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谁都忍受旅途颠簸劳累的苦</h3><h3>比这苦百倍的是不能回家过新年</h3><h3>思乡树上结满的乡愁果</h3><div>虽说天涯海角哪儿都能把新年过</div><div>回老家过新年才是</div><div>四处飘泊游子最终的归宿</div><div>人在异乡拼搏风吹雨打身劳累</div><div>心回故乡过新年才能疗伤止痛</div> <h3>册亨,一个“山水册页,幸福亨通”的地方,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其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尤其是布依族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独具魅力。布依族古歌、山歌、民间故事等丰富多彩,万人布依族转场舞,竹鼓舞创下两项“古尼斯世界纪录”,布依戏,布依八音更是闻名遐迩。册亨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布依戏”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贵州省布依学会授予的”中华布依第一县“和布依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基地”,主要居住着布依族,汉族,苗族,仡佬族,壮族,回族,满族,彝族,侗族,瑶族,黎族,水族等10余个民族。<br></h3> <h3> 布依八音是用牛骨胡、葫芦胡、三弦、二胡、刺鼓、箫筒、小马锣、小镲等八种乐器演奏,并用布依语进行说唱的一种民族曲艺。通常布依族人以雇请的方式在婚礼、祝寿、乔迁志喜等喜庆礼俗场合中表演道贺。册亨县的布依八音保存较为完整,也最具典型,已经成为一种布依族的文化符号。</h3> <h3>布依族是勤劳的民族,子女们从小都是穿着妈妈织的土布长大的。土布制作是布依人世代流传下来的手工传统织布工艺,是布依族服饰、床单和其它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原料。布依族土布制作是用当地种植的优质棉花作原料,通过自制纺车和织布机等制作工具生产布线、桨线、牵线、织布等复杂过程。其中,擀花抽线又包含脱棉籽,弹棉花,擀花,纺车抽线的工序,挽线即把绕于轴棒上的抽线挽在挽线架上;牵线包括绕线果,布线,定格,梳理,绕轮,布经线等工序;织布时将已布好经线的棉线绕轮放进织布机里,人坐在织布机上,双脚上下踩动踏板,双手轮换着在经线间穿递梭子,并有摆子撞实。可以织成白土布,青兰土布,花格笆折土布,反纱布等成品布料。布依族土布制作是布依族农耕社会经济自给自足条件下的产物。其技艺包含纺,染、织等技艺一体,在历史的长河中由布依族妇妇承载发展,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悠久历史性,民族性,科学性,族群妇女传承性等主要特征。</h3> <h3>册亨族花刺茨藜花</h3> <h3>册享刺绣手艺人</h3> <h3>册享刺绣手艺人</h3> <h3>布绣花鞋在鞋类大家庭中,鞋文化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的中国绣花鞋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这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实用品被世人誉称“中国鞋”。在华夏古老的大地上自从由母系社会转成父系社会后,便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历代妇女一代一代传承着古老的绣花鞋技艺,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们一针一线地述说着各个朝代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与时尚价值。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把绣花鞋作为本民族的穿着特色。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绣花鞋已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绣花鞋为名符其实的“中国鞋”。布依族有一首代表性的民歌,叫做《好花红》。这首歌就是通过赞美刺梨(茨藜)花,来表达布依族男女之间的爱情,刺梨花象征着纯洁与热烈的爱情,还象征着布依族的女子。刺梨花也是册亨布依族的族花</h3> <h3>册享可以吃的艺术</h3><h3>布依族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中,糯食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嗜食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在饮食上的特殊嗜好。布依族喜吃糯食,因而形成了饮食文化中糯食文化这一特质。布依族喜吃糯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糍粑、搭联粑、汤圆、甜酒粑、糕粑、两合粑、牛打滚、清明粑、米线、米叶、糯米饭、米花、三角粽、枕头粽、背崽粽等。按色彩分,有白糍粑、黑糯米糍粑、多色糯米草木灰掺和而成的糍粑、黑糯米糍粑、花色糯米饭。糯食对于布依人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包括身份的象征、神圣的象片,以及幸福的象征。糯食文化对于布依族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包括实现人们心理慰藉、生活娱乐,以及历史记忆。</h3> <h3>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偏西南部,黄果树景点也是世界闻名景点之一……</h3><h3><br></h3> <h3>一起听听黄果树之外的故事……</h3><h3>普定定县位于贵州省西部,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岩溶地貌广泛发育,演变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是贵州西线旅游重要风景区交汇点。境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此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白族是境内的主要少数民族。其布依族织锦、苗族跳花、苗族芦笙舞久负盛名。</h3><h3>普定族芦笙<br></h3> <h3>射弩是苗族体育竞技类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主要流传于普定县猴场乡,在猴场乡仙马村,苗族射弩名将王仁爱、李贵福等苗家汉子,已经在历届国家级省级民运会上取得了几十枚金、银、铜牌,从而把这项古老的技艺带出贵州、带向全国。仙马村也因此被媒体称作"61块奖牌托起的村庄</h3> <h3>普定板凳龙是起源于江浙地区并盛行于贵州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于明朝时流入普定,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拯救了万民,但水龙由于触犯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于是,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由此产生</h3> <h3>花灯王展示“玩灯”(八十多岁的花灯王刘忠富老人(普定)</h3> <h3>小编感言:八十多岁老人的与七、八岁的小朋友交接班!什么是传承?或许这就是传承吧!</h3> <h3>蜡画、蜡染民间手工艺师杨彩梅、王文贞,王有珍、陈道珍</h3> <h3>蜡画、蜡染民间手工艺师杨彩梅、王文贞,王有珍、陈道珍</h3> <h3>蜡画、蜡染民间手工艺师杨彩梅、王文贞,王有珍、陈道珍</h3> <h3>蜡画、蜡染民间手工艺师杨彩梅、王文贞,王有珍、陈道珍</h3> <h3>贵州苗族蜡画是古老的艺术,又是年轻的艺术,现代的艺术,它有概括简练的造型,夸张变形的纹饰特点。从贵州苗族蜡画那绚丽缤纷的纹饰造型特点中,可以惊喜地发现勤劳的苗族人民拥有丰富的形象力与超凡的创作潜能。他们将娴熟的创意技巧与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象完美地融为一体,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蜡画纹饰作品,震惊世界,从而立足于世界艺术</h3> <h3>贵州苗族蜡画中的图案纹样是从苗族人对大自然的原始审美形态中发展起来白,是一种思想精神精神用图案表达的方式。同时也是心灵外化的精神符号,具有原始的符号感和神秘感。其图案主要表再在花卉纹样与几何纹样,作为整个蜡画画面的装饰图案,基本图案都以花卉,昆虫为原形,集合的几何纹样,苗族妇女既是生产劳动者,又是民间蜡画艺人,她们将各种纹样精巧的组合在一起,形成造型多样,变化多端,整个画面饱满和谐,富有想象力把千变万的各种形象通心心灵手巧的双手用蜡刀融合到“艺术之果”从面显出独有的民族精神内涵和返璞归真的艺术情操,并与现实与想象完美构成在画面中,既有绘画的主题,又不失装饰的意态美。</h3> <h3>贵州苗族蜡画中的图案纹样是从苗族人对大自然的原始审美形态中发展起来白,是一种思想精神精神用图案表达的方式。同时也是心灵外化的精神符号,具有原始的符号感和神秘感。其图案主要表再在花卉纹样与几何纹样,作为整个蜡画画面的装饰图案,基本图案都以花卉,昆虫为原形,集合的几何纹样,苗族妇女既是生产劳动者,又是民间蜡画艺人,她们将各种纹样精巧的组合在一起,形成造型多样,变化多端,整个画面饱满和谐,富有想象力把千变万的各种形象通心心灵手巧的双手用蜡刀融合到“艺术之果”从面显出独有的民族精神内涵和返璞归真的艺术情操,并与现实与想象完美构成在画面中,既有绘画的主题,又不失装饰的意态美。</h3> <h3>贵州苗族蜡画中的图腾纹饰,主要使用的图案题材有自然纹样、几何纹样与其它纹样。在表现技法与造型创意上,展示了苗族人民将写实与写意的创作技巧完美结合,打破常规,无拘无束,将“万物可相互转化”的民族理念渗透到蜡画作品中。正因苗族人所拥有的审美心理,才有那神奇幻化的创意法则:神、人、兽、植物、几何可相互结合、互通互感,没有逻辑,没有限制。贵州苗族蜡画是一种主观感性主义的艺术,苗族人在把大自然物象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的力――万物有灵观。这是人类欲想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理想,才创造了即传统又时尚的艺术。</h3> <h3>蜡染作品(蜡染作品是在蜡画的基础上,需染,漂洗,晾晒多种工序后的作品,一般情况下以蓝色为主,但随着社会的需求也增加了彩色蜡染,重彩蜡染。在蜡染中又分为植物染(以蓝靛为主),化工工业染。</h3> <h3>安顺布依文化(镇定)</h3> <h3>镇定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的传承来源于家族祖传,都是一代一代以口传心授或口传手授的方式沿袭下来,演奏“铜鼓十二调”要求演奏者心、口、手合一。犹如天籁之音的布依族“铜鼓十二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被誉为“铜鼓音乐的活化石”,成为布依族铜鼓音乐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奇葩</h3> <h3>布依族青年男女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赶转转场或走亲访友时对歌交友觅偶,称为“浪哨”,意思是“赶表”。小伙子们称对歌玩表叫“浪哨”,意为“会姑娘”;姑娘则叫“浪冒”,意为“会小伙”。双方情投意合后,征得父母同意,便可举行婚礼</h3> <h3>镇宁布依蜡画手艺人</h3> <h3>镇宁布依族蜡画族微图腾(水波纹也有叫螺旋纹</h3><h3>镇宁布依族的宗族意识强烈,以致在蜡染螺旋图案中都有不同程度、多元变化的反映,同时也是宗族体系的“网络图”图案中心是一个圆形,图案中心是一个圆形,圆形中央是6个圆弧从一个中心旋转状的圆分出,中心圆心代表本寨宗主,外围6个圆弧代表同宗的支系的团结、友好,和繁衍、同时整个图案也表示家族的完整性。布依族是一个农耕文化意识极强的民族,田地在蜡画里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主题。</h3><div>镇宁布依族宗族意识,不仅在蜡染图案造型上反映的直接而多样,而且还在袖子上的三道蜡染图案的排列上,含蓄的表达出其深刻意义。袖子中间的蜡染螺旋图案是完整的,而上下部分却要留出半圆使其不完整,其目的是为了表达特有的含义:布依族的宗族是不能分开的。不完整表示除了一半还有“另一半”。那“另一半”意味着什么呢?原来,早先的布依族是母系氏族社会,祖父、父亲都是外来的,子女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后来大家感到这样不好,因为一个家庭不完整,需要“另一半”。尽管现在布依族已经是父系社会,但始终提醒大家要记住万事万物只有“一半”是不完整的,要有“另一半”才和谐。</div> <h3>卢朝英和伙伴以布依族生活民趣,创新布依族民族娃娃工艺品</h3> <h3>镇宁布依民族娃娃</h3> <h3>汪艳以布依族为主创作的民族娃娃</h3><div>其中分为第一土语区民族娃娃,第二土语民族娃娃和第三土语区民族娃娃</div> <h3>镇宁布依族娃娃</h3><h3>镇宁布依族的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在镇宁,布依族有三个土语区,然而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布依族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h3> <h3>韦国琴创新的民族娃娃(以布依族生活为主,买菜,一家人划船)</h3> <h3>麦杆画</h3> <h3>紫云自治县是苗族和布依族聚居区,是苗族文化三大集成地之一,境内居住有三大方言、八大土语、十五个支系的苗族同胞,其语言、风俗、服饰、节日都各具特色。</h3> <h3>苗族首领亚鲁王是被苗族世代颂扬的民族英雄,《亚鲁王》是一部长篇苗族英雄史诗,所传唱的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的迁徙与创世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出苗族——这个古老民族的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活生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相互融合的曲折进程。<br></h3> <h3>紫云苗族绣娘</h3> <h3>紫云苗族绣娘</h3> <h3>手工贴布绣作</h3> <h3> 苗族贴布绣和锁边绣作</h3> <h3>苗族绣娘</h3><h3>苗族的历史是苦难且沉重的、但苗族刺绣里并没体现出对段历史的抱怨和仇恨,把而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和希望,且把心中的愿望一点一滴以针为笔,布为纸一点一 滴地记录着心中一切特殊语言。苗族把迁徙中独特且变化万千的文字、石榴花、棉花、火石花、太阳花、荞麦花…一点一滴的记录!每一个文字都表达特殊的心愿和不屈不饶且内心的强大…</h3> <h3>苗族刺绣</h3> <h3>苗族手工绣背扇</h3><div>背扇,又称“背带”,是西南地区常见的用以背负、系绑、包裹婴幼儿的“襁褓”。《论语·子路》中说:“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其中的“襁负”便是用背带把小孩兜负在背上的情景。西南少数民族妇女为兼顾家务农活,常把孩子背在背上,背扇既解放了母亲的双手,又可以使孩子在母亲身边得到亲密看护,是母体外联结亲子血脉的纽带。背扇是贵州少数民族劳动妇女重要的生活用品,制作工艺复杂,技法有刺绣、挑花、蜡染、织锦、布贴等。由于贵州各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背扇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背扇艺术,生动地体现了永恒而无私的母爱,是广大少数民族妇女智慧的结晶。</div> <h3>苗族桃花绣腰</h3><h3>苗族花带是一种小巧精制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花带色彩鲜艳,斑斓瑰丽,图案纹样丰富多采,在苗族工艺美术的百花园里是一朵柔媚多姿的奇花,花带可分黑白花带(棉线花带)和彩色花带(丝线花带)两种。黑白花带朴素大方,一般是在家劳动时系用。彩色花带,色彩醒目柔软精致,一般是做客或赶场用。这两种花带都可采用相同的图案。花带一般宽为2-3厘米,长约5尺,但也有宽到3-4厘米的。织花带没有图样,工艺复杂,难度大,花带越宽,花纹图案就越复杂。花带不仅是苗族的装饰品,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的联系</h3> <h3>苗族服饰的多样化是苗族支系多样化的客观反映,是支系或族群的标志,是苗族用以界定他们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符号,一种特殊的符号象征,不仅是结成整体的纽带,而且是相互增强凝聚力它犹如一面旗帜感召着人们团结在一起。苗族有着强烈的同宗同支系的群体意识,认为只有群体力量,才能保存个体生存。因此苗族特别重视同宗同支系的团强和行动统一。苗族《议榔词》道:“穿衣同匹布,穿裙同样花,做活同一处……我们团结地方,我们团结村寨,……我们走一条路,我们走一座桥,我们转头在一边,立足在一起。”苗放服饰强调了苗族共同的血亲族源,强调了他们曾经有过的共同生存空间,并提醒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逐渐分散的各苗族支系,要牢记自已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关联,不能忘记苗族祖先的历史。苗族服饰已成为“民族认同感”的物质载</h3> <h3>苗族素有崇拜月亮的习俗,“月”在他们心里代表着光明、健康、幸福与吉祥!</h3> <h3>美丽养生的福泉,是贵州开拓较早的地区之一,殷周时期,福泉是梁州、荆州南裔,越领且兰国地。现为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管辖下的一个县级市,全市辖5镇1乡,在这片养生秀丽的热土上,生存着8.54万汉、苗、布依、侗、彝、水等25个少数民族。其矿产资源丰富,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磷、煤、铁、铅、锌、重晶石、硅石、耐火粘土、大理石、高岭土、油页岩、汞、稀土、金矿、铜矿等20多种。优势矿种磷矿,储量达3.2亿吨,品位高,多为露天矿,被誉为“亚洲磷都"。</h3> <h3>三丰太极</h3> <h3>三丰太极</h3> <h3>阳戏表演者</h3><div>中国戏剧活化石阳戏——福泉阳戏属于傩戏一类流行于贵州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福泉市龙昌镇为中心的地区,在历史的变迁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种原因其 傩文化活动从中原一带右盛入衰,向长江流域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转移,甚至在"宫庭傩"(傩戏的一种)衰落失传之后,其流入民间的那一部分,仍以强大的生命力,继续衍变成为"民傩"(乡人傩)。傩戏有阴戏、阳戏之分,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称之为阴戏,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称之为阳戏。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扫除元朝残余势力,调集大量军队屯军及眷属移居贵州,他们远离家乡,对故土和亲人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于是,用保留家乡的各种祭祀、习俗来保持心态的平衡和寄托对故土亲人的相思。</div> <h3>剪纸艺术</h3> <h3>剪纸艺术</h3> <h3>息烽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大部为低中山丘陵地,息烽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丹霞地貌特征明显,山、水、林、泉、洞等各种景观齐备,地域内有“天下第一神汤”的息烽温泉,和“南来佛教第一山”的西望山。同时息烽历史悠久,分布着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侗族、仡佬族、白族、回族、满族、壮族、水族等24个少数民族,是以汉族文化为主,兼有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并存的乡土文化。</h3> <h3>息烽红色文化</h3> <h3>流长阳戏主要是纪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而演唱的,供奉的神位是川主,土主和药王,有瑞则名《三圣登殿》的曲目三圣是指的川主,土主和药王。流长阳戏内容丰富,唱腔多变,吹,打,跳,唱齐全并辅之以灰谐,老少喜爱。主要用于袪病,祝寿,迎娶,祈福,还愿,曲目很多。息烽流长阳戏和其他阳戏的不同之处, 演戏人不戴面具,这是祖传下来的规矩,只能用顔料和毛笔在脸上画净、旦丑等角色,开脸只能由掌坛师进行,掌坛师就是每一代的传人,他一定要唱好戏,但必须做好法事。</h3> <h3>息烽挑花刺绣艺人</h3> <h3>挑花流行于广大苗族聚居区。花线有的喜用深蓝色和水红色,有的喜用橙黄色套以其它杂色。挑花针法与刺绣不同,是以平布作底,挑制时,先用线勾出轮廓,再按图案隔一根纱或几根纱插针,不能错乱,而且多是背面挑,正面看。花纹多呈几何图形,常常是纹形不同的几小朵花拼成一大朵,外套菱形方格。在绣之前不在布上描底稿,图案全在作者心中,即使是非常复杂的图案,也是这样,虽然这些图案中有着不可更改的精神符号(如族徽),但是每个苗族妇女绣出来的风格却有很大的区别,有些雅致,有些热烈,有些温婉,有些豪放。最绝的是绣时往往是只看反面,不看正面,绣好后才将正面翻过来,而针脚能细密到一毫米,上面作品中的图案,全都是用这样小的针脚绣成,没有超常的毅力,根本做</h3> <h3>盘州市境内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截止目前,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项,省级非遗名录11项,市级非遗名录41项,县级非遗名录65项。</h3> <h3>热情的盘州少数民族</h3> <h3>多彩的盘州少数民族</h3> <h3>美丽的盘州姑娘</h3> <h3>布依族盘歌主要有古歌、酒歌、情歌、祭祀歌、礼教歌等。内容涉及劳作、时政、仪式、爱情、生活环境、历史传说等诸多方面,分别在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生产劳动、休闲娱乐、谈情说爱等场合以各种曲调演唱。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伦理道德、宗教等众多领域,对布依人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都有生动描述,是布依族人民记载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h3> <h3>大筒箫苗语称“江不独”,是盘县马场乡苗族的一种传统吹奏乐器。此箫形体粗大,是由长约130厘米、径粗10厘米的三节粗壮墨竹制成,哨口只有6个音孔,且均不在一条直线上,方向自下而上,距离各异,演奏时要做到口、手、脚的和谐统一,可谓演奏方式独特,曾被人们喻为民族乐器的活化石。大筒箫分为立式手按和坐式手脚并用两种类型。</h3> <h3>布依族盘歌主要有古歌、酒歌、情歌、祭祀歌、礼教歌等。内容涉及劳作、时政、仪式、爱情、生活环境、历史传说等诸多方面,分别在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生产劳动、休闲娱乐、谈情说爱等场合以各种曲调演唱。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伦理道德、宗教等众多领域,对布依人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都有生动描述,是布依族人民记载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h3> <h3>盘州彝族山歌,斗牛舞,海马舞,羊皮鼓舞,大筒萧,酒令,哭嫁,布依盘歌等盘州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节目,其中有几项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栏目的节目。</h3> <h3>盘州彝族山歌,斗牛舞,海马舞,羊皮鼓舞,大筒萧,酒令,哭嫁,布依盘歌等盘州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节目,其中有几项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栏目的节目。</h3> <h3>盘州彝族山歌,斗牛舞,海马舞,羊皮鼓舞,大筒萧,酒令,哭嫁,布依盘歌等盘州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节目,其中有几项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栏目的节目。</h3> <h3>漂亮的盘州布依族头饰与头饰花</h3> <h3>快乐、勤劳的手艺人</h3> <h3>勤劳、快乐、开朗的母女(刺绣艺人),据介绍该艺人的两个女儿都继承了其母亲高超的手艺,其小女儿的刺绣技艺不仅高超,而且会巧妙的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这一针一线中,她们用自己的慧心巧手,表达着对生命的呵护以及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她们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常常从自然之景中汲取灵感,将山野河畔等处所见到的美丽花卉绣于其中。</h3> <h3>布依族刺绣艺术</h3> <h3>艺术总是充满很多创意,创意也是艺术的凝结。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剪纸与刺绣的关系)</h3> <h3>艺术总是充满很多创意,创意也是艺术的凝结。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剪纸与刺绣的关系)</h3> <h3>母爱与乡情是人世间最温暖的所在。当母亲将这温暖一针一线地绣出来,便是人间最美的色彩。背扇,也叫“背带”或“背儿带”,是少数民族妇女背负婴幼儿的带子。“一条背扇连着根”。对母亲来说,这种包裹新生命的保护体,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物,更被视作连结血脉的纽带,被誉为母亲背上的摇篮,具有无比神圣的意义。背扇一般使用到孩子四五岁时才被收起,直到下一个孩子出生时再用。在孩子长大之前,母亲绝不轻易把背扇卖掉或改做他用,因为在她们看来,背扇已经沾染了孩子的魂魄与灵气。即便日后被迫出售,妇女们也会将背扇手剪掉,以此来象征背扇与自己的孩子从此断开,剪下来的背扇手也会被母亲们收到箱底珍藏。它是作为寄托母亲对孩子全部爱意和生存繁衍美好期望的重要载体。在爱的交织中,满布纹饰的背扇,它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文化符号,象征着本民族子孙昌盛,生生不息。小小的背扇,传递出了人间的大美与少数民族的精神之美、形象之美、智慧之美与创造之美</h3> <h3>母爱与乡情是人世间最温暖的所在。当母亲将这温暖一针一线地绣出来,便是人间最美的色彩。背扇,也叫“背带”或“背儿带”,是少数民族妇女背负婴幼儿的带子。“一条背扇连着根”。对母亲来说,这种包裹新生命的保护体,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物,更被视作连结血脉的纽带,被誉为母亲背上的摇篮,具有无比神圣的意义。背扇一般使用到孩子四五岁时才被收起,直到下一个孩子出生时再用。在孩子长大之前,母亲绝不轻易把背扇卖掉或改做他用,因为在她们看来,背扇已经沾染了孩子的魂魄与灵气。即便日后被迫出售,妇女们也会将背扇手剪掉,以此来象征背扇与自己的孩子从此断开,剪下来的背扇手也会被母亲们收到箱底珍藏。它是作为寄托母亲对孩子全部爱意和生存繁衍美好期望的重要载体。在爱的交织中,满布纹饰的背扇,它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文化符号,象征着本民族子孙昌盛,生生不息。小小的背扇,传递出了人间的大美与少数民族的精神之美、形象之美、智慧之美与创造之美</h3> <h3>在这一针一线中,她们用自己的慧心巧手,表达着对生命的呵护以及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她们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常常从自然之景中汲取灵感,将山野河畔等处所见到的美丽花卉绣于其中。</h3> <h3>我国少数民族各种鞋饰中,用织品和棉布作鞋材的绣花布鞋用途最广泛,修饰最华丽,文化最丰蕴。绣花鞋款样花色,刺绣图案,实用功能融汇一体的民族工艺品和民间观赏品,很多妇女还经常穿蕴涵着本民族审美意识,地域生活习俗及丰富社会信息的绣花鞋。绣花鞋具有配色雅致,花样繁多,刺绣纹样往往是抽象与具象图形相结合,体现本民族精放雅细的双重风格。她们用各种颜色的彩色丝线在鞋头,鞋帮上刺绣人物与植物花叶,使人与自然在鞋饰中融合在一体,工艺精美耐看,针法变化多样。布依绣花鞋是布依妇女服饰的重组成部分。布依绣花鞋的花纹一般绣在鞋帮和鞋头,分为半花绣和全花绣两种,也有少数只在鞋头处绣花的,图案以花、鸟、虫、鱼为多,还有仙桃、佛手一类有吉祥含义的组合图案。从鞋的用途来分,有自用鞋、探亲鞋、情人鞋、新娘新郎鞋、礼鞋、寿鞋等。<br></h3> <h3>彝族刺绣艺人</h3> <h3>漂亮的平绣绣品</h3> <h3>彝族刺绣技师,据介绍此刺绣技师同样继承了母亲的刺绣手艺,其创作的镂空刺绣在盘州具有独特的地方性特色。镂空绣又称雕绣,是数纱绣的一种,针法以扣针为主,有的花纹绣出廓内的布减掉,犹如雕镂。镂空绣所用棉,麻布及线都较为淡雅,其特点是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面料上刺绣运针,并结合当在民族喻意组合成有意义的人文图案。(镂空绣又称雕绣,是数纱绣的一种,针法以扣针为主,有的花纹绣出廓内的布减掉,犹如雕镂。镂空绣所用棉,麻布及线都较为淡雅,其特点是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面料上刺绣运针,并结合当在民族喻意组合成有意义的人文图案。)</h3> <h3>漂亮的刺绣</h3> <h3>美丽的彝族剪纸艺人</h3> <h3>沙陶手工艺品</h3> <h3>黄平县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县。黄平县名,源于旧州,以地平“撅土为黄”而得名。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界施秉,南邻台江、凯里,西连瓮安、福泉,北与余庆接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br></h3> <h3>黄平刺绣手艺人</h3> <h3>黄平黄平泥哨艺人</h3> <h3>黄平泥哨是以当地优质黄泥做基本原料,通过纯手工艺搓捏成型、木屑锻烧、上色涂油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题材广泛,有飞鸟走兽、蝶虫蛙鱼、家禽六畜等。色彩一般以黑底点红绿为主,兼杂黄、白、蓝等色。近似当地苗族妇女的紫色衣裙和刺绣花块,展现出独特的苗族艺术风格。最负盛名的泥哨题材为中国民间传统的十二生肖图案。泥哨造型注重动物头部特征,强调神似形略,形成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每个泥哨下部均留有一个吹气孔和一个回气孔,能吹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h3> <h3>黄平银饰艺人</h3> <h3>黄平蜡画艺人</h3><h3>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贵州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苗族银饰、革家蜡染、苗族泥哨、苗族服饰、革家服饰、苗绣、等物质文化遗产是黄平各民族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体现,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h3> <h3>蜡画作品</h3> <h3>榕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侗族大歌”核心区之一,是“全省旅游优先发展区”、“革命老区”和“贵州省体操之乡”。县城内有红七军军部旧址、镇台衙门、八大古会馆、天下苗族独一庙——苗王庙等古建筑,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6个,大利侗寨古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榕江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世界级“侗族大歌”1项,侗族琵琶歌、侗族萨玛节、侗族大歌、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摆贝苗族服饰文化、侗年、苗族栽岩习俗、都柳江苗族鼓藏节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r></h3> <h3>榕江刺绣手艺人</h3> <h3>榕江刺绣</h3> <h3>榕江手工艺品</h3> <h3>榕江刺绣手艺人</h3> <h3>榕江刺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