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中华职业教育社

第五师八十三团第一中学

<h3>  在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中华职业教育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开创了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而黄炎培则是近现代中国职教理论的集大成者。中华职业教育社积累的职业教育经验,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一笔宝贵的财富。透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h3> <h1><font color="#808080"><b>应时而生,解决国民“生计”</b> &nbsp;</font></h1><h3>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厂、企业增加,需要劳动工人作为保障,尤其需要业务素质符合要求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是,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的旧式教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当时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又极不平衡,仅上海一地的工厂即占全国工厂总数的47%。</h3><div>  在这样的背景下,1917年4月,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伍廷芳、范源濂等人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发起》,宣布发起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5月6日,在上海市方斜路江苏省教育会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中华教育社在上海成立。</div> <h3>  作为一个教育性的群众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致力于职业教育发展,借以“沟通教育与职业”,以振兴民族工业,解决社会生计问题,使人民安居乐业。黄炎培说:“职教社就创立在立国富民的一念上”,他认识到,当时中国教育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于教育与职业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脱节。于是,他紧紧抓住“生计”二字,提出了一种融教育与职业为一体的新教育形式。</h3> <h1><b><font color="#808080">职业教育“黄金”十年</font></b></h1><div>  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之初的前十年,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除了职业教育自身顺应潮流外,还得益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繁荣”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div><div>  创立于中国民族工商业重镇上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抓住这难得的时机,顺潮流而进,取得了辉煌成绩。为了开展职业教育实验,中华职业教育社直接创办了大批职业学校,既能够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也成为早期中华职业教育社职教思想的实践基地。</div> <h3>  据有关资料:从1918年开办到1951年,中华职业学校共培养学生8800多名,其中很多都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骨干人才。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名会计师顾准、知名演员秦怡等都曾就读于中华职业学校。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办学校、做研究这两方面都结出硕果,由此奠定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中的地位。</h3> <h1><b><font color="#808080">国家重视,任重而道远</font></b></h1><h3> 2017年5月5日,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中共中央,对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0周年致以热烈祝贺。</h3><div> 习近平在贺信里对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历史成就和历史贡献表示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同时强调,在新形势下,中华职业教育社要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广泛联系和团结有志于职业教育的海内外各界人士,加强交流协作,积极建言献策,更好服务社会,不断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