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一径溪声满

<h3>在不可知的神秘海域上,一定有无数生命的小舟,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会进入人类的视野。每只小舟从桅影初现,到停靠此岸,还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漂流。这个漂流过程是在母亲的子宫里完成的。随着雨儿的肚子一天天隆起,我仿佛看见一只陌生的小舟,我对它一无所知,它却正命定向我缓缓驶来。</h3><div>——《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div> <h3>有了你,我们才发现,这种心甘情愿的辛苦是多么有滋有味,爸爸从给你换尿布中品尝的乐趣不亚于写出一首好诗!</h3><div>——《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div> <h3>现在我才知道,男人不做一回父亲,女人不做一回母亲,实在算不上完整的人。一个人不亲自体验一下创造新生命的神秘,实在没有资格奢谈永恒。</h3><div>——《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div> <h3>过去常听说,做父母的如何为子女受苦、奉献、牺牲,似乎恩重如山。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这受苦同时就是享乐,这奉献同时就是收获,这牺牲同时就是满足。所以,如果要说恩,那也是相互的。而且,愈有爱心的父母,愈会感到所得远远大于所予。</h3><div>——《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div> <h3>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h3><div>——《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div> <h3>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往往是短暂的,最震撼心灵的事件多半带有突发的性质。心路历程不服从岁月流逝的节奏,它有时会弯曲,缠绕,打结。谁能计算心灵刻痕的深度和记忆的长度呢?</h3><div>——《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div> <h3>生命连同它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虚幻的——这个观念对于快乐是一个打击,对于痛苦未尝不是一个安慰。用终极的虚无淡化日常的苦难,用彻底的悲观净化尘世的哀伤,这也许是悲观主义的智慧吧。</h3><div>——《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div> <h3>当一个选择的后果不仅关涉到自己,而且关涉到他人尤其是自己所爱的人的命运时,悔恨中必定还包含着内疚,并且被这内疚强化。内疚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对于选择及其后果的伦理责任而感到的痛苦。如果只是自食其果,与他人无干,就只会悔恨,不会内疚。 </h3><div>我的情形正是这样:因内疚而更悔恨,因悔恨而更悲伤。</div><div>——《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div> <h3>我站在悬崖上,对面是一座宝山,中间隔着无底深渊。悬崖离宝山只有一箭步之遥,如果纵身一跃,可能跳上宝山,也可能跌下深渊。在这种情况下,我也许冒险一试,也许转身走开,仍然谈不上选择的困境。如果背后有追兵断了我的退路,我不跳必死,跳有一半希望跃上对面的山头获救,则我多半会跳。这已是一种困境,但不甚严重,选择毕竟是容易的。 </h3><div>我仍然站在悬崖上,背后是追兵,面前是深渊,但并无可供我冒险一跳的另一座山。我要逃避追兵,就只有葬身深渊。我若拒绝跳崖,就只有死于追兵之手。这时我才真正陷入了两难之境。</div><div>——《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div> <h3>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h3><div>——《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div> <h3>我觉得,周国平为他女儿著这部书是他为捍卫生命的尊严以笔为刀与死亡所做的一场肉搏战。</h3><h3>——朱海军,《今晚报》1997年4月11日</h3> <h3> 当我买下了那本摆在书架上的《妞妞》,读完了周国平满纸的冷峻和温柔,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我们都是妞妞。</h3><h3>——柳松,《南昌晚报》1997年7月17日</h3><div><br></div><div><br></div> <h3>《妞妞》是为除周国平之外的另一个或其他许多的寂寞而写的。周国平大概永远不会知道,陪着他的寂寞坐着的,另外还有很多寂寞。</h3><h3>——黄集伟,《齐鲁晚报》1997年8月23日</h3><div><br></div><div><br></div> <h3>在美国,有两所著名的医学院——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已将《妞妞》一书作为案例编进了讲义,讲义科目为医学伦理学。所以在美国,《妞妞》被称为“中国医学人文学的重要作品”。如此判断理由充分:《妞妞》不仅仅是一个作者亲历的悲情故事,而且它还展现出一个鲜活的病人世界。</h3><h3>——《北京晚报》2000年1月10日</h3><h3>《妞妞》一书“给中国公众提供了一个反省现代医学观念与制度的生动案例”。</h3><h3>——《中华读书报》2000年1月12日</h3> <h3>这是2018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同杨绛的《我们仨》、余华的《活着》、蔡崇达的《皮囊》等一样,都是“灰”色调的,周国平说:“人生的终点是死,是空无,在终点找不到意义。于是我们只好说:意义在于过程。”</h3><h3>欢迎大家转发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ZWL999666</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