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0月17日傍晚,我们从交河故城乘大巴到吐鲁番市,一边吃风味大餐一边看歌舞演出,23点50分,在吐鲁番火车站上专列,直奔甘肃省,于18日上午11时多抵达甘肃的柳园火车站,下车后,即上旅游大巴,赶赴敦煌莫高窟,继而观赏《丝路花雨》,驼走鸣沙山,探究月牙泉……</h3> <h3>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h3> <h3>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h3> <h3>走进景区,看到一大片山崖上的石窟分层次地排列着,我们一下子还真不知道从那看起,只能跟随景区讲解员,边听边看,才逐渐地感受和领会到莫高窟的历史与文化、辉煌与衰败、深奥与价值!</h3><h3> 在我国有四大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开凿年代较早,迄今已有1638年的历史;二是规模宏大,现保存完好的洞窟492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着,错落有致,绵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画十分精美,现存彩塑2499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有人称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h3> <h3>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h3><h3> 莫高窟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北区的243个洞窟,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基本无彩塑和壁画。</h3> 莫高窟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宫殿。<div> 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div><div> 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第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小则10余厘米。</div> <div>石窟绘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div>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第96窟35.6米的弥勒佛坐像,是莫高窟最大的彩塑坐像,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font></h3> <div>彩塑是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惟妙惟肖,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r></div> <h3>第159窟的大卧佛</h3> <div>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留壁画45000多平米,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如果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div><div> 我们一边听讲解员讲述,一边目不暇接地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只见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等,让人赞叹不已。</div><div><br></div> <h3>精美绝伦的仙女飞天彩绘画</h3> <h3> 讲解员对我们说,现在看到的莫高窟是经过抢救修复的,事实上经过元明两朝的废弃,到清朝末年20世纪初被发现的时候莫高窟已呈现荒芜凄凉的景象,窟前的木栈道大都毁坏,崖面坍塌,洞窟残破,堆积如山的流沙因长期无人清理,把最下层的许多洞窟都掩埋了。</h3> <h3> 讲解员还愤慨地对我们说,这是莫高窟第17号洞窟,这是一个中国人永远耻辱的地方。</h3><h3>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h3><div> 此后,英国探险者斯坦因来到莫高窟,巧言令色仅用4锭马蹄银诱骗王道士,就换走了大部分经书,至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内。<br></div><div> 当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将文献资料几乎搬空之后,莫高窟又迎来了一个强盗——美国人华尔纳。他看到能拿的都被拿了,气急败坏的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也是让莫高窟遭受毁灭性打击的一次破坏,他竟然残忍的将大量的雕像和壁画切割下来偷运回国。</div><div>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div><div>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div><div> 1920~1921年间,苏联十月革命后在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沙俄白匪在陆军少校阿连阔夫的带领下,逃窜出国,越过边界,从新疆逃到中国后被拘留,后被安置在莫高窟长达半年之久。这班匪军在绝望潦倒中,洞窟壁画就成了他们恣意发泄的对象。他们不仅在壁画上乱涂乱抹,他们还在洞窟的角落生火做饭,不少壁画被油烟熏黑污损。</div><div> 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1941年初率妻儿门生,抵达敦煌莫高窟考察,一共待了两年零七个月。期间为了临摹不同朝代的壁画,竟然将壁画一层层的剥去,对于张大师本人在艺术上的提升甚大,而对于国家和民族则为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div><div> 经历种种磨难,莫高窟依旧被保留了下来,目前社会上有很大的声音在呼吁,限制客流、封闭莫高窟,以保护历史遗迹。</div><div> 听了讲解员的叙述,我们个个唏嘘不已,国弱人欺呀!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被外人抢劫毁坏,痛心!!我们现在能看到莫高窟劫后遗留下来的无价之宝,算是很幸运的啦!希望有兴趣的朋友抓紧时间前往参观哟!</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洞窟编号第96号。 此窟开凿于初唐(618~705),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font></h3> <h3>1900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由于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英、法、日、俄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我们听后,心情沉甸甸的,难受得很!</h3> <h3><br></h3><div>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div> <h3>外国旅游者对莫高窟的评价:</h3><div>"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div><div>"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div><div>"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div><div><br></div> <h3>一百多年前曾经遭到过几次劫难,被外国人盗走许多珍藏,现在给国人留下许多的遗憾。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也!在这里,我们大声呼吁,都来保护好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都要尽力继承和发扬好我们的民族文化呀!</h3> <h3>莫高窟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使我们深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国力的衰弱至使国宝被劫掠,造成中华文化史上的浩劫,又使我们深感痛心和愤恨!离开莫高窟返回敦煌市区,大家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h3> <h3>晚饭后,我们乘车到敦煌大剧院观看了大型民族歌舞剧《丝路花雨》,得到一次非常美好的艺术享受!</h3> <h3><font color="#010101">《丝路花雨》是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丝》剧是首创于1979年,被媒介赞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丝》“为中国舞蹈剧开辟了新路”。 此后多年,此剧在全国各地久演不衰,所到之处盛况空前,期间还先后到中国香港等地区以及朝鲜、日本、意大利、泰国、法国、拉脱维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已演出了1800多场,成为东方艺术的奇葩,并被作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载入中华民族艺术史册。</font></h3> <h3>《丝路花雨》以中国唐朝极盛时期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歌颂了老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父女俩的光辉艺术形象,描写了他们的悲欢离合,高度颂扬了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的盛况。</h3> <h3>优美的“反弹琵琶”舞蹈</h3> <h3>从2017年5月开始,《丝路花雨》大型民族歌舞剧在敦煌大剧院常态演出,票价100元/人。到敦煌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噢!</h3> <h3>10月19日,早餐后,我们乘大巴去游览心怡已久的、闻名中外的鸣沙山和月牙泉。</h3> <h3>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位于敦煌市城南5公里,规划面积212.86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面积76.82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面积12.79平方公里。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h3><div>我们从踏进景区初始,就有一种“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div> <h3>敦煌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是丝绸之路上的神奇瑰丽。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h3> <div>鸣沙山、月牙泉的形成己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这是鸣沙山月牙泉形成的神话故事,我们可不能当真噢。</div> <h3><font color="#010101">进入景区,导游告诉我们,有多种娱乐项目,大家可以光着脚爬山、滑沙、骑骆驼、登山丘,也可以滑板滑沙、跳牵引伞、滑翔伞……但别乐不思蜀就行了!这一大片,是鸣沙山的骆驼队,专门供游人骑行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可把我们乐坏了!在宁夏中卫的沙坡头景区,我们想坐骑骆驼,但因都是60后,不能坐骑,使我们自卑了好几天!鸣沙山骑骆驼没有年令限制,使我们高兴得欢呼起来,急匆匆购票进场,立马骑上温顺可爱的骆驼。对我们这班上了年纪的南方人来说,能骑上骆驼,真比过年食腌鸡还高兴呢!</font></h3> <h3>我们骑上骆驼,看到一排排的驼队,整齐而有秩序地漫步在鸣沙山上,真是喜从心生,心旷神怡呀!大家很想放开喉咙欢呼歌唱,或大声喊叫,但规定不准高声喊叫(怕惊吓骆驼),我们只能压住兴奋的心情,安静地坐在驼背上,紧紧地抓住驼鞍铁环,随着骆驼安祥的步伐,漫游在鸣沙山的茫茫沙海之中……</h3> <h3>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骆驼吧。骆驼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角,是联接欧亚大陆的践行者,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者;他承载着民族希望,承载着商贸的未来,他在草原、在戈壁、在沙漠上播撒着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h3> <h3>长长的驼队,威武壮观,赏心悦目,尽显大漠风情!</h3> <h3><font color="#010101">骆驼头较小,颈粗而长,弯曲如鹅颈。躯体高大,体毛褐色。眼为重睑,鼻孔能开闭,四肢细长,蹄大如盘,两趾、跖有厚皮,适于沙地行走。骆驼尾细长,尾端有丛毛。背有1~2个较大驼峰,内贮脂肪。胃分3室(缺少瓣胃),可以反刍。性情温顺,常单独活动,食粗草及灌木。寿命约30年左右。</font></h3> <h3>骆驼有两种:只有1个驼峰的,称为单峰驼,主要分布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及非洲北部;有2个驼峰的,称为双峰驼,体长约3米,高2米以上,前后两峰相距约0.5米。绒毛发达,颈下也有长毛。上唇分裂,便于取食。骆驼颇能忍饥耐渴,每饮足1次水,可数日不喝水,仍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活动。由于它们鼻内有很多极细而曲折的管道,平时管道被液体湿润着,当体内缺水时,管道立即停止分泌液体,并在管道表面结出1层硬皮,用它吸收呼出的水分而不致散失体外;在吸气时,硬皮内的水分又可被送回体内。水分如此在体内反复循环被利用,这就是骆驼很耐渴的原因。驼工在前面一边牵引骆驼,一边给我们解说,使我们更感激座下的骆驼了!</h3> <h3>中国是世界上双峰骆驼主要产地之一。全国约有骆驼28万峰左右,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约110万平方公里的干旱荒漠草原上。驼工已是说。</h3> <h3>驼工又说,一般骆驼的速度 14.5~16公里/小时 ,能驮运180公斤重的货物,每天走上60~70公里的路程是没问题的,可连续走4天;用于比赛的骆驼速度可达每小时20公里。冲刺速度可达30公里/时。骆驼的毛发很短,像羊毛,单峰骆驼比双峰骆驼更加温顺,更加容易驯化。每到12月份的公驼发情季节,公驼追赶母驼或追逐骑马人的速度,远远超过平时的速度,每小时可达70~80公里,一般的骏马根本赶不上它呢!</h3> 骆驼2年1胎1仔,孕期13个月。繁殖期4~5月,孕期12~14个月,雌骆驼每次产1仔,很少两仔,4~5岁性成熟,寿命35~40年。<div>驼工除了给我们介绍骆驼的特性外,知道我们是南方人,又手抓相机,就主动提出给我们照相,而且想怎样照都可以,我们更是高兴万分!是有偿服务的,每人20元。但,值!</div> <h3>随着骆驼慢悠悠的步伐,我们也托住相机、录像机、手机猛拍,生怕漏掉这个难得的大漠风光!尤其是,远处一个个沙丘、沙沟和锥形的沙山,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道道沙脊呈现出波纹状,有明有暗,起伏延绵,象一条条腾飞雀跃的金龙。近处,一行行度着方步的骆驼,一块块清晰的、不断延伸的骆驼的脚印,闪耀着光彩斑澜的红黄绿黑白的五色沙泺,细软圆滑,手感好极了!这一切,给我们沟画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西北大漠风情画,让人们心身悦喜!</h3> <h3><font color="#010101">驼工说,人们登山下滑的时候,常常会觉得两肋生风,有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平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这就是敦煌八景中的“沙岭晴鸣”了。</font></h3> “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div>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div><div>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div><div>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div> <h3>很多人从鸣沙山上由上往下滑时会产生轰隆轰隆的声音。传说,鸣沙山现今所在地是一座玉皇大帝的宝库,为制止人们的贪婪之心,玉皇大帝特命太白金星用黄沙淹埋,所以里面是空的就会产生响声。还有一种传说,汉代时,汉军和匈奴交战时,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如今的响声就是两军的喊杀声和战马的嘶鸣声。传说归传说,到底鸣沙山的响声是怎么回事呢?</h3> 鸣沙山的鸣响之谜,古人理解不了就用传说故事来解释,但是我们得从科学的角度推究啊。现在成型的解释大概有这么三种:<div>一、静电发声。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就大如雷了;</div><div>二、摩擦发声。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就可能发出爆裂声,众声汇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轰轰隆隆的鸣响;</div><div>三、共鸣放大。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泄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天然共鸣箱的共鸣,放大了音量,形成了巨大的回响声。</div><div>你对这三种解释满意吗?</div> 据《沙州图经》记载:敦煌鸣沙山“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这段文字描述敦煌鸣沙山形状多变,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敦煌鸣沙山虽然不高,可山势陡峭,游客要登上敦煌鸣沙山山顶,可不容易。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下山时,沙粒会随人流动,发出管弦鼓乐般的隆隆声响,近闻如兽吼雷鸣,远听如神声仙乐,自古人们将这一景观传为一奇。<div>天地奇响,自然妙音,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它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div><div>极目远眺,鸣沙山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细看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div><div>站在沙海中,天地豁然开朗,心胸顿时开阔,童心不由萌发!耳边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鸣,轰鸣不绝于耳。正是这奇妙的声乐吸引了我们,吸引了无数游人来敦煌,使敦煌鸣沙山名扬天下。</div> <h3><font color="#010101">敦煌鸣沙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好看极了!</font></h3> <h3>行进在沙脊和天边的驼队</h3> <h3><font color="#010101">落驼啦,与可爱的骆驼再合影。</font></h3> <h3>我们这队骑驼队友与骆驼合影</h3> <h3>登向沙顶的人们</h3> <h3>目眺鸣沙山,</h3><h3>耳闻轰隆响。</h3><h3>千年未解迷,</h3><h3>我来奏乐章。</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下了骆驼,我们漫步到了月牙泉。<div>这就是美丽而神秘的月牙泉。</div> <h3>月牙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泉”。</h3> <h3><font color="#010101">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font></h3> <h3>月牙泉有三宝:铁背鱼、五色沙、七星草。传说铁背鱼和七星草一起吃可以长生不老!我们无缘尝试,就体会不到啦!</h3> 月牙泉有四奇:<div>月牙之形千古如旧,</div><div>恶境之地清流成泉,</div><div>沙山之中不淹于沙,</div><div>古潭老鱼食之不老。</div> <h3><font color="#010101">鸣沙山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这种沙漠奇观世上少有,确实令人称奇!</font></h3> <h3>那么,月牙泉是怎样形成的呢?据说,有四种可能:</h3><div>一,古河道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div><div>二,断层渗泉。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div><div>三,风蚀湖。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div><div>四,人工挖掘。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然是人力劳作的结果。</div> <h3><br></h3><div>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直到1960年前,泉水都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div><div><br></div> <h3><br></h3><div>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使得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补救这一景点,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补水。</div><div>从2000年开始,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于枯竭。</div><div>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导致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div><div>为此,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已经开展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沙山动态变化及环流特征研究。这一研究将为保护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div><div>我们期盼国家赶快采取有效措施,挽救月牙泉这一重要历史资源和世界级遗产!</div> <h3>最后,让我们借一首古诗结束这次鸣沙山月牙泉之探究吧!</h3> <h3>七绝 .题鸣沙山月牙泉</h3><div><br></div><div>(一)</div><div>大漠茫茫升紫烟,仙池有水月牙泉。</div><div>长亭小榭山边寺,恰似桃园境外天。</div><div>(二 )</div><div>物转星移数载间,鸣沙填壑驻苍颜。</div><div>风情寄与天和地,弯月湖边曼抚弦。</div><div>(三)</div><div>飞来小镇落人间,大野平川别有天。</div><div>弯月湖清弯月照,沙山峰渺看沙山。</div><div>(四)</div><div>茫茫大漠漫青烟,月落小城独照眠。</div><div>疑似云霄星外客,幻山幻水幻长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