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二人行 • 五(美东🇺🇸 篇)

老马识途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重返美国</b></h1><h3> 彩虹桥虽地处旅游之地,但真正像我们这样拖着行李过桥通关的散客毕竟是少数,大多也只是籍持有两国签证之便往来对方观瀑景点一游即刻返回的游人而已。美方海关人员只是略微翻看了一下我们的旅行证件后,喉咙里似乎发出类似OK意思的声音,在我们还是一脸惶惑不知所措地看着她时,大手一挥就将我们放行了之。怎么行李还没有开包检查过呢,毕竟也是两国关隘重地呀!自从加方出境至美方出关带桥上拍照等总的时间也不过二十分钟左右。真不敢相信如此简单地咱又重新窜回到美国,这也大大滴颠覆了我对美、加两国边界通关效率的认知。是否这就是所谓世界大同的好处啊?</h3> 出了海关,沿着一条僻静的小径行走不久既是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城的国家瀑布公园。人们在评价两国观瀑点的优劣时大都往往倾向于加方,而我此时在观瀑台上看到的景象也有其独到之处:加拿大这面基于更全面,而美国这里可以从侧面角度将几个瀑布叠加起来,由近至远更有深度,带来的视觉冲击仍是非常震撼,至少从摄影效果来讲并不逊于前者。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城—布法罗</b></div>当晚预定的民宿是在30公里以外的布法罗(水牛城)。原先答应下午5点半在这里接我们去他家的房东临时有事改为晚8时再来。由于天时尚早,也就谢绝了他的好意。小城本身不大,想必公交点也不会很远,但结果照着谷歌还是绕了一些路才找到车站。同一路去水牛城的班车也有区间和全程之分;之后还得再转市内公交。两个老人黑灯瞎火地拖着行李转车问路,一来二去直至晚八时多才到家。也是过于自信,真不如就在那里等他接我们,也不至于如此穷折腾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div>彩虹大道/第一街公交站旁的新教圣公会教堂<br></div> 房东似乎除经营民宿外还兼事优步司机职业。从房子外表来看得出这个家族曾经的富庶、家底的殷实,但时至今回也略显败像。其女曾获前几年美国小姐佳荣,墙上他人为其所绘油画悬挂于醒目之地。与其交谈中,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一路过来,感到西方人还是非常注重家庭成员相互间亲情关系的。 从餐厅家具及摆设可以想象到老板家族过去的显赫和富庶。 <h3><b>水牛城的缉毒犬</b></h3><h3>次日,由房东开车送咱去机场(反正本来就是跑优步的,我们就按出租价格付款),我们将赶12点去波士顿的航班,在那里重新租车开始下个行程。</h3> <div>在波士顿机场提车时接待的是一个黑人小伙,此人开始态度倒是还不错,但最后预付款时却要求我们追加购买保险。我们在租租车上预定时已购买了全车Full insurance,平台当时也提醒我提车时对方可能会要求租客再买保险,让我们逢遇此事时则予以拒绝。而这位老兄却说系统上没有反映出来,我当即给租车方打了电话并得到了确认。租车平台与其进行了电话沟通并告诉他如果有事,将会承担一切责任,事到如此他也无话可说了。这种情况我们在国外遇到也不是第一次了;前几年在新西兰也发生过相似的情况,最后还是回国后才得以解决的。<br></div> 不过还是买了其推荐的类似国内ETC卡,据他说在新泽西、哥伦比亚特区着一路许多地方公路、桥梁都是要付费的,这样也省了不少停车付款的麻烦。这才知道美国并不是如传说的那样高速都是免费的,至少在美东地区如此。<br> 出机场沿91后转95号公路向西南驱行380公里,历时四个半小时,于下午5点半抵达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入住与纽约曼哈顿一水相隔的新泽西734 County Ave,。<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纽约一日·曼哈顿</b></div><div>曼哈顿是美国纽约市5个行政区之中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区,被誉为美国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纽约市中央商务区所在地,世界上摩天大楼最集中的地区。这里汇集了世界500强中绝大部分公司的总部,也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同时也是也是纽约最富有的区。曼哈顿的众多景点知名于世界;其中有称之“世界的十字路口”和“世界的中心点”的时代广场,是大名鼎鼎的百老汇剧院街区的中心,由于纽约市最初创立于曼哈顿的南端这片区域,故这里也是纽约市政厅的所在地。<b><br></b></div> <h3><b>好人X先生</b></h3><h3>次日坐公交穿过哈得逊河过江隧道—林肯隧道至纽约时代广场地铁总站,在换乘去巴里公园游船码头的地铁购票时遇到的一位在此侨居30余年的上海老人。海外遇乡亲,两眼泪汪汪。亏得其帮忙买票、问路,详尽地回答了我们无所不及的问题,并力邀我们次日到他在皇后区华埠公司做客。可惜第二天游览结束后准备开车前往时却发现给我们的名片不见了,翻箱倒柜也不觅其踪。仅留此一合影,深感惭愧和遗憾。</h3> <h3><b>纽约地铁站</b></h3><h3>在国内就已听说纽约地铁种种逅病,但身处其境时却有不同认识。最深之感受莫过于方便、简单,随进随出;不用国内地铁进站必经严格安检,即便是一把水果刀也不行。车辆状况也不像他人所述那样破败不堪,只不过车站设施陈旧、经年失修。必竟人家运行已有百年之久,而国内也仅只有十年八载,无法相提並论。</h3> <h3><b>和平之翼——新世贸一号楼</b></h3><h3>出世贸地铁站抬头即见象征着和平之剑造型的巨型白鸽(购物中心)展翅飞向刺锷苍穹的新世贸大厦。岌岌欲倾,气贯霓虹,令游人皆为之震撼不已。</h3> <h3><b>中心内的光影效果</b></h3><h3>光线透过从下至上高耸于屋脊的肋樑,就像一双翅膀在空中翩翔起舞。</h3> <div><b>“9·11”国家纪念博物馆</b>设于纽约“9·11”恐怖袭击的发生地——世贸中心原址;分为国家纪念馆和国家博物馆两个部分。纪念博物馆的建筑由以色列建筑师迈克尔·阿拉德和美国园林设计师彼得·沃克共同设计,并于2006年3月13日开工建设,2011年9月11日“9·11”恐怖袭击十周年之际纪念馆部分正式对外开放。纪念博物馆前的两个方形水池原是世贸中心双子大楼遗址,所有遇难者的姓名被刻在环绕两个巨型水池的墙体上,让人在感受对逝者怀念的同时,获得了重生的希望。</div> <h3><b>纽约圣三一教堂</b>,圣公会纽约教区的一座古老的堂区教堂。</h3> <h3><b>纽约证券交易所</b>可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其中纳斯达克指数被称为世界金融业投资的晴雨表,即时反映了世界最大股票市场的脉络搏动。</h3> <h3><b>Federal Hall联邦国家纪念堂</b>前的华盛顿塑像,这里曾作为美国第一座国会大厦</h3> <h3><b>华尔街铜牛</b>其实并不在华尔街证交所旁,而是离此地约500米远的Broadway夹角处。不分肤色、种族、国家的人们把铜牛围了个水泄不通。由此可见人人想发财,只是未到癫狂时。</h3> 牛头没份,赶个牛尾也行。 圣三一教堂前的<b>阿斯特十字架</b>,建于1913年,高于四十英尺,塔上浮雕代表着十几个圣经字符,是二十世纪初基督教会的传播者、纽约著名的社交名媛阿斯特夫人之女为纪念其母委托建筑师托马斯·纳什设计教堂的附加部分——诸圣堂。<br> <h3><b>布鲁克林大桥</b>横跨美国纽约州纽约东河,连接着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和曼哈顿岛,1883年5月24日正式交付使用。大桥全长1834米,桥身由上万根钢索吊离水面41米,是当年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首次以钢材建造的大桥,落成时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全世界七个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h3> <div><b>船游曼哈顿湾</b><br></div>坐船游览哈得逊与伊斯特两河交汇处的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是纽约最著名的旅游标志项目,也是来此地的游客必修之课,因此早早在网上预定了包括船游曼哈顿河景、帝国大厦、大都会等几项行程。当初坐船是在巴特利公园轮渡码头,后又通知移到36号码头,两人就沿河一路花了大半个小时赶到那里,幸好时间正好,不然下一班就将相隔一个半小时以后了。 曼哈顿南端的<b>巴特里海事大楼</b>是纽约市曼哈顿南端南渡轮区的标志性建筑, 一楼是渡轮码头。 <b>加弗纳斯岛</b>国家纪念区1794年以来,一直被用作军事基地。岛上有杰伊堡、威廉斯城堡及南炮台。现设有美国海岸警卫队东区司令部和训练中心。 <h3><b>纽约曼哈顿天际</b></h3><div>游船沿伊斯特河顺流而下驰向曼哈顿海湾,沿途海面上微风乍起,波光粼粼,远处岸边第一世贸大厦等高楼林立,形成了一道壮观的城市风景线,体现了纽约著名的曼哈顿城市风貌。<b><br></b></div> 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是此趟船游曼哈顿最主要的景点, <h3><b>自由女神</b>又名自由照耀世界,是位于美国纽约港自由岛的巨型古典主义塑像,由弗里德利·奥古斯特·巴特勒迪设计,居斯塔夫·埃菲尔建造,1886年10月28日落成,是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塑像人物是身穿长袍的女子,代表罗马神话中的自主神,她右手高举火炬,左手的册子上用罗马数字写有美国独立宣言签署日期:“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脚下还有断裂的锁链。这座塑像是自由和美国的象征,也是对外来移民的欢迎信号,可称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铜像。</h3> <h3><b>帝国大厦门厅</b></h3><h3>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350号、西33街与西34街之间的帝国大厦名称源于纽约州的昵称──帝国州,故其英文名称原意为“帝国州大厦”,楼高381米、103层,于1951年增添的天线高62米,提高其总高度至443米,为目前美国及美洲第7高,世界上第51高的摩天大楼,大楼于1930年动工,于1931年落成,建造过程仅410日,有着世上罕见的建造速度纪录,目前是纽约以至美国最著名的地标和旅游景点之一。此次参观事先预定了二张电子券,而当时检票过程中只找到其中一封确认邮件,以致在入口处耽搁了半小时,不过只是虚惊一场。</h3> <h3><b>帝国大厦俯瞰克莱斯勒大厦</b></h3><h3>坐电梯直达88层可俯瞰整个曼哈顿岛全景:道如棋格,人同蚁逐,目极远眺,揽尽帝都繁华景物。</h3> 曼哈顿一瞥 正在绘制曼哈顿全景素描的画师 <h3><b>伊斯特河畔的联合国大厦,</b>参观需预定购票入内,有专门的内部导游引导参观</h3> 联合国大会会议大厦 安理会会议厅 <h3><b>第五大道上的骑警</b></h3> 位于布莱恩特公园、第五大道上的<b>纽约公共图书馆</b>藏有《古腾堡圣经》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它被认为是世界著名的图书馆之一,与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系统、皇后图书馆系统一起组成纽约市的三大公共图书馆系统。<br> <b>洛克菲勒中心</b>是第五大道一个由数个摩天大楼组成的城中城,由洛克菲勒家族出资建造,设计者为Raymond M. Hood。由十九栋大楼组成,各大楼底层相通。1987年被美国政府认定为国家历史地标。 由此塑像即可看到洛克菲勒石油帝国的雄心 <b>圣派特里克大教堂</b>是一座哥德复兴式建筑:天主教纽约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以及本堂区圣堂。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纽约二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b></div><div>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旁,是世界上最大的、参观人数最多的艺术博物馆之一。1870年,当地一群美国公民发起创建了这座艺术博物馆,一百多年来规模日趋扩大,迄今馆藏已超过300万件展品,内容涉及了世界人类自身的文明史的发展,与中国北京的故宫、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在众多永久艺术收藏品中,包括许多出众的古典艺术品、古埃及艺术品、几乎所有欧洲大师的油画及大量美国视觉艺术和现代艺术作品。博物馆还收藏有大量的非洲、亚洲、大洋洲、拜占庭和伊斯兰艺术品。<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大都会艺术博物馆</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都说大都会是纽约的必到之处,那也是相对于艺术爱好者而言。在国内早早预定了电子参观券,但临到现场却发现仅需自愿捐个十块八块就行了。关键是来之前最好尽可能地做足功课,到了直奔主题,也不至于雾里看花、不知所云。而我俩也就土鳖一对,与大多游于此地的国人一样只是混个脸熟。依鄙人所见,无需刻意去追尋那些名流巨匠的绝世精品,其实就是告诉尔等艺盲也不见整得明白其中精妙之处。风景总在不经意间,回味最久的往往不是那些按图索骥的的珍品,而是引起内心共鸣的某个瞬间。当你驻足于某件展品前产生有了一些感悟。也算不虚此行了。之前这些年也去了四大博物馆中的三个,大都会与它们相此,虽不算最精华,展品也多为众人捐赠;论出身只是私人性质,无法和其余几家官方馆相比,但胜在数量。</span></div></h3> <h3><b>凡尔赛宫和花园全景(美国馆)</b></h3><div>该馆现在有一千幅画,六百个雕塑,两千六百幅绘图,从殖民时期涵盖到二十世纪初。<b><br></b></div> <b>《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b>是美国艺术家埃玛纽埃尔·洛伊茨于1851年创作的一副油画,描绘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776年12月25日华盛顿在横渡特拉华河的场景。这次针对黑森雇佣兵的突袭行动是特伦顿战役的第一步。2004年,该作品成为纽约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一部分, <b>《栅栏》</b>约翰威廉希尔(美国人), 1812-1879 水彩和水粉白布纸, <b>《 Generalife 》</b>1912 年,美国艺术家约翰·辛格·萨金(1856-1925)。萨金特在西班牙格拉纳达阿尔罕布拉宫的前摩尔苏丹夏宫的花园里在朋友简·德·格莱恩和多洛雷斯的陪同下,为其妹妹艾米丽素描。<div><br></div><div><b>欧洲馆:</b><br></div> <div><b>“伊丽莎白·布特·杜韦内克的墓碑”</b>鎏金青铜,弗兰克·杜维内克<br></div> 早期基督教圣经故事题材的雕塑 欧式古典风格<br>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古典主义设计风格继承了巴洛克风格中豪华、动感、多变的视觉效果,也吸取了洛可可风格中唯美、律动的细节处理元素,受到了社会上层人士的青睐。 法国皇宫装饰艺术 <h3><b>红衣主教</b></h3> <h3><b>耶稣复活</b></h3> <b>欧洲绘画馆</b> <b>《四日海战(1666.6.11-6.14)之前荷兰舰队集合》</b>荷兰海洋画家小威廉范德维尔德,布面油画,1670年 <b>《麦田与柏树》</b>是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于1889年7月创作的一幅风景油画。画中那随风摇晃的柏树象征着梵高一直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是生命与力量。这幅作品同圣雷米时期的许多风景画一样,完全没有直线的笔触。所有的物体都卷曲着不停地向天空喷吐。虽然一切都在起伏摇动,但整个画面看来,却有一种古典式的明朗与均衡感。暖色与冷色的对比,轻重与形状的比例,这些不但形成实在的构图,而且统一着整个画面。<br> 油画<b>《天主教信仰的寓言》</b>是荷兰画家维米尔仅有的两幅寓言作品之一,此为他在婚后转信天主教时期创作。维米尔(1632-1675),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与伦勃朗、梵高一起被誉为荷兰三位最伟大的画家。他一生都工作生活在荷兰瓷都代尔夫特(Delft)。与伦勃朗一样,他们的作品中都有着透明的颜色、严谨的构图、以及对光影的巧妙运用。维米尔精细地描写一个限定的空间,优美地表现出物体本身的光影效果、人物的真实感与质感。其次,欧洲绘画展区看到的这些维米尔真迹极其难得,因为这位创作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倒牛奶的女仆》等名画而让人们熟知的荷兰大画家并不是一个高产的画家。目前在全世界,被公认的维米尔真迹保留下来的只有36幅,而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中就有其中的五幅。<br> <b>《戴珍珠耳环的少女》</b>是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的一幅肖像画:<br>纯黑色布景衬托出人物的立体效果,戴东方式头巾和礼服的欧洲女孩,配以硕大的梨形珍珠耳环,她面向观众,嘴唇微张,如有所思又目光敏锐;头巾和衣服都用单纯的色彩,相互形成对比,并在光线作用下发生变化。 <b>《舞蹈教室》</b>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于1874年创作的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油画作品。《》此画中,德加特意将排练厅的大镜子置于画面中央,以加强空间感。位于中景、与其他人保持一段距离的白发老人是于勤·佩罗,芭蕾舞演员们在他的指导下依次做着基本动作。仔细观察画面,可以发现没有哪两个演员的动作是完全一样的,德加对人物姿态的把握可见一斑。 <b>《天使报喜》</b>1480-1489 ,荷兰画家汉斯·梅姆林 <b>《圣芭芭拉殉难》</b>德国画家老卢卡斯·克拉纳赫,1510<div>老卢卡斯·克拉纳赫(1472年-1553年)是德国文艺复兴的领袖艺术家之一,其画多以肖像及宗教与神话题材。</div> <h3><b>《基督之死》</b>卡拉瓦乔。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著名的巴洛克派画家。</h3> <b>《苏格拉底之死》</b>是法国画家及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于178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和大卫同一时期的其他画作一样,《苏格拉底之死》也采用了古典的主题: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所记录的苏格拉底之死。画中镇定自若、一如既往地和弟子克里同、斐多、底比斯来的西米亚斯和克贝等人进行哲学讨论讨论哲学的苏格拉底使人崇敬,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朽,将死亡看作一个另外的王国,一个和尘世不同的地方,而非存在的终结。而他周围哀恸不已的朋友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 <b>《带花的小女孩 》</b>(Amelia Palmer) 查尔斯克伦威尔英厄姆(爱尔兰)1796-1863<br> <b>《x夫人》</b>又名<b>《高特鲁夫人》</b>美国肖像画家萨金特创作。作品多为国际大富豪及其家属的肖像画,1882年他在巴黎的一次上层社交界聚会中认识了法国银行家的妻子高特鲁夫人,以其为模特创作了此画。 <b>埃及艺术馆</b><div>据说这里的展区有着除了开罗博物馆外最为丰富的馆藏。共计26000多件形式各异的雕塑、器皿、首饰等生活用品以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许多木乃伊和石像,还有两座巨大完整的大型建筑:朋内布墓室和丹铎神庙压轴坐镇。<b><br></b></div> <b>送祭品的女人</b>(木质,石膏粉彩绘;约公元前1981—前1975年;古埃及中王国第十一王朝)从人物的比例、色彩的和谐上可以看出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的审美已达到相当的高度。<br> <b>留着短发的梅尔蒂三人</b>(Merti)立像:公元前 2380-2323年<br>梅尔蒂(Merti)是埃及第五王朝乌尼斯时期的一名高级官员和省长。 古埃及第八王朝中期(约公元前2150-2010年)皇家封印者<b>奈菲留的葬礼石碑</b><br> 埃及法老、第十二王朝的建立者阿梅内姆哈特一世(约前1991年—前1962年在位)墓室建筑的浮雕装饰门楣。在他统治时代限制了无法无天的贵族和各省统治者的权力,并把首都从底比斯迁至法尤姆绿洲旁的伊特塔威。通过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重新组织了埃及的管理部门,至此埃及的混乱局面得到改善。 <h3><b>阿蒙霍特普三世坐姿雕像</b><br></h3><div>阿蒙霍特普三世(约前1403年至前1397年之间~约前1353年)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第九位法老,在位38 年(大约是前1391年—前1353年)。阿蒙霍特普三世大约在6至12岁间登基,第十八王朝在他统治时达到全盛。统治末期,埃及对亚洲领地的控制出现松动迹象。这两尊石像曾经装饰他在底比斯卢克索为阿门雷建造的神庙。后被梅内普塔将雕像从原来的位置移到了神殿的东大门。</div> <div><b>丹铎神庙</b>,西半球最完整的埃及神庙<br></div>这座神庙约建于公元前15年,完成于公元前10年 ,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其修建的年代正处于埃及被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凯撒统治的时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埃及建设阿斯旺水坝,对这座约有2000年历史的小神庙,埃及实在是无力抢救,只能任其淹没在水里。于是埃及对美国说:你们要有能力拆走,就送给你们了。美国人如获至宝,立马整体搬迁至大都会博物馆,遂成为馆内最具怀古意境的景观。 古埃及船只模型: 出土于在底比斯公元前 1981 - 1975年中央王国时期的门图霍特普二世、甚至可能是阿梅内姆哈特一世统治期间担任总管的古埃及官员梅克特雷的墓穴。 <b>牝牛女神哈索尔(Hathor)</b>,古埃及女神,在不同的传说中,她是太阳神拉的女儿,王权守护神荷鲁斯的妻子,她是爱神、美神、富裕之神、舞蹈之神、音乐之神。哈索尔关怀苍生,同情死者,同时也是母亲和儿童的保护神。 <div><b>拉玛苏</b>(人头翼牛) 新亚述时期,公元前883-859年。<b><br></b></div><div><b>古代近东艺术馆:<br></b></div>收藏有7000多件近东地区的文物与艺术品,从新石器时代至现在、从楔形文字泥版到青铜雕塑、从萨珊王朝到美索不达米亚的王朝,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这座亚述那西尔帕二世所兴建的西北王宫的巨大石像拉玛(Lamassu)。 <h3><b>希腊罗马馆</b></h3><div>馆内收藏的希腊和罗马艺术作品超过三万件,这些展品来自于西方文明最深、最远、最精华的地方;从新石器时代(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31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时期。藏品的地域跨越地中海周围和黑海沿岸以及古罗马帝国时期占领的疆域,艺术品还涵盖了史前希腊艺术和意大利的罗马前艺术。这些雕像似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沙漏,把一种隽永之美凝结在空中。而它们的布置方式也旨在营造出一个古老的花园气息,在环境上给人传递出一种愉悦和舒适的氛围。即使你看不懂这些雕塑,不了解它们的故事,也会沉醉在这种充满阳光和古典造型的气氛里,带着历史的痕迹、时间的着色,听其讲述一段段来自地中海和其周边地区的文明传说。</div> <b>《狄俄尼索斯的胜利和四季石棺》</b>描绘了酒神的形象,以及四个季节和地球母亲。 它来自公元 260 年至 270 年帝国晚期高利尼时期。 <b>立瓶骨甕《Myrrhine的葬礼莱基索斯"》</b> 希腊, 公元前 375–350 年。出土于雅典宪法广场上发现的大理石墓葬 。 图中,Hermes Psychopomp(灵魂引导)带领年轻的女孩前往哈迪斯(冥界)。 左边是死者的父母,她的父亲举手表示着最后的问候。 <b>镶嵌象牙的青铜战车:</b>公元前6世纪,1902年出土于意大利伊特鲁里亚。战车的浮雕描述了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生活场景。 <div><b>欧洲雕塑装饰艺术展厅</b></div>这座精美的两层展厅是该馆的高水平希腊和罗马艺术收藏的主要展出地,展品反映了从15世纪初到20世纪初在西欧国家中许多艺术发展形式。周边的一些展厅还有许多同类展品,收藏了包含大量来自这两个文明的最边远地区,范围涵盖地中海地区以及其他地方。 <b>狩猎女神狄安娜</b>即月神阿尔忒弥斯,希腊十二主神之一,与女灶神赫斯提亚、智慧女神雅典娜同为三个处女神。在希腊奢华里,她可以说是希腊众神中头衔最多、出镜率最高的神祗了:司职于荒野女神、狩猎女神、童贞女神、野生动物、猎犬、幼儿和月亮等一大堆官位。也许是出身显赫原因:其父是万神之王宙斯,太阳神阿波罗是她孪生兄弟,造就了其飞扬跋扈、脾气乖戾、睚眦必报的性格。胸中似乎永远有着一股怒意,稍不如意就要取人性命,留下了很多故事让人心寒。<br> <b>提着美杜莎头颅的珀尔修斯,</b>安东尼奥·卡诺瓦(1757-1822),不过其不如他的作品有名。 <b>修复的狄俄尼索斯:</b>公元前 27 年至公元 68 年,罗马、奥古斯都或胡里奥-克劳迪安时期。酒神和醉酒之神狄俄尼索斯在他的短裙上披着豹皮,站在一个古老的女性形象旁边,其姿势和衣着模仿公元前六世纪雕刻的希腊雕像。<br> <b>《丹皮埃尔的女神》,</b>1763年(法国) <b>《乌戈利诺和他的儿子》</b>,根据但丁《地狱》第三十三章故事内容创作的理石雕塑作品。 <b>《受伤的亚马逊人》</b> 公元1-2世纪 <b>《安德洛墨达》:</b>古希腊神话中,在古希腊神话中,安德罗墨达是埃塞俄比亚国王刻甫斯与王后卡西奥佩娅之女,其母因不断炫耀女儿的美丽而得罪了海神波塞冬之妻安菲特里忒。安菲特里忒要波塞冬替她报仇,波塞冬遂派海怪刻托蹂躏埃塞俄比亚;而根据·神谕揭示解救的唯一方法是献上安德罗墨达。她被父母用铁索锁在刻托经过路上的一块礁石上。后来宙斯之子珀耳修斯路过此地,安德罗墨达的父母求珀耳修斯营救他们的女儿,作为条件他可以娶安德罗墨达为妻与成为埃塞俄比亚的国王。于是珀耳修斯力战并杀死了海怪刻托,救出安德罗墨达并如约与其结婚。<br> <b>《克里奥佩特拉》</b>(1869),作者威廉·维特摩尔·斯托里(1819-1895)。克里奥佩特拉即为大家熟知的那位埃及艳后,不过此时的艳后更像一个正在冷静思考的学者。 <b>《狄安娜》</b>(1892-93),作者是奥古斯塔·圣高登斯(1848-1907)。狄安娜是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月亮女神和狩猎之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姐,三位处女神之一。这尊狄安娜塑像原先安置在麦迪孙广场的塔楼顶上,是当风向标用的。终因太重风吹不动而失去作用。<br> <b>《葡萄藤》</b>(1921-23),作者哈莉亚特·惠特尼·弗里斯玛奇(1880-1980)是位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以青铜作品闻名于世的女雕塑家,在其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留下许多精美的雕塑作品;而这尊作品大概是这里最美的雕塑了。 <div><b>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艺术展厅</b><br></div>这个展厅也是大都会中往往被人忽视的部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来自四个大洲的诸多精妙艺术品。他们包括来自前哥伦布时期的南美洲(357号展厅),迷人的非洲文化展品(352号展厅)。354号展厅的天花板起伏有致,是由大都会博物馆委托 24 名 Kwoma 艺术家绘制的典型<b>仪式房屋屋顶</b>;整个屋顶由在树皮状面板上绘制的270多幅独立画作构成。Kwoma 是居住在新几内亚东北部的一群人。 大多数 Kwoma 村庄至少有一个举行仪式的礼仪屋。 它们由一个由柱子支撑的屋顶组成,侧面是敞开的。 画廊的这个屋顶长 80 英尺,宽 30 英尺。 <b>安布里姆狭缝锣</b>(Slit Gongs) 产于南太平洋瓦努阿图 安布里姆和邻近岛屿。 它们由大面包果树的树干制成,被挖空以形成一个带有狭窄狭缝孔的共鸣室。 许多锣在村庄的舞场上组成管弦乐队,在重要的社交和仪式场合如入会、舞蹈和葬礼上演奏。 狭缝锣也用于村庄之间的交流。 他们的声音可以传到数千人穿过森林,有时甚至可以穿过水面传到邻近的岛屿。 有由节拍和停顿组成的“锣”语言,可以发送高度特定的消息。 <b>阿斯马特比斯杆</b>是出自印度尼西亚阿斯玛特人之手的葬礼雕塑,每一根都是由一整棵树雕刻而成。阿斯马特人是新几内亚的一个民族,居住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省。 拥有太平洋地区最著名和最有活力的木雕传统之一,他们的艺术受到全球收藏家的追捧。 <b>坐姿男俑·</b>墨西哥<br>以纳亚里特 风格的人物描绘了一个坐着的男性,除了珠宝和大量的身体彩绘外,他的双臂交叉放在膝盖上。 <h3><b>贝宁女王牙雕面具像</b></h3> <h3><b>印第安武士头像</b></h3> 前哥伦布时期陶瓷人物容器 <div><b>Elder Figure</b>(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1世纪)哥伦比亚托利塔-图马科。这个生动的人物代表了厄瓜多尔北部和哥伦比亚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著名的坐着的男性人物。主要是因为它们对人脸和人物的不同寻常的表现力描绘。这张苍老的脸——皱纹,眼睛下面的皮肤松弛,只剩下几颗牙齿,下巴上有胡茬;但这些特征只会增强前卫人物的存在感和戏剧性。</div><div><br></div><div><b>亚洲艺术馆</b><br>大都会有关亚洲艺术的馆藏是西方国家中最全面的,其中亚洲艺术馆有自公元前2000年到20世纪初的超过60000件馆藏物品。包括来自东亚、南亚、东南亚和喜马拉雅地区均有涉及。其中最著名的是书法和绘画作品,另外,日本的屏风和版画,南亚及东南亚的的金属雕塑和石雕、尼泊尔和西藏的早期绘画都是馆藏的优胜之处。<br></div> 与埃及馆里人流熙攘相比,亚洲中国展区则显得相对冷清的多。这也难怪,老外之所以对埃及感兴趣是由于他们认为希腊和罗马文明深受古埃及的影响,所以更亲近点。而能到这里的国内旅行团也是来去匆匆,一般都赶着先去欧洲部分,这其中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现在凡讲历史,张嘴即是古埃及希腊、罗马,说艺术则必提文艺复兴、梵高、达芬奇,好似这才显得上档次、有文化。这不能不说国人骨子里潜意识的自卑。值得深思的还在于中国数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影响。说的不客气的讲,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特点就是让人感到过于高深莫测的“虚玄”;那些士大夫、文人墨客摇头晃尾地八股连篇,吟诗作画,自命清高将自己囚固于等级森严的籓篱之中,也使广大平民百姓敬而远之,无法融汇其中。而大多数文物则主要反映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题材。所有这一切也将他人感到过于深奥,凡人只能望而却步。谁叫主导近代世界文化主流的是坚船利炮的西方列强呢?以他们的审美,更注重简单、立体、写实的东西,不喜欢过于虚玄、繁琐,即使是同样的神话人物,也被塑造成与有血有肉的常人无异,这一点日本人就做的更好,虽源于中国文化,但知道去繁取简,换个马甲,反而更被西方所推崇和接受。<br> <h3><b>元代《药师经变》</b>壁画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广胜下寺,是元代壁画的精品,距今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壁画总长15.2米,高7.52米,色彩瑰丽,占据了整整个一面墙壁,气势恢宏,即使在整个大都会博物馆中,可能也算得上体积最大的作品之一。展厅环境的营造也烘托了这幅作品的宏伟,画中端坐着药师佛,十二神将陪伴左右。形象地表现了药师如来及其随从所在的东方佛教净土的盛况。去年秋天乘自驾出游山西其间,特地去了壁画原址广胜寺,听了僧人介绍了这幅巨画流落异乡的经过。唏嘘之余,虽有遗憾,但从另一方面讲,何谓不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在国内历次运动中是否得以保全先不得而知,至少在世界一流展馆中,让世界看到其真容,也有益于增进他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事情都存在两方面,其实敦煌文物被盗卖,也让这颗蒙垢千年的明珠重新面世,让世界知道大唐的辉煌,从而也就有了“敦煌学”研究的建立和发展。王道士的功罪,谁又说的清呢?</h3> <b>观世音菩萨:</b>彩色和镀金砂岩 北齐(550-77)山西省 <b>7世纪初 唐代干漆夹纻阿弥陀佛坐像</b><div>佛像虽然双手缺失,但色彩鲜艳,雕刻精致,阿弥陀佛身披袈裟露右肩结跏趺坐,面容安详平静。纵然漂洋过海,历经颠簸,佛像的金身与红色袈裟仍旧展现出其威严,似乎可以感受到一千多前,人们那颗对信仰的炽诚之心。<b><br></b></div> <div><b>北宋彩绘木雕文殊菩萨像</b></div> <b>辽三彩罗汉·易县</b> 相比中国历代王朝的宫廷收藏,西方认真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的历史并不悠久,美国开始得则更晚。在19世纪中叶的西方评论家看来,中国画和日本画一样,毫无透视观念,不值一看。尽管如此,1876年费城世博会开幕,日本艺术还是吸引了万千观众,而当时的中国展却相形见绌。随着与中国交往的深入,特别是中国迅速发展崛起,让西方百姓也逐渐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兴趣和了解。应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影响力与其国力的盛衰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百年前还是积贫积弱的国家,通过数十年的砥砺前行,又重回往日的辉煌,有如凤凰涅槃。而所有那些先于、后于咱们的文明则早已成了历史的尘埃,烟消云散,不知所踪了。这也反映了华夏文明强大的生命力;虽历经劫难,却能延续数千年,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了。<br> 北宋黄庭坚的草书<b>《廉颇蔺相如传》</b>可谓是大都会中国古代书法中的珍品。因字帖长达21米,是书法史上最长草书长卷,只能取其头尾局部。 <b>溪岸图·(五代)</b>董源 <div>董源的《溪岸图》与传世作品:五代卫贤的《高士图》和南唐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卷》齐名。据说画面上一家四口是南唐中主李璟一家,画中被抱在妇女怀中的小孩正是后主李煜。这幅画被启功先生、傅熹年先生认定为北宋初期五代末期。大都会博物馆后来为这张画做了一个红外线检测,发现这张图画经过3次装裱,3次补的绢都不一样。而且,其上还有南宋贾似道、袁枢等人的印章。上世纪40年代此画被徐悲鸿收得,张大千得知便托人转告徐,愿意用自己任何收藏与之交换。不过,在张大千得到这幅令他爱不释手的古画之后的若干年,他又将之带出国去卖给了书画经营商、大收藏家王季迁。直至上世纪80年代,王季迁将此画卖给了华人企业家唐氏。最后,由唐氏出面捐给大都会博物馆。而张大千又以“作假大师”而臭名昭著,由此也引发了书画界一场长达15年的《溪岸图》真伪之争,直至今日仍未定论,也是这位有才无德之人造的孽。</div> <b>《神奈川冲浪里》·</b>葛饰北斋,日本 <b>“爱”罗密欧与朱丽叶</b><div>从大都会出来已是下午近六点了。一天下来,尽管我们马不停蹄地走了差不多7个多小时、也只是在其规模巨大的展馆里泛泛地跑了一圈;早已累的老腿哆嗦、恨不得趴在地上不想动弹一下。<b><br></b><div><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纽约三日·中央公园、时代广场</b></div></div> 今天是在纽约的最后一天,下午我们将会驱车前往200公里以外的赌城大西洋城。离开民宿后第一次开车穿越林肯隧道至时代广场附近的纽约中央公园,找了一个距广场较近的停车场,以便出入。下午还打算去皇后区中国城去拜访一下那位上海老哥,那天与他分别时,就相约在今天再次面聊。 华丽马车(中央公园) 派贝塞斯达喷泉(中央公园) 眺望台城堡——融合了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位于曼哈顿中央公园,始建于1869年。 遛狗者:我估计这两位是专业遛狗师,就像寄托宠物店里的动物护理员。 女孩与小狗 <h3><b>时代广场</b></h3><h3>说是广场,其实就是47西街与46西街之间一块较为宽敞的街区。此处与百老汇、卡内基等许多著名娱乐场所相邻,人声鼎沸,游人摩肩接踵,好像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聚汇到这里,举行一场世纪狂欢。各类广告灯箱铺天盖地,据说在此经商营业的必须打出自己的标志,五光十色的甚是热闹。凡到此地的游客也会被气氛所感染,疯狂一番,也是最能体验真正的美国商业文化的地方之一。</h3> 广场上<b>达菲神父(Francis P. Duffy)纪念雕像</b>,此君曾是第69步兵师中尉牧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服役,战争结束后,达菲神父返回纽约,并担任圣十字教堂的牧师,在为百老汇剧院区社区服务了十多年后于1932年6月26日去世。后来其生平被拍成电影《第六十九战斗》。雕像后面是时报广场网红打卡地,红色梯阶平台。27层红宝石色玻璃台阶上,一次可容纳数百人,据说这里寓意爱情、浪漫。恋人们都要在台阶上坐坐,拍个合照,就可让爱情甜蜜长久… <h3><b>迪士尼组合:</b>突然来了一群身着卡通服装的人把你围在其中,摆出POSE,让你拍照。后来才明白这伙人是专门给游客在此收费拍照的。看到咱一脸懵懂,又是两位外国老人,估计也没什么银子,随即挥挥手笑着离开了,看起来美国人还是挺有素质的,不像国内景区有些人老是干着一些强买强卖的。</h3> <h3><b>时代华纳中心</b>是一座位于纽约市的双子塔建筑,由两栋高750英尺的大楼组成,两楼由一个多层的中庭连接,其中为高端零售商店。该建筑在2006年为纽约市市场价值最高的建筑。</h3> <h3><b>纽约交通状况</b></h3><h3>从时代出来,时间尚早,正准备开车前往皇后区时,却发现那位老哥留给我们的名片怎么都找不到了,而当时连个姓名都没留下。于是准备返回到新泽西民宿再找一下。不幸今天恰逢周末,即刻陷入车流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左冲右突而不得其解,反而愈陷愈深。总说国内司机插车变道,而这里较国内更甚,而未见交警干涉喝止。尤其是进入林肯隧道之前,足足滞留近两小时而龟行不足十米,几近绝望。由此对纽约名声在外的恐怖堵车,亦深有切身之感。</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总算冲出车流的重围,回到民宿,再次翻箱倒柜也不见踪影,问老板也说没有看到,真是奇怪了。其实此时已近下午4点,即使这时找到名片还得再次穿过那条恐怖的隧道以及整个曼哈顿,等赶到皇后区也是天黑了;但如有个通信地址,至少打个电话告个别心里也平衡一点。也许和老哥没有缘分,就此带着遗憾插肩而过。<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西洋城</b><br></div>驶上了通往大西洋城的Garden State Pkwy高速。2个小时后进入这座莅临于大西洋畔、曾与拉斯维加斯齐名的东部赌城。与我们印象中名噪一时、热闹繁华情景大相庭径;鲜有行人车辆往来、空荡的街道,在昏昏欲睡的午后秋阳下更像是置身于一座略显荒凉的西部小城。 <h3><b>大西洋城奥特莱斯</b>:偌大的商场里几乎空无一人,经营惨淡</h3><div> <b>大西洋城</b>被称作东部的拉斯维加斯,曾经的新泽西州最大的旅游城市,也是除内华达州外美国第一个赌博合法的城市。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是它的全盛时期,那时其名如日中天,赌业公司和为赌业服务的剧场、影院、音乐厅、舞厅、礼品商店等相继开业,每年一度的美国小姐选美活动在此举行,好莱坞的影星也纷纷来此,城市酒店人满为患,街道灯红酒绿额,城市充斥着一种醉纸迷金的奢靡,时常都会上演着一夜暴富的奇迹;一度与拉斯维加斯,澳门和摩洛哥并肩为全球四大赌城。然而就如同大潮退后的沙滩,这种疯狂的繁华仅仅维持了两年时间,如今,名城光环就已尽数退去:随着投资者的撤出,许多商家、酒店也是人去楼空,常驻人口从极盛时期的近30万已降至目前的五万余人,大有朝鬼城发展的趋势。连曾在此拥有三家赌城的特朗普也不得不承认,这座曾经熙熙攘攘的城市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场灾难。2016年七月,大势已去的大西洋城终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br></div> <div><b>泰姬玛哈尔赌场</b>耗资25亿元,整栋建筑有着43层楼,是集赌场,住宿,餐饮,娱乐一条龙服务的一条龙服务综合赌场,是特朗普曾经拥有的三家赌场之一。这间赌场内的光服务人员就多大约6500多人,每天都会有数万人来到泰姬玛哈尔赌场大展身手,渴望着在这里一夜暴富。而如此辉煌繁荣的泰姬玛哈尔赌场,如今却沦落到为了省电仅有两部电梯在运行,其实是反映了整个大西洋城的衰弱趋势不可逆转的现象。这里也由特朗普的发迹之地变成了他的鸡肋:到了1991年,川普在大西洋城的三家赌场,加起来总负债超过了30亿美元(总债务90亿),每年的营业额连利息都不够,现在仅靠发行那种轮盘赌的垃圾债券来苟延续命。</div> <b>大西洋城凯撒宫:</b>大西洋城的许多赌场如今都相继倒闭,这同时也代表了美国现状的一个缩影。不久后人们脑海记忆中曾经昙花一现的繁华,也会随着时间风过沙平、渐而淡去。 大西洋城最为著名的景点是一条建于1870年、长达11公里18米宽的<b>海滨木板大道。</b>以前是为了将沙滩和酒店更好地连接在一起,便于在沙滩上行走;长此以往倒形成了这里的特色。几乎所有的酒店都兴建在木栈道两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盛顿</b></h1><h3>作为美利坚合众国首都,是我们在美东地区除纽约外最重要的打卡城市,自然要去的地方不少,估计两天的行程不会太轻松。今天在网上预定了当日下午3点半国会大厦最晚一场参观行程(四点半清场闭馆)。大西洋城至华盛顿有300多公里、将近4个小时的车程:早晨十点出发,下午两点即可到达,算起来时间不是太紧张。</h3> 屹立在国会山上<b>国会大厦</b>是美国最高权利机构,人们把它看做是民有、民治、民享政权的最高象征。国会大厦1793年9月18日由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亲自奠基。大厦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是古典复兴风格建筑的代表作,表现“民主”、“自由”与“光荣独立”。1800年投入使用。1814年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期间被英国人焚烧,部分建筑被毁。大厦是一幢全长233米的3层建筑,以白色大理石为主料,中央顶楼上建有出镜率极高的3层大圆顶,圆顶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铜雕像。大圆顶两侧的南北翼楼,分别为美国众议院和美国参议院办公地。众议院的会议厅就是美国总统宣读年度国情咨文的地方。国会大厦东面的大草坪是历届总统举行就职典礼的地方。站在大草坪上看去,国会大厦圆顶之下的圆柱式门廊气势宏伟。门廊内的3座铜质“哥伦布门”,质地厚重,其上雕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浮雕。<br> <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3点之前我已经将车停在国会山北侧Constitution Ave NW大街旁一排空余停车位上,准备锁车去国会参观。顺便问了一下国会执勤警察此地是否会抄牌得肯定的答复,并告知这里是在网上预订的车位,不能临时停车,最近的停车场也有三四公里远之遥。顿时风中凌乱。等我停罢车再回到此地又待何时?美国、加拿大等国一般景点四点以后必定关门大吉。一路经常感受到他们对待工作时间范围即便晚一秒都不买账的苛刻认真态度,今天看来是已没戏了。幸好有老婆提醒,由手机软件上花了15刀定了2小时最近的车位。行至3、4分钟后,见路边有咪表车位又改停在这里。此时离参观预约时间只有不到10分钟。即使连走带跑也已迟到数分钟,被告知已无法进入国会圆形大厅,最多只能在外围廊厅看看,于是再次崩溃。心有不甘,发扬人至贱则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咱们声情並茂的死缠烂打下终于感动了某位年轻女士,才得以放行。也是老天开眼,做人成功呀!</span><br></h3> <h3>俗话说"乐极生悲,福极生祸"也许出门没有卜卦择行,今天注定是个心惊肉跳之日。刚刚庆幸好运当头,在进入圆形大厅、被眼前华丽宏大的景象所感染、准备拍照时,却发现没有了相机——内有一个多月旅途所摄照片资料,抓狂之下脑袋一片空白。冷静之余,想必遗失在之前曾观看电影的议会剧场中。再而求助于当值工作人员,(照片上这位美丽、善良的女士),经她带领返回剧场,並在一某座椅下找到相机。庆幸之余,恭手相谢。(再次遇到好人相助)。之后看到咱俩老人一惊一乍的,又特意安排我们重新前去大厅参观,并宽慰我们可尽兴拍照。(此时已临近清场时间)总之也算是好事多磨吧。背景油画是<b>《德索托发现密西西比河》</b>约翰.杜兰布尔于1817年创作</h3> <h3>在圆形大厅,可以看到美国政治的缩影。圆形大厅四壁挂有8幅记录美国历史的油画,背景左侧油画是罗伯特·沃尔特·威尔创作的<b>《朝圣者登船》</b> 画中描述了17世纪清教徒乘坐美国五月花号移民到“新大陆”场景。</h3> 此时参观游客已基本走光,由于是末场,空荡的国会圆形大厅里只剩下我俩最后压阵。 <h3><b>穹顶图案——《华盛顿之神》</b></h3><h3>大厅55米高的穹顶上,是19世纪意大利画家布伦米迪及其学生所绘的大型画作。画面中心为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身侧两边分别为胜利女神和自由女神;画面中的其他13位女神则代表美国初立的13州。该画描绘的是美国开国领袖升天成圣的那一刻!由此可见,不仅中国、美国人的造神运动也可谓不遑多让。不过值得称颂的是当年华盛顿为独立变卖了所有家业,几近失明,在赢得战争后,则放弃所有功名,两袖清风告老还乡,实为难能可贵。</h3> 大厅所立的杰出总统石雕,每一尊都是一个时代。圆形大厅南侧还设有专门的雕像厅,其内为美国50州的名人像,合立一堂,是美国凝聚力的象征。 <b>托马斯·杰斐逊雕像:</b>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1801年 1809年)、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与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并称为美利坚开国三杰。 <h3><b>雕塑《瓦西基酋长》</b></h3> <h3><b>印第安自由女神:</b>其青铜像同时也坐落于国会大厦穹顶上</h3> <h3><b>国会图书馆</b></h3> <h3><b>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院</b></h3><h3>美国这个地方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法院多。也许是法治国家的象征吧。</h3> <h3><b>尤里西斯·格兰特将军纪念碑</b>(南北战争联军总司令、1869—1877年两届美国总统)</h3> <h3><b>好人x2先生</b></h3>结束了当天的活动,准备去停车点取车回旅店,发现怎么也找不到原来停车的地方。当时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将车子定位(这一点是自驾者最忌讳的,教训极为深刻)只是简单地拍了咪表的时间就匆匆离开了。两人在周边有印象的地方像没头苍蝇似的乱转了一个多小时,问了N多个附近路人最后皆是无果。眼见天色趋暗,绝望之时,幸而遇见路边一男子,在夫人趋前问讯并告明情况后,自告奋勇地开车带我们寻找许久,最后在联邦法院背街-西北C街全国执法人员纪念馆附近找到了停车处。其实从这里到国会大厦只有不到800米,只隔一个街区,却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此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只有合影留作此段经历的纪念。自此教训之后,老婆离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车定位,以防这种情况再次重演。 <b>约翰·马歇尔纪念碑</b>(全国执法人员纪念馆对面我们汽车的停放处。)<div><div>约翰·马歇尔(1755-1835)是最高法院的第四任首席大法官。在他领导下,法院变得更加强大和享有声望。他的意见使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门之间的权力平衡更加明确,完善了国家三权分立的体制约束。 </div></div> <h3>华盛顿民宿主人估计是个艺术爱好者;卧室里竟以维米尔的名画<b>《天文学家》</b>作为大床的背景,想到枕以此画入眠,还真是有点超乎想象的体验。</h3> <h3><font color="#010101">华盛顿民宿早餐后的留影</font></h3> <h3><b>华盛顿纪念碑前倒影池</b></h3><h3>次日阴天,上午开车经行阿灵顿纪念桥再次来到国家公园,在纪念碑北端的西北宪政大街上找到一处咪表停车位,这个位置对于我们去周边几个地方都很方便。也是运气,如果晚些时候附近早已“车”无虚席了。华盛顿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筑包括众多的博物馆基本都分布在以国家广场为中心、从林肯纪念堂至国会大厦之间东西向的中轴线两旁,形成了华盛顿主要的旅游景区;而纪念碑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h3> <b>美国国家二战纪念碑</b>(World War II Memorial)坐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是为纪念在二战期间服役的1600万美国军人而建的。整个纪念馆呈一个下沉的椭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是一个圆形的湖,左右两旁56根花岗岩柱子,每一根代表着在二战期间美国的一个州或者一个海外领土。纪念碑广场两边的拱形塔楼内各有三只巨大的铜质美国雄鹰托举起了象征胜利的花冠。在弧形“自由墙”上刻有4000颗金星,每一颗星都代表着在二战中牺牲的100位美国人。 这些坐着轮椅、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是来自各地的二战老兵,随着这些耄耋老人的渐渐离世,这种相聚,对于其中很多人来讲很可能将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后一次绝唱。 <h3>广场上正在行进的小学生队伍是每天例行的队列仪式,这也是国家自小就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在国内有些人总是诟病我们国家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过于严苛,其实在西方国家里一点也不逊于咱们,尤其在以色列,那更是登峰造极、无不刻的存在,让人叹而观止。</h3> <h3><b>韩战老兵纪念碑(</b>Korean War Veterans Memori<b style="color: inherit;">)</b></h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纪念堂南端一片草坪上,一组披着白色帔风的士兵雕塑错落在没膝的草丛间。与我看来更像是几个失魂的幽灵漂浮在朝鲜绿色的原野上,给人有一种压抑伤感的印象;而大多来此的中国人内心却有另一种感受。</span><br></h3> <h3><b>林肯纪念堂</b></h3><h3>林肯纪念堂位于国家广场轴线最东端,背靠波托马克河,与另一头的国会大厦遥遥相对。是一座仿古希腊巴特农神庙式的古典建筑,庄严肃穆。</h3> <h3>纪念堂正中是一座高19英尺的林肯坐像,背后的石壁上刻着五行大字:“<b>在这座殿堂内,正如在人民的心中,为了人民,他拯救了联邦。对于亚伯拉罕·林肯的纪念永远长存。</b>”</h3> <div><b>拉法耶特广场</b>(Lafayette Square)位于白宫以北的H街。公园以美国革命期间的法国军事领袖拉法耶特侯爵命名。广场和周围建筑列为国家历史地标。广场矗立5个1930年代的大型雕塑,中央的是克拉克米尔斯的安德鲁·杰克<b><br></b></div><b>拉法叶特侯爵将军雕像</b><div>1780年,拉法叶侯爵带领六千名法军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并任乔治·华盛顿前卫部队司令。美国独立后,拉法耶特两次被授予美国荣誉公民称号。由于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他被称为“两个世界的英雄”。在法、美两国得到广泛的纪念<b><br></b></div> <div><b>罗尚博伯爵青铜塑像</b><div>让·罗尚博伯爵(1725-1807),法国军事家,法国贵族和法国元帅。在美国独立战争其间,他担任法国远征军总司令,率领法军支援美国陆军对抗英军,在维吉尼亚州的约克镇击败英军,为赢得美国独立战争发挥了重大作用;被认为是美利坚合众国开国元勋之一。在他返回法国时,他被路易十六国王授予皮卡第(历史上法国北部的一个省)总督。</div></div> <h3><b>白宫</b></h3><h3>由华盛顿纪念碑向北途经椭圆公园大约步行15分钟就是白宫,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会把国会大厦那圆顶建筑误认为白宫,其实完全是两码子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游客只能站在拉法耶特广场南端的宾夕法尼亚西北大道远远地“眺望”这座外表一般般却象征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建筑。原打算给某个议员发函请求推荐参观,最后鄙人嫌过程太麻烦,也就放弃了入内参观的打算。确实没什么好看的,也就拍个照,至少算是来过此地了。</h3> 白宫门前道路上的执勤警察,没想到他们的执勤代步工具只是一辆普通的自行车。 <h3>白宫门前宾夕法尼亚大道与第15大大道交汇处</h3> 位于位于宾夕法尼亚大道东端与地十五大道交汇处、距离白宫仅一个街区的<b>伦威克美术馆</b>(Renwick Gallery)是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分馆,设于一座被列为国家历史地标的19世纪建筑内(原为科克伦美术馆所在地),其展品内容着重于19世纪到21世纪的美国工艺和装饰艺术。 火人节塑像《舞者》 火人节《繆斯的生活》展品具有强烈的阿拉伯宫廷里繁缛精美的艺术风格,让人叹而观止。 《游戏鱼》拉里·富恩特 <h3><b>Canova Lions Statue</b>(卡诺瓦狮子雕像?)一座中国宫殿风格的建筑</h3> <h3><b>艾森豪威尔行政办公楼前</b>(1888 年,德意志第二帝国<span style="color: inherit;">风格)</span></h3> <h3>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国家博物馆<br></h3> <h3>国家广场草坪远处是美国大屠杀纪念馆</h3> <h3><b>托马斯·杰斐逊纪念堂</b>面临潮汐湖,隔湖北望华盛顿方尖碑,</h3><h3>是为纪念美国开国元勋、第三任美国总统,《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而建。这座高96英尺的白色大理石建筑据说是按杰斐逊最喜爱的罗马万神殿式圆顶建筑风格设计建造的:白色大理石圆顶及54根爱奥尼亚式廊柱是其经典之作,纪念堂的北面是大斜坡状台阶,由8根大石柱支撑的门廊山墙上刻有一组大理石浮雕。整座纪念堂在夕阳碧水映衬下,美轮美奂,显得格外圣洁、庄严。个人自认为也是华盛顿最漂亮的建筑。</h3> 大厅中央耸立着高近6米的杰弗逊总统立身铜像。身后的石壁上,镌刻着杰弗逊生前的话:“<b>我已经在上帝圣坛前发过誓,永远反对笼罩着人类心灵的任何形式的暴政。”</b> <b>华盛顿纪念碑</b>位于美国国家广场中心,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地标性建筑。其外形仿古埃及方尖碑设计,高近170米,也是世界最高的石制建筑和最高的“方尖碑”建筑之一。碑内有50层铁梯,也可乘坐70秒高速电梯登顶透过锥顶小窗可以眺望华盛顿全城。华盛顿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其中一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是清政府赠送的。<div> 当回到停车处取车时,已是下午六点左右。此刻天气从阴霾转而放晴,黄昏的阳光落在旁边大草坪高耸的华盛顿纪念碑上,将其披上一层金色的重彩。远远望去,高耸的正方体碑身像一把上帝之剑直插云天;简洁的碑身外表面没有任何形式的表述,就如武则天在乾陵的无字碑;但不妨那种震慑人心的恢弘和感染力在该碑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这也是美国首都留给我们的最后印象。<br><div><b><br></b></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费城</b></h1><h3>次日在民宿用过早餐、告别了华盛顿后,沿95号公路西北方向约2个多小时的车程既是当晚夜宿的美国历史名城——费城。</h3> 费城是美国最老、最具历史意义的城市之一,1790-1800年,在华盛顿建市前曾是美国的首都,因此在美国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774-1775年两次大陆会议在此召开,并通过《独立宣言》;1787年在此举行制宪会议,诞生了第一部联邦宪法。<br>因而被誉为“美国诞生地”19世纪以来,铁路和港口发展很快,制造业兴起,1860年制造业产值曾占全国30%。现仍为美国主要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之一。 费城艺术博物馆门前草坪上的<b>华盛顿纪念碑喷泉</b> <b>费城市政厅</b> 宾夕法尼亚州议会大厅 <h3><b>独立广场</b>建于1730年,现为国家独立公园的一部分,根据导航直接将车停在游客服务中心旁的免费停车位。(真是少见)广场不大,也没什么东西,与想象的大相庭径。旁边一座现代建筑有许多人排着队。一问才知大名鼎鼎的自由钟就存放此地。</h3> <h3>室内展厅无非是一些旧时的照片、书刊之类的东西,对咱也没多大吸引力。不过除了曼德拉、很具讽刺意义的居然还有达赖这位所谓“人权斗士”的介绍资料。不过凡与中国人唱反调的人在美国人眼中都是英雄,这也见怪不怪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忽视其存在。独立钟安置在到底的一座支架上,钟面从下至上有条长长的裂纹,显得十分破旧不堪,不过对美国人来讲也算是圣物了。</h3> <b>独立宫</b>建立于1732年,原为宾夕法尼亚州的州政府。这是一座两层的旧式红砖楼房,整座建筑外表显得朴实无华。乳白色的门窗,乳白色的尖塔,塔上镶嵌着一座大时钟,塔顶就是当年悬挂自由钟的地方。1776年7月8日,一群聚集在这座不起眼的房子里的人发布了一部独立宣言,自由的钟声宣告了一个伟大国家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我们在网上预约了独立厅的参观行程,但是必须先到Visitor Center验证后方可入内。独立宫的入口在楼的背面,所有的游客进入后,先在一楼一个房间休息,讲解员进来后自我介绍,随后开始了后续的详细讲解。 <b>独立纪念馆:</b>进门厅右边的屋子是第二次大陆会议和制宪会议的会址。就在这间屋子里,1775年推举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76通过《独立宣言》,1787年通过《美国宪法》。 <h3><b>油画《独立宣言》</b>描述了签署独立宣言时的场景:</h3><h3>1776年7月4日,以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弗逊、本杰明·富兰克林为首组成了5人起草小组,由托马斯·杰弗逊执笔起草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最重要的文献《独立宣言》。《独立宣言》在第3次大陆会议上获得通过,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独立宣言》首页写下:<b>“人生而平等。”“人人拥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b>简洁,清晰,却又强烈有力。</h3> <h3>古老的宾夕法尼亚州法庭</h3> 一楼的会议室是《独立宣言》和宪法的签署地。当年华盛顿、富兰克林、杰弗逊、各州代表坐过的桌子、椅子,以及用来签名的鹅毛笔、墨水,华盛顿当时宣读《独立宣言》的会议室前台等仍按当年的原样摆放。 独立宫给人总的感觉就如同其外貌一样没有特别出彩之处,大家来这里主要还是冲着其曾在美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 <h3><b>费城罗丹博物馆</b></h3><h3>回民宿途中偶遇的罗丹博物馆,可惜刚关门,只在庭院转了一圈。</h3> <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点军校</b></h1><h3>今天的行程是从费城到我们旅程的终结点波士顿,大约450公里5个小时车程。途中临时改变方向,专程绕道西点,一睹这一世界军事名校真容。</h3> <div><b>西点军校</b>(West Point),即美国陆军学院,成立于1802年3月16日,首任校长由美国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外孙乔纳森·威廉姆斯担任,当时只有10名学员和7名军官, 是美国的第一所军事学校,现任校长罗伯特·卡斯兰中将。<br></div> <h3><b>西点小镇——海兰福尔斯</b></h3><h3>沿9w县道转到西点路,尽头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点大门。有哨兵站岗让我们去西点服务中心登记参加一个所谓的2小时tour才能入内参观。说到底也是要钱(13刀/人)。刚巧遇到一对中国人从内出来,便向其了解情况。据说他们也是参加这个tour才得以前往。服务中心在离大门不远的镇上的路旁,整个镇上看不到一个行人,只有落叶满地,给人一种古道西风的清凄的感觉,要不是名声在外,谁又会来此鬼地方?</h3> <h3><b>西点历史博物馆</b></h3><h3>中心已有不少参加行程的老外(老外最喜欢参加此类活动)。报名登记后,由于大巴开车时间尚早,服务人员向我们推荐参观一下免费的西点历史博物馆。若大的展馆好像只有我们两人,其中主要介绍西点发展历史,陈列有许多士兵、军官历年的服饰,及个人物件,说实在东西还是挺丰富的。</h3> 西点军校校徽:主要图案为象征着美国武装力量的盾牌,盾牌上有象征着智慧与知识的古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头盔,头盔下面有一柄象征着军事职业的希腊短剑。头盔与短剑表示西点军校的军事与教育职能,盾牌顶端绘有一只张开翅膀的美国之鹰,鹰爪紧握13支利箭和橄榄枝,象征战争与和平。鹰右边的饰带上刻有西点校训——<b>责任、荣誉、国家</b>,鹰左边的饰带上刻有西点1802、美国陆军军官学校。 <b>西点军校主大门—塞亚大门</b>( Thayer Gate ):<b>西点军校</b>(West Point),即美国陆军学院,是美国的第一所军事学校,位于纽约州西点(哈德逊河西岸),总面积约6千5百公顷。西点军校的校训是“责任、荣誉、国家”,该校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学院之一,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齐名,被称为“美国将军的摇篮”,许多美军名将如格兰特、罗伯特·李、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等均是该校的毕业生。 西点军校所在的西点镇曾是美国独立战争中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主要是哈德逊河在流经西点时程“S”状,且弯度很急,过往的大型船舶经此必须减速,来犯敌船则因减速而易受攻击,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br>乔治·华盛顿认为西点是美国最具战略价值的一块阵地,是“打开美国的一把钥匙”。有鉴于此,华盛顿在1778年邀请波兰人、曾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中扭转战局的萨拉托加战役的英雄萨丢斯·科什乌兹科上校来协助设计建设了西点军事要塞。即便在今天,其设计思路仍被认为具有现代意识。为了纪念这位波兰人,1828年西点军校还为其塑了像。实际上,西点要塞自1778年1月20日屯兵以来,是美国一直在使用的军事设施,它也是西点军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刻苦用功的西点女学院 <h3><b>西点战争纪念碑</b>以纪念美国南北战争中阵亡的将士</h3><h3><br></h3> <b>西点军人教堂—Cadet Chapel </b> <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也只有随车参加tour的游客可以进入。其最大看点不是教堂建筑本身,而是那两边垂挂着的象征荣誉的美国著名部队的军旗以及桌上整齐放置的圣经。</span><br></h3> <h3>巨大的管风琴键盘</h3> <h3><b>队列操练的学员</b></h3><h3>原以为美国军校学员与美国大多数人一样比较散漫,不愿受到太多约束。不过随着进一步深入校园,看着在操场上戴着18世纪鸡毛高冠帽手握军刀的年轻军人一丝不苟地进行队列操练,身旁不时跑过气喘吁吁背负重装战斗器械的越野训练分队,校园周边无处不在、全不顾外界干扰埋头苦读、静思的学员也改变了过去对美军的一些认知。据说学校的淘汰率很高,稍微松懈就有卷铺盖回家的可能。</h3> 不过那种十八世纪与现代服装混合穿戴总给人一种怪异的戏剧感,好像在拍一部穿越剧。 一个Tour下来,尽听着导游喋喋不休,眉飞色舞的讲解了,好像没有疲倦的时候。说的旁边那些老外像群傻子似的一愣一愣的,而我们云山雾罩、彻底忽略他的存在。一看时间已经两个小时过去了,我算服了这些国外导游好像太实诚了一点,不过挺值;2小时连大巴带导游13刀,真是不贵。结束了在西点的行程,接下来我们还得开车2小时赶往我们此次在美东最后一座城市西雅图。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波士顿</b></h1><h3>至此,在美东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波士顿——这座东海岸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我们为期两个月美加北美之行的收官之地。</h3><div><b>波士顿</b>(Boston),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创建于1630年。,同样它也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美国历史上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最终引起著名的美国独立战争。波士顿是全美居民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都位于波士顿都市区。<br></div> <h3><b>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b></h3> <h3>议会大厦对面纪念南北战争纪念碑的浮雕。美国历史上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最终引起著名的美国独立战争</h3> <h3><b>卡普利广场上的老南教堂</b></h3><h3>卡普利广场周围有许多著名建筑: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约翰·汉考克大厦、三一教堂、老南教堂等,是这个城市最值得一逛的地方。建于19世纪的老南教堂是一座哥特复兴式建筑风格的联合基督教会教堂,是美国国家历史地标之一。古典且精美,非常有特点。</h3> <h3>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门前的提香雕塑全身坐像</h3> <h3><b style="color: inherit;">纽伯里街</b>是一条一英里长、两旁排列着19世纪褐砖老屋的街道。沿线有许多古朴典雅的咖吧、餐馆,各种精品百货店,市政当局正在系统的改造街面市容,力图将其打造成一个集旅游、购物、休闲和艺术沙龙为一体历史街区,由此促进波士顿旅游业的发展,目前也逐渐成为游客和当地人的热门的购物、休闲去处。漫步其间,阅市井百态,由此更容易接触和了解到这座城市的本质。</h3> 由于其众多的高档精品店和商店,它赢得了世界上最昂贵的街道之一的声誉。<br> 购物 <h3><b>麻省理工学院招生接待中心:</b>车子导航到此地,找了半天也没发现一座可以明确代表这座名校的标志建筑,草草在这座还算有点意思的古罗马风格大殿前拍了一张照片后就离开了<b>。</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佛大学</b></h1><h3>到了波士顿再忙哈佛还是要去转转的。哈佛地处查尔斯河以北,毗邻麻省理工,从市中心开车也就一刻钟左右的车程。校园基本上与外面的剑桥区街道混成一体,并无严格的界限划分,而参观游客大都集中在以哈佛塑像为中心的一块区域里转悠。像多数来此游览的人一样,我们也只是泛泛地过眼一遍,就像去麦加朝圣的穆斯林那样,也算是半个圣人了。校园里经常碰到举着小旗的中国旅游团队,咱也顺便蹭点光,学到点来龙去脉。</h3> <h3><b>哈佛桑德斯剧院</b></h3><h3>地处哈佛校园中心的桑德斯剧院是哈佛大学最大的讲堂,也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剧院之一。</h3> <h3><b>哈佛大学约翰斯顿门</b></h3><h3>总想找一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留个影吧,打听了半天居然这个破旧不起眼的大门还是哈佛地标之一。其实并不是说建筑本身、而在于哈佛在世人眼里的确够牛。与现在大家时兴拼爹的道理一样,子以母贵,自然也就释然了;不过至于在此拍照留念却也没有太大的兴致。</h3> <h3><b>Memorial Church(纪念教堂)</b></h3> 哈佛校园 <h3><b>约翰·哈佛纪念坐像:</b>约翰·哈佛,是马萨诸塞州查尔斯城的一名牧师。1607年11月26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638年9月24日因患肺结核病去世。约翰·哈佛临死前,他立遗嘱将自己一半的财产和所有的图书捐赠给河对岸那所新成立的学院。这是该学院成立以来所接受的最大一笔捐款。为表示感谢,校方决定,将这所尚未正式命名的学院命名为哈佛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哈佛大学)</h3> <h3><b>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b></h3><h3>当晚在同一民宿的一对上海夫妇推荐下特地去看了一下。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实际上包括三个博物馆:植物标本馆、动物学博物馆和地质学与矿物学博物馆。由于该馆的大楼还与一座人类学与民族学博物馆相连,因此,进去之后,实际上可以参观上述四个博物馆。</h3> 植物标本馆、动物学博物馆和地质学与矿物学博物馆馆内藏有3000多种动、植物以及矿物化石标本。尤为德国两位博物学家制作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玻璃花标本,足可以假乱真、极为精美,是不可错过的哈佛博物馆之一。 皮博迪考古与民族学博物馆内设“北美印第安人”、“遇见美洲土著”、“战争艺术”等展厅,以美洲原住民文化为主题,内容涵盖了考古学、人类学、美术绘画,展品分为雕塑、纺织品和工艺复制品,反映了1492年西班牙殖民前后的中部美洲原住民文化。 玛雅神庙模型 玛雅神庙遗物:石鼎、石雕祭祀柱 玛雅神庙<b>廊柱彩绘浮雕</b> 19世纪阿拉斯加地区北美土著<b>特林吉特皮盔甲</b> 印度尼西亚爪哇<b>瓦扬戈莱克木偶</b> <b>中国秦代士兵盔甲</b> 南太平洋地区的镶嵌鲨鱼牙的武器,以及用刺豚制作的头盔 北美印第安<b>苏族头盔</b> <b>《卡斯特将军的最后一战》</b> 卡西利·亚当斯·安海斯·布希 克罗马利索1904。此画描述了发生在1876年6月25日的蒙大拿州小比格霍河附近的小巨角河战役,又译作小大霍恩河之战的战斗场面。此役,由疯马率领的印第安苏族人军队歼灭了卡斯特率领的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美国第1骑兵师第7骑兵团,以印第安人的胜利结束。 波士顿民宿:<b>在美国最后的一天</b> 早餐后打理好行头装入后背箱,直奔机场。因为我是买了全额保险的原故,机场还车点验收人员基本没怎么看就挥手OK了,出大门即有免费直达国际航班候机室的大巴,这点在国外感到特别方便。不久后我们将在这里搭乘中午十二点的北美航空航班转经西雅图回国,结束近二个月的北美之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感此北美之行</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此次北美之行自旧金山起始,终止于波士顿:渡美西荒原巨壑、涉加西峻山奇水,赏加东秋黄枫红、访美东名城闹市,从太平洋东岸到大西洋西岸,驱车两万余公里,横贯北美大陆东西,计一个半月有余,是我们最长的一次国外自驾旅行。一路坐观景随路移,尽享驾车之乐;境遇跌荡起伏,令过程更为丰富多彩。其间幸得多人于窘境中伸手相助,给我们的旅程也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与勇气,初次对北美有了一个大概的初步印象以及颇多的切身感受,实为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br><br></di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