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12月28日,我们有幸来到杭州绿城育华小学参加全国小学“创课”博览会。在不同的课程设计中感悟从课程到课堂的全面革新、从设计到实施的全面创新的——创课。</h3> <h3> 本次博览会以孩子们的架子鼓、芭蕾、相声、合唱、诗朗诵共5种表演作为课程作品汇报演出。充满儿童味的展示,拉开了本次博览会序幕。</h3> <h3> 第二个环节则是由《中国教师报》主编王占伟,杭州市教育学会会长俞晓东,绿城教育集团陈海克致辞。王主编用“有无相生”来阐述教育思想,教育情怀,教育担当。俞会长用科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来激励教师多珍惜多参与,在新改革下有新作为。陈经理用质朴的语言在2017——2018这一新年的时间节点上提出对青年教师的期望与希冀。</h3> <h3> 活动一的第三个环节则是由东道主杭州绿城育华小学校长陈啸剑做创课报告《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陈校长从其办学宗旨,娓娓道来,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从学室打造到学习自主选择的走班模式,从差异发展的单科跳级到综合性评价的一个个性化的教育蓝天。</h3> <h3> 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语数两个学科的优课展示。来自绿城育华小学的祝谓兵老师做课《九的乘法口诀》从课堂形式上师生互动方式善用现代科技来及时掌握学情。教学过程多样表征,使思维视觉化,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杭州的数学女神袁晓萍的联系拓展课《准确数与近似数》从社会、自然和科学各领域的信息整合中逐步建立学生的数感,体会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不同。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的平国强老师在评课过程中指出“大气的老师和优秀的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经验和基础,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思考。</h3> <h3> 下午邱俊燕、张元素两位老师做课《水果们的晚会》从多层面展示出一节优质创课的特色。熟读成诵环节,学生用可以加动作,可以注意断句来回答“怎样可以使文章更有趣”这一问题,孩子们多才多艺的小组合作有序高效。在化文为美环节,孩子们把水果拟人化加上五官,装饰使其个性个体化。让整个课堂落实到在审美观念外显表达的基础上,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表演环节里的孩子,善于表达,乐于表现自己,孩子们小组配合的芭蕾、击剑、伦巴,吉他等能力的展示,更是赢得了阵阵掌声。</h3><h3> 张鹤立老师的综合文科教学从鼓励同桌二人分章节同读一篇文章到互动分享,再到面向全班知识展赛,再到短文写作而后落实到作文分享。让孩子们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锻炼都得到很大的突破。</h3> <h3> 来自浙江大学的盛群力老师进行的《走进创课——我对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提出创课要注重单元设计,打通课时、地点和学习方式。教师是促进、帮助、支持和鼓励者。教师是学习的伙伴,教学是一种对话。学生在课堂中要实现内化和外化的循环,内化部分在课堂,而课堂要给学生更多的外化时间。教师的教学要实现从扶到放的过程。教学评估要整合到学习过程中,教学评估允许以小组项目合作的方式,团队解决问题为主,开卷为主,解决迁移性问题为主。</h3> <h3> 潘鲁林老师的英语戏剧,通过多种戏剧策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组织活动sylvester的的父母着急寻找儿子的的情景再现,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来自洛阳瀍河外语小学的张丹丹老师从戏剧元素,戏剧文化着手,让学生在对京剧脸谱中的色彩,图形元素的排列,绘制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让所有的老师经历头脑风暴的沙龙环节中,东道主育华小学的校长助理曾水清先生分别从校本化的课程革新、课堂革新、评价创新三个方面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育华小学的创课进行了解读。鹤立教育集团的张鹤立老师从问题出发,从理念出发重申新时期下的教育目标德行优、智慧达、身心建、能力强、知识丰。浙江大学教授刘力老师的五问,引人深思:创课是否应不拘泥于四种课堂形式?创课究竟想形成什么?教学组织和方式需要什么?创课需要哪些条件?创课需要坚持哪些规律性概念?中国教师报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欣主任总结到,在创课的学习和探究阶段,我们要始终牢记“为什么要出发?”,要理清内涵和外延。传统把课程当做工具,而现在做的比较多的是把课程当做产品来进行,服务于人。育华的几节课把课程当做一个过程,还是最时兴的自销模式。</font></h3> <h3> 绿色杭州之行</h3><div> 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 杨珊珊</div><div> 从一节节设计巧、思想深的好课中走近一位位睿智的教师,感受一群群灵动独特的孩子。这种震撼和深刻的影响是厚重的,意义非凡的。非常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次学习机会,这次学习开拓了我的教育视野和教育思路。同时,从更深层的角度上激励我未来要更加努力学习的决心。很幸运能和李辉书记一同外出学习,让我的这次行程更加充实、愉快。</div><div> 学习就是促进和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在数学课的教学上有了一点认识,与大家分享:</div><div>(一)潜移默化的运用校本内容</div><div> 把学习的内容真正的提炼到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在课堂设计环节要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把讲解提问式教学灵活地设计为学生的多种活动。就像《近似数》节课,引入环节教师出示一篇介绍自己学校的小作文,从学生平时学习生活的校园着手,一点一滴的渗透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做个有心的数学人并不难。</div><div>(二)在过程中学习</div><div> 把学习当做一个过程,让这个过程服务于人。比如《水果们的舞会》一课,学生们自主选择喜爱的水果,创意性的加入特长的动作来表演出来。在小组合作环节里合理有序的安排,落落大方的演绎,一次次的点燃现场气氛。在舞会设计阶段,学生们动手制作想要表演的水果,自己设计介绍词,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div><div>(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div><div> 潘鲁林老师的课,是所有课程中笑点最多的课了。导入环节的动词三种比较形式的表情演绎。课程新授环节的激情演绎,迅速的把学生带入到课本内容的情感世界里。学生们自主合作扮演角色时的探讨“你口语好你来读旁白”“你特长好你来演主人翁”……我们惊叹于孩子们的参与度,我们也惊叹于孩子们的完成度。他们喜欢这样的课程,他们爱参与这样的课程。这节课最打动我的,是教师创造性的设计了许愿树环节。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同理心,同情心都得到发展和加强。</div><div> 绿色的杭州之行给予我的是教学上的绿色思考。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我们服务于不同地区的孩子们,但有一点是最本质相同的:新时期的全人教育。这是一种绿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一种我们都应该坚守的绿色信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