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下的古巴(1)

QH

<h3>  古巴,这个名字在60后的记忆中,大概印象最深的是猪湾之战和古巴导弹危机,及卡斯特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家体制与我们当年的相似之处,还因为当年古巴投靠苏联而被中国反修……</h3><h3> 全世界都在改变,也趋于全球一体化,而古巴,还在坚持,革命的痕迹就在古巴,古巴本身就是座活的革命博物馆!</h3><h3> 自1959年元旦,卡斯特罗攻入哈瓦那,宣布了革命的成功,并逐步开始共产、国有的社会主义。美国则自1961年1月3日宣布与古巴断交,并开始了全面的封锁禁运和钳制,古巴被逼与世隔绝,整个社会好像进了冰柜,五十多年后,原封不动的走出来,开始解冻,与外面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对照。</h3><h3> 1989年苏联解体,古巴慢慢失去了依靠,尤其经济的贫窘反逼其改变,改变是缓慢和谨慎的:向委内瑞拉提供医生护士教师和体育教练,以换取石油;向中国进口汽车,如满街可见的吉利和宇通;旅游业方面,面向外国旅游者的豪华酒店已经随处可见、允许住房富裕的家庭出租部分房间作为Casa(民宿)、满大街的马车老爷车人力车出租车观光双层巴士满足了不同层面的观光者,一方面增加了严重不足的就业职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h3><h3> 有些地方与当年的中国太相似了:为外国人设的CUC(基本等值美金)一如我们当年的外汇劵(CUC与本国居民使用的CUP兑换比例是1:24),贵但可购买到部分国民待遇买不到的商品或进口货且无需排队等候)、物资极度贫乏……</h3><h3> 古巴和大多数中美南美国家一样,因为西班牙多年殖民之故,讲西班牙语。</h3><h3><br></h3> <h3>我要去古巴!</h3> <h3>  何塞.马蒂机场的大红颜色热烈地迎接我们,五角星的颜色。</h3> <h3>  这是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古巴大叔</h3> <h3>“小白宫”,市政大厅</h3> <h3>尖塔建筑为歌剧院</h3> <h3>满世界的雕梁画栋</h3> <h3>  这种大楼中间通常有露天中庭,浓浓的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风格,充满历史厚重感。</h3> <h3>破旧的民居</h3> <h3>小巷中不乏这样坍塌的民居</h3> <h3>维修中</h3> <h3>  除了酒店和某些色彩城市,每个城市的民居外墙大多这样斑驳陆离,这点仿如我们70年代的生活环境。</h3> <h3>旧城小巷</h3> <h3>  复杂浓烈的色彩;满街的小贩,好像没有城管。</h3> <h3>  内街小巷好多这样的环境,臭烘烘的,居民对家门口的垃圾堆熟视无睹。</h3> <h3>  在古巴,仿佛活在了一个繁华又荒凉的旧梦。</h3> <h3>  来古巴前,心里疑惑古巴人会不会如同与世隔绝的梅斯蒂索派画风一样总是黑暗阴沉、面露凶相,然而不是的。不仅是现在目睹还是十年前来访的记录,均可感受古巴人贫穷但不悲惨凄苦,他们活泼幽默,能歌善舞,热爱阅读,受教育程度极高,他们的医疗、音乐、艺术都是一流水准。生活在一个物资缺乏且没有自由的国度,他们用音乐、幽默感、野麦般的顽强和乐观来面对生活,同时拥有贫乏、平等、健康、笑容。</h3><h3> 街头巷尾,均可见少年青年们手提大喇叭,劣质音响播放着他们喜爱的音乐,极像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但不同的是,他们会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贴面相拥而舞,甚至小店的收银员也会在无人光顾时扭动腰肢大屁股,妖艳无人能及。</h3> <h3>  街边一角,几个青年手捧一个简陋的大喇叭,几个人随着音乐声边舞边聊天。</h3><h3> 在哈瓦那的街边路上,总是满耳不断的噪音:老爷车的排气喉发出的轰轰吼声、手提音箱的音乐声震耳欲聋,尤其在夜里特别清晰。年轻人的精力旺盛,大概也只有如此发泄了,但是城市治安蛮好的,这点足以令人安心的锦衣夜行。</h3> <h3>  阳光快乐的古巴大叔。每个城市乡村,人力三轮车、观光马车、摩托车、自行车身上常常有散发出激烈躁动的拉美音乐,由远及近然后随车远去,人们总能循音乐声找到快乐使者。</h3><h3> 我们也历经贫穷和生活的压力,但我们在贫穷的时候却满负着精神上的压力,如《活着》那样的晦涩,全然没有古巴人民这种自由乐观的天空,这也是古巴人民如此坦然面对美帝的封锁之故吧。</h3><h3> 当然,也万分庆幸我们的今天没有卡斯特罗!</h3> <h3>  可能是受西班牙和黑人文化的影响,古巴从事艺术创作的颇多,这个现象很独特。并且画风并不凄苦,甚至相当独特和大胆的视觉,色块热烈夸张,奔放自由,也与古巴地靠赤道有关吧。</h3><h3><br></h3> <h3>  古巴革命后,很快完成了扫盲工作,全国如今没有文盲,教育发达,大学生比例还相当高,他们每年可以向拉丁美洲和非洲输出教育和医疗服务。</h3> <h3>  鲜艳生动夸张,给人视觉撞击带着明显的拉丁美洲feel,跟他们的音乐和舞蹈类似。</h3> <h3>  墙上的头像是切.格瓦拉,香港译捷.古华拉,古巴人亲切的称谓:切。在哈瓦那街头随处可见他的头像,他在古巴的地位大概如中国的林彪刘少奇吧,此人天生喜欢革命,阿根廷人。为了贫瘠大地的苦难与希望并立志解放受压迫受殖民的美洲人民,医学院毕业后,还有一年即将转正成为医生,却如鲁迅一样弃医从武,不远千里来到古巴与卡斯特罗并肩作战,终于在古巴革命胜利后,过了几年安逸日子,然眼瞅着大部分非拉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于1965年秘密参加非洲革命,参与刚果革命不顺,遂于次年往玻利维亚策划革命,67年被捕翌日被枪决。30年后被古巴运回骸骨重葬。说到这里,好像又有点像白求恩?</h3><h3> 晚上见房东太太看电视,剧中讲述切的战斗生涯,她很热切的告诉我,那个人是切,我问:You like him? 她笑着点头。有个古巴房东说,切和毛泽东一样伟大,呵呵!</h3><h3> 年轻的切曾任古巴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主管过工业部门,到访过中国。</h3><h3> 革命的最大符号是切的头像,街边墙上、大巴身上,都是游客们摄入镜头的对象,而印有他头像的纪念品充斥市肆。</h3><h3> 但卡斯特罗的宣传品在市场上鲜有见到,这也可以说是抗拒领袖崇拜吧。</h3> <h3>在Trinidad街头的切头像。</h3> <h3>同志加兄弟,卡斯特罗与切。</h3> <h3>巴拉德罗海边的牌牌</h3> <h3>巴拉德罗车站的墙报</h3> <h3>  大概除了旅游业,古巴的其它方面基本仍处于封闭状态,最明显的是每个城市的上网点仅在小功率发射塔旁边几十米范围内,其它地方根本无法使用WIFI导航;且因美国政府的严格管制,Google对古巴实行屏蔽,也无法使用Google maps。</h3><div><br></div> <h3>  这个位于首都商业街旁的街心花园人头涌涌,大部分就是冲着Wifi信号而来的。这样的地方又叫上网根据地。</h3><h3> 在哈瓦那的高级酒店大堂也多有Wifi信号,那里也可见现代社会埋头上网的景观。</h3> <h3>  商业街路边坐地下的都是埋头上网的。</h3> <h3>  图中男人头上的标志就是古巴民宿(Casa),古巴革命后,房子收归国有,但屋主依然拥有房屋的居住权,现在允许出租给游客。</h3><h3> 20世纪90年代开始,古巴搞改革开放,发展旅游是重点项目,一改以前的封闭状态,至2013年,游客达280多万每年,成了古巴赚取外汇的主要途径之一。这种民宿满街都是,大有全民民宿的感觉。</h3> <h3>  古巴盛产甘蔗、烟草、咖啡。自从遭到美国的禁运,这些产品再无去销路,产、出渐渐萎缩,如著名的古巴蔗糖和雪茄,在市场上几乎消失。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一句口号吗:不吃古巴糖,大种反修蔗!就是这大名鼎鼎的古巴糖。</h3><div> 革命前,古巴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产糖大国,甘蔗园遍布全国。现在早被许多国家超越,不再重要了。</div> <h3>  古巴是台湾三倍的面积,人口大概也只是台湾的一半吧,相比之下,古巴全岛气候好、雨量足、土地肥沃,但仅农产品一项,台湾因盈余在寻找输出的去处,而古巴却仍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各种必需品包括农产品严重的不能自足,个中缘由,一目了然。</h3> <h3>  贫穷、物资缺乏真的都归咎于美国严厉的经济制裁吗?农业可以自给自足,为何一路所见,旷野荒芜,是微薄的工资令古巴人失去工作的动力?是“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令古巴人失去了农民种地养鸡的本能?是社会体制令古巴的国有经济严重缺乏效率?于是,只见人人都在想方设法做游客的生意、绞尽脑汁找门路赚外汇或cuc;揩公家的油水如弄优质雪茄伺机卖给游客;长途车票的黄牛党;满大街的带路收费、拍照收费,甚至利用职权来个小小的腐败,尤其是政府带头公然宰游客:同样的消费,我们外国人以24倍的价钱支付;而游客从来没有遇到不敲游客竹竿的出租车司机……</h3> <h3>  街头小贩卖甘蔗汁冰沙,在午日的阳光下颇解乏。</h3><h3> 3元一杯,本地人是本地货币cup,外国人是cuc,其实价格相差24倍,一国两币。</h3> <h3>  雪茄制造工厂。走在古巴街头上,时不时有人低声问:要不要雪茄?大概某些人有门路搞到便宜又靓的雪茄吧。</h3> <h3>  雪茄(Cigar)又名古巴大烟。卡斯特罗喜欢的牌子是高斯巴(Cohiba),切喜欢基督山(Montecristo),而肯尼迪则喜欢H.Upmann。据说60年代美国撤离古巴时,肯尼迪采购了一大批H.Upmann雪茄带回美国,就是预算着好长一段时间买不到优质的古巴雪茄,而对于肯尼迪而言,这就是永远了。</h3> <h3>放肆的自由,也是女人的梦想!</h3> <h3>  卖汉堡包的小店,粗糙的面包和粗糙的芝士制作的惨不忍睹的汉堡。他们的面包没有经过细致的加工和精致的调味,比较原始,如糙米一般,也叫有机吧。</h3> <h3>  偶见偌大的超市陈列的商品品种稀少,或许是CUC的消费场所,门可罗雀。</h3><h3><br></h3> <h3>  在居民区看见这个价格表,用当地钱CUP是非常低廉的物价,但我们凭面孔必须按此价格付等值外汇劵CUC,CUC:CUP是1:24,而1元CUC相当于1.1美金(仅对美元加收10%附加费)。</h3><h3> CUC纸币图案是建筑物,而CUP图案是人像。每次找零时都要仔细辨认,不然亏大了。</h3> <h3>  街边处处可见这样的小副食品商店人头涌涌,门外的顾客耐心守候,等里面的人购毕出来才进去。我好奇以为什么奇货可居或像果粉排队买苹果似嘀,高举手机进去欲拍照一看究竟,里面的人友好的打手势让我进去拍照,嘿嘿,这又让我想起摩洛哥那对姐妹花,热情的把我带家里喝下午茶的感觉,温暖。</h3> <h3>  排队购买国家定量供应物资:糖烟酒咖啡面粉面包等,拥挤但耐心有序。</h3> <h3>  小伙子后面的货架空空如也,他右手旁边的小本本记录了国家固定供应每个家庭的副食品数量,犹如我们当年的票、证:粮票、布票,保证了古巴不会饿死人,这也是古巴人说起自己国家制度的一种自豪。</h3> <h3>  街市的蔬果,就这点东西,我几乎天天啃番茄当蔬菜水果。</h3> <h3>  卖肉的档口冷冷清清,小伙子们见我拍照,纷纷摆Pose。</h3> <h3>小商品市场</h3> <h3>卖鞋卖皮带的</h3> <h3>  修鞋的一字排开,像我们小时候,缝缝补补又三年,物尽其用,环保。像这样修电饭锅、修电视店铺都有,因为物资贫乏、收入低廉,任何东西都像老爷车那样珍惜修旧,反思我们,总是嫌衣鞋不会破,是否太奢华!</h3> <h3>  华人街,顾名思义就是唐人街。在远离母国的美洲,华人的生态与古巴共起落:独立、内战、革命,在华人史上留下了浓彩的一笔,颇唏嘘。</h3><h3> 古巴的华人以广东四邑为主,美国加州排华也导致部分华人前往古巴,鼎盛时期有华人3-6万之间,形成了美洲大陆最庞大的华人群体,至2010年的统计数字大概只剩下三百人。</h3><h3> 20世纪30-50年代是古巴华侨社会的黄金时期,他们分沾了古巴的繁荣。而随着革命的成功,私人企业收归国有及货币改革、外汇管制、关闭了与国外的进出通道等一系列政策的展开,给了华侨经济上致命的打击,从此截断了与母国的关系,上与父母、下于子女、挚爱夫妻,从此睽别,或滞留或想方设法转折他乡,从此开始漫漫回家路。死,固然别,但生而离,生死都是两茫茫!</h3> <h3>  和整个老城区一样,从前辉煌的大楼,外观依然,但已经残旧破落,很多大厦内里已如废墟般倒塌或成危楼空置。</h3> <h3>  是的,社会主义国家,贫穷,没有自由,没有网络,可是治安多好,多么安全!孩子们多么天真无邪,他们不会接触到暴力和毒品,他们在和平安乐的环境里成长!~这是海明威式的热爱。</h3><h3> 另一方面,全世界的人也在拭目以待,古巴这辆革命的老爷车还能挺多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