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可见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而今只有闽南、潮汕、浙江部分地区仍延续祭祖旧习。</h3> <h3> 我们天台属于浙江中东部,祭祖这个习俗也就延续了下来,“清明早饭,七月半中饭,冬至点心,三十日夜饭”是对天台人一年四次祭祖节的概括。</h3> <h3><font color="#010101"> 而我早年由于受信仰的教育,一直以为祭祖是迷信一类的东西,不屑参与祭祖活动。长大后,时代变迁,竟也看到官方隆重的祭祖仪式,如在黄帝陵祭奠。但也一直没有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直至中年,才慢慢醒悟,那是一个祭奠、缅怀、敬重祖先的一种仪式。我们不是经常说“死者为大”么?</font></h3> <h3> 以前,家里的祭祀都是母亲一手操办,我只在清明节开车带上全家陪父母去坟地扫扫墓,无其它特别意义,于我,仅算春游踏青,游玩而已。</h3> <h3> 及至母亲今年春天去世,我才意识到祭祀的事不能少,那是对风俗的尊重和传承,那是对逝去的长辈和亲人的缅怀。但家里已没人操办,父亲长年卧床,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以前,每到祭祀节日前,从不用我们操心,母亲会一手忙碌开,提前准备好食物,做各种天台民俗小吃,而每个祭祀节都会少不了“脚饼筒”,再配上不同时节的小吃,如清明节的“清明饼、清明饺”,冬至的“冬至圆”,但除了母亲,全家人只知道享受祭祀节次带来的美味,却没想过要去学着去做,因为在我们心里一直这么认为:“有母亲在呢”。</h3> <h3> 但今年的冬至祭祖,原先操办这事的母亲却已成了我们要祭祀与缅怀的“祖先”了。妻随单位出差,看来做冬至圆祭祖只好由我这个大老爷们来完成,也有朋友提示我,去超市买些汤圆烧起来也成,省得麻烦。我想,那怎么成,那怎么能对得起刚去世的母亲,也不足以表达我缅怀先辈之情的,我得亲自做。好在早几日,乡下的朋友送来了做“冬至圆”的糯米粉和炒粉。况且以前毕竟看母亲做过冬至圆,想想做冬至圆那是小菜一碟。</h3> <h3> 在食堂早餐的时候,居然吃到了饺饼筒,这是母亲生前特别爱吃的地方小吃。本来食堂是禁止打包外带的,八点过去,看看食堂里还有多余的饺饼筒,然后厚着脸皮向食堂阿姨买了二根。</h3> <h3> 本以为上午单位没什么任务,中午可以回家烧冬至圆祭祖,哪想上午去场所检查到近十二点,只好作罢。傍晚,提前几分钟下班,回家先做冬至圆,将糯米粉和上水,做成五六厘米直径大的扁圆子,放在锅里沸水中煮熟,再放进炒粉红糖黏滚而成。头一回独自做,手忙脚乱,搞得满手是糯米粉,盆子里、案板上也是,忙了大半个小时,总算做成十来个“冬至圆”,尝了尝,味道还不错,“冬至圆”的形状也还行。天台也有做冬至圆用猪肉米、豆腐米、油泡米、大头菜等做成馅放进糯米粉里面,上蒸笼里蒸熟吃,那个太复杂,我只能捡简单的做。</h3> <h3> 听说祭祖的“冬至圆”必须是单数,或5个,或7个等。菜肴碗数也必须是单数,有荤有素,一般人家有:猪肉、鱼、豆腐、青菜、小炒等。我一个大男人不内行,菜肴就省了,就准备了冬至圆、饺饼筒和水果。</h3> <h3> 祭祀开始,焚香、点蜡烛、祭拜、洒酒……完成了祭拜仪式,我想,母亲歆享到我亲手做的“冬至圆”一定是很开心的。</h3> <h3> 透过袅袅的香雾,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恍惚中母亲就在家里,灶台边、餐桌旁,无处不是母亲的影子,她如平时般对我微笑着。</h3> <h3> 母亲在家就在,母亲不在,家也不像个家。现在常常是家倶灰尘一层,满院枯叶,那盆母亲亲手种的大丽花,往年都是叶绿花艳,今年也是开得有气无力。只留阳台上的那盆梅花,几片红叶,在严冬的风中,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枝头上已见小小的花芽,孕育着生命,孕育着希望。此情此景,更是浮现母亲在世时的种种场景,以及她打理的温暖小院,一幕幕播放着。我想,那些温暖的时光,会一直珍藏在岁月的深处,永不褪色!时光定会漫过梅花的清香,打破阴阳两界,依旧相守相望!</h3> <h3> 人们说,吃了冬至圆,小孩大一岁,而我,吃了冬至圆,是不是又老了一岁?岁月苍老了容颜,风干了年华,而母亲一直永驻我心。</h3> (大部分图片来自网上)<div> 2017年12月22日于寒山草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