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古城徽州

淡定

<h3>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目及之处都是徽式建筑。白墙青瓦飞檐,在婺源的驾车随心而动,宛若时空的穿越。因为婺源是古徽州府六县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一直对了解徽商文化,徽仕文化充满好奇。12月11号早上我们就从婺源出发前往徽州(现在的歙县,或称黄山市徽州区)。</h3> <h3>车子经过晓起的牌坊往高速入口,</h3> <h3>在江湾入口上高速,</h3> <h3>车子在山中行驶,一路经过好几个隧道。</h3> <h3>看到绿色蘑菇的标志就是进入徽州了。</h3> <h3>一路上先生讲了许多关于徽州历史典故和文化的沉淀,让我对徽州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之所以称呼老公为先生,是因为先生看的书比我多,旅行经历也比我丰富。</h3> <h3>徽派建筑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h3> <h3>第一站是参观潜口民居,它是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徽州各地典型建筑搬迁来集中一处保存的明清古建筑二十多座。它分为两个园,清园和明园。</h3> <h3>清园入口,清园中有清代民居及祠堂7座,古戏台1座,商铺1座,收租房1座。</h3> <h3>出租房</h3> <h3>商铺</h3> <h3>明园入口,明园中有明代民居、祠堂建筑9座,牌坊1座,亭1座、桥1座。</h3> <h3>方氏宗伺坊,建于明嘉靖丁亥年,立牌坊者希望子孙后代入仕为官,光宗耀祖。</h3> <h3>曹门厅上对联:文经武纬甲第 忠君爱国名家</h3> <h3>曹门厅</h3> <h3>曹门厅后院</h3> <h3>方观田宅</h3> <h3>方文太宅房内木梁的雕饰精美,体现了徽雕技艺。</h3> <h3>潜口明宅让我们深入体会徽派建筑内涵、精髓,它就是一个徽派古建筑博物馆。参观完后下午我们去往徽州古城。</h3> <h3>徽州古城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境内,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母亲河——新安江。</h3> <h3><font color="#010101">徽州古城墙城门</font></h3> <h3>古城内商业街</h3> <h3>古城内有名的老街——斗山街,高墙深院。因依靠斗山得名,为徽商故里。</h3> <h3>蛤蟆井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此地那时缺水,百姓见蛤蟆聚集,遂凿岩挖井,清泉喷涌,水质甘冽,为之名为蛤蟆井。</h3> <h3>夕阳下的古城墙内广场</h3> <h3><font color="#010101">11号晚我们入住在徽州古城。12号临时改了计划去深渡游新安江千岛湖。13号早上我们从深度出发去徽州的小村庄去寻找正宗的徽派老宅。</font></h3> <h3>从深渡沿新安江上游沿岸而进入徽州腹地,有三座保存了比较完成徽式古宅的村子,当地有俗语曰“打不完的漳潭鱼,听不完的绵潭戏,砍不完的九砂柴”。</h3> <h3>第一站我们到了绵潭村,</h3> <h3>这就是绵潭的古戏院。明中后期,绵潭出了一个保家卫国的将军,后来将军返乡,村人唱戏迎接,此为绵戏之始。</h3> <h3>这里陈列着戏服,脸谱</h3> <h3>这里是戏台和观众席。</h3> <h3>这是给保家卫国的将军立的牌坊。</h3> <h3>我们走进古村寻找老宅。</h3> <h3>这栋徽派老宅,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只是已人去楼空了。</h3> <h3><font color="#010101">保存好的老宅子现在还住着人家。</font></h3> <h3>第二站我们坐渡船去漳潭村。</h3> <h3>早上的江风吹着很冷,我不得不把衣领扣紧,双手插入口袋。</h3> <h3>我们沿村子走到村子的高处,这里有一对千年古樟,雌雄两棵大树相依相偎,不离不弃……</h3> <h3>村头有着“天下第一樟”,樟树可称为巨大,除主干外,旁出的支干都用大树杆撑着。</h3> <h3>第一樟旁有一座张良庙,张良辅助刘邦登基后,携家人归隐于漳潭古村。</h3> <h3>游玩了漳潭村我们又坐渡船返回,船家在船头等客人。就我们俩人,船家也摇起了渡船。</h3> <h3>旁边经过一位背着娃的女士独自一人在划船。</h3> <h3>第三站我们去的昌溪。</h3> <h3>这是村中的朱岗岭古道,</h3> <h3>城墙上写着“众志成城”</h3> <h3>太湖祠,始建于南宋时期,祠长40米,宽17.5米。</h3> <h3>三眼井,建于南北朝时期,又名“思古井”</h3> <h3>员工支祠</h3> <h3>徽派老宅前的柿子树</h3> <h3>洋坑古木桥。</h3> <h3>上午游玩了古村,下午我们去了棠樾牌坊群游览。</h3> <h3>棠樾牌坊群座落在徽州府--徽城城西10多华里的棠樾村头大道上,共有7座牌坊按忠、孝、节、义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h3> <h3>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h3><div><br></div> <h3>鲍灿孝行坊</h3><div>建于明嘉靖(1552—1567)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显得颇为英武。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据《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 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div><div>据说棠樾的孝子特别多,甚至可以说鲍氏家族是靠“孝”繁衍壮大起来的。这与历代帝王都把“孝道”当作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思想分不开。</div> <h3>  慈孝里坊</h3><div>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div> <h3>  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h3><div>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据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div><div>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在徽州这个程朱理学的故乡,女性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尤深,出现过一大批像《儒林外史》中的王三姑娘那样、“自愿”殉夫的节妇烈女。</div><div><br></div><div><br></div> <h3>  鲍淑芳父子义行坊</h3><h3>清嘉庆二十五年(1720)建。鲍淑芳、鲍均父子为嘉乾年间盐业巨商,在盐税、军需、赈济淮黄河工、灾民等方面为清廷捐出巨额金银,并出资修复建造邑城、乡里之书院、祠堂、牌坊、桥梁、道路、水利设施以及举办义田、义学等。歙人感其功德义行。嘉靖十九年(1814)奉旨旌表。</h3> <h3>  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br></h3><div>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据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著名的书法家。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div><div>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的官员,遂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div><div><br></div> <h3>鲍逢昌孝子坊</h3><div>天鉴精诚坊,旌表孝子鲍逢昌,背镌"人钦真孝",牌坊结盟构与乐善好施坊相同。鲍逢昌孝子坊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div> <h3>  鲍象贤尚书坊<br></h3><div>明天启二年(1622年)建,旌表他镇守云南、山东有功。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div> <h3>棠樾牌坊群旁有两座祠堂,一为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h3> <h3>清代以后,徽式建筑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h3> <h3>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的生动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进祠堂”的旧例,为国内罕见。</h3> <h3>鲍家花园,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她坐落在举世无双的棠樾牌坊群边,以徽派盆景为主题,同时荟萃国内外各流派盆景精华,与牌房群景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完整的徵商故里。</h3> <h3>徽州人家</h3><h3>高山巍巍,苍松迎客,庭院深深,草木葱郁是古徽州山水画廊生动而立体的展示,尤其体现了徽州村落水口人文景观的地方特色。</h3> <h3>鲍家花园占地360余亩,收藏盆景作品近万盆。荟萃海内外盆景流派之精华,广纳各方花草藤木之名贵,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于一体。为当今中国最大、最美、最具特色徽商贵族庄园。<br></h3> <h3>古徽州之行(歙县),以前对徽州历史的沉淀从影视剧,小说文学一跃而成为栩栩如生的生动场景,感觉是一次中华古文化片段的穿越之旅。</h3> <h3>这次自驾行的三个主要地区:景德镇,婺源,徽州一共用时六天,总行程2000公里左右,全程大部分为自然景观,秉承风景在路上的旅行理念,行行摄摄在旅途中,收费景点只进了有代表性的棠樾牌坊群和鲍家花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