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祝福!惊奇新年历

震来虩虩笑言哑哑

<h3>2018年来到了,喜迎新年,展望未来!小编整理了新年月历表供大家收藏,同时推出疝病小知识,最重要的是这一年假期多多😄</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疝</h1><h3><br></h3><h3>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腹股沟斜疝</h1><h3><br></h3><h3>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甚至进入阴囊的一类腹股沟疝,占腹股沟疝的95%。右侧比左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从发生机制及发生时间来看,腹股沟斜疝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从疾病发展过程及程度来看,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疝及绞窄疝。腹股沟斜疝易发生嵌顿,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腹股沟直疝</h1><h3><br></h3><h3>系指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经腹股沟三角区突出的腹股沟疝。其发病率较斜疝低,约占腹股沟疝的5%,多见于老年男性。腹股沟直疝绝大多数属后天性,主要病因是腹壁发育不健全、腹股沟三角区薄弱。老年人因肌肉萎缩退化,使腹股沟管的间隙变得宽大,同时腹内各肌肉组织支持保护作用也减弱,当遇到慢性咳嗽、便秘或排尿困难而致腹内压增高时,反复遭受腹内压力的冲击,造成损伤、变薄、腹内脏器即逐渐向前推动而突出,形成直疝。</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股疝</h1><h3><br></h3><h3>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称为股疝。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3%~5%,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女性骨盆较宽广,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以致股管上口宽大松弛,故易发病。疝块往往不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的突起。平卧回纳内容物后,疝块有时并不完全消失,这是因为疝囊外有很多脂肪堆积的缘故。由于囊颈较狭小,咳嗽冲击感也不明显。易复性股疝的症状较轻,常不为患者所注意,尤其肥胖者更易疏忽。一部分患者可在久站或咳嗽时感到患处胀痛,并有可复性包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脐疝</h1><h3><br></h3><h3>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脐位于腹壁正中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最晚闭合的部位。脐部缺少脂肪组织,使腹壁最外层的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连在一起,成为全部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腹腔内容物容易从此部位突出形成脐疝。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当哭闹过多、咳嗽、腹泻等促使腹内压力增高时,便会导致腹腔内容物,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线疝</h1><h3><br></h3><h3>是发生在腹壁中线(即白线)的腹外疝,绝大多数发生于脐与剑突之间(在两者中点的较多),故也称腹上疝。白线疝除肿块外多无显著症状,有时会误诊为腹壁脂肪瘤,手术是治愈白线疝的惟一有效方法。由于白线疝的薄弱缺损多较小,此处的腹膜外脂肪较丰富,因此在发病早期,通过缺损突出到体表的主要是腹膜外脂肪组织,因此75%以上的患者除了上腹壁中线位置有包块外并无不适症状,容易误诊为腹壁脂肪瘤。以后随着缺损的逐步变大,腹腔内的大网膜、肠管等也可突出,这时患者会出现包括上腹部钝痛、烧灼痛或痉挛性疼痛的表现,可伴有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和呕吐等。比较典型的疼痛是在用力时的上腹痛,常于弯腰和站立时加重,仰卧位时减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切口疝</h1><h3><br></h3><h3>是手术切口深处的筋膜层裂开或未愈合所致,可视为迟发的切口裂开或表面愈合的深部切口裂开。由于切口表面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层已愈合筋膜层裂开,在腹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内脏或组织向外疝出,其疝囊可能是已经愈合的腹膜也可能是腹膜裂开后逐渐形成。。站立和用力时突出或明显,平卧时缩小或消失。疝块较大有较多的脏器和组织突出时,可有腹部隐痛、牵拉下坠感等不适,部分病人可伴食欲减退、恶心、焦虑等。疝内容物可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有时可有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少数疝环小的病人,可发生嵌顿。不完全性肠梗阻是切口疝的常见并发症。因切口疝内容物一般为肠管和(或)大网膜与疝囊及彼此的反复摩擦极易发生粘连而致不完全性肠梗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闭孔疝</h1><h3><br></h3><h3>腹腔脏器经髋骨闭孔向股三角区(由腹股沟韧带、内收长肌内缘和缝匠肌内缘组成)突出的腹外疝称为闭孔疝。闭孔神经位于闭孔的外侧壁,闭孔疝嵌顿后常压迫神经,主要症状是闭孔神经分布区从腹股沟部和大腿内侧放射到腘窝的刺激性疼痛、感觉异常或麻木,咳嗽或用劲时疼痛加剧,但患侧下肢屈曲、内收、内旋时疼痛减轻,有时可消失。严重的患者常屈曲大腿,不敢伸直。大腿内侧刺裂痛又称为Romberg-Howship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腰疝</h1><h3><br></h3><h3>发生在第12肋至髂嵴之间的腹后外侧壁,后腹膜脂肪和/或腹腔内组织脏器经过此处上腰三角或下腰三角的薄弱缺损,突出到体表所形成的腹外疝称为腰疝,也有称背疝。男性占65%,女性占35%,以老年人发病较多。腰疝的发病原因有多种,诊断并不困难。诊断明确后,成人腰疝以手术治疗为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食管裂孔疝</h1><h3><br></h3><h3>是指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表现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胃内容物上反感、上腹饱胀、嗳气、疼痛等。疼痛性质多为烧灼感或针刺样疼,可放射至背部、肩部、颈部等处。平卧、进食甜食、酸性食物,均可能诱发并可加重症状。此症状尤以滑动型裂孔疝多见。治疗食管裂孔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主要是疝修补术及抗反流手术。</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造口旁疝</h1><h3><br></h3><h3>在一些肠道和膀胱手术后,有时候医生需要在腹壁上做一个造口,来实现大便的临时性或者永久性改道。如果造口旁出现缺损,腹腔内容物通过造口旁的缺损疝出,即形成造口旁疝。它是造口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10%~50%。造口旁疝的诊断较为容易,手术是治愈造口旁疝的惟一手段。手术需采用补片进行修补,包括多种手术方法,可以通过开放和腹腔镜两种途径实现,造口旁疝修补术也是腹外疝手术中难度和风险最高的,也是术后复发率更高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肠系膜裂孔疝</h1><h3><br></h3><h3>由肠襻穿过肠系膜裂孔而发病。本病临床少见,多以肠梗阻为其主要的表现,临床资料统计显示,肠系膜裂孔疝导致的急性肠梗阻约占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的1%~2%。因其无疝囊支托,疝入肠系膜裂孔的肠管非常容易发生扭转、绞窄、坏死和穿孔,重者可危及生命。术前诊断比较困难,多需急诊手术治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度假日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东省泰山疝病基地</h1><h3><br></h3><h3>是山东省泰山医院(山东省卫生厅直属省级公立三级医院)建设的专业疝病治疗机构,立足常见疝病规范化、个体化治疗,同时收治各种复发疝、疑难疝病的治疗,提供基层医师的技术培训,建设学术交流平台。技术特色明显,开展“日间手术”,24小时内完成入院、检查、手术、康复、出院全部流程,方便病人和家属;创新引领技术发展,发现“十字支撑”理论,改进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创造了腹股沟疝近“零复发”的奇迹;率先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病人微创、无痛、快速康复,病人就医体验快乐指数明显提高。目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