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铁二中73届中学同学建群纪念作品集解说词

甘露3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兰铁二中73届中学同学建群</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纪念作品集图文类 1~5 集</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解 说 词</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作者:王萍</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岁月如歌,校园青葱:</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半个多世纪前我们从皋兰山下、黄河之畔,汇聚到兰州铁路职工子弟学校的摇篮里从幼儿园开始了十六年的同窗生活,聆听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是老师们教给了我们知识,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在这里让我们发自肺腑地对老师们说一声,老师,您们辛苦了!!!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同学十六年,翻看着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回想当年,恰似昨天。十六年同窗生活的点点滴滴,朝夕相处,在一起度过了世界上最纯洁、最浪漫、最天真无邪的美好时光。曾记得,由于铁路勘测设计的特殊性,有些同学的父母双双为了建设新中国的铁路,经常野外勘测,只能把幼儿时期的同学们全托在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曾记得,皋兰山下回荡着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有我们矫健的身影,球场中有我们躁动的喊声;曾记得,兰铁二中72、73届校宣传队自编自演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曾经红遍铁路片区;十六年后的冬季也就是1973年底兰铁二中73届同学们进行了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合格后由母校颁发了毕业证。毕业日期是:一九七四年一月十二日。曾经的一代芳华们即将从这里依依惜别,踏上人生征程。……</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岁月蹉跎,知青生活:</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十五年前我们从这里依依惜别,留下了牵挂和留恋....从那一刻起,我们忐忑不安的踏上人生征程。在那特殊的年代,使同学们中学毕业后无法继续升学,不知走向何方?只能面对现实,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工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九七四年四月十一日转户口的那天身份即刻由“中学生”变成“知识青年”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因为我们经历过1969年城市居民全部疏散下乡的无奈场面)特别是一九七四年五月十一日的晚上19:30分当兰州铁路局首批载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专列载着第一批同学一路向西,朝着武威驶去,在列车启动的一瞬间同学们突然哇的齐声嚎啕大哭的场面是那样的撕心裂肺,到现在想起来都不寒而栗......不知这一去命运将同学们带到哪里?……曾记得,知青们用青春浇灌风霜雨雪后田野的春意盎然,到丰收季节的麦浪滚滚;曾记得,农业大会战时摆到田间的馒头被知青们用筷子插起一串串;曾记的,龙口夺粮晒场上青春稚嫩的肩膀,扛起超越自己体重的麻袋毅然踏上了颤抖着的跳板;曾记的,有的同学还兼任了乡村赤脚医生、学校老师、文艺宣传队员等等.....这是全国3000多万知青的缩影,同学们和新中国一起诞生,书写了一支难忘、蹉跎的岁月之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七四年下半年,国家第二次重新上马加快“青藏铁路”建设,铁一院根据上级指示采取铁路内部招工的方式使好多同学有幸被父母带到了“青藏铁路”的建设现场,出现了“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姐妹、同修雪域高原铁路(天路)的罕见场面。另外还有一些当地的回乡青年也搭上了这趟车,来到了铁一院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6年10月十年文革结束,国家进入了拔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噶然停止,个别同学有幸搭上了末班车。他们承载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光荣和幸运,也背负着因时代变迁带来的自卑和心理包袱。(关于工农兵大学生:我国从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10年期间,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大学生,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当时1970年招收了一批,1972年~1976年共招收了五批,总计招收了六批。1993年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教学厅字[1993]4号文件,其中规定,对于1970-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当时规定普通班学制暂为2至3年),但是1976年最后一批有的学校是3.5年的学制。学习期满毕业时已由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即:“大普生”介于大本生和大专生之间)。工农兵大学生是我国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虽因其推荐入学的方式、入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制和教学大纲不正规等原因受到了一些非议,但错误的根源不在他们,因为当时取消了高考,别无选择。其中大多数同学学习比较刻苦,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单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许多同学后来还跻身社会中坚:或成为专家、学者、业务骨干,或选择(在国内或赴海外)继续深造,或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担任要职,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大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7年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1977年8月4日~8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考试。1977年11月28日~12月25日全国约570万青年参加高考,27.3万人被录取。咱们兰铁二中的七三届同学们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有十几位同学被录取,由此改变了命运……</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岁月峥嵘,沧海桑田:</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6年十月文革结束,国家进入了拔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同学们陆续返城,身份从知识青年又变成只有中学文凭的青年工人了,当时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十年文革”耽误的损失抢回来。除了工作就是在“几大名校”(七二一大学、职大、电大、夜大、函授、自考大学)里如饥似渴地学文化、学技术、学科学,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传承了“铁一院几代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铁路尖兵精神!1996年国家第三次上马建设“青藏高原铁路”直到2006年7月1日世界最高海拔的铁路“天路”正式通车,是中国铁路人献给祖国、献给党的生日(建党八十五周年)的最好礼物。它是同学们成长经历的缩影记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同学们的“一甲子”历经了无数的磨炼:吃糠咽菜、十年文革、全家疏散、上山下乡、计划生育、国企重组,工厂破产,下岗内退、买断工龄等,欲哭无泪和生活窘境,无处倾诉的满腹愤怨只能无奈的接受、默默地承担。自寻出路是唯一的通道,硬着头皮也得去迎接命运的挑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同学们在四十年多的工作时光里,足以在滚滚红尘中体味了人生百态。无论是管理、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还是其它行业都有同学们的足迹和汗水,同学们共同联手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成就!创造出一个个惊人的奇迹!立下了一块块不朽的丰碑!奏响了一曲曲不绝的赞歌!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伟大复兴奉献了我们的聪明才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的同学跻身于国家的精英人才和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兰铁二中73届中学同学的骄傲和值得赞誉的;留迹大洋彼岸的同学走向世界谋发展;默默无闻的同学过着平静的生活;英年早逝的同学我们非常怀念……。忆往昔,峥嵘岁月苦难多,无论同学们所经历的是坎坷或平淡,我们毕竟走过了一甲子的风风雨雨,体味了生活所赋予的艰辛苦涩,幸福甘甜。为此,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都努力过,拼搏过。它写下了我们丰富的人生,已成为我们一生弥足珍贵的记忆……</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岁月缠绵,相聚是缘:</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从曾经的未来又回到了当年的摇篮,仿佛又回到了昨天,是那么的纯洁浪漫,美好亲切。在这马上送福的春天,我们相逢在故乡的皋兰山下、相聚在黄河之畔,我们爱这片土地。如今回到了曾是我们童年放飞梦想的地方;回到了我们忆梦还愿的地方。相信大家的心灵深处一定有一个魂牵梦绕、终身难忘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母校———兰州铁路职工子弟第二中学。它为我们一生的远行高飞夯石了奠基。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爱得很深......是的,我们的根在母校,我们爱母校。带着半个世纪的印痕,老同学重新聚首,格外亲切。一声乳名使我们想起童年;一句同桌使我们一生难忘;一个绰号倍感亲切。当年的毛头小子,如今已成为饱经沧桑的汉子。当年的如花少女,如今也成为将儿女养大的慈母。我们虽不再有年轻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豪情,也不再有年少时的青春浪漫,我们从童年、少年、青年步入了中年,即将走向暮年,但半个世纪岁月的沉淀,使我们的发小情、同学谊更深、更浓、更纯、更美、更甜。就让我们珍惜这次难得的相聚,畅叙往日的友情,倾诉生活的苦乐,互道别后的思念,尽享重逢的喜悦……</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五、岁月静好,同砚守望:</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各位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下借助网屏重新相聚庆祝QQ平台群成立五周年。我们要感恩父母,感谢母校,感谢恩师,感谢同窗,感恩时代,感恩生活!随着同一个节拍一起跃动,重新演绎出一支以同学情谊为主旋律的交响曲,情深意浓,交织着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既轻松愉悦而又深沉浑厚。“谢谢,你们辛苦了!”是大家共同圆了我们四十五年的梦……让我们一起分享这欢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今天是个令人难忘、令人高兴、令人幸福的日子。我们找回了幸福的童年、少年、青年身影……让我们把握和珍惜难得相聚,尽享重逢的喜悦。同时把我们的感动和感谢带给你们的儿女和他们的朋友们,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晚辈对我们的尊重、关爱和支持。我在心底默默地感动、感恩:向本次师生联谊会的倡议者、组织者、以及筹委会的同学们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腾讯网给了我们沟通的平台。同学们,请让我们记住今天的相聚!我亲爱的同学们,趁着我们现在还能抬腿就走,健康并快乐着,让我们携起手来,多些走动,共创美好生活,在快乐生活中将聚会变成永恒! 愿半个世纪后再相聚,我们期待2023年毕业五十周年之际再次重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在兰铁二中等着你……咱们不见不散!!!</span></h1><h1><br></h1><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编辑说明:</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由于受制于小年糕软件的限制,文字不能超过480字故事,每张照片的说明不能超过32字,小年糕微影像的完整版解说词在此展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讲述“同学们的故事”可以拜读“兰铁二中73届中学同学建群纪念作品集里的文集、诗词集”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2、重温盛典盛况场面的可以拜读李炎威同学的“纪念建群五周年贺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3、愿意收藏老照片的同学可以通过张建伟、秦建成、司平安、文心、王萍等同学共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4、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其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请同学们海涵并积极参与,欢迎同学们继续提供照片、资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5、热烈祝贺兰铁二中73届中学同学毕业四十五周年暨腾讯网络同学群五周年庆祝大会圆满成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6、待到今天生日庆典结束时请同学们拜读王宇祥同学的“从零开始”,漂亮、精彩、潇洒、快乐的过好下一个“甲子之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7、新年的到来,祝福同学们新年快乐、幸福安康、心想事成。谢谢!谢谢!再谢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兰铁二中73届中学同学建群</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纪念作品集制作团队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零一七年12月31日 17:58分 搁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感恩母校一一兰州铁路职工子弟第二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感恩桑娟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感恩张义斋老师、王春辉老师、朱先觉老师、王德智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感恩王春辉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感恩王春辉、朱先觉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感恩王德智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张义斋老师、王春辉老师、朱先觉老师、王德智老师与当年的毛头小子们一起合个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祝同学们“一路顺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祝同学们的生命之树常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祝同学们的生命之树常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预祝同学们“过好下一个甲子”安康、快乐、长寿、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期待2023年毕业五十周年之际再次重逢!!我们在兰铁二中等着你…………咱们不见不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