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

王溶江

<h3>  进入全民摄影的新时代,要拍成一张照片已经不是难事了。虽说拍了多年照片,但自感是越拍越难了:三观要正,内容要好,画面要美,诸多运气一齐找上门的机会不是很多,拍不到"好照片"也就成了常态。</h3><h3> 2017行行摄摄我生活的上海大都市,遴选出部分照片与大家分享,既是梳理,又是交待。这也算是一个摄影人的不忘初心吧。</h3> <h3>  1月1日,外滩,海关大楼敲响零点钟声,游客面向浦东拍下2017年第一张照片。</h3> <h3>  1月12日,常德路,千彩书坊。</h3> <h3>  2月12日,马当路,一市民在共享单车上晒棉被。</h3> <h3>  2月20日,一名外卖员从一个快递堆货点经过。年初,许多快递员流失去做外卖员,致使不少快递站货物积压,一度爆仓。</h3> <h3>  2月28日,第十三届上海国际影展览在中华艺术宫开幕,纪实类金奖获得者姚传飞的作品《看世界》表现的是她本人捧着奶奶的遗照在各地旅游景点的留影照。姚传飞说,年少时曾想象带着奶奶看世界,但当时没这个条件。现在尽管奶奶过世了,我要实现当时的愿望,带着奶奶看世界。</h3> <h3>  3月6日,上海市女子监狱举办"爱之声----母爱进大墙"主题活动,一名年轻女子为服刑的母亲挑白发。</h3> <h3>  3月8日,肇嘉浜路,由外卖员组成的红色车队浩浩荡荡很是拉风。</h3> <h3>   3月15日,火爆全国的央视"朗读亭" 移师南京路步行街,市民王女士早早来到现场做朗读准备。</h3> <h3>  4月23日,乍浦路桥,年轻人骑共享单车游览大都市。</h3> <h3>  4月30日五一小长假,苏州河畔,一架直升机在空中巡航。</h3> <h3>  6月9日,天通庵路,刚刚粉刷一新的民居墙面。</h3> <h3>  6月10日,福建北路,当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沪上100处文物建筑集中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位市民由于没有了解清楚参观时间,提前来到首次开放的新泰仓库,结果在外面等了一个多小时。</h3> <h3>  6月12日,中华新路,"躲猫猫"的路牌。</h3> <h3>  6月14日,外滩,认真阅读的游人。</h3> <h3>  6月16日,上海首家内环内参照五星级酒店标准建造的养老公寓在浦东开门迎客,每套间每人月缴1.8万元。首位签约入住者叶先生接受媒体采访。</h3> <h3>  7月1日,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展期102天参观人次38.4万,排队参观时间平均为4个小时,创下多项观展纪录。</h3> <h3>  7月2日,徐汇滨江,当记者问正在参访的台北市长柯文哲(左四)为何在不同场合总是穿运动鞋时,柯文哲说这是"宾至如归"。</h3> <h3>  7月6日,共和新路,一名穿着奇异的男子辣到了路人的眼睛。</h3> <h3>  7月23日,浦东图书馆,读书不分时段。</h3> <h3>  8月1日,复兴公园,各练各的。</h3> <h3>  8月23日,中兴路,两万多辆被清理的共享单车堆放在一处停车场,单车市场过度投放造成极大浪费。</h3> <h3><br /></h3><h3> 9月10日,蓬莱公园,你吹你的,我睡我的。</h3> <h3>  11月18日,世博展览馆,一位奶爸在国际童书展上挑选童书。</h3> <h3>  11月19日,人民广场地铁站,做倒立的行乞者。</h3> <h3>  11月22日,田子坊"王子殿下卷耳猫咖啡店",喵星人骑在营业员肩头。</h3> <h3>  11月30日,吴淞军港,一队海军战士经过一座抗战时期遗存的碉堡。</h3> <h3>  12月2日,岳阳路,正在举行的落叶艺术展受到市民喜爱。</h3> <h3>  12月8日,市百一店商业中心重装开业,100弄(老上海风情展示)吸引众多观众,一名老年市民用手机照亮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电视机。</h3> <h3>  12月16日,漕溪北路,经过两年多的封闭维修,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重新开堂。</h3> <h3>  12月17日,闸北公园,阳光下晨练的市民貌似走"猫步",当日,是上海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h3> <h3>  12月26日晚,绍兴路,读者在汉源书店享受书店最后的时光,当晚10时,书店将关门歇业。汉源书店作为沪上文化地标之一创始于1996年,是当年大上海第一家咖啡茶座+书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