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苏东坡 一个情字过一生

钦_信

  不论什么版本的苏东坡传,都会描述他去世时的情景,这些情景能够还原再现得益于事情亲历者,苏东坡的家人即长子苏迈等三个儿子,好友钱世雄,方丈维琳事后对经过有相关的文字记载,东坡弟弟苏辙在纪念亡兄的墓志铭中也有相关描述。<h3><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弥留之际,苏轼把孩子叫到身边,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方丈维琳和钱世雄在其耳边分别嘱咐他往西方极乐世界去,他回答"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又说"着力即差。"这是他一贯的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的最后表现,这个"着力即差。"成为了这位光耀千古大文豪留给这个尘世的最后文字,他的长子苏迈上前想询问遗愿时,发现他的父亲已然长逝,这一天是公元110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span> </h3><h3> 第一次读到这个场景时,我合上了书,眼泪不由自主的润湿了双目,仿佛自己就在苏轼的床前目睹这一切的发生,内心悲痛却又无能为力。我无法承受心目中的头号男神就这样黯然离场,自此退出人生舞台,对他,我还有那么多的期待……我也相信,他对自己此时退场也同样的心有不甘。</h3> <br /><h3><br /></h3>   苏轼,号东坡居士,乃我中华跨界第一大咖,复合型人才的典范,诗词书画皆有大成。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风格壮美、意境阔大。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法风格跌宕起伏、恣意自如,传世的《寒食帖》屈居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之后号称中华行书第三贴,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其画简约古朴,画外有情,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h3>  一个人拥有这些才华是不是已经足够多了?苏东坡给的答案简单又坚定,不!他竟然还是美食家,那个在黄州搞出来的东坡肉,已经成为了中华名菜,他还是酿酒师,好像是白酒黄酒果酒都自酿过,有些竟然挺受欢迎,可惜这个酒方好像是失传了,否则如今拔得股市头筹的就不一定是贵州的哪个了,他竟然在水利方面颇有建树,如今西湖的苏堤已屹立千年,他还能开药方,救万民于水火;还参禅悟道,向好友传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死呢?!为了弥补我心灵的创伤,我遍阅史料,终于找到他是文曲星下凡,只是回天宫赴任去的说法,这才让我心里得到些许的安抚。</h3><h3> 现在回顾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是饱满到要爆的人生,其人生各种精彩也有各种无奈,但贯穿整个人生的主线是什么呢?一个字——"情!"亲情、爱情和友情。</h3><h3><br /></h3> <h3>  亲情<h3>  苏轼对父母的情感自然不需多说,其父苏洵,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才高八斗,并且故事很励志,三字经里都说“苏老泉、二十七,”母亲程夫人,眉山大理寺丞、富豪程文应之女,贤德且知书达礼,对苏轼的才学人品均有启蒙性的影响,苏轼对父母的敬重、孝顺都是极为到位的,但最能体现亲情的,当属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感情,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苏轼两岁,登科前未曾有一日相离。两人同中进士后步入仕途,相约尽可能一生相伴,但实际情况是除去父母去世丁忧的六年期间及乌台诗案后重新启用苏氏兄弟时两人又断续的有四年得以相伴外,仕途中的兄弟二人聚少离多,在此期间两人多有书信往来,据统计有数百首之多,最为有名的一首《水调歌头》,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从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中略有体会, 苏轼在杭州任满后,其弟苏辙在山东济南为官,主动请要求调任到离弟弟较近的地方工作,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离济南距离约500里,但相聚愿望暂时还没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h3><h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h3><h3>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h3><h3>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h3><h3>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h3><h3>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h3><h3>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h3><h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h3><h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h3><h3>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自认为性命难保,给弟弟留下“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诗句,更能直接的表现出兄弟间的深厚情谊。苏轼评价弟弟苏辙:“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更是贤友生。”苏辙在给苏轼写的墓志铭中评价苏轼:“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道出二人亦兄弟、亦师友的情谊。终其一生,兄弟二人都共荣辱同进退,是彼此之间最坚实的支柱,其兄弟情感堪称中华兄弟情的楷模。</h3><h3><br></h3></h3>   爱情:苏轼一生和三个女人有着爱情故事<h3>  妻子王弗:小苏轼三岁,嫁给苏轼时是年方十六的如花美眷。王弗温柔贤惠、知书达理、侍亲甚孝,小两口恩爱情深,相濡以沫,非常可惜的是,他们的夫妻缘分只有短短的十一年,王弗因病早逝。苏轼对此悲痛不已,所谓少年夫妻难再得,那种痛想必是刻骨铭心,十年之后,苏轼在密州工作时,梦见爱妻王弗,醒来作了那首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h3><h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h3><h3>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h3><h3>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h3><h3>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h3><h3>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h3><h3>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h3><h3> 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是一首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每读一次都会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东坡对爱妻的感情之深,难以描述。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h3><h3>在痛失爱妻后,缘分使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走入了苏轼的生活。王闰之小苏轼十一岁,温婉贤淑,陪伴苏轼走过了跌宕起伏的二十五年宦海生涯。并在苏轼一生最为仕途最得意时却骤然去逝。苏轼在祭文中写道:"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他悲痛地呼号:"已矣奈何,泪尽目干。"</h3><h3> 王闰之之后,最后一位陪伴苏轼的女人是王朝云:王朝云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夫人王闰之买下的待女,当时才十二岁。随着时间推移,朝云对苏轼由崇拜渐渐变为爱慕,在苏轼被贬至黄州时,人生的一个大低谷,也是化茧成蝶的时期,被东坡收为侍妾。朝云 "一生辛勤,万里相随", 对苏轼忠贞不渝,当苏轼再次被贬谪到惠州时,朝云依然不离不弃,应该为这位夫君吃尽了苦头。生活的艰辛、和失子之痛所带来的感伤哀愁,让美丽的朝云34岁就香消玉殒,东坡失去了最后一位红颜知己,从此鳏居终老。</h3><h3> 在和朝云生活期间,苏轼作了首惜春伤情,感叹佳人难见的词《蝶恋花》,专门给她吟唱。</h3><h3>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h3><h3>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h3><h3>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h3><h3>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h3><h3> 据说,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二句时,朝云泪满衣襟,抱疾而终。</h3><h3> 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苏轼在那样的年龄痛失朝云,内心的悲痛与难舍由此可知。</h3><h3><br /></h3> <h3>  师徒情<h3>  官方说法,苏东坡有徒弟四人,即苏门四学士,指的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作为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苏东坡着力培养、举荐此四人,这四位进士能够名满天下与东坡一路的支持提携都有很大的关系,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这四人也都受到牵连,陆续被贬,东坡与四学士,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沉浮。东坡与四学士之间首先是对人品、才情的欣赏,而不是世俗间的蝇营狗苟,那是一种真正的“往来有鸿儒,谈笑无白丁”的雅交,他们之间的故事很多,最为有名的是苏东坡与黄庭坚之间的往来。</h3><h3> 苏轼第一次在孙觉(黄庭坚的岳父)家里见到黄庭坚的诗文,惊其超逸绝尘,孙觉便请苏轼为其扬名,苏轼大笑:“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须扬名?”黄庭坚三十四岁时,写了两首诗寄给苏轼,苏轼回书《答黄鲁直》:“我一直诚恐不能与君结交,而君今日不惜辱没才华,如此礼待我,喜愧之怀,几乎难以承受。”当时苏轼已经名动四海,黄庭坚不过是暂露头角,可见苏轼何等赏识黄庭坚,自此二人惺惺相惜。也正因为苏轼的赏识,带累黄庭坚一生坎坷。</h3><h3><br></h3></h3> <h3>  友情:</h3><h3>  东坡性情阔达,善良正直,一生交友无数,用其弟苏辙的话形容,东坡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可见其交友不仅数量多,且层次涵盖极广,略举几位。</h3><h3> 与王安石,王安石变法时,苏东坡一直对变法维新进行抵制。苏轼因此被贬湖州,并且被小人利用间接导致了乌台诗案的发生,为此坐了一百多天,几户搭上性命;在此过程中,王安石竟然站在了倒苏派的对立面,上奏折呼吁不杀苏轼。苏东坡从御史台之狱后,到黄州做了4年零2个月的团练副使,之后往汝州,途经金陵,与退职在家的王安石相会,共览江山之胜。据朱弁《曲洧旧闻》载:"东坡自黄徙妆,过金陵,荆公好服乘驴谒于舟次。东坡不冠而迎揖曰:"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曰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荆公无语,乃相招游蒋山,苏王一见,谈笑风生,乐而忘返。可谓相逢一笑泯恩仇。</h3><h3><br /></h3> <h3>  与马梦得(字正卿),一生追随苏东坡二十余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马梦得本为京师小吏,生性耿直,读了东坡一首题诗,毅然辞去官职,跟随东坡前往凤翔当其幕僚,主宾相处融洽。不管东坡被贬到哪,他都愿意陪着受罪挨穷。东坡被贬黄州,朋友都避得远远的,而马梦得不怕受牵连,帮东坡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东坡在诗里叹息:“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马梦得对东坡的崇敬,以及东坡对马梦得的信赖,从简短的两行诗中便可见一斑。<h3>  与陈慥(号季常),陈季常仗义疏财,充满豪侠之气,与东坡意气相投。在东坡落难之际,他对东坡多有资助。并且丝毫不顾忌东坡被贬亲近他的人恐受牵连的情况,东坡越是有难,他来的越快,走的越近,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押往黄州,在岐亭路遇陈季常。陈季常毫不嫌弃,请他到家里住了五天。苏东坡在黄州期间,陈季常前往探望7次,有时一住就是数月。陈季常名头响亮,黄州人排队宴请,陈季常一概不见,而是跑到苏东坡住的临皋亭,一起挤在酷热的小屋里。陈季常经常接济钱物,帮助苏东坡改善生活。元丰七年,苏东坡被特赦离开黄州,陈季常专程来送行,一路送到江西九江才依依惜别。可谓落难见真情的朋友。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据说知道这首歌后,陈却毫不生气,倘若没有深厚的友情,嬉笑怒骂的相似脾性,这逍遥快活的逸事又怎会发生?</h3><h3><br></h3></h3>