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日,笔者在原平市乡下一农户家街门上见到一块清代木制牌匾。该牌匾呈长方形,长约140厘米,宽约95厘米,系用北方老榆木制成。匾面上书两个苍劲敦厚的楷书大字“耆宾”,题头为“特授修职、文林郎崞县儒学教谕、训导加三级纪录一次覃、周为周学春立”,落款为“大清光绪十二年孟春姑洗月榖旦”。可见,这是一块由崞县儒学颁发给周学春的“耆宾”名号匾。此匾虽历经百年风雨的侵剥,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保存完好。</h3><div> 那么,“耆宾”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名号呢?今按《说文》解释,“耆”,即六十岁老人也;“宾”者,接人以义者也。《仪礼·乡饮礼》注:贤者为宾。由此可以解释为六十岁以上德高望重者,为“耆宾”。</div><div> 在清代“耆宾”名号的加冕非常郑重,须由官方正式确认。按清制,每岁各省州县儒学遴访一些年高德勋之乡绅,拜为大宾、介宾或众宾。所举宾介先由在籍儒学颁发资格执照,然后上报督抚核定,最后具明该姓名和籍贯报礼部备案,注册后方称“乡饮耆宾”。乡饮耆宾享有参加由地方官吏主持的“乡饮酒礼”的礼遇。这种酒礼是一种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一般在每年正月某日和十月某日举行。宴会当天,各路耆宾在儒学讲堂依次坐好,主持官吏大唱赞歌,并依次饮酒,互相礼拜,以这种独特的尊老仪式达到官方教化民众“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的目的。这类乡饮耆宾尽管非地方官员,但在乡里、族里名望颇高,他们可以帮助有司推行地方教化,实行“家长式”的管理。</div><div> 这块“耆宾”匾就是光绪年间由崞县儒学教谕覃渭和训导周家俨为周学春所立的名号匾。它既是一种荣誉,又是一种隐性的权力的赋予。接受者往往将牌匾高悬于门庭之上,供若神主,并用以申明朝廷之法,敦序长幼之节。</div><h3>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乡饮酒礼”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将情感、道德与法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一种宴饮的方式推行礼仪教化,宣传法律精神,弘扬礼遇贤能、友善互助的社会风气,以起到凝聚人心、稳定封建秩序的作用。在这方面,耆宾的作用,是那些冰冷僵硬的法律条文所不能比拟的。</h3> <h3>作者简介:</h3><div> 温峰著,1971年9月生,山西原平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忻州市收藏家协会书画委员会副主任,忻州师范学院区域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原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div><div> 收藏与研究本地历史文化实物遗存二十余年,并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文稿,先后有四十多篇文史作品在省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参与编辑《崞阳古城》、《书画同川》、《崞风》、《崞县中学简史》等书,主编《东社温氏族谱》,著有《崞纸遗音》、《原平百年影像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