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追寻红军革命斗争足迹,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2018年1月1日, 一行6人在武夷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罗永胜主任、星村镇巨口村党支部朱明芳书记、林月宏村主任和村组织委员的带领下,前往<font color="#ed2308"><b>星村镇巨口田头村</b></font>参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革命活动遗迹。</h3> <h3> 星村镇巨口村<font color="#ed2308"><b>田头自然村</b></font>,位于武夷山市西南部,为<font color="#ed2308"><b>革命老区基点村</b></font>,距市区35公里。</h3> <h3> 全村在册人口210人,常住人口约50人。土地面积5600余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茶叶、西瓜和烤烟等。</h3> <h3> 建阳独立营驻地。1930年10月,中共建阳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时,从各地武装民众队中挑选精干人员,组建成拥有百余人的建阳独立营 。</h3> <h3> 由于遭受叛徒破坏,中共建阳县委机关分别于1931年12月和1933年8月两次迁入田头村,在此继续领导建(阳)崇(安)边革命斗争。</h3> <h3>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闽北苏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攻,闽北进入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为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1935年2月,中共闽北分区设立西南战区,建阳独立营大部分人员被调往战区组建西南战区独立营。</h3> <h3> 院内全景。</h3> <h3> 长期的革命斗争,在田头村留下许多革命活动的遗迹,村内许多院墙上存留大量红军标语,为目前武夷山市境内发现红军标语最集中、保存最好的村落。</h3> <h3> 由于受国民党当年多次洗劫、历史变迁及自然风化,许多遗迹已破损严重。墙上赭石色油漆书写的是“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因部分墙体坍塌,标语已不完整。</h3> <h3> "粉碎敌人"。</h3> <h3> "五次围剿"。</h3> <h3> 红军教导团团部,西南战区司令部。</h3> <h3> 院内全景。</h3> <h3> 1929年10月,闽北红军五十五团成立后,有力地推动了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全县广大青壮年积极要求参加红军。</h3> <h3> 1930年8月,崇安县委以星村区新参军的船工和纸工为主体,成立<font color="#ed2308"><b>红军教导团</b></font>,团长由陈耿兼任,全团400余人。</h3> <h3> 1930年10月,闽北党组织奉命并入赣东北省委,教导团和红军五十五团共1500多人,开赴赣东北苏区,编入红十军。</h3> <h3> 1935年2月,为加强对崇安县西南部区域革命斗争的指挥领导,经中共闽北分区委批准,在星村区<font color="#ed2308"><b>巨口村田头自然村</b></font>成立中共西南战区委员会,书记为汪林兴,成为闽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南部指挥中心。</h3> <h3> 战区下辖星村、曹墩、浆溪等区委以及崇安的星村、桐木、曹墩、汀浒和建阳的莒口、将口、麻沙等几十个乡村,它既是党政机构,又是军事指挥机构,西南战区委员会下辖一个独立营、两个连。</h3> <h3><font color="#ed2308"><b> 汪林兴</b></font>(1908-1944),崇安县上梅乡岩后村人。1928年参加上梅暴动,先后任中共崇安县白水区、大浑区区委书记,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军委主席兼赤卫营政委、崇安县委书记。<br></h3><div> 1932年底,汪林兴率700多名青年游击队员组成运枪团,越过敌人多道封锁线,徒步从中央苏区江西黎川取回一个团的枪支,被闽北分区委授予"模范团"称号。1933年9月,调任中共建阳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br></div> <h3> 1938年1月,闽赣区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开赴皖南前线抗日,闽赣省委也改为闽浙赣特委,汪林兴任特委组织部部长,以新四军三支队副官兼崇安留守处副主任的身份,继续留在闽北组织抗日。1938年6月,闽北、闽东和闽中党组织合并,组成福建省委后,汪林兴任省委委员、省委民运部长兼闽北特委书记。</h3> <h3> 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对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汪林兴率领游击队转入高山密林坚持斗争。1944年8月,在江西铅山峨眉坂村购买粮食时突遭袭击,不幸中弹牺牲,终年36岁。</h3> <h3> 巨口村组织委员为大家介绍红军在田头村的革命活动情况。</h3> <h3> 八十年弹指一挥间,远处山丘平台,原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刑场,现已是绿色茶园一片。</h3> <h3> 红军巷。</h3> <h3> 建阳县委驻地。</h3> <h3> 红军标语最密集、最集中的院落。</h3> <h3> “拥护红军作战 收回赤色崇城”。</h3> <h3> “拥护中国共产党”。</h3> <h3> “打倒帝国主义列强”。</h3> <h3> 红军巷。</h3> <h3> 红军巷。</h3> <h3> 战役见证墙。</h3> <h3> 弹孔痕迹依稀可见。</h3> <h3> 独立营战地医院。</h3> <h3> 星村镇巨口村林月宏村主任介绍陈耿居住地。</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ed2308"><b>陈耿 </b></font><font color="#010101">(1905--1933),原名浩源,号硬石,崇安县黄土村程家洲人。1924年投奔革命的中心广州,在国民革命军中任排长。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脱离国民党军队。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29年底,闽北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成立,陈耿任团长。1930年5月11日,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陈耿被选为苏维埃执行委员、军事委员会主席。</font></h3> <h3> 1930年8月1日,陈耿组建新的红军教导团,兼任团长。1930年10月五十五团和教导团编入红十军后,陈耿被调往赣东北,历任红十军第八十二团参谋长、仲发学校军事部长、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五分校教导员。1932年冬,闽浙赣省军区成立,陈耿任军区武装部第一科科长。</h3> <h3> 陈耿调赣东北后遭到排挤,1932年王明左倾路线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肆虐,在肃反扩大化中,陈耿被错划为“改组派”,1933年9月被逮捕杀害,终年28岁。</h3> <h3> 田头村全景。</h3> <h3> 探访王原生营长烈士墓地……</h3> <h3> 村庄东南和西北侧的制高点上,构筑了战壕工事,两者互为犄角之势。</h3> <h3> 探访红军烈士墓群及战壕……</h3> <h3> 红军烈士墓群。</h3> <h3> 西北侧制高点的战壕工事。</h3> <h3> 武夷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罗永胜。</h3> <h3> 迫击炮阵地。</h3> <h3> 山顶视界极好,站在战壕上,进村道路一览无余,可以监视敌人的一举一动。</h3> <h3> 模拟射击……哒……哒哒哒……</h3> <h3> 巨口村位于星村镇西南部,距星村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下辖11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在册人口1500余人。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7万余亩,耕地面积3872亩,茶园面积约2000亩。</h3> <h3> 村庄东南侧,有一座建于明未清初的石拱桥。</h3> <h3> 桥长19米,跨度17米,拱高10米,宽5米,为福建省单孔跨度最长、最高的石拱桥。 </h3> <h3> 该石拱桥又称<font color="#ed2308"><b>"红军桥"</b></font>,是原巨口村通往田头村的必经之路。</h3> <h3> 桥体、桥面为条石砌筑而成。</h3> <h3> 从桥下向上望去,拱桥就像一把拉满弦的弓,气势如虹。</h3> <h3> 正前方远处山峰,为火焰峰(齐云峰)。</h3> <h3> 拱桥西侧正前方的两座山峰,为虎山。相传,建桥之前,由于山虎"虎视耽耽,其欲逐逐”,村庄多有不吉,乡民遂在溪河上建起一座弓型拱桥,引溪河为箭,直指山虎。之后,巨口村风调雨顺,民众富庶安康。</h3> <h3>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巨口村两委主官表示,要在上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立足当地资源实际,用好相关政策,实施<font color="#ed2308"><b>“红色美丽乡村”</b></font>工程,积极发展乡村红色旅游,让广大村民分享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使田头村成为<font color="#ed2308"><b>"甜头村"</b></font>。我们期待,田头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