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九六九一月二十四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共六个师,每个师十个团,每个团十个连,由现役军人、复员军人、地方干部、农牧场职工和近八万名知识青年组成。他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保定、济南、青岛、呼和浩特、包头及兵团所属地的知青。</h3><div><br></div><div> 第一批北京知青是六九年四月十五日从北京发出,四月十七日到达巴盟巴彦高勒。列车停在了货车站,路基上堆满了刚卸下的玉米,一双双肿胀的双脚踩着玉米粒摇摇晃晃下了火车,集合点名,爬上解放大卡车,驰入荒凉浩瀚的沙漠。这些被城市抛弃的懵懂孩子今后将要适应这巨大的生活落差。</div><div><br></div><div> 兵团的连级以上干部均为现役军人,排长由复转军人担任。我被分配到五连三排,排长姓王,转业的军人,他穿了一身退色的旧军装,个不高,不到一米六,五短身材,圆圆的脸上长了一双小眯眼,睁眼睛和闭眼睛区别不大。每次讲话下颚都向左上方上扬,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军人的作风。带着全排出早操,“齐步走、一二一、向后转走“,口号喊的刚劲有力。跑步要求上臀摆起来,前不露肘,后不露手。每天出工、收工都要求大家像军人扛枪一样扛着铁锹整齐划一。</div><div><br></div><div> 兵团战士每月津贴5元,每月伙食费13.5元,每月45斤粮4两油。劳动强度大,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刚吃完饭就饿。每次吃饭前都必须列队高唱吃饭歌。王排长起个头,然后下颚向左上方上扬喊“一、二",全排一起高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唱完,排队进饭棚,每个班围成一圈,蹲下吃饭。每天早饭、午饭、晚饭都要唱吃饭歌,干完活大家很累很饿,急着吃饭,所以开头几句还唱的略有节奏,往后就越唱节奏越快,成了说唱了。王排长不满意就再起个头,全排再唱一遍,有时要反复几遍才能吃饭。</div><div><br></div><div> 每次吃饭前唱什么歌,都要看王排长的心情,高兴了就唱一个短的语录歌,心情不好就唱“心中的红太阳“,王排长用简谱起个头,“眯眯软倒软眯倒",然后下颚向左上方上一扬,喊“一、二“,全排就高唱心中的红太阳。每次王排长眯着小眼晴,高唱“眯眯软倒软眯倒"时,大家都窃笑不止。不久,大家在背后都称王排长为王眯眯或爱称为眯眯。</div><h3><br></h3> <h3> </h3><div> 王眯眯回河北探亲领回来了一个媳妇,大家都去他的宿舍看,个子不高的眯眯娶了个人高马大的姑娘,足足高出眯眯一个半头,眯眯的圆脸与媳妇的圆脸相比又小了好几圈,面对面站在一起,还不到媳妇的下巴颏。眯眯夫妇的身高差距成了大家劳动时的笑谈,最终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有身高差距是事实,但可以中间找齐。</div><div><br></div><div> 婚后不久太太就给他生了一个男孩,眯眯的儿子也长了一双小眯眯眼,随着儿子长大,王眯眯越来越像他的儿子了。</div><div><br></div><div> 一九七五年六月内蒙生产建设兵团撤销,由半军事化的部队改为国营农场,一夜之间我们从兵团战士变成了农场职工,说的话都不算数了。现役军人都陆续撤走了,只剩下我们了。团部改为农场,连队改为分场。王眯眯也由排长变成农场职工了。</div><div><br></div><div> 眯眯变了,军人的作风也远离了他,嘴角经常叼着草棍,也经常下颚向左上方上扬甩出一些风凉话。这时候眯眯的太太又先后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小儿子。生活的艰难使眯眯经常发脾气,平时两口子说话就像打架一样,两口子打架又像说话一样。</div><div><br></div><div> 从七七年开始,知青经过八年的熬炼也开始陆续病退回城了,浩瀚的沙漠里只剩下了王眯眯他们这些农场职工了。</div><div><br></div> <h3><br></h3><div> 进入新世纪,一次在银川开董事会,离巴彦高勒很近,心里有一股强烈的冲动一定要回去看看。会议结束,通知了会务退掉机票,急切登上返回巴彦高勒的火车。</div><div><br></div><div> 火车很慢,好像每个站都停,天快黑的时候快到巴彦高勒了,我很早就站在车门口,看着外面熟悉又陌生景色,想着曾经的八年生活,眼泪竟流出来了。</div><div><br></div><div> 第二天一早,租了一辆面包车,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连队,着见了王眯眯。早已退休的眯眯排长老了,眼睛更小了,动作也显迟缓了,两个儿子和女儿都不在身边,只有老俩口靠每月四百多元的退休费生活。</div><div><br></div><div> 房子还是当年盖的土坯房,屋里取暖的炉子还是用砖砌的土炉子,脚上穿的还是露脚趾的条绒懒汉鞋。当年种的树还在,开垦的土地都荒废了并用铁丝网围起来,严禁种植和放牧。</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