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主题词 : 亲情 陪伴(上)

静静的草原

<h3>一转眼,我的父母老了。步履已蹒跚。</h3><div><br></div><div>父亲高血糖,高血压,冠心病,因为有健康意识,自我保护得还算好。</div><div><br></div><div>母亲2011年肺部肿瘤手术。2014年脑肿瘤,伽马刀治疗。放疗和6次的化疗,加之长期服用抗癌药,对身体损伤无法估量。2016年下半年以前,生活品质基本保证,之后各种迹象表明,母亲身体在极速走下坡路。</div> <h3><b><u>元月 两次回洛 融融春节</u></b></h3><div><br></div><div>2017年元旦过后,把手头的事稍作安排,我于2号晚上从东胜乘列车回洛阳,3号下午直接到市第一中医院,看到母亲的第一眼,笑着,却心如刀割。和半年前陪父母去呼伦贝尔比,母亲脸色暗淡消瘦,精神明显恍惚。母亲看见我并没有激动,好像我不是她女儿,或者好像我一直就在身边。我和父亲对视的一瞬间,都强忍着眼泪。</div><div><br></div><div>接下来的几天,通过输液,母亲食欲好转,但会有一些不正常的表现,睡前一次次去卫生间,有时连去七八次,后半夜才能睡去。输液时,自己去拔针头。住院前就有偶尔不认路的情况,我们以为是老年痴呆症状,总觉得那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相对于癌症的复发,忽略了其严重性。</div><div><br></div><div>虽然语言不多,基本交流还问题不大。我说:“妈,等好了还出去旅游,你想去新疆还是南方?新疆就像东北一样开阔。”母亲微笑着说:“其实东北没啥看的”。我说:“好,那咱们去云南或者厦门。你好好吃饭,赶紧好”。</div><div><br></div><h3>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心情越来越迫切。</h3><h3><br></h3><h3>疾病 衰老 无法抗拒,儿女能做的,只有陪伴。</h3><h3><br></h3><h3><br></h3> <h3>元月7号,女儿从学校直接回洛,8号下午到,来接替我照顾姥姥,我于8号上午即乘车返东胜,为赶时间没有和女儿碰面,工作上一摊事儿,春节前正是关键时候。</h3><div><br></div><div>回洛阳几天,一直在医院,走之前才回家一趟洗个澡。</div><div>很累,也很为母亲担心。</div> <h3>元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我和弟弟一起回洛过年,母亲已经出院,但状况并不好,不记得我半个月前回来过。</h3> <h3>春节期间,和弟弟多次带父母赶庙会,逛公园,公园里热闹,梅花也已绽放,母亲走走歇歇,挺高兴。</h3><h3><br></h3><h3><br></h3> <h3>弟弟弟媳和母亲</h3> <h3><b><u>二月 春节团聚 节后内蒙 </u></b></h3><div><br></div><div>春节期间,姨和小舅赶来洛阳陪伴母亲。之前我们试着问母亲我舅舅的名字,母亲不记得我大舅二舅的名字,只记得小舅,说出来就哭了,应该是想念的泪吧。那一瞬间,她思念她的亲人。</div><div><br></div><div>初七,我姑姑家的表姐表哥和他们的孩子们十几人从南阳过来看望。母亲有时候已经分不清表姐的名字,偷偷问我是谁,当我告诉她时候,她再次流下泪水。</div><div><br></div><div>从来没有哪个春节,这么多亲戚一起度过。</div><div>血缘。亲情。</div> <h3>小舅和父母<br></h3> <h3>姨 舅和表哥表姐们</h3> <h3>小客人</h3> 春节过后,我们商量父母不能再单独住,一起来内蒙生活。怕他们坐车太累,弟弟开车回,我陪父母火车返,母亲第一次坐软卧。<div><br></div><div>母亲在车上度过了她的七十岁生日。<div><br></div><div>车到东胜西站是凌晨,天飘着雪花。弟弟接到我们时,母亲显得激动,拉着儿子的手,叫着儿子的名字。我提醒她前天还和儿子在一起呢,她已经忘了。</div><div><br></div><div>再问她为什么来内蒙,不知道。她不记得儿子女儿都生活在内蒙,不记得十几年前她已经来过,而且有一半的时间生活在这里,不记得为弟弟绣的两米长的十字绣花了她多少功夫,不记得在我上班时,天天走到我的住处来摆弄我的花,施肥浇水。</div><div><br></div><div>世界正从母亲的脑海里慢慢隐退……</div></div> <h3>父母来内蒙后,为照顾方便,第一次和我住一起。春节刚过,年的余味还未散尽,母亲虽然恍惚,却没有更多不适,她躺在摇椅上晒太阳,猫咪卧在脚边打盹,感觉生活还是温暖幸福的。</h3> <h3>母亲尚能自由地活动,我还在上班,但坚持半天班,另外半天时间陪她,偶尔还能出去玩一次。</h3><h3>暖和时候带她出去,明显她没有兴趣,目光不在窗外,到地方也不想下车。</h3><h3>但总归,二月份是平静的。</h3> <b><u>三月 风云突变 母亲回归到她的孩童时代</u></b><div><br></div><div>3月初,家里的盐和味精两个调料盒经常合二为一,父亲笑着问谁干的,母亲说不知道。她一本正经,并没有干完坏事的得意。她是不记得了。</div><div>早上穿衣服,她把两只袜子穿在一只脚上,另一只光脚。</div><div>洗脸时候,对着水管却不放水,只做出搓手的动作。</div><div>吃饭时,筷子老掉。父亲递给她水果,她不是用手,而是直接张嘴去接。</div><div><br></div><div>弟媳为了恢复母亲记忆,有空就和她拉话。问她几个孩子,她说四个。父亲笑着问那两个孩子是跟谁生的?哪去了?不知道母亲明白不,只是笑。</div><div><br></div><div>这时,她忘记了所有人的名字,唯一记得父亲的。她会帮父亲弹去衣服上的浮尘。她盯着父亲微笑,好像我们是陌生人。</div><div><br></div><div>她开始着急,哼哼唧唧闹人,有时我在上班,她闹得没办法,父亲就给我电话,我赶回来,给她按按穴位,说说话,或者扶她下楼走一会。父亲给我学她闹人的样子,她不让说,用手打父亲一下,又一下,像极了个害羞的孩子。</div><div><br></div><div>父亲说,看来他是哄不住了,女儿一回来怎么就不闹了呢。但我感觉她是对我陌生,不好意思闹。</div><div><br></div><div>母亲回到了她的孩童时代,父亲是她唯一的亲人。</div><div><br></div><div>母亲坐沙发时候,总是还有一段距离就往下坐,刚刚垮住沙发边沿,差点摔倒。我感觉她是视觉出现问题。</div><div><br></div><div>后来看有关老年痴呆症的讲座知道,其实这是脑部的问题。</div><div><br></div><div>3月下旬,大小便已经经常失禁。</div><div><br></div><div><br></div> <h3>2016年10月以后,从电话交流中感觉母亲语言贫乏,记忆力减退,弟弟就买了定位电话,怕母亲走失。父亲说走路紧紧挽着他的胳膊,说可能眼镜不合适,又两次去配了眼镜。但现在看来,这些基本用不上。</h3><h3><br></h3><h3>母亲已不敢单独出门,单独走路。</h3> <h3>一位患阿尔兹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的画家自画像。充满了扭曲,悲凉和恐惧。</h3> <h3>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统计数据。</h3> <h3>我在纸上写下父母的名字,母亲只读出了父亲的。当我问这个人是谁,她又说不知道。她明明刚才还在叫着这个名字找这个人。父亲坐她身边,指指自己的脑门,意思是他,母亲立即也做出同样的动作,可她指的是自己的脑门。</h3><h3><br></h3><h3>我告诉母亲你姓史,她拿起笔,先画了个圈,后打了个叉子,写下了她的姓。之后,她再也没有提过笔。(可惜那一部分照片存在了一个坏手机里)</h3> <h3>三月底,第一次拿起剪刀给父母理发,一个女式短发,一个三七分。也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做。</h3><h3><br></h3><h3>不由感叹:生活,总能把你锻炼成无所不能的战士。</h3> <h3><u><b>四月 焦躁失眠 磕绊摔跤</b></u></h3><h3><br></h3><h3>4月的东胜,春风拂面,草木萌发,杏花初绽,还一派初春景象。</h3><h3><br></h3><h3>母亲却极速地淡忘她的生活,生活能力一落千丈。</h3><h3>早餐起床,我需要给她穿衣,搀扶她到水池旁洗脸,漱口,(已经不会刷牙)。然后给她喂饭。有一次洗完,我提醒她站过去,这里容易碰头,她就故意用头去碰一下墙上的置物架,好像她脑海接受的指令只有碰头二字。</h3><h3><br></h3><h3>她变成了个顽皮的孩子。</h3><h3><br></h3><h3>走路腿开始用不上力,不听使唤。4月10号左右,好好的走着,到电视机跟前时咕咚摔倒,赶紧检查全身,却发现耳朵后面有个伤口,已经结痂,说明是前两天伤的,当时出了血。顿时泪如泉涌。</h3><h3><br></h3><h3>母亲已经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能表达自己的痛楚。</h3><h3><br></h3><h3>身边一刻也离不开人了,不只是看着她,而是必须每时每刻搀扶着她。</h3> <h3>母亲越来越焦躁不安,坐下起来,起来坐下,不知道要去哪里,扶她时还要挣脱。下楼已经很少,下午太阳照在阳台上,我常常扶她阳台上坐坐,晒晒太阳,但仍是不停的起起坐坐。我把所有的毛绒玩具拿她跟前,不感兴趣。</h3><h3><br></h3><h3>这种狂躁让她无法入睡,整夜的辗转反侧,自言自语。父亲因为担心加休息不好,血压忽的高起来。</h3><h3><br></h3><h3>只能听医生的建议,服用安定片吧。起初的两天,服药效果不错,母亲得到休息,醒来也就安静许多。恢复了她的安静和微笑。父亲曾听见她两次呼唤我的名字。</h3><h3><br></h3> <h3><br></h3><h3>那几天,正好看到一组照片,感触颇深。我们小时候就像那张着嘴的雏鸟,没有父母的哺育,哪里有自己的人生。</h3><div><br></div><div>反哺的时候到了。</div><div><br></div><h3>我的工作4月18日结束,4月21日打理完毕。</h3><h3><br></h3><h3>从此,开始我专门陪伴父母的日子。</h3> <h3><b><u>五月 母亲如梦如幻 保守治疗</u></b></h3><h3><b><u><br></u></b></h3><h3>月初,母亲的病情稍有缓解,考虑父亲这段时间心理压力很大,又累,就专门让弟弟照看母亲一天,我带父亲去了趟黄河晋蒙大峡谷,让父亲散散心。</h3> <h3>母亲服用安定后的几天,药物便像失效了一般,于是听医生建议换了西安杨森的一种药,结果一下睡了二十多个小时才醒,吃了点东西后又开始呕吐。</h3><h3><br></h3><h3>去医院急诊,生命体征基本正常。</h3><h3><br></h3><h3>CT结果出来后,脑部有积水,大夫解释,说话走路的障碍都可能是脑积水引起的,可以手术,但根据母亲状况,手术的效果很难保证。</h3><h3><br></h3><h3>于是弟弟又拿CT,咨询其他医生,去呼市咨询专家。得出的结论是输甘露醇没有意义,手术没有意义。大夫说,你们回去好好尽孝心。</h3><h3><br></h3><h3>这种情况下,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h3><h3><br></h3><h3>这一段时间,母亲特别能睡,常常吃一口饭没咽就睡着,得把她摇醒。偏硬的馒头饺子已经吃起来困难,父亲就变着花样做得松软又营养。</h3><h3>一般下午醒来半天,能感到偶尔清醒,比如我们提起打电话问候她的亲戚的名字,她立即眼圈变红,但随着一个哈欠,眼神立即又陷入空洞和混沌。有时醒来是微笑的,有时会委屈地憋嘴想哭。在我看来,母亲的状况很像我们梦景的感觉,现实与虚幻,忽近忽远,看得清楚却发不出声音……我感觉母亲的灵魂时而在身体里,时而在房顶俯瞰一切,而她自己却无能为力。</h3><h3><br></h3><h3>她变得没有一点力气,自言自语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低。</h3><h3><br></h3><h3>浑身疼,一只胳膊僵硬地蜷着,很像帕金森症状。换尿布时腿疼的不能碰,只有轻轻地把双腿抱起,即使这样,可能用力不正确,我的腰像扭了一样疼了很久。</h3><h3><br></h3><h3>父亲一直相信我母亲什么都明白,只是表达不出来。5月13日,他听到母亲说“我麻烦”“不会说话”。5月21日,听见母亲说“是福不是祸”。5月26日夜,我睡在母亲旁边(从4月中旬开始,我和母亲睡), 听见她梦中清楚地叫出“爸爸妈妈”。</h3><h3>这是我听到母亲最后一次说话。</h3> <h3>五月下旬,两个舅舅来看望母亲,母亲已经坐不起来。</h3><h3>舅舅来到他们姐姐身边,和她聊天,说他们父母的名字,他们确信母亲是知道的。</h3> <h3>父亲用牛奶蒸的蛋糕</h3> <h3><font color="#010101"><u>六月 母亲住院治疗 女儿奔赴远方</u></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大约6月6日,在母亲躺着的情况下,给她理发洗头。醒来时候,看见父亲,笑了两次。这是很久以来没有的微笑,也是我看见的最后一次的微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6月8号,小舅临走前失声痛哭。骨肉亲情啊,牵肠挂肚,血脉相连。</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就在小舅走的当天,母亲可能是吃的不合适,呕吐,昏睡。因为前期的嗜睡,所以没有引起警惕,到了十号仍然不见清醒,滴水不进,我们意识到必须住院了。</font></h3> <h3>10日急诊,输水到凌晨,临时病房一夜守护无眠。我在偌大的病房里,思考人的生命的偶然与脆弱,情意的深厚与绵长。</h3><div><br></div><div>病房紧张,要靠自己找关系才能住进去。</div><div><br></div><div>11号上午九点左右,母亲第一次抽搐,我也是第一次见到抽搐,那种可怕的力量让人扭曲,失控,有一种剧烈的心痛和失去母亲的恐惧,不禁嚎啕大哭。</div><div><br></div><div>12日晨,母亲醒来,一份豆腐脑加一个揉碎的蛋黄基本吃完。这是母亲用嘴吃进去的最后一餐。</div><div>12日上午住进神经内科,氧气管,鼻饲管,导尿管,输液管。</div><div>接下来母亲开始反复发烧,脸部脚部浮肿,用上了吸痰器。</div><div><br></div><div>每两小时翻身,捶背。</div><div><br></div><div>每三小时鼻饲(通过鼻子进入胃部的管子,用来打流食)。</div><div><br></div><div>一天6瓶点滴打到凌晨。</div><div><br></div><div>发烧时温水物理降温。</div><div><br></div><div>引流袋更换,大便的清理。</div><div><br></div><div>医生已经在问家属选择哪些抢救措施。我和弟弟父亲一直不同意用电击和切管。我们想创伤性的抢救意义不大,却带来更大的伤痛,如果必须离开,只想让母亲安静的离开。</div> <h3>在这一个月里,全家扭成一股力量。</h3><h3><br></h3><h3>弟弟要照管自己的生意,孩子的学习,每天主要负责和医院医生的沟通,处理外部事务;</h3><h3><br></h3><h3>弟媳要上班,又对医院过敏,一来医院脸就红肿,痒,但还是忍受着经常和我一起陪母亲守夜,以便夜里给母亲翻身时候,不压着各种管子;</h3><h3><br></h3><h3>父亲每天给母亲打两次流食送到医院,坐一会;</h3><h3><br></h3><h3>姨和表妹会不时来陪伴,送来必须的物品;</h3><h3><br></h3><h3>我看护母亲。</h3><div><br></div><div>母亲若要知道,她是欣慰的。因为这些看起来天经地义的事情,不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div><div><br></div> <h3>在医院期间,我常常看着窗外翻滚的云天,思考人生的意义。我就想啊,现在的母亲,即是她什么也不知道,但她的生命对父亲,对子女,对孙子辈的意义远远大于对自己的意义。</h3><h3><br></h3><h3>人类如果没有了对至亲的情意,还谈何其他感情!</h3> <h3>6月中旬,我生日那天,来回460公里到呼市,把大学毕业的女儿接回来。一路天气变化万千,经历乌云翻飞,大雨倾注,彩云飘荡和光芒四射。</h3><h3><br></h3><div>四年匆匆,也许天气预示着她的人生之路,淬炼,成长,繁茂,成熟。</div><div><br></div><div>这个生日,女儿长大成人,父母还在身边,觉得甚好。</div> <h3>晚上回到医院,弟媳为我买来蛋糕庆贺。</h3><div><br></div><div>这一天,也是母亲手术整整六年。</div><div><br></div><div>当天写下生日感言:&nbsp;</div><div><br></div><div>感恩父母将我生得如此平凡。因为自知平凡,所以不骄不恃;因为外在之简,所以努力向内;因为貌不惊人,所以清静无扰;因为不惧迟暮,所以笃定从容。如此,才得以在平凡世界里,用心生活,用心感知一切;在天地万物前,不妄自尊大,懂得恭谨和谦卑,懂得爱、珍惜和感恩。</div> <h3>6月24日,女儿在陪伴姥姥一周后,离开鄂尔多斯,开始她人生新的征程。</h3><h3><br></h3><h3>一代又一代,代代如潮涌。祝福吧。</h3><h3><br></h3><h3>(内容有点多,下半年分开记录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