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行——鼓浪屿(2017.11)

华文看客

<h3>鼓浪屿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屿,面积1.91平方千米,因本岛西南方海滩上一块“鼓浪石”而得名。岛上四季鲜花竞开,海岸曲折逶迤,岩石起伏有致,各式建筑错落点缀,深巷琴音隐约,被誉为海上花园、钢琴之岛、万国建筑博览、中国最美城区。郑成功、弘一法师、鲁迅、马约翰、林语堂、林巧稚等众多名人在此留下身影。</h3> <h3>时间的风雨锤洗,赋予了鼓浪屿中西文化交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的深厚内涵。鼓浪屿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美五大城区等荣誉。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以及风琴博物馆、国际刻字艺术馆是岛上核心景点。</h3> <h3>远眺日光岩,巨石、树木、建筑层层叠叠,郁郁葱葱。</h3> <h3>日光岩是鼓浪屿的一处重要景点,其漂亮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人文景观以《鼓浪洞天》纳入厦门二十名景之一。</h3> <h3>座落于日光岩山麓的“日光岩寺”为厦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日光岩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该寺广有信众,闻名遐迩。1999年9月完成了总体规划改造后的日光岩寺,院内的殿堂、钟楼、鼓楼等多座建筑布局规整,色彩鲜亮的雕梁画栋和建筑物的装饰造型体现出了闽南的传统风格。</h3> <h3>在日光岩寺内西侧设有“弘一大师纪念园”。</h3><h3>弘一大师(1880——1942)姓李,名文涛,字叔同,原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一生精通诗词、戏剧、音乐、书法、美术、篆刻,并重兴佛教南山律宗,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爱国教育家。弘一大师与太虚、印光并称为近代佛教三大高僧。</h3> <h3>弘一大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h3> <h3>1936年弘一大师曾在此闭关八个月抄写经文。为纪念一代高僧,2008年在日光岩寺西侧兴建“弘一大师纪念园”。该园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前来瞻仰使人倍生怀念之情。</h3> <h3>在日光岩寺后面有一处“龙头山寨遗址”,为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屯乒处,石寨门尚存,石壁上的凿孔系当年搭建营寨的遗址。</h3><h3>1985年10月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郑成功在收复被荷兰人占据的台湾之前,在龙头山操练水师的事迹广为流传。</h3> <h3>这一组铜雕像记录了“中秋博饼”民俗的历史起源。相传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厦门操练水师时,其部将洪旭为宽解士兵中秋思乡之愁,在兵部衙堂与属员经过推敲,巧设“中秋会饼”作为筹码,与骰子、骰子游戏规则有机结合,让全体将士在中秋之夜博饼狂欢,从而形成博饼文化的雏形。“中秋博饼”曾经盛行于闽台,尔后历经沧桑,如今只有厦门完整保留了这一习俗,并且演变为独特的地方文化。</h3> <h3>日光岩上有跨越不同时代的摩崖题刻共计80余处,许多文人名士在此留下诗文题刻,特别是在国难频发时期,缅怀郑成功事迹,寄托民族情感的诗文,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h3> <h3>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兵今古同。</h3><h3>当年故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h3><h3> ——蔡廷锴题</h3> <h3>在日光岩下有一面诗歌墙,居中位置镌刻着诗人舒婷的一首《日光岩下的三角梅》。诗文如下:</h3><h3> 是喧闹的飞瀑 / 披挂寂寞的石壁 / 最有限的营养 / 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 / 是华贵的亭伞 / 为荒野遮蔽风雨 / 越是生冷的地方 / 越显得放浪、美丽 / 不拘墙头、路旁 / 无论草坡、石隙 / 只要阳光常年有 / 春夏秋冬 / 都是你的花期 / 呵,抬头是你 / 低头是你 / 闭上眼睛还是你 / 即使身在异乡他水 / 只要想起 / 日光岩下的三角梅 / 眼光便柔和如梦 / 心,不知是悲是喜</h3><h3>在厦门到处都可以寻找到三角梅的身影,她那朴实无华,刚柔并济,花色多样,易于栽植的特质为人们所称道,因而被厦门市选作自己的市花。</h3><h3> </h3><h3><br></h3> <h3><br></h3><h3>日光岩,又称龙头山,其海拔92.7米,是鼓浪屿的最高峰。日光岩顶部有一直径40多米的巨石凌空屹立,浑然天成,为厦门的象征。俗话说:“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h3> <h3>峰顶天风台是观赏厦鼓风光、海天景色的绝佳之处。</h3> <h3>对面厦门本岛岸边的两栋高达300米的超高层建筑,名为厦门世茂海峡大厦,是厦门新的地标性建筑之一。</h3> <h3>举目环顾,靓丽的厦鼓风光尽收眼底。</h3> <h3>画面正中的院落是“鼓浪屿好八连"部队驻地,迎门的照壁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大字:“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h3> <h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浪屿近代建筑“菽庄花园”坐落在鼓浪屿港屿港仔后沙滩。花园为台湾爱国士绅林尔嘉先生所建,总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花园巧用山坡、海湾和沙滩岩礁等自然环境,以“补山”、“藏海”两大主题展示江南园林景观。“菽庄藏海"是厦门二十名景之一。</h3> <h3>“海阔天空”,豁然开朗。</h3> <h3>迦桥低栏,形若游龙。</h3> <h3>回看身后,与日光岩景色遥遥相对。</h3> <h3>石亭窗外一幅如画的景致映入眼帘。</h3> <h3>这座塑像为原菽庄花园的园主台湾富商林尔嘉先生(1875—1951),又名叔臧,花园即以他的名字的谐音而命名。林家祖籍福建龙溪,其先祖于清乾隆年间赴台湾淡水垦殖,富甲一方。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台湾,林氏家族内迁定居鼓浪屿。1913年林尔嘉仿其台北板桥花园建成此园。1956年林家后人将此园捐献给国家。</h3> <h3>庭院以静为主,静中生趣。</h3> <h3>楼台亭榭,错落有致。</h3> <h3>在菽庄花园后山的听涛轩有“国内首家,世界一流”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陈列了由钢琴收藏家、旅居澳大利亚的华人胡友义先生捐赠的70多架古钢琴。</h3> <h3>这尊半身塑像为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的捐建者胡友义先生。1998年胡友义夫妇得知鼓浪屿区政府将音乐文化的开发和建设,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一项重大措施,于是决定把他们收藏的世界名琴送回祖国,运到故乡,建立一座钢琴博物馆。2000年1月鼓浪屿钢琴博物馆落成,胡友义先生成为中国第一个钢琴博物馆的缔造者。</h3> <h3>馆内的钢琴不仅历史悠久,种类多样,且有奇特之处,不少古钢琴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亦浓缩和展示了钢琴的发展历史。</h3> <h3>“巴士克”1899年产于英国伦敦。</h3><div>这是一架手摇的街头钢琴,是早期小贩们拉到闹市上做买卖的时候用的。琴内有一个大圆桶,桶上有许多小钉,每一个钉子都准确地按在音符的位置钉上,当摇动把手时小钉碰击琴槌,使琴槌击弦发音。</div> <h3>“舒楠”1906年产于德国慕尼黑。</h3><h3>这是一架羽管钢琴,钢琴是击弦,而羽管键琴是拨弦,犹如琵琶或竖琴,以拨弦发音。此琴有四套琴弦,八个踏板,两层琴键,黑白键的排列和钢琴相反。此琴厂在战争年代被毁,所以现在保存下来的这种羽管键琴非常稀少。</h3> <h3>“威而坦”20世纪初产于澳大利亚墨尔本。</h3><h3>这是一架自动钢琴,亦可像普通钢琴一样弹奏,是早期供不会弹琴的贵族们自娱时所用。它是根据纺织机的原理制造而成,按照音符的音值和音高不同,在一卷纸上穿凿大小不一的孔,以气体为动力,演奏时踩动踏板产生气体推动琴槌击弦发音。此种琴19世纪晚期开始流行,直到留声机普及才停止大量生产。</h3> <h3>“利柏”20世纪初产于德国。</h3><h3>此琴为自动三角钢琴,演奏可以折叠收放在钢琴铸铁架上,自动钢琴系统安装在钢琴弦轴板上面,键盘左侧有旋钮可以锁住键盘,键盘前面有可以调节速度,丰富音色以及反转乐谱纸卷的绞杆,下面有类似风琴的踏板,纸卷绕在一排金属小孔的前面。演奏时踩动踏板,把气体挤入键盘下各自独立的金属导管中,当纸卷的小孔和自动系统的金属小孔对应时,对应的键盘就会自动弹奏。随着留声机在1930年日趋流行后,自动钢琴逐渐被打入冷宫。</h3> <h3>“博森多福”1857年产于奥地利维也纳。</h3><h3>此琴是当时著名的制琴大师博森多福和他的学生为奥匈帝国皇帝一一弗兰西斯•约瑟夫的游艇精心打造的一架艺术型钢琴。琴身上精美绝伦的艺术设计和制作工艺十分罕见,堪称稀世珍宝。</h3> <h3>“施坦威”1888年产于美国纽约。</h3><h3>此琴是一架九尺演奏琴,正前方油画中的人物是曾担任过波兰总理的著名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二十世纪初他在澳洲开演奏会时就用这架“施坦威”作为他的演奏用琴。</h3> <h3>“布鲁斯纳”1937年产于德国。</h3><h3>此琴音色圆润醇厚,它的高音部有四条琴弦,演奏时琴槌只敲击其中三条琴弦,另外一条琴弦随着其他三条琴弦发出的共鸣声产生震动,因此其音质也更加洪亮和饱满。此琴厂到了十九世纪末发展成为欧洲第二大钢琴制造商,二战期间毁于空袭,战后重建。</h3> <h3>博物馆工作人员使用“布鲁斯纳”钢琴,现场为参观者演奏了一首深情悠扬的《鼓浪屿之波》。</h3> <h3>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大型雕像耸立在鼓浪屿东南端“皓月园”边的海岸上。</h3> <h3>通向“皓月园”的漳州路。</h3> <h3>皓月园依山傍海,是国内仅有的一座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而建造的雕塑公园。此处《浩月雄风》为厦门二十名景之一。</h3> <h3>《闽南雄风》青铜群雕屏。据载,藤牌军是当年郑成功一手创立的军队,精悍无比,骁勇善战,在驱荷复台中屡建战功。此青铜群雕屏座落于皓月园中心广场,浮雕前景为郑成功横刀立马居中,将军谋士簇拥左右,背景为声势浩大的藤牌军,场面气势恢宏,各种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历史人物青铜浮雕。</h3><h3><br></h3> <h3>三百年前遗垒在,英灵长共海涛还。</h3><h3> ——谢觉哉</h3> <h3>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h3><h3> ——蔡元培</h3> <h3>覆鼎古井。此井掘于明天启年间,原是过往船只上岛补充淡水的重要水源。四百年来,无论天荒地旱从未干涸。古井与海滩相连,水位低于海平面,然水质清纯甘冽乃一大奇观。</h3><h3>相传1661年,郑成功东征前夕曾汲此井水祭海,表达故士难离之情和东征必胜之志。后人将此古井视为平安吉祥的象征。</h3> <h3>民族英雄郑成功(1624——1662)</h3><h3> 福建省人民政府</h3><h3> 厦门市人民政府</h3><h3> 1985年8月 立</h3> <h3>郑成功石雕像屹立在复鼎岩上,高15.7米,重1400吨,用625块优质泉州白花岗岩精雕而成,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历史人物石雕像。</h3> <h3>此石亭名“皇帝殿”。</h3><h3>相传公元1661年郑成功挥师东征前,曾在此临海誓师,传令“拆除军灶,掀锅鼎于海中”,以示破釜沉舟之志;他又掷宝剑于沙滩,沉玉印于海底,誓与厦门父老同在。后来,军锅变成“复鼎岩”,宝剑成了“剑石”,玉印变成“印斗石”,他誓师的地点也被后人尊称为“皇帝殿”。然而郑成功从未称帝,最高官衔只为“延平郡王”。</h3> <h3>此处是日光岩西林门,“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就设在院内。</h3> <h3>在日光岩西林门对面不远处有一所琴园。</h3> <h3>这里环境幽静,视野开阔。</h3> <h3>石刻“韵”。</h3> <h3>“殷承宗音乐人生展室”就设在琴园里的高台处。</h3><h3>鼓浪屿孕育出来的钢琴家,最负盛名的当数殷承宗。他9岁时即举行了个人独奏会,17岁便在维也纳摘取了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的金牌,20岁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获第二名。早在1980年出版的《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中,殷承宗就被列为四位中国音乐家之一(其他三位是聂耳、冼星海、马思聪)。半个世纪以来,殷承宗的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无论身在何方,殷承宗始终说他是鼓浪屿的孩子,他把最珍贵的照片、奖章、乐谱、手稿都留在了他的音乐人生展室,留给了家乡。</h3> <h3>殷承宗使用过的钢琴和乐谱。</h3> <h3>1963年元旦前夕,殷承宗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单独接见。</h3> <h3>右图为1960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导师柯拉夫琴科为殷承宗授课,准备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h3><h3>下图为1962年第二届纪念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后,肖斯塔科维奇亲自为殷承宗授奖。</h3><h3>左图为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访问北京期间,殷承宗与尤金•奥曼迪一道排练。</h3> <h3>殷承宗不仅是西方音乐的优秀诠释者,更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他改编创作出钢琴伴唱《红灯记》选段,主创钢琴协奏曲《黄河》、古曲《十面埋伏》等经典佳作,让钢琴说中文,让西方钢琴艺术与中国民族文化完美结合。</h3> <h3>殷承宗被国内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等多所高校分别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h3><h3>作为一名从事钢琴教育五十载的卓越钢琴教育家,殷承宗培养出郎朗在内的一大批青年钢琴家。</h3> <h3>右图为纪念舞台生涯50周年,殷承宗在美国纽约卡内基大厅演出的海报。</h3><h3>左图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殷承宗在美国纽约卡内基大厅举办钢琴协奏曲音乐会。</h3><h3>殷承宗赴美二十多年,依然执着地坚持一个钢琴家的本色和操守,“琴耕”不息,并向世界宣示中国的音乐文化和民族精神。</h3> <h3>这座红顶房屋是鼓浪屿地标性建筑“八卦楼”,为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世界一流、中国唯一的专门展示古风琴的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就设在这里。</h3><h3>风琴博物馆于2004年11月开始筹建,2005年2月部分展品预展。展出藏品有来自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管风琴、簧片风琴、手风琴、口风琴等种类多样的古风琴珍品。同慷慨捐建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一样,馆内所陈列展览的风琴也均由旅澳华人胡友义先生捐建。</h3> <h3>胡友义先生于1936年出生在鼓浪屿,是曾在上海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的音乐家,亦是古钢琴、风琴、管风琴和艺术品收藏家。这些风琴、管风琴也都是他毕生最珍贵的藏品。</h3><h3>胡先生十分热爱自己的故乡鼓浪屿,他说:“不论在世界任何地方,鼓浪屿都是我永远的故乡,我把我毕生收藏的风琴、管风琴放在这里展览,是我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搬回家!”“我将尽毕生的力量,将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建设成世界上最大、最出色的风琴博物馆。”</h3> <h3>管风琴“诺曼•比尔”</h3><h3>1909年产于英国。这台琴高达6米,由1350根音管组成,有3层键盘和32个音栓,是20世纪初世界管风琴制造业的颠峰之作。最难得的是它还保存着完好的手摇风箱系统,成为一台在世界上少有的既能用电力鼓风,又能用人力鼓风的管风琴珍品,是世界管风琴家族中最好的产品。</h3> <h3>“亚力山大”簧片风琴</h3><h3>这架琴于19世纪中后期在法国巴黎制造,是法国最著名的簧片风琴制造商“亚力山大”的杰作。它的外型酷似梳妆台,上部镶嵌着镜子,下部则是两开门的柜子,打开柜门,风琴的键盘、音栓和踏板就呈现在眼前。而它最显东方风格的地方莫过于琴身的雕刻,正面的菊花、竹叶都具有典型的东方雕刻风格和韵味,而两旁立着的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则融合了中西雕刻之手法,它的眼睛、眉骨、鼻梁与胡须都具有欧洲人的特征和神韵。</h3> <h3>“塞勒斯蒂娜”手摇机械风琴</h3><h3>这台手摇机械风琴产于1890——1900年的美国。它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无需你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只要搖动手柄带动乐谱滚动,就可以发出美妙的乐音了。它发音的原理是,卷轴上已打好代表不同音高的孔洞,当打孔乐谱的孔与卷轴上的孔对上就会发出相对应的音。琴谱是由纸制作的,一卷琴谱可以打上三、四首歌曲,纸卷乐谱在当时的乐谱店里便可买到,挑选上自己所喜爱的曲子就可以播放。</h3> <h3>“爱奥利安”自动风琴</h3><h3>这架风琴是20世纪初美国制造的,它的出现主要是供当时的富人娱乐使用。“爱奥利安”取名风神之意,它的上部由一排错落有秩的音管组成,但与管风琴不同的是这排音管只起到装饰作用,而没有实际发音的效果。这是一架自动风琴,它是根据纺织机的原理制造而成的,在琴键上方有个卷轴,卷轴转动时带动琴谱,它利用打孔的琴谱,通过人工踩踏板就可以弹奏出不同的乐曲,这在100多年前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发明。这架风琴既可以自动弹奏,也可以通过键盘演奏发音,因此它的内部结构比一般风琴复杂的多,要由几万个零部件组成。</h3> <h3>“迪恩”街头风琴</h3><h3>这台风琴于1955年由英国的风琴制造商制造,当时电力早已发明使用了,所以这是一台电力自动风琴。该琴由木质音管、响板及鼓面组成,就像一支小型乐队,只要通上电源,放上琴谱,这几样乐器就可以自动演奏了。它的乐音非常欢快响亮,足以吸引户外的路人围观,所以一般出现在游乐场、广场、集市等热闹场所。琴后方放置的打孔乐谱可以根据需要方便灵活地进行更换。</h3> <h3>这里是“三一堂”,为鼓浪屿近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三一堂是基督教堂,于1934年开工建设,1945年才正式竣工,其建设费用大部分由华人教徒捐献。教堂建筑采用了西方古典复兴风格,融合了中外教会及中外工程设计、施工人员的智慧,它至今仍是活跃的基督教堂,也是20世纪上半叶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宗教生活及基督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的见证。</h3> <h3>天主堂。始建于1917年,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四个尖拱构成大厅空间,入口处有一座哥特式钟塔,建筑周身白色,具有西班牙教堂建筑特色。它是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宗教多元性的生动体现。</h3> <h3>基督教协和礼拜堂。</h3> <h3>福音堂——厦门市百和园托老院。</h3> <h3>吴添丁阁(蒙学堂旧址)</h3><h3>这栋建于1908年的楼房,最初为殷承宗祖父的私宅。它是一座二层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风格简朴。1908——1911年间,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幼稚园迁到此处,改名“蒙学堂”。“蒙学”意为启蒙之学,蒙学堂是一所接收4一8岁学前儿童的幼教机构。出生于鼓浪屿的著名医学家林巧稚就曾在此接受启蒙教育。</h3> <h3>鼓浪屿人民小学</h3><h3>其前身是英、美教会于十九世纪中期创办的鼓浪屿怀仁女校和毓德女校,1938年后学校开始招收男生入学。1952年小学部的怀仁女学和毓德女学合并,1967年学校更名为鼓浪屿人民小学。</h3> <h3>岛上的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h3> <h3>鼓浪屿的“麻雀”虽小,各项社会文化教育设施却是一应俱全。</h3> <h3>鼓浪屿音乐厅。由人民音乐家李焕之题字。</h3> <h3>鼓浪屿人民体育场</h3> <h3>马约翰雕像,位于鼓浪屿人民体育场一侧的小广场上,雕像背后的墙面上镶嵌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h3><h3>马约翰,1882年生于鼓浪屿,1911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曾两次留学美国,1936年曾以总教练身份率中国队参加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1914年起,在清华大学任教达52年之久,是我国杰出的体育教育家。建国后,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10月因病逝世。</h3> <h3>街头路边“大道公井”处,反映岛上居民取水、用水的雕像。</h3> <h3>在街边一顶遮阳棚下,一位琴岛画师正在为游人画像。作为一名职业画师,他更乐意称自己为街头艺人。</h3> <h3>岛上一些风格各异的旧有民居,被开发设置为博物馆、艺术馆,以及不同层次的度假酒店或家庭旅馆,不断丰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鼓浪屿旅游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h3> <h3>中国唱片博物馆</h3> <h3>东方鱼骨艺术馆</h3> <h3>杨家园度假酒店</h3> <h3>“南洋外婆家餐厅”是一间路边小馆,其外墙手绘地图上有两句广告词很是风趣:“吃货,一般是外婆带大滴” ;“路痴,一般是导航养成的”。另外还有一句“带外婆照片有惊喜”。</h3> <h3>漫步在鼓浪屿的街巷中,不时会遇到一对对新人在借景拍摄婚纱照。</h3> <h3>要么是幽静的小街。</h3> <h3>要么是有特色的民居。</h3> <h3>亦或是有纪念意义的建筑。</h3> <h3>一对对新人的融入,使岛上的景色更显柔美。</h3> <h3>夜幕下的鼓浪屿愈加迷人。</h3> <h3>绿地旁的大章鱼雕塑。</h3> <h3>路边的饭店、酒吧散射出迷人的光影。</h3> <h3>水面上的渡轮穿梭往返,游客们离岸的三丘田码头已近在眼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