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第一天的一大早,杨司机的小车来到我们下榻的酒店的大门前,将接我们前往离贵阳约200公里的西江千户苗寨。老天阴雨绵绵,雾气蒙蒙,车窗外飘着雨粉,吐气濛着车窗。小车掠过一座座山,飘过一棵棵树,山道弯弯,山水依依,一栋栋别样的楼房,一条条蜿蜒的小道,编织出贵州美丽的风貌和景色。</h3> <h3><font color="#010101">约3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西江千户苗寨的所在地雷公山麓,眼前被好客的苗族兄弟姐妹的迎客方式所感染。若大的被鹅卵石铺就的花纹广场人山人海,苗族大爷吹着竹笙,苗族妇女穿着各年龄最美的服装并撑着花伞载歌载舞地欢迎远方来客。</font></h3> <h3>这一迎客队的服装看得出来是苗族中老年的节日盛装。</h3> <h3>这是年轻女人的节日盛装。挂饰和绣品都是苗家女子手工制作的。</h3> <h3><font color="#010101">很多客人进苗寨入住。</font></h3> <h3>花纹卵石地和墙面。</h3> <h3>我们的苗寨潘姓导游是一位身着一袭苗族便装的年轻女子,长得文静秀丽,嫩白的皮肤,洁白整齐的牙齿,一朵绽放的牡丹花戴在头的发髻上,再加,她那一抿嘴的两个酒窝,犹如出水芙蓉般的美丽。</h3><h3><br></h3><h3>盘发后的大发髻是人工制作的。</h3> <h3><font color="#010101">在迎客的广场上,导游小潘一定让我尝尝苗家制作的迎客酒(糯米制作)。不胜酒力的我在新年的第一天真正地感受到触电般暖流滚滚穿胃肠的滋味。真美好!</font></h3> <h3>验票进闸门后,要坐上大巴车至苗寨口。</h3> <h3>苗寨门口的服务台,两位面无表情的女子呆坐着。</h3> <h3>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山间层层的吊脚楼,河上座座的风雨桥,把苗寨与周边的自然融为一幅美丽的画卷。</h3> <h3>冬季的水源不如春季的多,所以,河床裸露。</h3> <h3>苗族人用黑色的较多,如穿黑衣服,铺黑瓦片。</h3> <h3>黑色屋顶,边缘黑白瓦片相叠。</h3> <h3>苗寨的山底基本商业化了,处处展示商业化的繁茂和竞争。</h3> <h3>路上赶上烧柴火的一群年轻男子,在为晚上长桌宴作准备。</h3> <h3>男士们切肉的景象。</h3> <h3>苗寨是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一楼放工具,二三楼住人。</h3> <h3>风雨桥是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之用。数座耸立在雷山下的河上,其桥的长廊两侧有木质长椅,人们可坐上望风看水。</h3> <h3>风雨桥上。</h3> <h3>由于没有大雨,水质清澈见底。</h3> <h3>西江千户苗寨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的民族史。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人们因战乱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徒,有的到西北,四川,云南,贵州西部等地。迁落贵州西部雷山片的在1959年并入凯里县。</h3> <h3><font color="#010101">由于山下的苗寨已成了旅游商业区,大多数的苗寨人都居住在山上或山腰中。</font></h3> <h3>山雾腾腾,缭绕村寨。</h3> <h3>上午11:30苗寨剧场有半小时的歌舞表演。</h3> <h3>看演出的人挺多的。</h3> <h3>导游小潘说: "这些跳舞的苗家美女多是本寨和周边寨子里选出来的,苗家人不是人人能歌善舞的,但人人能喝酒是不假。"</h3> <h3>舞蹈的音乐优美,舞者个个尽善尽美。</h3> <h3>舞蹈表现了苗族敬酒的一个方式: 数个不等的女人用她们斟满酒的酒碗一个一个衔接并灌入客人的口中。</h3> <h3>苗寨的总体感觉; 女人比男人高大,男人不如女人长得好。苗族人进入中老年后,服饰显得色暗颜淡,多为黑色,唯有女人的头花不分女人的年纪,大而艳丽。</h3> <h3>苗寨长老的无伴奏男女合唱。是一首古老的苗歌世代相传着,导游说:。"苗家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都为口口相传而承。</h3> <h3>苗家的团结歌。</h3> <h3>观看演出后,我们来到了一餐厅,吃了一顿带有苗家风味的午餐,有苗家腊肉,酸汤鱼和牯藏肉等。苗家菜有辣有不辣的,可以选择并告知厨部。</h3> <h3>看见同桌来自甘肃的年轻男子被敬酒的过程: 苗家人说: "歌声不停酒水不断" 。三位美女唱着敬酒歌站在被敬酒人的背后,两位端着盛满酒的酒碗,一位提着小酒壶,口中唱着歌,叠罗汉式的把酒灌入这男子口中,过程中,还要用两块大肉在被敬酒人的嘴唇上来回擦拭并塞入口中。真是开眼啊!</h3> <h3>午饭后,我们还要乘车到山顶看苗寨。</h3> <h3>乘车站。</h3> <h3>苗家的水稻田。</h3> <h3>苗家景区地图</h3> <h3>上了山顶看苗寨。一片片雾气,一眼眼弥漫。</h3> <h3>千户苗寨在2005年的人口普查中: 1258户,人口5326人。</h3> <h3>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县城36公里,距贵阳200公里。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h3> <h3>山顶的观景平台,有很多穿苗家服装照相的商铺,可自选颜色和式样,比苗家人平时的服装颜色艳丽很多,无论男女成人或儿童都为¥10/套(包括头饰和挂饰)。如果要店主拍照再加¥10。</h3> <h3><font color="#010101">一位苗家大妈围着我并不停着叨咕: "穿服装照一张吧! " 我经不住人家新年又冒雨的辛劳,"我穿!'穿! " 就这样,有了导游小潘为我拍的这些苗寨照片。</font></h3> <h3>苗家的马不高大,多为扛活儿走山道用。</h3> <h3><font color="#010101">下了山,又见一座风雨桥。看看桥上的三个字。啥意思?</font></h3> <h3>有几位妇女在铺鹅卵石路面,很费工时的。</h3> <h3>一位"老者",一问他今年68岁。</h3> <h3>走进一个古老的小巷子里。</h3> <h3>小巷里安静,有一些住家和商铺。</h3> <h3>还有一些壁画。</h3> <h3>幽静的巷道。</h3> <h3>小巷里的水池。</h3> <h3>一群苗家人在聊天。</h3> <h3>一位大爷在戴新帽。</h3> <h3>一位苗家美女在回家的路上。</h3> <h3>一只小狗和孩子。</h3> <h3>打扫卫生的大姐。</h3> <h3>小巷留影</h3> <h3>烤包子。</h3> <h3>卖牛角梳。</h3> <h3>小巷里的腊肉铺。</h3> <h3><font color="#010101">小巷内的一小道挂满了彩伞。</font></h3> <h3>僻静的一角。</h3> <h3>祭祖坛。</h3> <h3>小巷里的石磨。</h3> <h3>小巷之光。</h3> <h3>走出小巷。</h3> <h3>小巷炊烟。</h3> <h3>小巷里的一户人家。</h3> <h3>博物馆斜对面的一个广场。博物馆仅有少量物品和文字讲解,不去也罢。</h3> <h3>最后的景点是走进商业大街。</h3> <h3>卖酒的商铺。</h3><h3>这里最出名的,可现吃的有腊肉,紫色地瓜和黄豆糯米粑,后者商业街卖¥5/个,回到进门的停车场边的商铺卖到¥10/个,抢钱呢!</h3> <h3>商业街还是挺长的,又赶上雨粉,苗寨的道路修起来不容易,走起来并不那么省力。</h3> <h3>我再次走到进门时的苗家村寨,一股难忘的思绪在脑海中徘徊,山村苗寨的景色之美是无法用现代城市人的目光来审视的。它给予我们的是时光沉淀后的沉静,浸透着岁月闪烁时的异彩。无论它的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它的存在是我们今天想要保持的真实,真切和真正。现在的大兴土木,盖着西门的一片 "宏伟",再来这儿,我相信这儿已不再是我今日所见到的面貌,是什么样? 不好说! 来这儿看看就知道了。</h3> <h5>[注]手机拍摄于2018-1-1西江千户苗寨</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