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艳同悲《红楼梦》之薛宝钗

夕又

<h1> 《红楼梦》开场的时候,主角们年龄都不大,比较年长的凤姐也还不到二十岁,二玉更是只有六七岁。 <br> 随着故事的展开,大观园热闹的生活为我们展示了她们的成长和成熟,二玉由初识到相知、从猜疑到信任,凤姐从事事抓尖要强到看开看淡甚至看破,都是她们慢慢成熟的标志。 <br>  唯有一人,她一出场就是成熟的,连比她年长的凤姐心思也不如她。 <br>  她就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宝姐姐——薛宝钗!</h1> <h1>  薛宝钗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喜欢她的认为她宜室宜家,不喜欢她的认为她心机太重。 <br>但是既然入了万艳同悲的“薄命司”,心机重也好,理智无情也好,都只是悲剧的另一种姿态。 <br>  父亲本来极爱宝钗,让她读书识字明理。可惜父亲去世太早,宝钗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在父亲肩头撒娇的快乐,就不得不承担起和母亲共同管家的重任。 <br> 哥哥薛蟠“性情奢侈,言语傲慢”“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母亲治家无方,对哥哥只有骄纵溺爱,连家人伙计也“趁时拐骗起来”导致“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br> 年幼的宝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成熟起来的。</h1> <h1> 刚出场的时候,宝钗只有十四岁,一个中学生的年龄,也是人生中最好的年纪。 <br> 大多数人在这个年纪,正是无忧无虑,肆意挥洒青春的时候——生命充满蓬勃的朝气,生活的压力还轮不到自己来承担,对未来充满无知的无畏,却又脱掉了童年的稚气,多了些少年的果敢。 <br>  宝钗却无法好好享受自己的青春,作者说她“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这里,针黹是陪衬,家计才是主要的。这个年龄的宝钗已经开始为家里大小事务操心了。 <br>  第一次在贾府过生日,是宝钗十五岁的及笄之年。这是古代女子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凤姐还和贾琏商量着给她办的隆重点,可是宝钗自己却不敢任性,因是客居,她点戏、点吃的,都乖觉的依照贾府老祖宗的喜好来。 <br> 有人说她圆滑有心机,更多人却觉得悲凉,最天真烂漫的年龄,却早早学会了察言观色、取悦他人,岂不悲哉!</h1> <h1> 湘云要请客,她帮助出谋划策;黛玉需要燕窝,她就叫人悄悄的送来;袭人烦湘云做鞋,她体谅湘云的不易,主动帮袭人做;邢岫烟不得已当了衣服,她悄悄叫人赎了来;薛蟠出去贩运货物,她就叫了香菱到大观园居住,只因知道香菱“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了”;薛蟠带回来的礼物,她连赵姨娘处也会送一份。<br> 她处处细心,事事体贴,连一直疑心她的黛玉,也不得不感叹:我知道你待人是极好的。<br> 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获得了贾府上下多数人的喜爱。</h1> <h1> 金釧之死,肇事者是宝玉、王夫人和金釧本人,并没有宝钗什么事,但是很多人却把这件事当做宝钗无情的罪证,原因是宝钗为王夫人“脱罪”说金釧糊涂。<br> 然而,细想,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薛宝钗作为一个按最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大家小姐,她所做的所说的也不过是当时的正统思想而已。<br> 古语云:子不言父过,又云: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封建道德要求宝钗无法指责作为长辈的王夫人,何况金釧死而不能复生,这结果已无法改变。宝钗能做的就是尽量安慰心存愧疚的王夫人,并尽可能的补偿金釧家。<br> 她拿出自己的新衣服装裹金釧,并建议王夫人多赏些银子。根据当时的封建制度,金釧一家作为贾府的私产,这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br> 此刻,宝玉和其他的小姐们也许会对金釧的死难过,也许会对王夫人有微词,但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宝钗的做法。<br> 不是宝钗无情,也不是其他姑娘无能,是生活给宝钗出过更多的难题,让她不得不冷静理智罢了。<br> 柳湘莲失踪之后,薛蟠痛哭不已、薛姨妈哀伤感叹,只有宝钗记得慰劳伙计、酬谢生意同伴。她不为柳湘莲难过吗?非也,只是她知道那一刻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br>  如果她也像母亲和哥哥一样沉湎于悲痛之中,而忘了生意正事,那才是薛家真正的灾难。<br>  宝钗的花语是“任是无情也动人”,但无情却并非她的本意。她与年龄不相符的冷静,不过是严酷生活的馈赠</h1> <h1> 在春花烂漫的大观园里,宝钗忘情的扑蝶;宝玉将她比喻成杨妃,她忍不住发飙;宝玉挨打,她又动情的表达关切。<br> 这些都时时提醒我们,其实宝姐姐也还是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她也想活泼也想任性,也想抛开俗世的牵绊燃烧自己的真情。<br>  可惜,她活泼任性的火苗也就晃动那么一下,很快就会被清寒的“冷香丸”压抑下去。父亲去世,哥哥不争气,母亲治家无方,叔叔一家也零落了,宝钗她肩头担着的是整个薛家的未来。<br> 她容貌“艳冠群芳”,才华不输湘黛,看书之多、知识面涉猎之广大观园里无人能及,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都看过。谈诗,她随意道出“杜工部之沈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当家理财,她出口就是朱子的《不自弃文》;论及画画,颜料工具技艺细节,连惜春这个善画者都自叹不如。<br> 薛蟠挨打,薛姨妈要找人拿柳湘莲出气,宝钗却指出这正是母亲溺爱之祸,并劝母亲不要仗势压人。<br>  之后薛蟠要出门躲羞,顺便做点生意,薛姨妈不放心,不让其去。又是宝钗觉得这正是锻炼哥哥的好机会:一半尽人力,一半听天命罢了……到了外头,谁还怕谁,有了的吃,没了的饿着,举眼无靠,他见这样,只怕比在家里省了事也未可知。一个十几岁少女的见识能力,竟在当家主母之上,殊为可叹,亦为可悲!</h1> <h1>  金钏之死,柳湘莲之失踪,宝钗的所作所为,看似无情,却是理智所在。她人住在大观园,却认定了“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就算王夫人再三的托她照看大观园,她也事事小心勤勉,不肯多行一步。探春要兴利除弊,她还恐有人不服,不忘先向大家讲道理:……姨娘托我。我免不得去小就大,讲不起众人嫌我……皆因看得你们是三四代的老妈妈,最是循规遵矩的,原该大家齐心,顾些体统。 <br>  她所住的蘅芜苑需人打理,探春推荐擅长这方面的莺儿娘,她却一口回绝,皆因她家是亲戚,要避“外戚干政”之理。</h1> <h1> 宝钗如此的努力,如此的上进,如此的平和端庄,却仍然难得到贾府最高层贾母的认可。 <br> 中秋节赏月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贾母并不喜欢宝钗所认为的热闹戏文,她喜欢清幽的笛声,还要借着水因听,对音乐欣赏有极高的要求,而宝钗却把她当成广场舞大妈了。 <br>  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宝钗一直坚持的简朴省事,也并不符合贾母对大家闺秀的定义。宝钗的做法让贾母觉得“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又说“那些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 <br>  那一刻的宝钗,大概就像电影《窈窕绅士》里的男主角吧。有钱人不一定就是绅士的:看画展,却不明白那些名画的精髓;欣赏交响乐,却在剧院睡着了。暴发户硬要装作绅士,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h1> <h1> 可是,这实在不是宝钗的错。她出生在商人家庭,她很小就知道侯门小姐们不认识的当票子。 <br>  凤姐打趣要黛玉做贾府的媳妇,说了古代婚姻要看的四要素:人物、门第、根基、家私。 <br> 宝钗的模样和家私自然是不逊于贾府的,门第和根基,却比暴发户和绅士的鸿沟还要大。 <br>  商人,作为古人九级地位的最末等,实在无法和侯门公府、世代簪缨的贾府相比。所以,宝钗一直无法获得贾母的首肯,就连一向喜欢她的王夫人,在触及到自己名声的时候也不会保护她。所以,抄检大观园,宝钗成为被迫搬走的唯一一个。</h1> <h1>  最后的最后,宝钗还是如愿嫁给了宝玉。 薛家的振兴要依赖贾府,大厦将倾的贾府也需要一位“理智无情”的人来支撑。二玉的木石前盟是今生的爱情,二宝的金玉良缘是一桩看似理想的婚姻,这婚姻是一种需求,甚至是一种交易,唯独与爱无关。 可惜这婚姻并不美满:林妹妹死,宝兄弟走,贾府“树倒猢狲散”。 大概只有宝钗还是端庄的,还有那百花深处的蝴蝶,那些海棠盛菊花冷的诗句,是否还能梦里相见呢。 那沉甸甸、被錾上八个字的金锁,原来预示的并非因缘,而是故事的结局。“芳龄永继”的前提是“不离不弃”,可丈夫的出家,让动人的牡丹情归何处?</h1><h1> 丰年好大雪,覆盖了金簪也覆盖了所有的心事,只剩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h1> <h1>  万艳同悲,如果是一杯少女的眼泪,你一定看不到宝姐姐的痕迹,不是宝钗不哭,而是她的苦难都被无情的大雪隐藏了痕迹。</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