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 前言 ) </h3><div><br></div><div>老人离开我多年了。从送别老人那刻起,我就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意愿——把老人写出来!于是,拟了个《一位老人和红楼梦》的题目开始了写作。多年来,记不清写了多少次又停了多少次,每每写到老人内心世界的时候,心里就十分激动,复杂和矛盾。常常在激越的情感中挥毫数千言,冷静下来看又否定了。这些年就这样反反复复,稿子永远处在未完的状态,放在了电脑文档里。与其说稿子是放在了文档里,到不如说是堵在了自己的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变成了心里的一个结,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件心里十分难受的事情……</div><div> </div><div> </div><div> </div><h1><br></h1> <h3> 一</h3><div><br></div><div>“五一”值班,难得清闲,没有来人,没有电话,手机上偶有朋友的节日祝福短信。<br></div><div><br></div><div>楼下超市的音响,卖力制造热闹的气氛招揽客人。关上窗户,再把自己关进办公室。</div><div><br></div><div>点开文档,又看起了没有写完的《一位老人和红楼梦》。</div><div> </div><div>把老人一生重新梳理一遍,我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找到了我之所以无法完稿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太自不量力了。老人平和淡然而又光辉耀眼的一生是我能写得出来的?我才发现,对老人的认识和理解就只停留在儿时至中学这个十分幼稚的阶段;我才发现,除送别老人那天,那本英文版的《红楼梦》和老人一起升华的情景让自己落泪,从而激起要在键盘上打出有关老人文字的内心冲动外,我对老人的认识和理解微乎其微。</div><div> </div><div> </div><div> 二 </div><div> </div><div><br></div><div>老人是发小的父亲,民国时期的高级机械工程师。山东人,一米八的个子,长长的脸上严肃严谨的神情,但说话语气平和,能让人感觉到老人的细致和温暖。气度不凡的毛笔楷书散发出像老人一样庄重而又严谨的气质。看老人的书法就像看见老人一样,总像告诉了你什么。</div><div> </div><div>发小是他们家的独男苗,上面有两个姐姐。全家人都说普通话,只有发小说普通话和四川话“两种语言”。</div><div><br></div><div>儿时常到发小家玩。他们家教严,发小每天除完成作业外还要写几篇毛笔字。有时到发小家看他在写字我也陪他一起写。有次和发小正在在写字,老人回来了。他看了看我写的,看了看发小写的,随后拿起我的本子指着其中的“好”字对发小说,这个字我写得比发小好。然后,老人手把手教我怎样运笔,细致讲解字的间架结构和写毛笔字的要领。其实发小写的字不单是比我写得好多了,就是在学校也是名列前茅的。懂事后才知道,那是老人对我的良苦用心。</div><div> </div><div>那个时代,发小家的经济条件算是很好的。记忆中那时父亲月工资30元左右,老人大概在一百多元,算富有吧?清楚记得,一次在发小家玩,老人给了发小10元钱,叫发小和我悄悄去买一只鸡。在那个“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要买一只鸡还真算是一件难事,恰恰在这方面我可能比发小要“聪明”些。我们班有农村的同学,我们找到他,买鸡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但怎样把鸡拿回家而又不被人发现这个问题却把我和发小难住了。还是农村同学能干,他叫发小把书包里的书放在我的书包里,然后把鸡放在发小的书包里。可怜那只鸡,被农村同学严严实实装在了书包里,挎在了发小肩上。</div><div> </div><div>我和发小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挎着鸡到街上去了。因为买鸡记得好像没有用到5元钱,剩余的钱装在兜里在那个年代可是一大笔钱了。我们放肆地在街上买零食吃。有白面锅盔,油炸打屁虫,凉拌的大头菜片,油酥豌豆,红苕片,臭豆腐等,还买了8分钱一包的“经济”香烟来抽,那种消费气势,有点像今天任性的富二代了。</div><div> </div><div>回到发小家,发小的两个姐姐忙着去杀鸡烧饭。我和发小却忙着去处理嘴里的烟味,怕大人闻出烟味受到责骂。发小给了我一把牙刷,我们先漱口,然后我叫发小从泡菜坛里捞出泡菜来我们一起吃,最后相互哈气检验对方是否还有烟味,确定安全后,就装模作样写字了。</div><div> </div><div>两个姐姐饭还没烧好,我和发小就开始闹起肚子来了。</div><div> </div><div>我们吃得太多太杂太不卫生了。我和发小一趟一趟跑厕所,不知跑了多少趟。后来我和发小都躺在了床上,汗水把内衣都打湿了。两个姐姐发现情况后,把我们背到了医院……</div><div> </div><div>这个事情发生后,老人亲自上我家里来给母亲道歉,责备发小不懂事。母亲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一个劲地说没什么没什么。</div><div> </div><div>其实,发小的父亲包括他们一家,那时虽然家境较好,但生活得低调平和,不声不响的,单位大多数群众是十分尊敬他们的。</div><div><br></div><div> </div><div> 三 </div><div><br></div><div><br></div><div>小学快毕业时,发小的两个姐姐就下乡当知青了。家里受到了文革的冲击。发小的母亲在那次冲击中受到了打击,精神有些失常。时不时地站在阳台上,向过往的人喊:“我就是反革命!”</div><div><br></div><div>常和发小一起把他母亲从阳台上拉进屋,给她喂药,洗脸,守着她安静地睡去。</div><div> </div><div>老人还是那样不声不响地工作和生活,语言更少了。有次到发小家里去,看见老人在埋头写字,发小示意我小声一点,说老人在写思想汇报材料。</div><div> </div><div>之后,听母亲说,老人在那期间,废寝忘食地搞了多项技术革新,有效解决了气锤在运行中经常出故障的难题,但老人却主动向组织提出,为减轻国家负担给自己降工资的申请。</div><div><br></div><div>后来,在参加老人追悼会时我才知道,那时,老人悄悄地把自己积蓄的五万块钱,捐给了两个姐姐下乡的生产队,让生产队买了一辆拖拉机和一些农机设备,而这一切老人没给任何人讲,只提出要生产队严格保密的要求。</div><div> </div><div>七十年代初的五万块钱,换算成今天的钱应该是多大的一笔?但老人家里一如普通人家,只是有一张比较大的写字台,在写字台上和写字台正对的墙面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各种绘图工具与一般人家不同。老人常年一身蓝布工作服,换装时也只见过穿的是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服。发小裤上和老人裤上的补丁,发小告诉我说是老人行针补上的。</div><div><br></div><div>有一次在发小家玩,看见厨房水池边,肥皂盒里装着一个小圆球形状的东西,问发小是什么。发小告诉我,是整块肥皂用得很小成渣的时候,把它存起来,一定数量后,把肥皂渣集中起来,稍加热就做成了一个可以用来洗手洗衣服的圆形肥皂了。</div><div> </div><div>这就是那个年代一位富有老人的生活!</div><div><br></div><div>一位把五万块钱悄悄捐出去的老人的生活!</div><div><br></div><div>一位吃一只鸡也要像贼一样的老人的生活!</div><div><br></div><div>一位四季只穿两种颜色衣服的老人的生活!</div><div><br></div><div>一位不声不响,不笑不怒,严谨严肃的老人的生活……</div><div> </div><div>在敲打有关老人的这些文字时,我的心是沉重的,眼睛是湿润的……</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 <h3> 四 </h3><div><br></div><div>公元1976年初夏,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前随父母工作调动,我离开了童年生活的地方,离开了发小,离开了不声不响的老人。 </div><div><br></div><div>那时,全国都在躲地震。工厂停工,学校停课。记得在一个晚上,我和哥哥妹妹突然被父亲安排的车连夜接走。到什么地方我们不知道,只听大人说,是到一个很远的很安全的一家军工保密单位。那时听起来好神秘哦!没有想到的是,那晚一走,就是三十多年和发小的分别。 </div><div><br></div><div>人的思想会随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当大脑储存了足够多的新信息的时候,原有的信息就弱化了,甚至消失了。</div><div><br></div><div>到了新环境,努力学习,把落下的课程补上。当混得在班上甚至在全校都有点“小名气”的时候,发小已离我很远很远了。其间也给发小写过两封信,结果石沉大海。 </div><div><br></div><div> 几十年的光阴就在弹指一挥间。</div><div><br></div><div>恋爱,结婚,为人父,奔生活这些内容,消耗了几十年的光阴。儿时的那些事在为夫为父的重任前无影无踪了…… </div><div><br></div><div>都说“无巧不成书”!其实,书来源于生活,一定是先有生活中的巧,然后才有书中的巧,只不过书中的巧是人为的,而生活中的巧却是上天安排的。 </div><div><br></div><div>在一个十分平常的晚饭后,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在一个城市的一家洗脚房,我和发小相遇了。 </div><div><br></div><div>当时,为推销产品我请客户在酒足饭饱后去洗脚。当我带着客户走进洗脚房大门时,看见茶厅休息室坐着一个人在看报,看得特别专心,连头都没抬一下。因下午我才陪另外的客户洗过一次,所以我安排好客户后也到了茶厅休息室。这时,那个看报的人叫小姐拿包烟来;这时,我和他目光碰在了一起。</div><div><br></div><div>几十年分别堆起的时光厚墙,在我们目光相聚的瞬间轰然坍塌…… </div><div><br></div><div>难道几十年的光阴都没有改变我们什么?难道儿时经常一起,相互都沾染上了对方的连时光都洗脱不掉的气息?</div><div><br></div><div>那一刻,我们没有一点犹豫和迟缓,紧握一起的手,就像儿时牵手趟过厂区外的那条河沟一样平常和自然。 </div><div><br></div><div>发小告诉我,那年,我“落荒而走”后他不久就到山东去读书了,直到高考才回来。他遵父亲教诲,大学学的就是父亲搞了一辈子的机械专业。现在企业很不景气,快倒闭了。他自己办了一个小厂,在父亲指导下生产一种机械产品。 </div><div><br></div><div> 产品成功注册,算是自己的知识产权了。生产规模不大,但生意还不错。这些年虽然很辛苦,但有车有房,有老婆有女儿,日子还过得去。这两天他都在陪客户。他的客户也在里面洗脚。发小说,如果他现在去洗脚,算上昨天就应该是第三次了。</div><div><br></div><div>听到发小这样说我会意地笑了。 </div><div><br></div><div>发小告诉我,两个姐姐在恢复高考时分别考上了大学和中专。母亲有些好转,但身体不是很好。父亲和母亲都落实了政策。父亲快九十岁了,身体还行,每天上午用毛笔写书信,写给家乡的亲人和一些在校的大学生。发小说,父亲每天午饭后都小睡一会儿,然后一杯红酒,一本英文版《红楼梦》,就在书房度过一个下午…… </div><div><br></div><div>已经在脑海里模糊了的老人逐渐清晰起来。</div><div><br></div><div>老人晚年以《红楼梦》为伴,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询问发小,发小只简单地说,老人每天写信和看书是为防老年痴呆。但我始终不信。我想防老年痴呆不一定看《红楼梦》啊?而且还只看英文版的。</div><div><br></div><div>老人除了平和淡然,严肃严谨之外又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div><div><br></div><div>我百思,想得其解。</div><div> </div><div> </div><div> 五</div><div><br></div><div><br></div><div> 和发小在洗脚房相遇后,一直想找机会去看老人,但时机总是不合适。有时我有空发小在外出差;有时发小电话约我,我又在忙事情。看老人的事就在这样的阴差阳错中耽搁了。</div><div> </div><div>有一天接到发小电话,问我能不能安排个时间陪他去一趟江西,说那边快三年没在他那儿订货了,货款也没有结清。打电话给那边,那边相关人说单位换领导了,事情不好办。发小要我装成他厂里的厂长和他一起去办这件事。</div><div><br></div><div>事情就是那么的巧。</div><div><br></div><div>一周后我恰好要到株洲开一个产品推销会。我说时间没问题,我可以赶紧把手上的事安排一下,提前一些时间走,先到江西办他的事,完后我再到株洲。但我说有个问题,发小的专利产品我一窍不通,我怎么和江西那边谈呢?发小说没问题的,技术上的事他来说,要我只谈原则和事务。发小说他了解我,没问题的。</div><div> </div><div>发小这样说,我心里美滋滋的。我忽然想起儿时,发小拿着老人给的买鸡的十元钱时那种无助的神情。</div><div><br></div><div>其实我和发小是同年同月生的,发小还大我几天。可能是儿时我比发小身体好些,胆子大些,“坏主意”多些的原因,发小在某些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就把我当成了一种可信的依靠。其实,那次把买鸡剩余的钱拿去买乱七八糟的东西来吃,有些就是我的主意,比如买烟来抽,然后再吃泡菜来掩盖“罪行”,然后受责的却是发小。</div><div> </div><div>没有想到的是,几十年后发小还像儿时那样把我当成可信的伙伴,我心里能不美么?</div><div> </div><div>江西办事虽经波折,但很圆满。“坏主意”还是我出的。我告诉发小,欠款只要一半,剩余的一半给出去,但前提是必须继续订货。</div><div> </div><div>江西的事就这样成了!</div><div> </div><div>发小陪我到了株洲。</div><div><br></div><div>在我忙完株洲工作的那个晚上,发小说我们一起去轻松轻松吧,他说我们平时都是花钱赔笑脸请人,今天我们花钱不赔笑脸请自己!我深有同感完全同意。</div><div> </div><div>株洲的夜晚,华灯四射出一片繁华。</div><div><br></div><div>我和发小人地生疏,只好往城市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去。在一个已记不清街名的一家重庆富侨洗脚房,我和发小十分享受地接受了说着浓浓湘味普通话的湘妹子的服务。</div><div> </div><div>洗过无数次的脚,为什么这次感觉就不一样了呢?是在他乡异地?还是不用陪笑脸?还是这次真正把钱用在了自己身上?</div><div> </div><div> 其实洗脚的程序是一样的,富侨的手法哪儿都一样。感觉上的不一样其实在自己的心情,也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个理儿吧!</div><div> </div><div> </div><div> 六</div><div> </div><div><br></div><div>实际上株洲之行于我意义不大。我没有签到一单实实在在的合同。回家一周后我到了江苏。</div><div> </div><div>江苏之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自己全部的精力和财力都往这个平台上投,终于换来了电话,合同,生产,发货,收款。成天就忙于这个程序。有时,早上还在懒觉的时候,要货的电话就把自己从梦中惊醒,然后又开始那个程序。</div><div> </div><div>累是累点,但心情愉快!</div><div> </div><div>有一天凌晨,电话响了:“不会是要货吧?这么晚了。”</div><div> </div><div>电话是发小打的。</div><div><br></div><div>发小在电话里说老人走了,走一天了。他思考了很久才给我打的电话。</div><div> </div><div>一时,脑子一片空白。</div><div><br></div><div>我没有完整地给发小说一句话,表达一句完整的意思。不是因为老人的离去而悲痛,而是一种惭愧、内疚、自责搅合一起的复杂心情。</div><div> </div><div>老人就这样走了!走得不声不响,无声无息!</div><div> </div><div>老人就这样走了!在我忙着数龌龊肮脏钞票的时候;在我把老人忘在九霄云外的时候……</div><div> </div><div>开着车,在连夜赶往发小家的途中,我想了很多很多……</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 <h3> 七 </h3><div> </div><div>老人的追悼会是在殡仪馆开的。</div><div><br></div><div>主持追悼会的是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前去参加追悼的人有两个姐姐的家人和发小一家,我是唯一的外人。</div><div> </div><div> 发小告诉我,老人在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下,晚上睡觉后就再没有醒来了。发小说,老人留有一封信给他们,老人特别交代他走后,不通知组织,不通知亲朋好友,特别不能通知他帮扶的贫困大学生。发小说那封信就压在那本英文版的《红楼梦》下,是老人一周前就写好了的。发小从口袋里掏出几篇稿子递给我,说他们全家商量了,由我来致悼词。</div><div> </div><div>我不假思索,没有任何犹豫就接下了。</div><div><br></div><div>我想,也许这是我能为老人做的唯一的一件有意义的事吧?</div><div> </div><div>悼词是大姐夫执的笔,像字帖一样的硬笔行书,历数了老人一生的辉煌。从十八岁到国外勤工俭学,积极投身科技救国到耄耋之年捐资希望小学帮扶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很多不为人知的老人的伟大事迹出现在字里行间。从小就在老人家里走进走出的我,居然在此时此刻才知道老人原来有如此多的光辉耀眼的事迹。</div><div> </div><div>我好内疚,好自责!</div><div> </div><div>在送别老人最后一程的时候,我看见老人安详,淡然地躺在那里,胸前放着平时看的那本英文版的《红楼梦》,像是看书累了平和地小休一下。</div><div> </div><div>两个姐姐和发小也很安静,像生怕吵醒老人一样。但在老人带着那本《红楼梦》即将升华的那刻,我分明看见了他们湿润潮红的眼睛。而在那一刻,我心里翻腾着难言的滋味,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div><div> </div><div><br></div><div> (后记)</div><div> </div><div><br></div><div>我实在无法完成《一位老人和红楼梦》。</div><div><br></div><div>一是文才不够,还有就是我德不高望更无从说起,就像自不量力去给老人致悼词一样。我何德何能?居然去给一位一生光辉耀眼的老人盖棺定论?不知老人泉下能否原谅我这个无知的晚辈?</div><div> </div><div>无法完成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对老人了解得太少。比如,老人晚年以英文《红楼梦》为伴,是想在另一种文字和文化中寻求什么答案吗?老人究竟是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而关于这些问题,发小不愿多说。</div><div> </div><div>发小完全继承了老人那种十分低调的性格,还是那样不声不响的生活工作,只是发小和老人相比多了不一样的时代气息。比如发小为卖产品会陪人洗脚,会在酒桌、麻将桌上豪爽一把等。但这并不改变发小平常一贯的低调平和的习性,也许正是这种平和的生活方式和性格成就了发小基本成功的事业。</div><div> </div><div>其实,生活不需要浓墨重彩和惊天动地,平和淡然而又真实地生活本生就是一种幸福和快乐。</div><div> </div><div>老人平和淡然一生,一杯红酒一本英文版的《红楼梦》伴随生命最后的旅程。我的那种缠绕于脑的关于老人在书中求索什么的想法,只是自己幼稚肤浅的分析,只是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想发泄一下个人的情感而已。</div><div> </div><div>就像那次和发小一起喝酒,酒至情深处时,我告诉发小,我想把老人写出来。发小不赞同。发小说父亲喜欢清静,生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div><div> </div><div>我能说什么?尊重发小,尊重老人吧!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老人,或许老人在英文的红楼中有自己的乐趣,平和淡然里有自己的快乐。</div><div> </div><div>就这样吧,没有完成的《一位老人和红楼梦》就让它残缺地放在电脑文档里吧!</div><div><br></div><div>我想</div><div><br></div><div>残缺还是一段耀眼的历史!</div><div><br></div><h3>残缺仍然是一种崇高的美!</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