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2.28日,经候岩芳科护士长安排,我们心内保健系统一行四人来到导管室观摩学习介入手术,首先导管室杨兰菊护士长为我们讲解心内科常见各介入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h3> <h3>上午9:00,付作林主任洗手准备上台,给一位患者做冠脉造影术。为了减少射线伤害,医生需要身披一整套防护服——铅制的围裙、背心、腰带、围脖、帽子等,加起来重达三四十斤,犹如穿了一身作战的铠甲。然而,这样的防护依然不能让手术医生完全避免受到辐射,因为总有部分身体暴露在外。</h3> <h3>看着医生们穿着这炫酷的铅衣忙碌,我今天试了一下才知道这铅衣真的有这么重,一套几十斤,每个下台的医生后背都湿透了。</h3> <h3>手术包很大,操作台很宽敞。付作林主任在检查,试通手术器材。</h3> <h3>1. 建立通道</h3><div>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通道,进入到血管中去。通常是类似打针一样,用特殊的针直接穿刺血管。最常见的是选择手腕上的桡动脉或者大腿内侧的股动脉。这个进针口,就是这项手术唯一的体表伤口了。</div> <h3>穿刺针和鞘管是这样的,因为无菌原则,我没有拍到近图,从网上找到了一样的。</h3> <h3>2. 放入导丝</h3><div>然后,顺着针放进金属丝,这时针便可以退出,留着金属丝在血管里。以这根金属丝为骨架,医生放入鞘管,将血管撑出一个通道,由此便可以顺着通道将导丝和导管一路深入到心脏去,直到抵达冠状动脉。</div> <h3>3. 血管造影</h3><div>在一路抵达目的地的过程中,医生需要通过 X 光透视来观察情况,也需要通过导管推入「造影剂」,在 X 光下清楚显示血管,找到病变部位。</div> <h3>王孟赞主任在为我们讲解这位患者的造影过程,心脏各血管的形态。</h3> <h3>患者曾经放过两枚支架,显影良好,右冠略有狭窄堵塞,无需处理,撤出管道,拔出鞘管,右腕部加压止血器加压包扎。<br></h3> <h3>第一台造影结束,付作林主任下台,与我们回顾造影过程。</h3> <h3>与此同时,对面手术间里的起搏器更换术也在紧张的进行着。</h3> <h3>导管室护士帮助第二位患者上手术台,铺无菌巾,开手术包。</h3> <h3>这台手术再次由付作林手术主刀,吴文振医生助手共同完成。</h3> <h3>患者全程是清醒的,为缓解紧张气氛,付作林主任多次主动与患者沟通并安抚患者。</h3> <h3>这个DSA机器是可伸缩,多方位旋转的,以前真不知道它有这么灵活。</h3> <h3>梁明亭主任为我们讲解这位患者的血管造影情况。</h3> <h3>临近中午,急诊科又来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要求做支架,一位老师开玩笑说中午又不用吃饭啦,吃射线就能吃饱。</h3> <h3>据不完全统计,介入医生患恶性肿瘤、白内障等疾病的风险高于其他医务人员,而由于长期身负沉重的铅衣,介入医生关节和脊柱疾病也相对高发。防护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在等到防护技术完美的那天之前,介入科医生一直在为医学牺牲自己的健康。向你们致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