劲。"</h3><h3> 他说:"我房子买得早,跟现在的房价比等于省了钱,我要回报社会。"</h3><h3> 他说:"血小板的寿命是8天,不献出去也会代谢掉,还不如捐献给需要的人。"</h3><h3> 他说:"简单的工作重复做,重复的工作认真做,认真的工作坚持做,你在这个领域自然而然就专业了。"</h3><h3> 他说:"每当想到别人的身体中,流淌着自己的血液,每当穿行在夜色中的城市,看灯光次第亮起,胸膛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暖的感觉。"</h3><h3> 他说:"吃自己的饭,花自己的钱,为社会做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内心是踏实的,回味是甘甜的,这样的生活是幸福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内心有光,看到哪里都光明</b></h3><h3> 临近年底,范立刚似乎比平时更忙了。今年3月担任电力抢修班副班长一职后,他感觉肩头的担子更重了。他想,如果下面的人做得好,我相对安耽,如果出任何差错,那就是我的责任。</h3><h3> 抢修班有20多名电力工人,负责管理15万家客户的电力设备。电力抢修对范立刚来说并不困难,自从学校毕业进入当初的供电所,到后来供电分局,这么多年干下来,他已经熟能生巧,得心应手。不过,当上了副班长,就不仅仅是做好自己原来的本职工作,还要带好团队,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都要跟上。</h3><h3> 范立刚已经连续19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同在电力部门工作的哥哥,很不能理解。这次对他起了微词,问他为什么不陪父母过年,究竟在"忙"些什么?后来,报纸上看到范立刚除夕晚上进行电力抢修的现场新闻,才知道弟弟是真的忙。</h3><h3> 其实,最能理解范立刚的父亲。如果说范立刚的内心有一个光源,父亲就是那座发光的灯塔。所以有时候父亲偶有嗔怪,范立刚回答得理直气壮,我这不是向您学的吗?父亲只好笑笑不再说什么。</h3><h3> 父亲当年也是一名电力工人。在范立刚的记忆深处那还是幼儿园的时候,家周边包括他读书的幼儿园里所有的电线杆子和电线,都是父亲给安装的。谁家夜里临时线路故障,常常会来敲他家的门,父亲二话没说就起身去帮忙。</h3><h3> 记忆犹新的是七十年代末,父亲买回来一台电视机这在当时是个稀罕物,邻居们天天跑到他家里看电视。父亲索性把电视机放到家门口,于是,每天晚上家门口就成了"露天影院"。这台电视机还常常搬到幼儿园,看电视便成了孩子们最开心的节目。如今,儿时的小伙伴们遇见范立刚,还会说起这些往事。</h3><h3> 每每想起父亲的这一切,范立刚倍感自豪。"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他常常由衷地对妻子和女儿说:"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h3><h3> 在他的脑海里,还有一个不可磨灭的镜头。那是1998年的夏天,正值双抢时节,当时双夏小分队成员的范立刚在田间巡查时,救起一名被水机螺旋桨刮伤的农民,但是,由于失血过多,还是没能挽救他的生命。他第一次感觉到血液有那么重要,生命是多么脆弱!还有,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要杜绝事故的发生。</h3><h3> 什么叫工作?对很多人来说,工作就是付出体力或脑力劳动,得到相应的报酬。而在范立刚心里,工作就是承担社会责任。电力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尤其是电力抢修,甚至关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既然我从事了这份工作,就该承担起这份工作所蕴含的社会责任。</h3><h3> 年轻时他不断地向父亲学,向师傅学,向同事学,后来,他还不断自学,只要一有时间,就啃各种技术书籍,就这样,他啃下了工作中一道道技术难题。面对各种各样的故障,范立刚还认真地加以记录,并对这些典型的故障案例采用一事一分析的方法,进行系统地梳理。我们现在说的大数据,是利用互联网和数据云,而范立刚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竟建起了一个电力故障数据库,他每周末进行故障类别统计,通过这种"人脑大数据"的分析法,成功避免出现重复停电:针对表后插铅故障,范立刚采用停一次电就把插铅统一更换成空气开关,自2010年以来更换空气开关6000余只,使得老旧小区的插铅故障大幅度减少;他数据统计发现,属于供电部门资产的终端箱也是故障多发点,由于终端箱63A塑壳闸刀容易发热,而且一发热拉闸后闸刀触片容易卡在上桩头带电体,给维修人员带来极大安全隐患,他通过用电负荷测试,采用更安全,更能承受用电负荷的方法,避免了烧闸刀,甚至终端箱整个烧毁的故障。</h3><h3> 就这样,范立刚负责的片区的电力故障率从5年前的千分之五下降到了千分之二。"外面很多人了解他是因为他是献血达人,而我们了解他,是因为他是技术达人。他当志愿者献血的事,瞒了单位里很多年。"绍兴电力局柯桥供电分局政工部主任傅成刚说。</h3><h3> 确实,因为怕大家误解、担心,范立刚献血当志愿者,早年一直瞒着单位,瞒着家人。母亲曾旗帜鲜明地说"一滴血就是十碗饭",于是,范立刚只好偷偷摸摸地献血。后来,女儿站出来表态支持,范立刚一下子有了底气。</h3><h3> 女儿自打记事以来,就没有和爸爸在一张桌上吃过年夜饭。但作为电力工人的女儿,她明白,电力抢修工人一到节假日就格外忙,加班加点是再正常不过了。前年,范立刚被评为"中国好人"后,有人问女儿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纤细敏感的少女心以文字的形式真情流露:父亲献血当志愿者已经有十多年了,他是真的喜欢帮助别人,看到这个男人的背渐渐地驼了起来,只能说曾经那个带着我满绍兴骑行的超级英雄老了,现在该由我来守护了。</h3><h3> 她还和爸爸作出约定:当她年满18岁的生日这天,将接过父亲的星火棒,以无偿献血的形式作为献给自己的成人礼。</h3><h3> 女儿是范立刚的"金色盾牌",也是他的骄傲。在女儿的支持下,再也没人可以阻挡他,他已经把献血当志愿者当成了自己电力工作以外的又一事业,哪里需要就往哪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献血达人,十四年如一日</b></h3><h3> 12月16日,星期六,适逢休息,正好可以去献血。</h3><h3> 绍兴的冬天有点冷。早上5点多,范立刚一骨碌起床,匆匆吃过两个淡面包,便往88路公交站台赶。坐88路到钟家湾,再转5路车到钱清,钱清再乘566路到螺山下车,然后再步行100米,再然后换乘瓜沥到萧山的740路车,可以直达到地铁2号线,乘地铁2号线就可以到杭州凤起路,再步行到武林路血液中心。浙江省2014年底开始,献血志愿者可以享受免费公交出行。范立刚这样的安排,全程都不用花钱。最近这半年,地铁2号线开通了,范立刚可以比往年节约半小时,从家里出发到杭州武陵献血站刚好4个小时。当然,如果从节省时间的角度,乘坐客运中心的班车只要3小时,但是,那样得花不少车费。而且客运中心班车还有一个缺点到晚上7点后就没了,范立刚献好血回来,常常已是傍晚,路上一堵车,极容易误点。范立刚通过对客运班车、高铁等多种出行方式综合比较后,最后选择了这个公交车出行的方案。</h3><h3> 由于范立刚每个月都去献血,一个月内提前一周或推后一周,都属于提前预约,因此,他可以免于排一个多小时的长队,直接就可以进入体检程序。很多献血者,在体检这一关就刷下来了。但范立刚早上吃得清淡,一般都能顺利通过,从绍兴到杭州这一趟就不会白跑了。</h3><h3> 血小板基数10万至30万都属正常,正常人15万以上可以献,25万以上可以献双份。最近这几年,范立刚的血小板基数是经常是30万。因此,他每个月基本上都献两个单位血小板。献血小板通常按一个治疗单位计数,癌症病人化疗后,血液中血小板会减少,需要补充血小板,白血病人也需要血小板,一次一般补充一个治疗单位。像范立刚这样一次献两个治疗单位,可以同时满足两个病人的需求。</h3><h3> 常规的献全血,一次抽200毫升或400毫升,直接抽出血液就可以。机采献血小板相对复杂一些,一边抽血,一边机器从抽出来的血液中分离出血小板,再把分离过的血输回人体。要采集两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约需要用到3000毫升全血,而一个人全身的血液量大约是5000毫升,也就是说,每次范立刚全身近三分之二的血液都被抽洗了一遍。这个采血过程大概需要两个小时,有时候血管会痉挛,手臂会发麻。但范立刚对这些似乎已经习惯,咬咬牙就过来了。</h3><h3> 刚刚献过血小板,人容易犯困,尤其是抗凝剂让人变得口干舌燥,回去路上,还得靠毅力,千万不能打瞌睡,一打瞌睡,车子容易坐过头。但这些对范立刚来说,已经不算困难。早年,他第一次到杭州献血小板时,极少出远门的他,刚出杭州东站,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一路上,不知道盘了多少次车。比起那个时候,现在可谓熟门熟路。想到别人的身体中,流淌着自己的血液,他胸膛中涌起一股暖暖的感觉,他的内心充满了愉悦。</h3><h3> 经常献血,让范立刚结识了很多同道中人,建起了一个朋友圈,大家一听说哪里需要用血,就往哪里跑。范立刚对这方面的信息也特别关注,报上登出来哪里需要用血,便第一时间找上门去。今年夏天,杭州有一起煤气爆炸事故,他听说后,早上4点多起来,赶去献血。</h3><h3> 单位同事说起他一件趣事。那是2004年,市供电局组织职工献血,考虑到线路工要登高作业,因此不主张线路工参与,也没有通知到范立刚的抢修班。范立刚不知道从哪儿获悉这个消息,他老早就有献血的愿望,但不知道怎么个程序,这次,他大着胆子隐瞒工种给自己报了名。到了献血当天,血站工作人员问他要不要登高作业,范立刚想了想说不用,于是,这次献血就顺利过了关。后来,范立刚解释,第二天他正好休息,这样也可以算是不登高。这正是他第一次献血。</h3><h3> 之后,范立刚便通过各种渠道献血。2007年7月第一次从报纸上看到,杭州临床用血特别紧缺,需要血小板,他第一次跑到杭州献血小板。他这才了解到,血小板比全血更紧缺,尤其是杭州等大城市,比绍兴更缺。于是,才常常趁着休息天,跑到杭州去献血小板。</h3><h3> 从他第一次跑到杭州献血小板自开始算起,至今范立刚已经献了约170次血小板,其中绍兴献过80多次,杭州去过70多次,有时候还会去宁波,有一次在湖州参加高级电工培训时,他便在当地献血小板。</h3><h3> 在绍兴,有一种传统的观点,"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做好事生怕别人知道,被误会成为了扬名,因此,范立刚虽然献了13年的血,但前十年,他一直偷偷摸摸地献,生怕别人知道。2013年,市委宣传部要求柯桥区企事业单位要设立道德讲堂,推举道德模范标兵,让大家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于是,范立刚才被他身边的好友"举报"出来。</h3><h3> 单位领导这才知道,原来,抢修班的技术达人同时还是一位献血达人。但一开始,范立刚不同意宣传。领导做他的思想工作说,你这是正能量,一定要宣传。于是,范立刚才开始成为单位里的标兵。</h3><h3> 这之后,荣誉接踵而至,从单位的,到区级的,再到市级、省级。前年,范立刚被评为"中国好人",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今年11月,范立刚又被评为省道德模范标兵,得到省委书记车俊亲切接见和颁奖。</h3><h3> 对责任和荣誉,范立刚都已经深思熟虑,有着成熟的认知。他说,所有的荣誉是对事不对人,是对美好行为和健康精神的肯定和激励,但对他来说,荣誉可以给他带来更大的影响力,他可以借此开展更多的志愿服务。确实,如今身边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献血达人也好,他可以更正大光明地帮助到人。范立刚身边不少朋友,有需要用血的时候,经常会向范立刚寻求帮助,他总是热心地帮忙招募。</h3><h3> "献血和做志愿者并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赏或表扬,而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报名做志愿者是发自内心的,后续的各项活动就是在不断地发扬这颗向善之心,为社会贡献更多的能量,让爱心人士也参与志愿者活动,参与献血。"范立刚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召他人,共当爱心志愿者</b></h3><h3> 善良的人,总是替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看到别人困难,他总想着去帮助。</h3><h3> 范立刚是绍兴马山人,当地人通过家谱查到,马山范氏是范仲淹的后裔。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昭示和激励。范立刚从小就喜欢看范仲淹的故事,他牢牢记着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并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所打动。他说,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一个人能力有大有小,但是向善之心、大爱之心,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实践的、拥有的。</h3><h3> 范立刚总是说,比起父母辈,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好很多了,该知足了。女儿还在读小学时,他就以女儿的名义以每学期500元现金帮助的形式,与新昌4户困难家庭结对助学,从小培养女儿爱心。</h3><h3> 单位里每年都会发起一些扶贫助困活动,范立刚也总是积极参与,奉献自己的爱心款。熟悉范立刚家庭情况的人劝他少捐一些,但他偏偏不"领情",反而还多捐一些。</h3><h3> 有一次,一位同事碰到范立刚的母亲,母亲脱口而出:"他在外面经常做好事,可你们不知道他在家里多节约!"原来,范立刚一家三口,妻子从事缝纫工作,收入并不高,全家主要靠范立刚的工资收入。家里住的一套房子,是范立刚15年前贷款买的。范立刚清晰地记得,当时房子总价是45万元,认筹的时候约定只需要付两成首付款,其余可以贷款,可后来签约时却被告知首付必须三成。为此,范立刚不得已又拖了3个多月时间,等到过年时单位里发年终奖,并又向母亲借了一点,才凑足了那临时多出来的"一成"首付,并办下按揭,以后每个月还2000元贷款,15年还清。买下房子,装修的钱是一分也挤不出来了。就这样,他在毛坯房里生活了10年,一直到前几年手头宽裕些,才对房子进行简单装修。</h3><h3> 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范立刚在公益慈善事业上出手却非常"阔绰"。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全家一下子捐了2800元。之后,听说党员们都在捐特殊党费,他又一下子捐了2008元。其实,这一捐,他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就捉襟见肘了。贷款都还没还清的人一下子捐这么多,同事们都震惊了,但范立刚却说,我虽然不是党员,但要以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体现我们祖国大家庭的力量。</h3><h3> 明年就可以还清贷款了,想到这一点,范立刚似乎更加宽慰了。"我房子买得早,按现在的房价,这等于省了好多钱了。我要回报社会。"范立刚说。</h3><h3> 其实,范立刚之所以这么做,还有一个出发点,他严格要求自己,可以更好地以身说法,劝人从善,开展公益。"我要去劝别人从善,自己必须先做到,这样才有说服力,别人才会信你服你。"范立刚说。</h3><h3> 最早被他感化的是他的爱人。那是2008年的夏天,正是奥运会期间,他在绍兴越城区东街献血屋当志愿者,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他妻子。从来没跟他提起过要献血的妻子,当晚走进献血屋,献了400毫升的全血。也是那一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14个小时,他成功地说服了两名献血志愿者捐献血小板。"其实,很多人是心理作用,就缺我这样的有切身体会的人开导。"范立刚说。</h3><h3> 这么多年来,大部分的休息天,范立刚都会去当志愿者,劝导别人献血小板。在范立刚看来,自己做的最好的,就是志愿工作。正因为他有着丰富的切身体会,他当志愿者倡导他人献血小板,成功率相对比较高,一天下来,劝导100人左右,每次都会有两三人同意捐献血小板。</h3><h3> 如今,在范立刚的劝导下,已有400多人献了血小板,1000多人捐献了全血。其中,不少是他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他所在的抢修班,有8个人都献过全血。傅成刚也是在他的影响下,献了1800毫升全血。他说:"走近范立刚以后,你会感觉到他的德行太高大了,如果我不去献血,我都觉得对不起他。"</h3><h3> 微动力、慈善总会、义工……范立刚同时参加了很多志愿工作。今年,单位里则以范立刚的名义,组建了柯桥电力范立刚志愿服务队。因为冠上了自己的名字,一开始,范立刚很不适应,他竭力反对这么高调,团委书记接连问了两个问题:这样对你个人有没有不良影响?对单位有没有负面影响?范立刚认真想了想,回答说没有。团委书记又说,既然没有影响,你为什么不肯呢?范立刚被说的哑口无言。</h3><h3> 这之后,范立刚转变了观念,他索性放开手脚,大张旗鼓地做起志愿活动来。首届越马赛,柯桥电力范立刚志愿服务队也报名从事志愿服务。这次实践让范立刚体会到:有组织确实能做得更好,不但可以宣传正能量,而且还积累了许多经验,发展了一些新的志愿者。但他郑重其事地告诉这些志愿新兵:做志愿关键是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间越长,你们越会觉得有意义。</h3><h3> 岁末年初这几天,范立刚忙着联系相关血站。以前,单位里每次组织献血,都是大家到绍兴供电公司去,他希望以后献血车直接开到柯桥供电分局。这样,同事们献血就更方便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心有大爱,让生命永放光彩</b></h3><h3> 范立刚对物质的要求很低。他平时烟酒不沾,对食物也不挑剔,单位里几块钱的饭菜他都吃得津津有味。一件夹克衫,他穿了10多年。他说,平时基本上都穿工作衣,自己身材也没走样,不必买什么新衣,要物尽其用,把钱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h3><h3> 为女儿亲手做上一顿早餐,是范立刚最快乐的事情。家里平时最多也只有三个菜,其中有一个是女儿最近提出最想吃的菜。高压锅里蒸的最多的菜是蕃薯等素菜,有助于提高血小板的花生米、动物肝脏、牛肉等,是他改善一下伙食的营养食品。范立刚说,菜够吃、光盘最好,低碳环保,多了其实是浪费。</h3><h3> 摄影是范立刚的兴趣爱好,范立刚有一个响亮的称号无偿献血战地记者,很多与献血有关的珍贵画面,都是通他的镜头记录下来的,到今,他已拍摄了10000多张照片。9年前,他七拼八凑买了一台单反相机佳能40D,镜头是随机带的标准镜,他一直想改善一下,添置一个镜头,但现在看来,还得等上几年。因为在这之前,他还要完成几件更重要的事:一是,先要把贷款还清;二是,如果有余钱了,他首先考虑要成立一个公益基金。因此,他告诉最支持她的女儿,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摄影关键要靠眼睛去发现,有一个好的视角,用照片把它记录下来,就可以了。</h3><h3> 随手公益,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h3><h3> 因为工作的关系,范立刚需要深入每家每户,他陆续了不少孤寡、空窠老人,看到老人们生活不便 ,他暗暗记处地址不定期上门服务,以他为首的"光明电力服务队"已经不是为当地抢修电路,更是他们的免费家庭电工,10多年来,他累计帮助的孤寡老人有700多人。</h3><h3> 平时范立刚常常自行车出门,看到路上有带铁钉的木块,他会停下车,把木块捡起来,扔到垃圾桶,以免木块的铁钉伤到行人;车辆进出的地方如果有障碍物,他看到后会帮着把障碍物移开。</h3><h3> 12月24日,范立刚坐88路车回家。车上,他认识了姥姥、姥爷带着女儿和外孙游玩的一家子人,在鲁迅故里下车后,范立刚发现,他们落了一袋子食品。到了供销超市站,范立刚拿起这袋子食品,马上下车,然后骑上自行车去鲁迅故里找这一家子。工夫不负有心人,结果还真让他给找到了。范立刚说,自己也喜欢旅游,东西丢了是件沮丧的事情,如果失而复得心里会很开心。所以当时自己想也没想,就直接下车去找了。</h3><h3> 四十几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很多人常常为金钱而奔波忙碌。有时候,看到别人为赚钱的事忙得晕头转向、焦虑不安,范立刚联想到自己,虽然物质上不能和别人比,但精神生活却是非常充实,他对自己的状态很满意。他说,我们现在的生活,与上一代比已经很好了,这样的生活,正是他们曾经渴望的,但如果我们一直去渴望我们得不到的生活,反而错过了已经拥有的美好。</h3><h3> 不良的价值观会夺走幸福人生,而良好的价值观会让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范立刚看来,世俗的快乐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而狂放的,是一时的快感,表现为膨胀的物欲,是人们所不能控制的;还有一种是持久而平静的幸福,是基于现实的,是有社会建设性的,是自己内心直接可控的,也是最值得拥有的。</h3><h3> 生命的意义究竟存在吗?如果存在,我们可以自主决定生命的意义吗?生与死,这个最严肃的哲学命题,也许会有很多人想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想明白。有哲学家认为,想要了解生命的意义,惟一的必经途径,是思考死亡。但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回避这个问题,而范立刚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直面死亡,是我们安心地活在当下的惟一方式;人终有一死,一定要让死变得更有意义。</h3><h3> 是的,"我心光明,亦复何言"?今年,范立刚办理了器官和遗体无偿捐献登记手续。身边很多人又被震惊了,但范立刚说:"当我在填写捐献器官和遗体材料的时候,我是很轻松的,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其实,能在最后帮助到他人,让别人的生命得到延续,真的挺好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