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之旅第九篇(多元之都墨尔本之2)

红(原创)

<h3>  我们在墨尔本逗留了七天,期间还游览了周围的一些景点,每天的行程安排得很满。下面我就按照时间顺序,挑出重点介绍一下吧。</h3> <h3><b>四、淘金小镇疏芬山</b></h3><h3> 前面已经说过,墨尔本的历史始于金矿。1851年,墨尔本发现的首个黄金矿就是在疏芬山(Sovereign Hill)。此前,畜牧业的发展促成了澳大利亚经济的起飞,而疏芬山的“淘金热”则全方位地加速了澳大利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达到了再度腾飞。可以这样说,疏芬山金矿是墨尔本经济乃至整个澳大利亚国家经济崛起的一个最有力的见证者。</h3> <h3>  20世纪初,这里的黄金已淘尽挖绝,大小矿山陆续关闭,长达50年的淘金热就此成为了历史。</h3> <h3>  现在的淘金小镇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由政府出资修复后,作为观光景点正式对公众开放的。</h3> <h3>  来到疏芬山,首先要参观小镇的黄金博物馆,其中收藏了大量的各个时期的掘金、黄金制品、金币和珍贵的历史图片等。</h3> <h3>  这块狗头金是2005年在维多利亚州黄金矿区发现的,它的市值目前超过35万澳元,是由承信基金捐赠的。</h3> <h3>  这是用于发现黄金的金属探测器。</h3> <h3>  金表、金笔、首饰、打火机等黄金制品。</h3> <h3>  这个铜雕展现了当年淘金者工作时的情形。</h3> <h3>  博物馆还有一个展厅专门展出当年的女式服装,现在看来还相当时尚。</h3> <h3>  从黄金博物馆出来,我们跟随大队人马,坐着当年修建的小矿车,下到地下古矿井参观。小矿车从地面慢慢往下走,光线越来越暗,蛮刺激的。</h3> <h3>  穿过600多米长的隧道,我们参观了保留下来的古矿井,同时也体验了当年矿工危险而艰辛的工作场景。</h3><h3> 在矿井里的一个景点,我们观看了一部3D电影,描述的是广东陈氏兄弟背井离乡来到疏芬山淘金的故事。当年华人矿工的悲惨经历和命运,让人唏嘘不已。</h3> <h3>  在地上金矿区,至今还保留着运输矿石的井架和铁轨。</h3> <h3>  站在高高的井架上,金矿区一览无余。</h3> <h3>  在金矿区有很多作坊,现场演示炼制黄金,有时间的话,可以观看整个过程。此外,还能在小溪里过一下淘金瘾,如果淘到金子,是可以免费带走的。</h3> <h3>  这是1850年殖民地政府为华人矿工在金矿区边上建立的中国村,这里除了简陋的住房外,还有小商店、中药铺、关帝庙等。</h3> <h3>   走出金矿区,想去市镇大街逛逛。</h3><h3> 所谓的市镇大街就位于小镇的入口,是为了方便矿工生活而建立的商业区,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建筑物,范围虽不大,但各类设施还是比较齐全的。</h3> <h3>  大街上有卖瓷器、面具等小商品的商店。</h3> <h3>  还有铁匠铺、炼金作坊。</h3> <h3>  马车制造工场。</h3> <h3>  银行、药房、事务所、办公室等等。</h3> <h3>  维多利亚剧院和联邦旅馆。</h3> <h3>  红山照相馆。</h3> <h3>  卫斯里圣公教堂和消防部门。</h3> <h3>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虽然是景区,但是镇上的一些设施都是真的,邮局真的是邮局,饭店真的是饭店,裁缝店真的卖衣服啊!这个小学校,也是真的,平常有好多孩子来上课的,只不过现在放假而已,所以空无一人。</h3> <h3>  小镇上目前大约有160名工作人员,全都穿着100多年前的服装,充当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据说都是志愿者,没有报酬的。你看,这家钟表店的店员和两位女顾客都是工作人员扮演的,很有趣吧?</h3> <h3>  坐在19世纪模样的小镇街边,看着不时走过的穿戴着100多年前服饰的人们,仿佛穿越一般。</h3> <h3>  随着“嘚嘚”的马蹄声,一辆四驾马车过来了。这可是当年最豪华的“宝马”呵!</h3> <h3>  午后,一队红衣卫兵敲着鼓,从小镇大街上走过,每天的鸣枪仪式就要开始了。</h3> <h3>  除了以上这些,在淘金小镇,让你惊喜的地方还有19世纪的住宅区和花园小屋。走,跟我们去看看吧。</h3> <h3>  小镇的街道保留了原有的沙土路,好在没有下雨,顺着这条路,很快就到了住宅区。</h3> <h3>  小镇的住宅房屋虽然保留了19世纪的风貌,但与墨尔本市区的相比,还是质朴了很多。</h3> <h3>  住宅周围依稀能看到人们生活的痕迹。</h3> <h3>  白色的木屋、绿色的植物、古朴的篱笆墙,宁静的田园民居。</h3> <h3>  小镇的家家户户都用这样的篱笆墙围成一个小院,院子里种上绿树和花花草草。</h3> <h3>  虽然已是夏季,庭院里依然绿枝繁茂,盛开的鲜花更是爬出了墙外。</h3> <h3>  院里的小楼,门户大开,欢迎游客随时进入参观。</h3> <h3>  这个小院非常僻静,趁着没有其他游客,我和老公在这里坐下来稍事休息。</h3> <h3>  小院里有一个木制的大花盆,种了好几类植物,其中一种已经萌发了小小的花骨朵。</h3> <h3>  院子里的小木屋很小,但物品摆设一应俱全,家俱陈旧,但一尘不染。</h3> <h3><font color="#010101">  很喜欢这栋花园小屋。想像着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在门前长长的回廊上坐着,手里捧着一本小说,旁边的小桌上不时地飘来绿茶的清香......</font></h3> <h3>  不想看书的时候,在小花园里走走也很诗意。</h3> <h3><b>五、野生动物栖息地菲利普岛</b></h3><h3> 菲利普岛(Phillip Island)在墨尔本南方约130公里处的菲利普港湾东侧,对墨尔本人来说,这里是冲浪、驾船、钓鱼、滑水等活动的度假胜地。</h3><h3> 但是,菲利普岛之所以闻名,不仅仅是因为以上原因,更主要的是因为岛的西南端有一个夏陆滩,是小精灵企鹅的保护区,因此,菲利普岛又被称为“企鹅岛”。</h3><h3> 小精灵企鹅是世界上最小的企鹅,身高仅30公分。尽管神仙小企鹅身材矮小,却有着不小的本领,能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谋生。每天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这些小家伙就从巢穴里一摇一摆的走向大海,去工作、去觅食。日落后,外出觅食的小企鹅才会回到岛上的巢穴里。因此,前来观看“企鹅归巢”自然景观的人趋之若鹜。 </h3> <h3>  菲利普岛上还有一个野生动物园,它是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栖息地,像考拉、袋鼠等稀有动物都能看到。在观看小精灵企鹅归巢之前,我们先去了那里。</h3> <h3>  三只袋鼠,一只立着,一只卧着,一只正在吃食。</h3> <h3>  一只小袋鼠正忙着吃妈妈的奶,根本顾不上有人在旁边拍照。</h3> <h3>  这个大家伙躺在荫凉地里挺清闲,全身的白毛,是不是得了白化病?</h3> <h3>  这只考拉一直在睡觉,等了半天,它也没醒,只好照张“睡美人”啦。</h3><h3> 也多亏没再多等,后来才知道,这小懒蛋每天花20个小时睡觉,俩小时吃东西,俩小时发呆,连喝水的时间都省了。</h3> <h3>  这只在发呆,但这眼睛,跟睡了也没什么区别啊。</h3> <h3>  漂亮的白鹦鹉,也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品种之一,多生长于东南沿海。</h3> <h3>  非洲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类,如今被引进到了澳大利亚。</h3> <h3>  一匹英俊的小马。</h3> <h3>  这只棕色的狼,与生活在北美洲的喀斯喀特棕狼有些相像,但个头却小很多。</h3> <h3>  大洋洲没有孔雀,这只美丽的孔雀应该是引进的物种。</h3> <h3>  两头可爱的小毛驴。</h3> <h3>  羊驼生长于南美洲,在澳大利亚也是引进的物种。你别看它长得萌萌哒,据说生气的时候会向人吐口水。</h3> <h3>  从野生动物园赶到诺比司角中心时,天还很亮。吃罢晚餐,在木栈道上极目远眺,等待太阳落山。</h3> <h3>  太阳刚刚落下海平面,前来观看企鹅归巢的人已经坐满了两大观景台。傍晚的海边很冷,看台上的人们紧挨着坐在一起,翘首以盼。</h3> <h3>  夜幕慢慢降临,海面上突然就出现了一大片的小企鹅,只见它们小小的身体越过波浪,然后陆陆续续地登上海岸,成群结队、摇摇摆摆地往自己的家走去,嘴里还衔着为企鹅宝宝带回来的食物,胖嘟嘟的样子,可爱至极。</h3><h3> 小企鹅们在岛上的沙丘中筑巢,每天早出晚归,回家时总能循着固定的路线找到自己的洞穴,够神奇的吧?</h3> <h3>  一代一代的小精灵企鹅就是这样为了生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与大海搏斗,顽强地延续着生命,不断地壮大着族群,而自然纯净的菲利普岛就是它们完美的栖息地。<br></h3> <h3><b>六、风光旖旎大洋路</b></h3><h3> 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位于墨尔本西部,是为纪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修建的一条沿海公路,参与建设的人也包括许多一战老兵,他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汗水,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h3> <h3>  大洋路,被誉为全球最美的沿海公路之一,是维多利亚州的镇州之宝,公路代号为“B100”,从东边的托尔坎镇到西边的仙女港,全程约280公里。</h3> <h3><font color="#010101">  虽然一战在大洋洲没有战场,但作为英属殖民地,澳大利亚在一战期间共有33万人参与了英国在欧洲、土耳其和中东的战争,其中6万人阵亡,16万人受伤,战争伤亡率超过64%,比其他任何参战国都高,这也是澳大利亚历史上伤亡率最高的一次战争。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战争结束后,面对众多伤残士兵,维多利亚州退役服务联盟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工作机会,大洋路修建工程就是其中之一。整个工程为3000退役士兵提供了工作机会和社会福利待遇。也正因如此,大洋路上设有纪念碑,用以纪念大洋路的修筑以及一战中士兵们为国家做出的牺牲。</font></h3> <h3>  大洋路沿着维多利亚州的西海岸蜿蜒而去,带给人们壮丽的海洋风光和无数的海域沙滩。</h3> <h3>  沿途还散落着一些海边小镇和渔村。</h3> <h3>  中途在洛恩小镇(小镇名字记得不一定准确)停车吃午饭。</h3> <h3>  这个小镇貌似比较繁华的集散地,路边有不少饭店、酒吧和旅馆。</h3> <h3>  靠海边有大片的青草地和一个小型的游乐场。</h3> <h3>  吃罢午饭,时间尚早,在海边的步行道和大草坪上走走。</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洋路就建在海岸的陡崖峭壁上,沿途奇景不断。</font><br></h3> <h3>  除了垂直的崖壁外,还有耸立在海上的各不相同的岩柱。</h3> <h3>  在坎贝尔港国家公园内的海岸线上,有12个经过几百万年风化和海水侵蚀而形成的断壁岩石,矗立在湛蓝的大海中。</h3> <h3>  这12个独立的岩柱,因形态各异,犹如胖瘦不一的12个人像,故称为“十二门徒石”。</h3> <h3>  十二门徒石(The Twelve Apostles)是大洋路最著名的景点。<br></h3> <h3>  这里也是大洋路沿岸著名的景点之一——洛克阿德(Loch Ard)大峡谷。</h3> <h3>  在十九世纪,巴斯海峡是运送罪犯或移民到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殖民地的一个主要航运通道,但这里的海域风大浪高,而且经常浓雾弥漫,使得航行极为困难、充满危险,很多船只在此沉没,其中最有名的船只是洛克阿德号,大峡谷由此得名。</h3> <h3>  伦敦桥(London Bridge)是被风化的巨石,原来的岩石是突出海面与陆地连接的岬,由于海浪的冲刷、侵蚀形成了两个圆洞,正好成双拱形,所以起名为“伦敦桥”。在1990年1月15日的傍晚时分,与陆地连接的圆洞顶部突然坍塌,形成了现在的断桥。</h3> <h3>  看到这些绝妙的景致,真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h3> <h3>   至此,墨尔本之旅圆满完成。</h3><h3><font color="#010101"> 墨尔本的自然风光让人心旷神怡,墨尔本的独特文化让人久久难忘,然而,令我欣喜的是大学同窗老七的来访,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有短暂的会面,未能畅谈这些年的想念与变迁。如今只好期待着,老七回国的日子再聚吧!</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