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近,不论是美篇,还是微信,都在谈论一个话题《芳华》。在微信圈或美篇里,《芳华》这部电影几乎到了爆屏的程度。说实话,这部电影也只有冯小刚才能拍得出来!因为他就是《芳华》年代那群人里的一员!感受最深,悟得最透!而这部电影也广泛代表着50后60后这群人的芳华岁月!冯小刚真是揣透了这一代人的心里!难怪大众关注率这么高!也就不足为奇了</h3><div> </div> <h3> 有的说《芳华》这部电影,不知是为了剧情的需要,还是为了否定那个年代。那种冷漠、猜疑、歧视充斥着整个故事,这与他们当兵时的感觉恰恰相反。军队应该是一个团结、互助、友爱、积极向上、具有绝对正义感、充满正能量的队伍。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芳华》在他的印象中完全是颠倒黑白。</h3><h3> 我不知这种说法对不对!更不去评论这部作品的好与不足,因为我没有那样高的理论水平。更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在我的生活中只不过多了一个茶余饭后的话题罢了!</h3> <h3><font color="#010101"> 但通过这部电影的观赏,不知怎么的,一开始我就被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也可能是我这个人泪点低,或是情感丰富,眼里时不时地噙着泪花,还时不时地试擦着眼泪!也可能是从那个芳华年代走过来的人,隐约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不禁为我们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激进单纯而感动,为那个年代一些人明则保身出卖战友或朋友而愤概!也为故事主人翁一心为了别人最后失去一只胳膊而感到悲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是在2015年金秋重阳时,应朋友之邀,我们这群古潜山油藏的开拓者,华北油田任四井的功臣们,原3269钻井队部份老同志四十年后聚在一起,畅谈当年任四井勘探的热烈场景,发现七颗油沙激动人心的时刻,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牺牲精神,一桩桩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font></h3> <h3> 1974年12月,我们这群石油子女从老家南方应招参加工作,来到了当时的大港油田第二钻井指挥部沧州基地,经过一个多月的技能安全培训,于1975年春节前进行了分配。而此时,我们这群石油子女有的还不到十六岁,本应在家穿上新衣服,和同龄人打闹嬉戏,亨受节日的乐趣。然而,我们不得不远走他乡,而此时的我也不得不告别童年的稚气,迈入到浩浩荡荡的石油行列,随分配队伍到几百里外的河北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3269钻井隊住地淀一井。</h3> 一下车,扑入眼脸的是白洋淀干枯的芦苇丛,包裹着的一栋栋陈旧泛白的老帐篷,不远处一座大约五十多米高的铁塔冷冰冰地矗立在那里,铁塔顶端,一面红旗正迎风飘扬,正是因为这面飘扬的旗子点辍,整个井场才有了一点点生气。原来这就是石油钻机,通过它来完成石油地质勘探,地下石油储量。 <div> 看来这就是我们以后的工作平台了。初来乍到,对于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娃娃来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什么都觉得新鲜好奇,竞然忘记了长途奔波劳顿,一放下东西,就急着跑出去东张西望了!</div> <h3> 几天以后,也就是大年二十九,我们队接到公司指令,准备搬迁新井任四井,队长把我们新来的工人分配到了各班组,并布置了工作任务,指导员进行了搬家前的动员:“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明天就是大年三十,我们一定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打一场搬家安装的票亮仗……″,</h3><h3> 清晨5点多钟,高高的弦月还挂在西天,满空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东方还末出现鱼肚白,起床的哨声便把我们从梦中惊醒,我简单洗漱完毕后,便跟随老师傅整理各自的行李,拆卸各自居住的帐蓬。 那时北方寒冬腊月真是滴水成冰,这对于我们从南方过来的娃娃们真有点无所适从。虽然戴着厚厚的棉手套,不一会手还是被冻得不听使唤,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寒冷。整个的哆嗦着整理完一切后,戴着狗皮帽子,穿上道道服,找了个背风空隙踡缩着座在敞蓬车上,迎着刺骨的寒风,一路颠簸奔新井场任四井而去。</h3> <h3> 一到新井场,老师傅便忙着上井打理设备,而我们这些新工人被安排安装帳蓬。以前从沒接触过这些东西,不知从何下手,手脚又冻的僵硬,这样整整几个小时过去了,连帐篷的架子都没有架好,后来还是在其他师傅的帮助下才勉强把帳蓬支起来。帐篷是支起来了,但帐篷底边必须用泥土填埋,天哪,这么冷的天土地冻的跟铁似的,上哪儿取土?这时己到晚上八点多钟了,井场上的师傅们还沒有回来,肚子又饿得咕咕叫,我真有点力不从心了,什么是饥寒交迫这时才体会得淋漓尽致。又累又困,我只好先上食堂买来两个窝窝头充饥,火炉也没搭好,整个帐篷内跟冰窖似的,看来今晚上只能和衣而卧了。</h3><div> 半夜时分,我被冻得浑身直哆嗦,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坚持,再坚持,硬是咬着牙坚持到了第二天中午才生上火炉!帐篷内才稍稍有点暖意……<br></div> <h3> 因为春节,第二天晚上,食堂给每个职工发放半斤面粉,四两肉馅,说是包饺子。面对这两堆东西,我有些茫然,对于平时都很少吃饺子的我来说,包饺子确实是一件难事。我望了望帐篷内的其它师傅,他们也正为包饺子发愁,因为他们都是南方人,也没有包饺子的经验,无法搭伙,怎么办?没法,在那个年代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何况我们还有包饺子的条件,我只好把面粉和肉馅一起搅拌,直接放入锅里煮,然后美美地吃了一顿!</h3><div> 这就是我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div> <h3> 七月份的某一天,和我们一起工作担任地质工的蒲大姐,在成堆的砂样中,挑选出了几颗砂子,交给了地质工程师,经地质工程师甑别筛选,再经荧光照射,最终确定是油砂!于是,华北油田八颗油砂的故事就这样产生了。</h3><h3> 在地质工程师的极力建议下,再下一个钻头加深进尺。公司领导采纳了他的建议,就是这一趟钻,捷报频传,钻头在钻进的过程中有时放空达到几米,在起钻的过程中,喷出的泥浆明显见油斑。</h3><h3> 后来经测试日产达100多吨,当时在冀中平原一口井自喷100多吨确实不多见。</h3><h3> 后来经地质专家鉴定,在古生界地层出油亦不多见。</h3><h3> 在后来经过酸化压裂,日产一千多吨,这在全国石油企业更是不多见!</h3><div> 石油部老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来我队视察,并同全队职工一一握手问候!</div><div> 石油部部长康世恩曾三次来我队视察,并在祝捷大会上带头三呼"向3269队学习″!</div><div> 于是,华北石油会战就此拉开帷幕!</div><div><br></div><div><br></div> <h3>部份图片从华北油田网络下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