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烂漫又一春——写在2018岁首

Sunny

<h3> <br>  傲立枝头舞朔风,山花烂漫又一春。在文化市场弄潮的朔州秧歌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走过了稳健而充实的又一年。<span style="line-height: 1.5;">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一年来,广大演职人员与戏迷一道,紧跟时事、贴近地气,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秧歌新戏,在送戏下乡和"山花奖"展演中独领风骚,成为地方文化一支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span></h3>  一是数量众多,不乏精品。既有专业剧团编排的《十五贯》、《八珍汤》、《明公断》等耳熟能详的经典大戏,更有广大戏迷或业余剧团创作排练的《草棚记》、《低保风波》、《婚事从简》、《村官》、《精准扶贫到我家》等格调清新的原创小戏。<br>  二是题材广泛,寓教于乐。主题涉及敬老孝老、计划生育、家庭伦理等广泛的领域,兼有反腐倡廉、新农村建设、扶贫社保等时事看点。它们有的以题材取胜,有的以语言诙谐幽默博彩,更有凭着优美的老腔老韵留给观众难忘的印象。<br>  三是创作热情高涨,编创队伍可观。相比之下,大秧歌剧团主要由德艺双馨的资深艺人担纲编导,主推古装大戏和现代新戏。而戏迷中部分文字功底扎实的爱好者,则着力于原创小戏,精心雕琢、成果颇丰。无论是初心不改的老艺术家,还是心无旁骛的戏迷志愿者,都怀着对非遗文化的真诚挚爱,无私奉献。<br>   <h3>  毋庸讳言,市场苛刻。当今戏曲的竞争,除了题材、唱腔、舞美、编导等水平的较量外,剧目的推陈出新是一个重要因素。<b>唯有不断出新、持续跟进的优秀剧目和经典大戏,才能紧紧吸引观众。</b>戏曲艺术的成果是剧目,但一部成熟大戏的推出,往往需要精雕细琢,周期较长。而小戏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它也能吸引观众、拾遗补缺。因此,必须重视地方小戏的创作和审美。</h3> <h3>  小戏,是指小型戏曲舞台剧,它时间短、人物少、演出灵活,往往又具备"以小见大"、"以小见深"的特点,在内容与形式上能够迅速反映生活,博得观众喜爱。</h3><h3> 一是要更加注重题材的时效性。小戏贴近现实、针砭时弊的审美特点,要求题材要有很强的时效性。现代题材要紧紧抓住时代脉搏,反映新亮点,触碰新痛点(如《草棚记》的尊亲孝道和家庭伦理题材,《精准扶贫到我家》的扶贫和新农村建设题材);古代题材要发掘其与当今时代的相通之处,与当下社会现象的契合点,以古之形式反映新问题、表达新观点(如《摸牌》的戒赌、维稳题材,《走山》的忠孝、廉政题材)等。</h3><h3> 二是要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鲜活性。戏曲是人的艺术,鲜活的人物形象赋予戏曲以生命。一部戏曲留给观众深刻记忆的,往往是剧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而要在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塑造出丰富饱满、多维侧面的人物形象,正是小戏创作的难点之一。经典小戏《泥窑》,近四十分钟的唱、念、做、舞,塑造了一对善良机警、侠胆忠义的乡间少年兄妹,和一位落魄、睿智但不失霸气的少年天子形象,作品在"细"字上下足了功夫;获奖小戏《看庄园》,历时十五分钟的演出,通过一位勤劳致富、纯朴憨厚的山村父亲和未来儿媳——一位突破世俗、勇于联姻农村的城市女青年之庄园巧遇,展示了党的新农村建设成就,隐约塑造了另一位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新时代知识青年——周万全的形象。剧情跌荡起伏、悬念层层,一路牵动着观众的神经。伴随着误会和疑惑的逐一解开,全剧在流畅的音乐旋律中一气呵成,给人美的感受。</h3><h3> 三是要更加注重戏曲手法的应用。小戏具有强大的戏曲基因,"以歌舞演故事"是戏曲的本质特征。这就决定了小戏是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唱念做打的技法、生旦净丑的行当、手眼身法步的程式等,来演绎故事、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形简意丰"的写意手法,是戏曲与话剧的重要区别。《泥窑》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演员手中飞舞的鞋子和幻化的动作,在观众面前竖起了一座心里的"窑";《三亲家》之所以难忘,是因为轻盈的舞姿和创意的程式,将一段山路骑驴的颠簸,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一味抛弃戏曲规律,非要搞一面笨重的"纸墙"、牵一头道具"毛驴"上台,必将破坏美感,贻笑大方。同样,《观灯》的魅力,在于诙谐幽默的方言俚语;《赶脚》的美感,体现在男女主人公一路欢歌靓舞和充满智慧的精彩对白。若不顾戏曲综合表现手法,语言程式平淡、动作表情刻板,却动辄以"流水"、"二性"、"红板"等大段演唱,即使旋律再美,多少有点"顾此失彼"的感觉。</h3> <h3>  山花,是大山中经风沐雨盛开的朴素之花。她 朴实、耐旱、抗贫瘠,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兀自开花,用美丽点缀春天。我们把朔州大秧歌比做梨园盛开的山花,就是要激励全体秧歌人和广大戏迷一道,心怀文化自信,弘扬"淳朴耐劳、自强不息"的山花精神,实现"唱响朔州、韵传山西、走出国门"的奋斗愿景。</h3><h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018年,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征程上,全体秧歌人与广大戏迷一道,追求进步的脚步坚定如斯!</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 "><b>(照片来自戏迷)</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