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篇

老朽

<h3>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Jiangsu Yencheng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Rare Birds)又称盐城生物圈保护区(简称盐城保护区),位于盐城市区正东方向40km,地跨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五县( 市)[1] ,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3′45″~121°18′12″,北纬32°48′47″~34°29′28″之间,区域面积为247260 公顷,1983年成立江苏省盐城地区省级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1992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更名为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h3> <h3>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一等的文禽。明朝和清朝给丹顶鹤赋予了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文官的补服,一品文官绣丹顶鹤,把它列为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凤的重要标识,因而人们也称鹤为“一品鸟”。人们也把鹤作为高官的象征。一幅鹤立在潮头岩石上的吉祥纹图,取“潮”与“朝”的谐音,象征像宰相一样“一品当朝”;仙鹤在云中飞翔的纹图,象征“一品高升”;日出时仙鹤飞翔的纹图,象征“指日高升”。[7] </h3> <h3>丹顶鹤体长约160厘米,翼展240厘米,体重约10公斤。全身几纯白色,头顶裸露无羽、呈朱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眼后方耳羽至枕白色,颊、喉和颈黑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三级飞羽长而弯曲,呈弓状,覆盖于尾上,因此,站立时尾部黑色,实际是三级飞羽,而尾、初级飞羽和整个体羽全为白色,飞翔时极明显。嘴较长,呈淡绿灰色,颈、腿也都很长,两翅中间长而弯曲的飞羽为黑色,并且在站立时整个飞羽都盖在尾部,常常使人误认为它有一个黑色的尾羽。雌雄相似。[1] </h3><h3>虹膜褐色,嘴灰绿色,尖端黄色。胫裸露部分和跗蹠及趾灰黑色,爪灰色。[1] </h3><h3>雏鸟被有黄褐色的绒羽,背部的颜色浅,腹部较深,肩部为乳白色,嘴和腿均是肉红色,3~4月后体羽逐渐变成洁白的颜色,头顶部的裸露部分则要到10个月以后才出现红色。[1] </h3><h3>丹顶鹤的骨骼外坚内空,强度是人类骨骼的7倍,而且它在迁徙的时候,常常排成巧妙的楔形,使后面的个体能够依次利用前面个体扇翅时所产生的气流,从而进行快速、省力、持久的飞行,时速可达40公里左右,飞行高度可以超过5400米以上,而且能够边飞边鸣。[1] </h3><h3>大小量度:体重♂7000~9000g,♀9000~10500g;体长1200~1520mm;嘴峰♂151~167mm,♀135~167mm;翅♂560~670mm,♀557~635mm;尾300mm;跗蹠♂267~301mm,♀255~297mm。[1] </h3> <h3>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是鹤类中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20~160厘米。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喉和颈黑色,耳至头枕白色,脚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飞翔时仅次级和三级飞羽以及颈、脚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极明显,极易识别。幼鸟头、颈棕褐色,体羽白色而缀栗色。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h3> <h3>鸣声</h3><h3>丹顶鹤高亢、宏亮的鸣叫声,与其特殊的发音器官有关。它的颈长,鸣管也长,长达约1米以上,是人类气管长度的五六倍,末端卷成环状,盘曲于胸骨之间,就像西洋乐中的铜管乐器一样,发音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声音可以传到3~5公里以外。[2] </h3><h3>丹顶鹤鸣声的音调和频率因性别、年龄、行为、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鸣声成串或单一,不仅在起飞时和在空中飞翔的时候鸣叫,而且在地面上取食和栖宿时也在鸣叫。一年四季,几乎每天每时都能听到它的鸣声,但以黎明前后最为频繁。每天在破晓之前,只要有一只率先启鸣,便会有第二只立即应声作答,而后群体中就一连串地彼此呼应,欢闹不止,直至日出。叫声不仅是配偶间和群体成员之间的传情和联络,而且也常用来表示骚动和对危险的警戒,但更重要的则是作为婚偶舞蹈的伴奏曲。[2] </h3><h3>繁殖期的雄鸟在与雌鸟对鸣时,头部朝天,双翅频频振动,在一个节拍里发出一个高昂悠长的单音,雌鸟的头部也抬向天空,但不振翅,在一个节拍里发出两三个短促尖细的复音。这种“二重唱”不仅是对爱情的表白,也是对企图入侵者的警告,而且还能促使雄鸟和雌鸟性行为的同步,保证繁殖的成功。雏鸟的鸣叫声主要有索取食物,保持联系和也许是出于某种生理需要的使劲鸣叫等3种。1岁龄的幼鸟在离开双亲后,有保卫领地以及无目的的鸣叫。2岁以后则有齐鸣、交尾前的鸣叫。此外还有在召唤起飞和报警时的鸣叫,营巢时的鸣叫等等。[2] </h3> <h3>鹤舞</h3><h3>每年3月末4月初,当丹顶鹤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配对和占领巢域,雄鸟和雌鸟彼此通过在巢域内的不断鸣叫来宣布对领域的占有。求偶时也伴随着鸣叫,而且常常是雄鸟嘴尖朝上,昂起头颈,仰向天空,双翅耸立,引吭高歌,发出“呵,呵,呵”的嘹亮声音。雌鸟则高声应和,然后彼此对鸣、跳跃和舞蹈。舞姿也很优美,或伸颈扬头,或曲膝弯腰,或原地踏步,或跳跃空中,有时还叼起小石子或小树枝抛向空中。[3] </h3><h3>丹顶鹤的舞蹈大多是由几十个、几百个动作的连续变幻,舞蹈的主要动作有伸腰抬头、弯腰、跳跃、跳踢、展翅行走、屈背、鞠躬、衔物等,但姿势、幅度、快慢有所不同。而这些动作及其后续动作,又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弯腰——伸腰抬头——头急速上下摆动;展翅——伸腰抬头——弯腰;伸腰抬头——弯腰——脚朝下跳跃;展翅弯腰——弯腰行走——颈部和身体呈“八”字形展翅衔物——展翅行走;衔物——跳跃抛物——不变位的体旋转,靠腿力或扇翅做跳跃,弯腰动作等。这些动作大多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例如鞠躬一般表示友好和爱情;全身绷紧的低头敬礼,有表示自身的存在、炫耀、恐吓之意;弯腰和展翅则表示怡然自得、闲适消遣;亮翅有时表示欢快的心情等。</h3> <h3>吉祥符号</h3><h3>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一等的文禽。明朝和清朝给丹顶鹤赋予了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文官的补服,一品文官绣丹顶鹤,把它列为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凤的重要标识,因而人们也称鹤为“一品鸟”。人们也把鹤作为高官的象征。一幅鹤立在潮头岩石上的吉祥纹图,取“潮”与“朝”的谐音,象征像宰相一样“一品当朝”;仙鹤在云中飞翔的纹图,象征“一品高升”;日出时仙鹤飞翔的纹图,象征“指日高升”。[7] </h3><h3>其实,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它是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的一种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它与生长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树毫无缘份。但是由于丹顶鹤寿命长达50~60年,人们常把它和松树绘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7] </h3><h3>东亚地区的居民,用丹顶鹤象征幸福、吉祥、长寿和忠贞。在各国的文学和美术作品中屡有出现,殷商时代的墓葬中,就有鹤的形象出现在雕塑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钟,鹤体造型的礼器就已出现。</h3> <h3>黄老道学在东汉兴盛起来。由道家发展成为道教,成立教团组织,创始人是1900年前的张道陵(公元34~156年)。他说太上道君(即老子)降临,授他“天师”称号,创立了五斗米道。他学道的地方就是鹤鸣山,这里还有待鹤轩、听鹤亭等建筑。道教著作《云笈七签》中说张道陵可骑鹤往来。佛教是修来世,而道教是修今生。道教认为人这个生命,经过修炼,灵魂和肉体可以升天,长生不死,从而达到神仙的境界,“与天地同休,与日月同寿”。[7] </h3><h3>2003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启动了国鸟评选活动,并成立了专家评选小组和确定了评选标准。2004年5至6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新闻社、新浪网联合全国20多家新闻网站举办了网上推举国鸟活动。在候选的10种鸟类中,丹顶鹤获得500万网民中64.92%的选票,遥遥领先于其它竞争者。中国国家林业局把丹顶鹤作为唯一的国鸟候选鸟上报国务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