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一 <br> 只有踏上这片红土地,才知道什么叫泪盈眼眶;只有听了这个故事,才知道什么是忠贞不渝。在兴国,有一位女子,把岁月望穿,把冬天关在门外,惟有心中的春潮,在长久地涌动。因为爱情,一诺千金;因为心上人,守望七十年……<br> 七十年的日子,多么漫长,又多么不易!这时,我猛然发现,照片上这位倚门拄杖、白发苍苍的老人,竟是那么地耀眼,耀眼成一朵烈焰般的玫瑰,与无数个春夏秋冬喃喃稠语。而这,就是当初那个美丽如花的池煜华么?就是当初那个柔情似水的新娘么?而如今她照片上的白发,竟成为我眼前飞扬的旗帜,那深深的皱纹,如似七彩的琴弦,弹奏着人间大爱、圣歌丽唱!<br> 可谁又听懂了,她那长达七十年的稠稠心语和爱情绝唱?<br> 不知从哪一天起,红土地上那苍穹下的白云,总是托载着悠悠的情思,在日复一日地飘荡,只为追寻南来北往的大雁,是否捎来心上人的讯息……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女人,从花样年华,到白发苍苍,以一种格外的生存方式,以一种雕塑般的姿态,执着地苦苦守望……只为一个男人,能如约归来。<br> 从此,站立成为她唯一的目的,守望成为一个女人活着的全部意义。</h5> <h5>二<br> 依然是这个七月流火的上午,我与我的同事们,在池煜华的遗照前,长久地徘徊。忽然,刚才还烈日凌空的天气,转瞬有乌云弥漫而来,继而雨点如晶莹的泪滴飘然落下,然后又义无反顾地渗进这片红色而多情的土地。我想,这便是一种感天动地的象征吧,只因这位叫池煜华的女人,只因红土地上的爱情绝唱!<br> 而面对这个女人,我几度踯躅,又几度叹惋,后悔无缘在她的生前,做一次深入的采访。这个被红军留下的女人,至死没能等到她的心上人如约归来,惟留下一则凄美的故事让人唏嘘。如今,只有几帧照片,为岁月定格,为爱情定格,为一位奇女子定格。<br> 一生一世,孤独守望,守望着岁月,守望着爱人,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而她那深邃而又混浊的眸子,却依然闪烁着星子般的光辉,如似缄默中点燃的油灯,朝朝暮暮地摇曳着不尽的思念与怀想。于是,一间简陋破旧的土屋,让这个女人不离不弃,纵然门槛早已踏成一弯残月,也要用不变的心愿,高擎起守候的灯笼,只为离去的人儿归来时,能找到最初的家门……<br> 恍然间,感觉春天一下子离我们很近,尽管春天之于她迟迟不曾到来;爱情也离我们很近很近,因为七月的阳光,使人想起爱情的经历。</h5> <h5>三<br> 在关于池煜华的文字和照片前,我长久地伫立和端详,陈列馆此刻显得异常的肃穆。她那拉长的目光,已将无垠的时空穿透,因为有一种感觉,始终不曾丢失。她坚信自己心爱的人,一定会如约归来,也许是在黎明,也许是在黄昏,也许是在某个月色弥漫的夜晚。<br> 而此刻,我只想为这个历经磨难、饱尝酸楚的女人祝福,哪怕我的祝福来得太迟太迟。事实上,这位白发苍苍的女人,分明是一部展开的教科书,书中写满了人间的至美至爱,那浓如血液的情感,流溢在字里行间,让人感悟到爱情与生命的可贵。<br> 其实,任何别愁离苦,总是不分白天黑夜。但在这个女人面前,所有的离愁与悲苦,不会摧垮意志之墙;辛酸的泪水,不会淹没思念之城。那目光耗不尽的守望,总是在心头高挂起相思之灯,直到岁月褪色,生命渐渐老去……<br> 池煜华,一朵遒媚劲苍的玫瑰,一尊凝重的现代“望夫石”!</h5> <h5> <b>[本篇创作背景]</b> <i>池煜华(1911一2005),兴国县高兴镇樟坑村人,一位苏区红军高级将领的遗孀。她9岁时嫁到茶园乡教富村当童养媳,1928年除夕夜,池煜华与比她小3岁的丈夫李才莲圆房。婚后第三天,李才莲便离别娇妻投身革命,并先后担任少共国际江西省委书记、少先队中央总队长,共青团中央分局书记和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1935年4月在瑞金铜钵山区壮烈牺牲,年仅21岁。李才莲离家后,池煜华在后方模范地做好支前工作,数年间小夫妻俩聚少离多,相聚的日子总共不过十来天。1933年,夫妻俩最后一次离别时,李才莲送给池煜华一面小镜子和一件贴身的白布汗衫,紧握着妻子的手说:“等着我,革命成功后,我一定回来接你。”丈夫的一声叮咛,最后换来了妻子七十年的沧桑守望。冬去春来,寒来署往,池煜华一诺千金,历尽磨难和酸楚,青丝熬成了白发,痴心不改地苦苦守望。她始终坚信着丈夫还活着,坚信着红军的胜利,坚信着革命的成功,等待着丈夫胜利归来……<br></i><h5><i> 一一摘自作者采风笔记。</i></h5></h5> <h5>附:李才莲资料简介<br>本文原题:《永恒的守望》<br>图 片:实拍与网络<br>作 者:羽 白,本名习根珠,江西新余人;作家,评论家,诗人。</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