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一段时间,我忽然就魔障了。为着一着诗,不停地写,疯狂地想,不由自主地拿起笔,以致于进入了一种不可自拔的状态。</h3><h3>什么是书法创作?书法创作的本质是什么?是不是每个人都会由于书写的惯性,只能一两种书法面目?我们在不同的时间里,怀着不同的念想,能否写截然不同的书法作品来?带着这些书法念想,我进行了一系列的书法创作或叫作尝试。</h3> <h3>手札式创作,我本人认为,只要书写随意,任何形式书写无不可。形式虽然是终究是形式,但形式下的美感有时也不可估量。</h3> <h3>这种形式在书法创作中性比较常见,问题在于,我们在书写时对于线条与墨色的把控与落款采用什么字体,如何可以获得更好的书写效果。</h3> <h3>有意识地采用乱石铺街的章法。整幅作品浑然一体,在颠狂中有序释放。</h3> <h3>对于线条与墨色进行了调整,书写之前笔先在无用的纸上擦写数次,以达到淡色入纸的效果,一笔书写至“花”,忽然来个重墨,再次一笔写完。与前一幅来比较,气象完全不同。</h3> <h3>书法创作中,牵丝与否,作品的气象完全不同,没了牵丝,便显得文质彬彬,优雅有序。似乎天高云淡,风清月明。</h3> <h3>非规范书写,较为随意。有汉简之意,风格为之一变,与前面相比,不类一人书。</h3> <h3>大开大合,强调墨色的变化与疏密关系,有冲突有避让,节奏分明。</h3> <h3>我就是个喜欢草书的,偶尔写个行书,看看都不象是自己的东西。所以,草书与行书所带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h3> <h3>过去我也想过,书法创作与绘画同属一家。为啥这么多年来,人们在书法创作的时候,首字都是重笔浓墨呢?也许那样更符合人们的常规审美。后来,我看到有的书家在创作的时候,前面使用了淡墨渴笔,很是合乎我的审美,于是,我在这一系列创作过程中,运用这种写法。</h3> <h3>在此幅创作中,使用了绘图的构图法,相互错位,并留下大片的空白,最后运用印章补白,使整幅作品看起来生动有致。同时,细心的朋友也会发现,书法的线条再一次进行了调整。</h3> <h3>手札式的二次创作,浑的纵笔增加了作品中的空白,使得作品中的紧关系更加明显,“夹岸复连沙”、“似雪”重笔字小,”认渔家“渴笔墨轻字大,这样安排使得作品获得轻重平衡。</h3> <h3>通过补印与补款,获得章法上的错位。补印更多的是获得视觉上的平衡。同时也对字形与墨色调整,避免前面的雷同。</h3> <h3><br></h3> <h3>行草相杂,有意识地把间距增大,结果发现, 书风为之一变。</h3> <h3>这类创作的方法是,下笔前在大脑里做个预想,先做主体创作,之后补款布白。最后以印冲墨,获取视觉上的平衡。为避免书写的惯性带来视觉上的疲劳,我努力改变线条的墨色与形式的差异。</h3> <h3>同样是乱石铺街的章法,此幅创作中,对书写的线条进行了调整,尤其是牵丝部分,弱化了。其次,章法中也不象前面的那么紧密,有了疏密变化,因而,显得灵动。</h3> <h3>运用了怀素的牵丝之法,书写时故意把线条写细了,忽然发现,这样写便有了怀素的影子。却不仅是简单的形似。</h3> <h3>此幅虽然弱化了墨色的强烈对比,却强化了线条的变化,因而,整体看来显得生机勃勃,恍若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一派热闹的景象。</h3> <h3>改变了”岸“的写法,忽然感觉这样写美感更好了。草书以致静,以楷书落款,强压阵脚。更显得雍容沉着。</h3> <h3>上半部分虽然墨色偏重,却由于距离的原因,显得稀疏。仿佛鲤鱼跳龙门 ,腾空而起,却姿态各异。中间补印,起初看来觉得空,补印之后才觉得,此举多余。</h3> <h3>”岸“字与”沙“的写法丰富了作品中的笔法,至 "明浑”,笔似乎一泄千里,感觉十分的畅快。</h3> <h3>线条的丰富变化往往赋予字以更强的生命力 ,通体看来,落款与补印是失败的,可惜了一幅作品。</h3> <h3>牵丝的减少反而令点划从字阵中脱颖而出,个个鲜活,有时书写并非刻意为之,反收到了意 想不到的效果。</h3> <h3>把“月明浑似“作为夸张强调主体,为丰富作品,偶用方笔,似是碑的笔法。魏碑笔法在草书的书写中是很少用到,偶尔用一下也无不可。在十七帖中可见。</h3> <h3><br></h3> <h3>似乎是对自然界景象的抽象的写法,每个人的理解不同,眼里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草原、树木、枯枝、月光、野花等,一切的景象皆可以入书。</h3> <h3>按照印象里简书的样子来写,有意识地把笔划写重写实,令其笨拙中不失乖巧,又显得厚重庄严。</h3> <h3>由于字形与墨色的变化,章法布局在无意间悄然变化,如果细心一些,你会觉得与前面的并不雷同 。</h3> <h3>部分字运用章草的写法,虽然看起来很不 成熟,但风气为之一变。</h3> <h3>这作品之所以留下来了,并不是说写的有多好有多成功。相反,个人是觉得不好的。整体的印象是燥狂症发了。留下的原因是想通过这样的书写来加深大家对书法线条的理解,粗线与渴笔枯笔的大量运用会得到一个么样的结果。</h3> <h3>总体来说算是写的出色一点的作品 ,不足的地方在当时是觉察不到的,只是到了拍照了才发现尾款太少了。只有大量补印。</h3> <h3>把手札的章法置于画中,落款却置顶。使其错落。</h3> <h3>虽然是我一个人,书写同一书体,但所处的时间段不同,所想的东西不同,笔下自然也不一 样。行书作品放在一起,似是而非。</h3> <h3>相对满意的一幅,落款不美。</h3> <h3>对个别的笔划进行了加重处理,使其与其他作品相近又不雷同。</h3> <h3>似飞鸟云集。</h3> <h3>魏碑笔法相杂,行笔时加入迟涩之意,使其不畅达,以致于看起来不那么圆润,略有苍劲之意。</h3> <h3>墨色处理上很满意。似江南俊杰,儒雅风流。</h3> <h3>状物式书写,烂漫主义的情怀。这只能说明,作者虽然性格内向木讷,仍然有一颗闷骚的心。本系列中,这类的作品有好几个,但个个给人的感受不尽相同。</h3> <h3>缩小了看,在章法处理上还算不错。</h3><h3>结束语:这一个系列的创作, 有点象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作者的本意不在于炫耀,更不是说作品写的有多好有多成功。我想通过这一系列的创作探索,能给大家在书法创作的时候提供帮助或参考,我们在书法创作的时候,究竟有哪些因素是可以考虑在下笔之前的,纸张、笔法、结体、形式、篇幅、墨法、线条、牵丝、书法意想等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