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没有哪一年的跨年会像今年这样让人陷入沉思,然后又觉得轻松,并不是完成了什么事或达成了什么心愿,事实上,还是面临一些不可掌控的未知,但真放得下,心犹如缓缓流淌的江水,从不追赶什么。</h3><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是时候想要写点什么了,因为和00后儿子的共处以及周遭发生的事,触动了我的心旋。不过还是不紧不慢的洗漱完毕,贴上一张面膜,舒服的坐在床上,写下我认为有一些价值的文字。</h3><div><br></div><div>12月23日,小姜刚满12岁,这个高出我半个头,却还是娃娃脸的小伙子,我看到他稚气未脱,对未来没有太多思索,但他已经启程,走向和我们渐行渐远的方向,比如,上周围棋比赛间隙,他执意要独自骑自行车来往,以前是孩子随从妈妈,现在他越来越有主张,我的担心,被他由内心确定带来的自信表情一扫而光,我很快就习惯了,我早有思想准备,我们去吃午餐的路上,他骑自行车去寻觅他想去的餐馆,我步行到我喜欢的餐馆,我们似乎天各一方,再也不是妈妈陪伴孩子,我们更像是朋友,有距离,却又保持着联系。</div><div><br></div><div>确实有很久了,我觉得和孩子从知识层面来说,对接不上,作为一个骨子里很慢很愚钝的人,我总不能大量吸收新知后,去主动与孩子分享,听罗胖跨年演讲,还是小姜给我扫盲关于比特币的各种相关事,给我扫盲黑洞白洞虫洞,我微笑的听着,我不认为自己多了解了一些知识就变得档次更高,但我享受孩子和我分享生活中他了解的一切,正好,我确实不喜欢孩子头脑里成天都是升学压力与作业考试,我喜欢他告诉我他对这个世界过去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以及他的看法,这可是永久有趣的事。</div><div><br></div><div>我相信,知识层面的交流,在灵魂共鸣之下。最近的三件事,我感叹,孩子,我还是要陪在你身边,那怕看着你渐行渐远的这个过程也好,只要我们心有共鸣,你就算以后离我们很远,那也不过是时空的距离,心却从来不会远离。</div><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件事 给他人空间,就是你的善</div><div>上周围棋比赛间隙,一位围棋小伙伴带了玩具枪到赛场,有小子弹,拿着它对着小姜射,也是有一点分寸,注意着没对着脸部,但次数多了,把小姜惹火了,他们差点打起来,其实男孩背地里稍有分寸的打上一架,也不是什么大事,偏偏生在这个人人小心翼翼的时代,偏偏他们准备打架,被我看见,我犹豫片刻,不紧不慢的把他们拉开。在我心里,这确实是小事。随后,回去路上,小姜似乎气还没消,他认为他不还击回去就是懦弱,我内心第一反应是阻止,但他是一个从小就可以释放自己,不必太压抑的孩子,因为我们给了他较大的空间,面对这样一个孩子,倘若不去打通他的内心,纵容与压抑,都是不好的,如何让步入青春期的孩子自然接纳我们的想法,不觉得是在被要求,被说教?我先给他说慈悲,得饶人处且饶人,他把他的矿泉水摔在地上,大声吼道"慈悲?你让我慈悲,那就是等于懦弱!不行,我明天还得弄回去,谁让他老是拿枪射我?</div><div>"我当然会阻止他这样,但却不能不尊重他的感受,我试图说服他,用"明天首先还击回去,可能被不知情的大众误会,对自己不利"这样一个理由,又觉得不妥当,因为我不希望孩子的勇敢是因为在气头上,更不希望他的退缩是因为众人的眼光。接下来那简单的几句话,让他很快平和了下来。我说,</div><div>"如果你认为他公众场合对着别人射玩具枪子弹触犯了你的底线,让你忍无可忍了,那么,把空间留给他自己去思索,你已经表现出你的愤怒了,我想他会明白的,如果你总想着还击他,他本能的反应肯定是还击你,你们这样周而复始纠缠不清,他就没有机会去思索自己不妥的地方,也不会去修正自己的行为了。"</div><div>这一席话说完后,我明明就感觉到,小姜放松了下来,他说,</div><div>"对啊,所以以后我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也别老说我",</div><div>我笑笑说,</div><div>"你看我这么久,什么时候说过你啊。"</div><div><br></div><div>自己的平和看待孩子做得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不去叨叨他,才有底气如此和孩子对话,平和,才能与孩子的灵魂同在。</div><div><br></div><div>第二件事 我们何必那么快</div><div>2017最后一周,小姜在参加围棋比赛,之后拖着行李,回了他两个月未回的老家,楼顶花园我订做了多肉木架和葡萄木架,有了较大变化。然而就是那么匆匆,为了求学,还没感受够故乡的温度,为了热爱的围棋,一天半以后,又拖着行李,为了两个半小时的课,花两个半小时搭车到成都,上完后,又花一个半小时回家。上完课后,小姜一脸不开心,他一定是有什么事堵在心里了,老师给他解答了围棋疑惑,他肯定高兴的,是什么事堵着他的心了?</div><div>老师上课的地点离家很远,平日我们为了便捷也有依赖滴滴快车之时,而从老师上课地点打滴滴回去,要五十多块钱,小姜想打滴滴,但似乎觉得贵得有点夸张,夸张得说服不了自己,坐公交车,转一次车,又总共要坐32个站,他在那时,似乎没有满意的方案。我看着小姜的闷闷不乐,没有不悦,他需要有闷闷不乐的私人空间,不被我打扰。我默默的提着一部分行李,上了公交车。小姜嘟囔着嘴,跟着上了公交,很长一段距离,我们什么都没说,我知道他想打滴滴,但觉得太贵,不是心甘情愿的接纳坐公交车回家,特别是有可能是站着没座位的公交。沉默许久,突然,他开口了,说,</div><div>"感觉这一天过得好快,似乎很多事没干,"</div><div>我说,</div><div>"是啊,时间是挺快的,有时你看起来是从上午跨到天黑了,仔细一算,也不过七八个小时,几个小时有时还耽搁一些在路上,所以感觉做不了多少事,很正常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么多事呢?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快呢?打滴滴车快半小时,多花五十元,似乎不是很划算,我们这个世界太匆忙了,生活节奏那么快,主动的被动的都在做一些事,能有一些闲暇在车上发呆,多好啊。"</div><div>然后我们聊起了大气污染,聊起了我最不愿意花钱消费的就是换一辆汽车。我们并没感觉到成都空气多么差,也对环境污染治理充满信心,最近成都公交全免费,鼓励大家低碳出行,我说道我们虽然多花半小时才能到家,但我们选择了公交,也算是为环保出了一份力时,小姜一下子就疏通了,。</div><div>到底是我生的我养大的,孩子通还是不通,妈妈最能感知。他的疏通,说明他心甘情愿接纳了公交回家,公交车上发呆,让他从烦躁里静下来,身边的环保举措及我们的配合,让我们找到了渺小的自己的价值所在,大格局,在简单的对话里,有所体现。</div><div><br></div><div>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也许很多人都在用各种嗨的方式庆祝,1999年跨入2000年的那个时刻,我和整栋楼的大学校友们往楼下扔一切可以扔东西,创造了多年后回想起来的不可思议,也许那时没有什么空间让年轻一代内心的压抑得到释放。如今,18年后的这个跨年,我陪在孩子身边,为了他的热爱奉献自己,平平常常的,我坚信我们正在经历的,积淀的,我们对环境的呵护,让自己平静平和,就是送给自己最好的跨年礼物。是的,我们何必那么快。</div><div><br></div><div>第三件事 我们永远没有落后</div><div>新年第二天,学校期末模拟考试,英语老师群里一发答案,小姜迫不及待的对照答案后想知道自己的分数,算下来150分的总分有132分左右,他开始焦虑得嚷嚷,因为他没有忘记他曾经考了个132分却在班级里倒数第五的事实。说实话,活了三轮,岁月送给我最好的礼物就是"宽广的胸怀"与"不焦虑"。和小姜一起听了一部分罗胖的跨年演讲,知道那些很厉害的人,也会焦虑自己会被赶超,我反倒放松了下来。我对小姜说,</div><div>"你觉得自己在班里落后了,所以你有些焦虑。"</div><div>小姜语气很重的说:</div><div>"你知不知道,考130多分,在班里也可能垫底,那些考148的,也就是作文扣一分,阅读填空扣一分,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大得很。"</div><div>我很有信心我接下来的话,可以一语中的,我说:</div><div>"其实每个人都落后了,比如你们班英语最厉害的,跳出班级框,你能说他是最厉害的吗?在他之上,还有很多很厉害的,谁是最好的呢?不知道。所以,其实我们都没有落后。"</div><div><br></div><div>小姜豁然开朗,说:"是啊,比柯洁厉害的有阿法狗,比阿法狗厉害的是谷歌公司,他们创造了阿法狗。"</div><div><br></div><div>我说:"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到哪一步,也许努力一辈子,都达不到那些走在世界前端的人那种程度,科学家费心研究那么久,也还不能让人类达到想活多久就活多久的地步,我们每天的24小时,对谁都是公平的,我们并没有落后,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我们自己的时间里,去逐步积累自己。</div><div><br></div><div>与孩子共处的这三个片段的对话,我想可以帮助他打好面对未来的根基,给他人和自己足够空间的去宽容,去审视,慢下来,去做能做的,不用追赶,不要陷入担心自己落后的恐慌里,去发现生活里的至善至美,舒心的度过,即便不那么舒心的时候,能够很快回转,再去尽力深切了解这个广博的世界,不枉此生。</div><div><br></div><div>后记:</div><div>从小姜未出生前,我就有记日志的习惯,记录和他共处的点点滴滴,一岁前手写记录在笔记本上,后来记录在新浪博客上,那些都是用心活着的见证,但有好长好长的时间,我不曾把自己的思想积淀汇集成文字,觉得自己太浅薄。这一次,我认为,真正的平和,让我一气呵成的用文字记录下这些片段,这些文字是荆棘丛中摸索前行的力量。孩子12岁了,我终于感觉自己会做母亲了,这种会做母亲的感受,并不来源于我关注了孩子多少,而来自于——我把自己修炼得越好,做母亲的感受也就越好。</div><div><br></div><div> </div><div> 2018年 1月3日凌晨于成都</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